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沉沦与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1.(2023四川南充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依托保甲制度多次对全国人口进行比较完整的统计。但自咸丰二年(1852年)起,历年的人口造报每缺数省,缺报最多时可达10个省区,且多个省区的人口统计数据严重失实。这一现象表明()A.保甲制度容易人口造假B.地方膨胀导致中央政令不畅C.鸦片战争后人口迁移增多D.社会动荡影响人口统计工作2.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在不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此举()A.旨在牺牲经济以换取政治威信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3.(2023河南开封二模)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如:观点一,认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显示了下层民众抗击侵略军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气概,用事实击灭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受传统夷夏思想的影响,主观上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自觉战斗,只能发生于英军侵略肆虐的地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这两种观点()A.结论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C.基于对立角度的主观化解读D.观点二的论证违背历史真实4.(2023四川泸州一模)清末顽固派坚决反对修建铁路,并将铁路之害概括为三条:资敌、扰民、失业。洋务派针锋相对并提出修铁路有三大利:陆战、海防、河运。当时两派争论得相持不下,直到张之洞提出了折中方案,被清政府采纳,才慢慢平息下来。这表明()A.中国思想层面的变革呼之欲出B.清政府主动接受西方物质文明C.洋务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传统观念导致政治变革较艰难5.下面是1840—1847年中国农民购买力指数估算表(1840年的指数=100)。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后()年份农民所得物价指数银钱比价指数农民购买力指数1840年100.00100.00100.001841年104.65100.00104.651842年104.65109.0995.931843年93.02110.6184.101844年81.40110.6173.591845年77.52121.2163.961846年77.52128.7960.191847年85.27133.3363.95注:清朝百姓日常交易用钱,国家赋税则征银。A.出现银贱钱贵现象B.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C.农村发展整体平稳D.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6.(2023四川成都二模)1874年,上海江海关税务司胡礼德拟定了中国第一个海关检疫章程,规定来自海外疫区的洋船必须接受海关医官检查,合格后方可卸货和让旅客下船,违规者交由其所属国处置。该章程经总理衙门核准后颁行各口岸。该时期中国的海关检疫()A.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B.体现出半殖民地的色彩C.降低了上海的经贸地位D.保障了中国的卫生安全7.1888年,《申报》一则时评指出,“我国之所产远不及泰西”造成了洋货盛行,进而大声疾呼:“何不亟行仿而效之,何乃甘以钱财输之于外域也?”这可以说明当时()A.民间投资环境的改善B.洋务运动实效的显现C.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D.经济民族主义的萌发8.(2023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联考)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因刊载“中西文明对比”先后得到张之洞、总理衙门的青睐;1889年政府在北京、南京等地举行乡试,分发了1200份。这说明()A.西方侵略方式发生转变B.士大夫接受西方主流文化C.中西文明冲突由此开始D.该报适应了当时国家需求9.(2023四川泸州二模)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A.奉行绝对的文化观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D.竭力提倡西方民主共和思想10.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与英、美等国洽商,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A.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B.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C.导致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D.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1.(2023四川资阳一模)清末,革命派创办了大量的通俗白话文报刊。林獬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白话报》,秋瑾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白话报》,安徽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了《安徽白话报》等。这类报刊的出现表明()A.政府的舆论政策宽松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C.废除科举制符合潮流D.创办人的现代化追求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B.封建刑讯制度终结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D.司法体系的成熟二、非选择题13.(2023四川宜宾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将原赵、燕、秦长城连接并置机动部队,夺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并采取建灵渠、派军征服和设郡县等措施控制岭南地区。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上谷、蓟县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摘编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远洋舰队的威胁远超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军团,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华威胁增大,染指中国沿海地区。李鸿章等部分官员意识到东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试图加强海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依然面临严峻威胁,沙俄与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继承林则徐“塞防论”,极力推动收复新疆,还主张大规模“移民实边”;清廷对关内开放东北地区,使后来的“闯关东”成为潮流。内蒙古和东北的进一步开发,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侵略。——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治理的变化。14.(2023河南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晚清道光后期、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第五讲中华文明的沉沦与转型——晚清时期1.D材料中的现象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人口统计工作密切相关,故选D项;保甲制度更方便人口数据统计,而不是造假,且1852年之前是能够利用保甲制度进行比较完整的统计的,排除A项;1852年还未出现地方膨胀导致中央政令不畅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排除C项。