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主要特征,以故意伤害、破坏、抢夺等为特征,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查,以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干预方法,并以实习的方式,深入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攻击行为。通过对资料和个案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少,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更多是由于缺乏自卫意识所致,而非攻击性行为。中、大班的儿童在攻击性行为上的表现更为频繁,针对个人攻击性行为的典型事例,指出了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策略第1章绪论1.1选题缘由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认识到了幼教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幼教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地给予每一个孩子的关注,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3-6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一般认为3岁可以从小到大,7岁就可以从小到大,这就是这个道理。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生命,还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和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而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更是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生命,还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和未来。很多学者认为,幼儿在身心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建立起一个幸福、幸福的家庭,而且幼儿的健康成长最终也将惠及整个人类社会、民族。第2章选题的意义2.1选题的理论价值有学者认为,进攻性行为是一种逃避痛苦、寻找幸福的方式,是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基本反应。班杜拉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事件,它的行为既要考虑其动机,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攻击性行为已成为心理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对象。2.2选题的实践价值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尚未引起学界普遍重视的儿童暴力行为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和青少年的叛逆期。但是,在我国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它不但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幼儿园的生活和教师工作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教师、父母乃至整个社会都要关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正确地预测、干预、正确引导,尽可能地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为老师和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第3章文献综述3.1有关攻击性行为概念的界定目前,关于攻击性行为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通过对有关研究的整理归纳,可以归纳出四种较为主流的定义:一是根据美国知名的动物学家劳伦茨(Lorentz)提出的一种定义,即攻击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逃离或造成严重的伤害,将攻击的目的视为一种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进行的一种战争行为;第二种方式是行为结果的定义,这一理论中的大多数学者都同意,作为对人的损害或不利的后果的判断,应当作为对他人的侵害,而不受社会准则的容许;第三种是确定先决条件的方法,其拥护者认为,将攻击性行为纳入到行为主体的目的和目的之中,并将其视为对攻击行为进行界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四种是对社会攻击的判定和界定,班杜拉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学习的理论,它认为,攻击是一种基于某种准则的人对某种行为的评价。[1]以前有学者认为,在评价攻击性行为时,必须同时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唤醒性、故意性、损害性、厌恶性。[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既对其人格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也是其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3.2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的研究李月琦依据王益文、张茜等人的评判标准,将儿童的直接攻击分为四个维度:肢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人际关系攻击。王亚礼依据其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属性,将其分为四大类型:无意识攻击、工具攻击、敌意攻击、表现攻击。徐文、唐雪珍通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儿童的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年龄、个性都有明显的差别,其中以主动攻击为主,而工具攻击与恶意攻击几乎相差无几,以攻击“同性别”的幼儿为主。卢长娥还就中国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在攻击性和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别:6岁、4岁、5岁的儿童在攻击行为和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别。在五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有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养成,而在五岁的时候,则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自我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男孩的攻击性程度要比女生高得多。3.3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比如卢长娥的一篇论文(2014)就发现,雄性激素的高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关系;缺乏自信心和自信心的儿童往往会有攻击性的行为,而自信心和自信心的重要程度正是自尊的一种表现[6]。同样,白丽娟的研究也提到过,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自信心是保证幼儿具有良好情绪体验的重要保证。[7]外在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同伴间的交往和交往、教师和其它网络媒介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全面的研究。作为一名幼师,我们要认识到,老师既要做“师”,又要做“友”,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童心、孩子气和淘气。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其根源,针对不同的儿童,要因材施教、多观察、多想、有耐心、有爱心、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各种正面的、像“鱼不会打架”的故事来启发和引导幼儿。第4章研究对象与方法4.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大四实习时,于G城私立幼儿园进行幼童攻击性行为之调查,并于实习期间被送往本园二班、一中班、三大班,活动频繁,以大五班为固定班。小班儿童在摆脱了分离焦虑后,基本上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一天的生活,而攻击性行为则相对较少,个体的伤害是因为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强,所做的事情会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真正的侵犯行为,老师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教育,就可以避免这种伤害。而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更为突出,以大班的攻击行为最多,本文根据以往的调查与观察实践,重点探讨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多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4.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以文献法和观察法为主。以下将逐一解释这两个方法。1.文献学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文献,对其定义、特征、研究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整理,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有所帮助。2.