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指津课标要求知识体系素养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区域认知: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比较地理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差异。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和表现及其相互关系。3.人地协调观:根据具体区域的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过渡性质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的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1]________、形状和边界。(2)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2]_________________。(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范围层级一“必备知识”梳理划分依据区域举例意义[3]______特征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了解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4]______特征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中国主体功能区人文2.区域的划分自然区域≠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5]______尺度对应。(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6]________尺度的区域。较大较小

2.区域之间的关系项目关系实例不同尺度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同一尺度因面积大小和[7]__________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般大国领土辽阔,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相互影响整体性四、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1)特点:普遍存在。(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12]_________________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1)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13]

(2)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14]_________________。3.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流动发展方向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例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所谓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五、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30°N~33°N附近大致位于44°N~48°N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15]_________________气候[16]_________________气候耕地条件[17]________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18]_________________等矿产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石油2.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1)农业生产。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19]______耕作业、水产业[20]______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等大豆、甜菜等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21]__________水田旱地一年一熟(2)工业生产及区域变化。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22]________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23]_________________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24]________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综合性净输入区水稻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水运便利,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民居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层级二“关键能力”突破知识点1区域特征分析及区域差异比较[命题探究](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图甲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乙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1)多次疏浚海口河,使滇池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柴河河口浅滩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人口数量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为三角洲提供更多沙源;柴河下游开挖多条沟渠,流速变缓,沉积作用增强。(2)B区域成陆时间早,开发历史悠久,人类在此生产、生活时间长;地势较高,水位变化影响小,受洪涝影响小,生活环境安全;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更高洪涝长增大下降增加出露下降【思维过程】出口[核心归纳]1.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具体表现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能力运用]考向1区域特征分析

(2023年广东部分学校联考)“碇步”是水上步石的一种,指在水不是很深但较为宽阔的山溪之中按一定间距布设块石,石块微露水面,使人能跨步而过。浙江泰顺仕水碇步桥每步石蹬有高低两层,中间高,为主行道,两边低,为次行道。碇步用料非常讲究,高蹬用白色,低蹬用青色,美观又实用。历经风雨200年的碇步桥,在2023年春晚被带火后,游客同比增长50%。如图为浙江泰顺仕水碇步桥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仕水碇步桥石蹬(

)①中间高蹬可在涨水时通行②两侧低蹬可供对向行走路人通行③石蹬多采用石灰岩,坚固美观④石蹬参差错落,颜色辨识度高,利于通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碇步桥分布地区的河流特征为(

)A.流速快B.河道窄C.水量很大D.河水浅3.如今碇步桥的主要功能最可能是(

)A.交通B.航运C.旅游D.疏水BD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蹬分两层,中间高、两边低,中间高磴在涨水时也能通行,辅之两侧低磴可供对向行走路人通行,①②正确;石蹬长期浸在水中,多采用坚固的花岗岩,而石灰岩易溶于水,不够坚固,一般采用较少,③错误;石蹬形态参差错落,尤其青色辨识度高,即使夜间行走,借助月光,踏石而行,也利于通行,④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碇步”是指在水不是很深但较为宽阔的山溪之中按一定间距布设块石,石块微露水面,使人能跨步而过。由此可知适合修建碇步桥的河流应具备地势较平坦、流速较慢、水面较宽阔、洪水期水量不是很大、河水浅等特点。第3题,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碇步桥交通功能地位下降,同时材料中也提到游客同比增长50%,因此如今碇步桥的主要功能最有可能是旅游。考向2区域差异比较

(2023年广西南宁模拟)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下表为2020年上海、安徽、云南、西藏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表。据此完成第4~6题。省级行政区域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米2城区镇区甲37.7042.27乙41.0843.85丙30.5835.76丁51.3344.834.代表西藏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甲、乙、丙各自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者的(