2.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了传统的华夷等级制度,因此咸丰帝宁肯免除外国商品的全部关税,也要阻止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进驻北京,宁肯牺牲国家经济利益也要换取政治威信,维护“天朝上国”的权威,故选A项;免除外国商品的全部关税,意味着放弃关税主权,排除B项;免除关税是取消外国公使带着家属进驻北京的交换条件,不是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的表现,排除C项;此举并没有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排除D项。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种观点分别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和“受传统夷夏观影响下的自发行为”的不同角度下进行分析,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及表现,故可互证进而形成全面丰富的认知解释,故选B项;材料中两种观点结论并不矛盾,排除A项;观点一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角度,观点二站在传统夷夏观角度,虽立场不同,但整体相对客观而非主观,排除C项;观点二与史实基本符合,当时民众的抗击侵略行为大多是自发行为,思想尚未有所开化,并未有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对修建铁路有一定的妥协性,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修建铁路的论战,没有涉及思想层面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接受西方物质文明的是洋务派,不能完全代表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观念对技术变革的影响,而非政治变革,排除D项。5.B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导致中国的财政危机加重,而随着农民的购买力不断下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故选B项;当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而非银贱钱贵,排除A项;农村物价发生较大波动,并不稳定,排除C项;“半殖民地化”一般体现为中国主权不能自主,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深,而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内经济变化,排除D项。6.B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中国海关在违规者的最终处置上没有自主权,这是半殖民地色彩的典型体现,故选B项;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的原因是在外国列强侵略和清政府主权意识淡薄下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材料“中国第一个海关检疫章程”是由上海江海关税务司胡礼德拟定,但并非只针对上海,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来自海外疫区的洋船”的处置办法,无法保障整个中国的卫生安全,排除D项。7.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8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量远不及西方,导致洋货盛行、钱财外流,因此《申报》时评呼吁通过仿效西方先进工业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以保护本国经济,故选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排除A项;洋务运动下中国民族工业不如西方,成效有限,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在辛亥革命后,排除C项。8.D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官员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局下反思中西文明,说明该报内容适应了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这一时期正值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接受西方主流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开始,排除C项。9.B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西方民主思想和变革精神,批判传统的专制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发展,顺应了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救亡图存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三名学者只是批判了传统文化中不合理的地方,不存在绝对文化观,排除A项;材料中三位学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依然保留了君主,并未打破君主制度迷信,不提倡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D两项。10.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互保”名义上是稳定当时中国南方局势,本质上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将中国人民进一步推向了遭受多重压迫的深渊,故选D项;“东南互保”并未遏制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排除A项;“东南互保”并没有瓦解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东南互保”说明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而不是“导致”,排除C项。11.D由材料可知,革命派创办通俗白话文报刊,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革命思想和理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反映创办人的现代化追求,故选D项;清末清政府并未放松舆论政策,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清末”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废除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12.C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着手司法改革,注重证据的重要作用,废除了封建刑讯体罚,说明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而A项强调的是总统权力,排除;封建刑讯制度终结只能体现部分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近代化司法审判的特征,排除B项;废除封建刑讯体罚和注重证据的作用只能说明具有了司法近代化的趋势,而司法体系的成熟包括法律制度、司法审判等多个方面,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方式:构筑防御工事,修长城,建据点,建防线;进行交通建设,加强边疆联系;军事手段征服镇压边疆势力,控制边疆领土;采取和亲、笼络、羁縻等手段实施管理;设置军政机构加强管理开发。效果:扩大了疆域,奠定了国家版图基础;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变化:背景性质变化,由相对独立的封建王朝内部的民族关系治理,转变为资本主义扩张背景下更加严峻的外来侵略,边疆治理也转变为中华民族反对内部分裂势力、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区域变化,边疆危机从以陆上危机为主体扩展到面临海陆威胁,边疆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策略变化,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建设近代化新式海陆军队加强海防,“移民实边”开发边疆等策略;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