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
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线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列宁和斯大林领导苏俄、苏联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眼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1)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
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意义:
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
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开辟了人类
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
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
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革命结果
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命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2)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3)作用: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进攻,帮助苏维埃
政权渡过了难关。但它不符合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
新经济政策。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的特点:把社会主义同
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3)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4)评价: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
道路具有深远主的指导意义。
启迪:说明列宁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
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国情;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利益。
第2课苏联的蜘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最早的四
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
个加盟共和国。
国家名称的演变:
沙俄(1547年—1917年)国家
苏俄(1917年—1922年)国家
苏联(1922年—1991年)国家
独联体(1991—现在)国家联盟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
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政治经济高度集中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第一,民主和法制匮乏,个人崇拜盛行
第二,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失调;
第三,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浪费能源。
第五,片面强调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4、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5、启示:(1)制定方针、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单元线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新
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出现了经济的一时
“繁荣”。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罗斯福总统立即宣布实行“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
而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
源地。
第3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一6月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美国总
统威尔逊
2、召开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赃(重新瓜分世界)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
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③赔款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④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
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
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
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5、影响:《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毫无疑问,《凡尔
赛和约》极大的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
沃的土壤。
6、有关中国问题决定及影响: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由日木继承。导致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美国、英国、日本
3、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4、《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
等”,对外“门户开放”。
5、影响: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6、对中国影响:《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儿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
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四、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和影响
会议名关于中国的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称
巴黎和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引发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
会本继承运动
华盛顿尊重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会议均等”的原则同支配的局面”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一、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
说”。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
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原因: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不足。(生产与销售的
矛盾)
2、爆发:1929年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资本家销毁商品,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
会矛盾加深;
(2)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3)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
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3、时间:1933年
4、新政的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调整农'业,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3)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
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
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刺激生产与消费。
5、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6、罗斯福新政作用(影响):
①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使美国度过了危机,遏制
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
河。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
7、新政的实质: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资
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新政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9、启示: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
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10、评价罗斯福新政
①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
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
影响。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线索:面对日益迫近的战争威胁,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德国得寸
进尺。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
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
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从而使第二次
世界大战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6课邪恶的轴心
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形成国家:德国;政党:纳粹党
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暴行)
对内:(1)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焚烧进步书
籍。
(2)掀起反犹狂潮:(实质:给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
表现之一:“水晶之夜”
表现之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对外:积极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
1、建立者:墨索里尼时间:1922年
2、建立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3、专政表现:
(1)对内: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
(2)对外:1935年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
三。绥站政策:
1、绥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
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
3、影响:
(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最大的后果是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政,对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为揭露法西斯暴
行,创作了大型壁画《格尔尼卡》。
五、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形成国家:日本;法西斯组织:军部
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
(1)对内进行独裁统治。
(2)对外:发动了侵略中国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制造
南京大屠杀;设立731部队进行细菌试验。
六、法西斯势力结盟:
1937年,德意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对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七、列举德意日法西斯的主要暴行
国家主要暴行
德国1.“国会纵火案”迫害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2制.造“水晶之夜-掀起反犹狂潮,迫害犹太人;
3.出兵西班牙,干涉西班牙内政.
意大利1.入侵埃塞俄比亚;
2.出兵西班牙,干涉西班牙内政.
日本1.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2.在哈尔滨设“死亡工厂.用中国人作细菌实验.
第7课疯狂的战车
一、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
2、国家:英、法、德、意四国
3、内容: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4、标志:英法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5、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
其自身的利益。目的是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6、影响:及其恶劣,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
战的爆发。
二、二战的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3)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采取支持、纵容的绥靖政策。
2、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英法对德国宣战。
三、二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
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意义: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
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
2)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成功代号:
虎!虎!虎!)