)A.土地价格差异

B.气候环境差异C.历史文化差异

D.基础设施差异DA

6.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建议(

)①加大城区豪宅建设比重②完善城区租赁住房保障体系③完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④严格限制镇区人均建筑面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解析:第4题,西藏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少,因此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较大,比较甲、乙、丙、丁四处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丁最符合西藏的情况,D项正确。第5题,由表格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的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小于其镇区,对比城区和镇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城区经济发达,地价较高,镇区经济不太发达,地价较低,因此地价是影响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差异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第6题,由材料“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可知,为了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应该限制城区豪宅建设比重,以提高城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①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受地价等因素影响,城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较小,因此城区应该完善不同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②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镇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可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应完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③正确。对比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可知,两者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目前不太必要严格限制镇区人均建筑面积,④错误。知识点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命题探究](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如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1)地形起伏大(地形崎岖或相对高度大或以山地为主),常年高温,旱雨(干湿)季节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于人们应对当地湿热气候且可作为食品四季食用。(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2)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当地或本地);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在泰国热带气候下有更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或泰国)大部分地区。(3)采购:形成专业的供应商、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采购、降低风险;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扩大市场销售范围;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或避免形成价格战或恶性竞争或统一价格)。清凉、提神原料高温不便山地【思维过程】较大综合分析销售范围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❼________红碎茶:红碎茶工厂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市场更❽________→销售范围:泰国大部分地区生产集中化带来的影响采购:生产集中化→规模更大,为企业提供稳定的❾________供应→方便集中采购、降低风险和成本销售:生产集中化→发挥10______效应,形成品牌优势,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原料广阔本地集聚[核心归纳]1.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个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分析方法[能力运用]考向1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023年四川泸州模拟)在山城重庆,为应对山地、丘陵地貌及春旱夏涝的降雨特征,人们创造性地发展了四季囤水的囤水田、冬季囤水的冬水田、夏季排洪的冲冲田等梯田水利技术,改变了曾经靠天吃饭的局面,并在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了“林高—田低—居陡”的居住模式。如图示意当地的梯田和居住模式。据此完成第1~3题。1.冬水田的主要功能是(

)A.减轻霜冻B.保障春耕C.保持水土D.减少病虫害2.推测低山丘陵区冲冲田多见于(

)A.陡坡山脊B.陡坡山谷C.缓坡山脊D.缓坡山谷3.低山丘陵区“林高—田低—居陡”的居住模式主要是为了(

)①躲避洪涝灾害②保障耕地面积③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旱季水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BDB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存在春旱现象,因此要重点解决春播时缺水的问题,在秋收后空闲的田地里蓄水,可以保障来年春耕的用水需求。第2题,结合材料“夏季排洪的冲冲田等梯田水利技术”,可见冲冲田的作用主要是缓解夏季洪水期的排水问题,由于坡面径流主要在沟谷地区汇聚,因此要达到较好的排水效果,冲冲田应位于山谷。与陡坡相比,缓坡处的田块宽度较大,对洪水的拦截、蓄积作用更强。第3题,“林高—田低—居陡”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当地人对特殊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兼具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重庆山区面积广大,为了保障耕地的质量和面积,一般在缓坡地带修建梯田,农田在海拔较低的缓坡有利于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日常劳作。山坡上海拔较高处的生态涵养林,接纳、蓄积水分,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当旱季来临时,林地涵养的水分可以缓慢补给到低处的梯田,增加其旱季的水源,从而确保农田作物稳产高产。民居则在临近农田的坡度较陡处紧挨梯田修建,一方面尽可能满足缓坡区域的耕作面积,另一方面也能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方便田间管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对人们的威胁,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这不是主要目的,①③错误,②④正确。考向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年河北衡水模拟)耕地具有经济生产、生态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城乡转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作用强度剧烈。据此完成第4~6题。4.早期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的实现主要得益于(

)A.水热条件好B.水域面积广阔C.政策补贴力度大D.人均耕地多5.与早期阶段相比,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是(

)A.商品率降低B.机械化程度提高C.粮食产值减少D.农业劳动力增多6.图示三个阶段洞庭湖地区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是(

)A.较弱—增强—增强B.较强—减弱—减弱C.较弱—增强—减弱D.较强—减弱—增强AB

D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适合种植水稻、蔬菜作物等,A项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知,中期洞庭湖形成规模化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都会提高,粮食种植比重可能会下降,但单产提高,产值不一定减少,B项正确;中期阶段洞庭湖地区城镇化速度加快,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第6题,由材料可知,由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的传统农业到开发强度较高的规模化农业,再到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使得洞庭湖地区耕地的生态服务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