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热点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023.浙江T3;2022北京T16;2022.1浙江T7;2022海南T4;2021湖南T6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秦汉至明清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探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3.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021.6浙江T6;2021天津T15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021北京T10当代中国的外交2023山东T9;2023浙江T8;2022广东T10;2021广东T10;2020全国卷ⅠT41;2020海南T111.考情分析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2019全国卷ⅢT32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形成和法国大革命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2.立足时空观念,了解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认识20世纪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2022北京T13;2022山东T51.考情分析2.时空定位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3.考点梳理1、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可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对匈奴既和亲又打击;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汉初采取的和亲政策汉初采取的和亲政策是在汉朝刚建立,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政策。它使汉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并没有停止。2、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对外交往隋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的接触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唐朝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隋唐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4、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增设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马市,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逐渐进行“改土归流”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羁縻政策地理差异;农耕文明VS游牧文明;天下一统and华夷有别“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汉代管辖西域时的用语,唐代沿用。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羁縻政策本身就比较宽泛,保持朝贡关系是一种羁縻,设置羁縻性质的行政机构也是一种羁縻。缺乏强有力中央集权约束,难以长治久安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汉朝:属国南朝:左郡唐朝:羁縻府州明朝:羁縻卫所明清:土司羁縻是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种治理手段考点知识链接➽

改土归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的民族禁锢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云、贵、川等西南六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考点知识链接➽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反映到经济上便是“朝贡贸易”中国的强大和繁荣稳定;高度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王朝;“厚往薄来”的招徕政策‚(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考点知识链接考点知识链接█评价朝贡体系确立:册封制度先秦、秦汉发展:羁縻制度隋唐完善宋元鼎盛:朝贡贸易明朝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政府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对中国来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但是,封建等级思想明显;沉重的财政负担;逐渐丧失海上贸易优势。对朝贡国:能够获得经济支持和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本国的社会和文化水平。总体: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友好往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考点知识链接诸侯争霸——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春秋战国少数民族内迁;北魏改革;江南开发三国两晋少数民族汉化;元朝统一辽宋金元█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移民或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和亲与联姻会盟与和议进行册封羁縻政策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考点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特点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考点知识链接1.(2023·浙江高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B4.真题研析2.(2023·湖北高考·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3.(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AB4.(2022·重庆高考·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B5.(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C6.(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B7.(2022·海南高考·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考点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发展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新要求: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着深刻而牢固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五个共同”的存在,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并彻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存在一个“自在”到“自觉”的过程。考点知识链接历史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一些有益经验。现实状况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关系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党的重视中共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必然性考点知识链接2、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给与亚非拉国家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成就首先与苏联建交;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向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考点知识链接➽

万隆会议(1955年)同异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推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1955年,亚非国家共同召开了万隆会议。考点知识链接(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①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②21世纪初的外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周边国家非洲国家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建国以来外交方针及政策的变化时间外交政策

背景

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国内:新中国成立(2)国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亚欧地区出现许多人民民主国家。(1)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新生政权(3)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六十年代“两只拳头打人”(1)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2)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外交腹背受敌,十分艰难考点知识链接█

建国以来外交方针及政策的变化时间外交政策

背景

作用七十年代“一条线,一大片”(1)国际:多极化趋势出现、发展(2)国内:综合国力增强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行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1)国内改革开放(2)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意识形态等。考点知识链接1.(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2.(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4.真题研析14.(2022.1·浙江高考·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A15.(2021·北京高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A考点三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①背景: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②表现: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2)民族国家的形成①背景: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②表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③特点: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①基础: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②原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准则。③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④维也纳体系: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即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①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②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最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对近代国家关系规则的评价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②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③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立“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②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③国际法的领域也大大扩展。④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1)含义: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2)特点:大国协调、欧洲均势(英、俄、普、奥),双重标准;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具有掠夺性和历史倒退性。(3)演变:(4)评价:(积极)维也纳体系促进了国际法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极)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维也纳体系确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巩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动摇:19C30S革命、改革、独立运动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考点知识链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2)特点:以强权政治为原则;极不稳固。(3)内容:(4)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剪军备,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保留日本在华诸多特权;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考点知识链接➽

国际联盟含义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家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和安全。特点“全体一致”原则;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实质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结局二战后瓦解成为必然;1946年4月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评价巩固了战后国际新秩序;无法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为,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考点知识链接➽《联合国宪章》与“大国一致”1.《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50个国家代表签署。它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大国一致”: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控性。内容体制进一步完善集体安全体制原则大国一致(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机制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权力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考点知识链接█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和评价背景地理大发现使得各国的联系与交往增加。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评价(积极)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消极)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考点知识链接█

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确立了一系列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国际法的效力得到强化。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国际法内容更新,产生了国际法的许多新分支。国际法主体种类增加,客体范围扩大;适应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各国依赖关系的加深的趋势,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国际关系与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对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使国际法从冷战时期的共存走向后冷战时期的合作,国际合作日益成为主流。国际组织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科学技术进步考点知识链接1.(2023·山东高考·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