3)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8课正义的胜利
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逐渐走向联合。
2、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3、时间:1942年1月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地点:华盛顿
4、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
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二战的转折点
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和二战的重要
转折点。
非洲战场:1942年10月的阿拉曼战役——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转折点
三、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参加国:苏、美、英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
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4、影响:①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就是通过雅尔塔会议
确立的。
四、二战胜利
1、胜利: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的夹
击之中,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柏林战役1945年5月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欧洲战事结
束。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
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2、胜利的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五、二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是一次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影响:①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同时也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
④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
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④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第四单元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单元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从50年
代起,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世界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级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级格局(雅尔塔体系)随之消失。当今世界,美国仍
然占据着“霸主”的地位,然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也
不断增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10课“冷战”与“热战”
一、冷战: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冷战: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
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开始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窑演说
4)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2、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美苏争霸三个阶段概况
1、
阶段时间重大事件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代中期“热战”:朝鲜战争
第二阶段70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苏
军侵入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苏军撤出阿富汗、西欧和日本崛
起、拆毁柏林墙
2、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2)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内避免了新的
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1、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
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暂时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
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①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五单元主要资木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单元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美
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20世纪七八卜年代,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
济地位下降,西欧、口本经济以“奇迹”般的速度增长,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欧共
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2()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调整了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发展速度又居西方国家前列,并进入了以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一、经济巨无霸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经济繁荣的原因:
(1)原有经济基础雄厚
(2)二战时的资本积累
(3)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
(4)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根本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时期状况
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进入“滞
胀”状态。
九卜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4、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持续发展,且速度异常迅猛,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至今仍是世
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占据了广阔的国
际市场,经济渗透遍布世界各地。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科技产业急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
代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4)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部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服务部门(第三产业)比重
迅速上升。企业出现“混合合并”,大公司口益向经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警察
1、美国能够充当世界警察的原因: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2、目的:企图按自己的意志建立和维持国际秩序
3、具体事例:美国入侵巴拿马、美国武力干涉索马里等
三、从爵士乐到摇滚
1、爵士乐:起源:非洲黑人音乐
诞生: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产生,之后很快风行全美,继而传到欧洲。
特点:演奏者可以即兴发挥,自由自在地演奏。尤其是不规则的切分节
奏特点,就好像他们对现实社会不停地敲击。
2、摇滚乐:是美国黑人的“节奏布鲁斯音乐”和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以
及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物。
3、比较两种音乐的不同:
乐种兴起时间人群特点
爵士乐20世纪初美国黑人以演奏为主
摇滚乐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以演唱为主
四、好莱玛——“梦幻工厂”
1、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
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2、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
3、好莱鸠在电影中的地位: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汇集了著名的泡影制片公司和名
导演、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现场。
4、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及代表作品:有戏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
战争片、科幻片等;代表作有:《泰坦尼克号》《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
5、为表彰在电影事业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设立了甩影最高奖——奥斯卡金像奖。(全称: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第13课挑战“两极”
一、欧洲联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1、成立目的: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
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
2、成立过程:
1)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
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3)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4、地位: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5、相关政策:①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
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同时,
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4、作用:欧盟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西欧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洲朝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
二、日本
1、崛起的原因:
(1)外部因素:美国援助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2)内部因素:
①大量引起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技术
②政府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③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④日本政府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并在政策上保持贯性和连续性
2、结果: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并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3、启示:
(1)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2)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
(3)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
(4)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加强国际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三、欧盟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政治上:牵制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四、美国、欧盟和口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和平的国际环境;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罗斯福新政成功经验(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
五、美国的强大,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腾飞,今天的中国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4)青少年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材.....
第六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单元线索: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戈尔巴乔夫
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包括匈牙利的改革和东
欧剧变。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十分有益。
第12、16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东欧剧变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改革
1、内容:
经济——农业方面,将农业作为突破点,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
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盲目扩大农庄规模,不顾客观条件,大力提倡种植玉米等;工
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政治——破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但是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斯大
林,否定一切,在国内外引起了思想混乱和政治风波。
外交——主张缓和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粗暴方式进行干
预。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并没有
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制约),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提山“加速发展战略”,未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逾下;
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导致思想界极端混乱;“一党政治”
向“多党政治”过渡,苏共领导地位及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被弱化,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
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2、结果: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过程:
(1)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意味着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一
个松散的邦联国家。
(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阿
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2、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
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
1、教训:
(1)要始终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3)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
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
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二、东欧剧变
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他们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本国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2、匈牙利改革
领导者:卡达尔
目的: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振兴经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内容:
(1)经济:从1968年起在全国推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
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2)政治: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成效:
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到20世纪
70年代,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最终结果:由于受国内外影响,70年代末开始陷于困境和低潮。
匈牙利改革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要从体制上进行全面的改革,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要发扬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布拉格之春事件说明了什么?
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迫东欧各国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
克的改革。
这说明了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4、东欧剧变
1)剧变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剧变的情况: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有的国家分裂了,有的国家则走向统一。
其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
3)剧变的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七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单元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的亚、非、拉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束缚,纷纷
独立并走振兴的道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然而,世界并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事
频繁,动荡不已,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深切关注。
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称作''第三世界"。从地理位置上看,
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I,属于“亚非拉国家”。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
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大多属于“发展中国
家”。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印度国内此起彼伏的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使英国的殖
民统治难以为继。
2、独立:1947年英国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实施了“印巴分治”,承认印度和巴基斯
坦两国独立。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
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把原来的印度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两个国家。印巴分治方案,致使这一地区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俩个国家,遗留下宗教矛
盾、克什米尔归属等严重问题,相互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3、发展:经济有了长足进展,粮食基本上实现自给,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
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人瞩目。
4、印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膨胀、种性矛盾、教派冲突等。
二、非洲国家独立
1、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独立运动,首先从北非开始。
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纳赛尔领导的独立运动。
(1)1952年,埃及真正独立;
(2)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2、I960年有17个国家独立,成为“非洲独立年”。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
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三、艰难发展中的拉丁美洲
1、古巴的独立和发展: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
政府,取得革命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巴拿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步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
1999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3、拉美各国经济上的联合
(1)目的:为实现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拉美各国实行经济上的联合,力争减少美
国的控制,使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2)结果:巴西的经济实力占拉美首位,墨西哥的经济实现了20个季度的连续增长。
4、拉美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所进行的斗争给了你什么启示?
拉美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除了需要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目标一致以
外,还需要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才是真正摆脱殖民统治的必由之路。
第17课干戈不息
一、和平路漫漫
1、战火频仍的中东:
(1)历史根源: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二战后,联大通过阿以分治决议。
(2)五次中东战争(1948—1982年)
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经进行了五次战争。
第一次:1948年,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建国,对它发动战争;
第二次: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与以色
列共同入侵埃及;
第三次:1967年,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第四次:1973年,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实地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第五次: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①原因:
(1)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世界列强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
(2)1948年,以色列国在此建国以来,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
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在这里留下众多圣迹,各宗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城看
做自己的“圣城”,并不断地相互争斗,以取得对该城市的控制权:
(3)中东地区矛盾十分复杂,有宗教、民族、领土、水资源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这一地区一直动荡不安;
(4)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5)大国的干预使巴以问题更加复杂。
②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为中东和平不断努力,在1994年,三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
奖”。
二、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语文工作室工作总结
- 升压式直流斩波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有什么题目
- 污水厂移交方案
- 个人科研工作总结
- 红色文化涂鸦课程设计
- 锅炉课程设计鹤岗洗中煤
- 锅炉课程设计标准
- 认识葵树课程设计
- 钢琴音阶琶音课程设计
- 迪奥品牌分析通用PPT课件
- 物流管理(专升本)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GB-T 18348-2022 商品条码 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高清版)
- 油田动态分析要点
- 【完整版】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三年级上册语文16.金色的草地 课件(共12张ppt)
- 新国标充电CAN协议解析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指导培训
- 螺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 HSE培训矩阵(共79张)
- 变压器装配工艺及技术质量标准3-1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