观测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直接、系统地、有目的地观察、记录被试,以获取所需的信息。本文运用自制的观察表格,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以便找出诱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第5章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5.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与特点我们的观察对象是一年级、中二班、大五班,他们会对自己班的所有孩子进行一周的观察,从上午进入教室到傍晚离开教室,如果有任何侵犯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从表1可知,小班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比例较低,约为3.6%;初中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最高,约35%,且有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女生;在大班中,71%的儿童具有强烈的自觉性,更易与同龄人发生冲突,以男生为主,从表2可以看出,大班的儿童更多地依赖于肢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表1: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表分组人次攻击次数占攻击总数比例年级小班2023.6中班281018.1大班352545.4性别男孩412036.3女孩42712.7总数8355100.05.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5.2.1家长的教育经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他们的教育经历、行为观念对儿童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在五年级时,我发现了一位爱笑、胆大、平时也乐于帮助老师,家中有一位姊姊,母亲则是三教教师。可是他对小孩子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在一天的时间里,他总是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比如小孩子碰到他,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动手,甚至有一次,他的同学想要碰他的杯子,他毫不犹豫的捏了捏他的手,弄得他泪流满面。老师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杯子是你的,但是你不能打别人,要讲道理,遇到困难就找我的老师,还有,你看你身上的伤,你怎么可能不痛,还不快给他道歉?”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冷眼旁观,从来不会向老师求助,据说她的母亲很重视他,希望他能长大成人,让他知道,在学校里,谁都不能欺负他,谁要打他,他就还手。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卫心理,一旦遇到矛盾,就会本能地使用暴力。在观察A的过程中,我发现A有强烈的社交欲望,当他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老师经常会责怪他,调皮的孩子也会故意的挑衅和挑衅,而大多数时候,老师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攻击,而是被他的哭泣所吸引。父母和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感到被爱,从而从心底里热爱这个世界。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都有爱,比如每一次相遇时的笑容,比如在游戏中的互动,比如询问时的耐心回答,比如在发呆时的温柔提醒。小A很喜欢和我在一起,他说我最爱我,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针对A型儿童的应对策略,第一,主动寻求父母的配合,维持家庭的团结;其次,要多注意儿童,防止出现攻击性行为;最后,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信发展。5.2.2教师行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声音,甚至表现出攻击的行为,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进行教育。B是外婆抚养长大的,性格比较倔强,属于典型的攻击性。因为一场口角的争执,他的眼角被划伤了,幸好没有伤到他的眼睛,不过他的父母也向校长申请了换班,于是他就派了一个比较严格的班过来。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在玩雪花的时候,他会控制其他孩子的雪花,如果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抢过来,一边说:“老师,他带了这么多的玩具”,可他一个人带了太多的玩具,惹得同学们不高兴。他爱争第一,每一次做完运动,他都会争先恐后地想要拿到冠军,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漫不经心地坐在那里,时不时的还会碰到一个孩子,给他捏一捏,被老师叫了无数遍。一场《奇怪的人脸》的表演,让所有人都笑了起来,所有人都在窃窃私语,唯独B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当老师说出“B站得笔直”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看了过来,他像是触电了一样,一下子坐了起来,全神贯注。通过对B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一名学生,他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他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但他的表现却是负面的,他想要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在课堂上走神,有时会被老师训斥。由于缺乏正面的教育,孩子们的学习动机逐步降低,自己玩自己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课堂。但后来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孩子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他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少会做出攻击性的举动,甚至会像老师一样去劝说孩子们的坏习惯。当然,这种激励方法要恰当,要以儿童本身为基础,逐步由主动的行为取代攻击性的行为。5.2.3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目前的社会和精神文化还不能齐头并进,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幼儿缺乏正确和错误的认识,无法辨别正确和错误,良好的模仿行为会影响和阻碍幼儿健康的发展。大众媒体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低估。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在谈论警笛,我就问他是谁,他迫不及待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一切,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我的手机里有一个警笛头的照片,他很兴奋,很惊讶,一直在跟你说。他的进攻性也很强:他爱在课堂上到处乱跑,不可避免地会撞到别的孩子,而有的时候,他会故意撞到别的孩子;小C最喜欢激怒小孩子,揍他一顿,然后一脸的幸灾乐祸,如果被抓到了,他们就会大打出手。他喜欢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他会用锐利的目光警告和威胁孩子,甚至还会被孩子们抱怨几次,但他从来都不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树立权威,让孩子们从心底里觉得老师很厉害,很有本事,也很有信心,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也会做的很好。其次,老师要严肃对待C的破坏行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体会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由于幼儿C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藐视其他孩子,常常向孩子们挑战,说“我能行,你行不行”,殊不知自己已经处在了危险的境地。最后一剂良方是要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积极地引导他,让他看到更多的具有榜样和鼓励的动画,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比较少见,如果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照顾,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在这个阶段,中班的孩子表现得比较活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会不听老师的话,故意捣乱,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工作比小班要困难得多。随著年纪增加,生活领域扩展,进入大班时,幼童更易产生具有伤害他人之意图,是以人为导向,其根本是打击、伤害他人。但是,从本质上讲,由于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育、老师的态度、社会等方面的原因,都是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第6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6.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6.1.1营造民主教养的教育氛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影响其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家庭关爱的正确模式下,应采取关爱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会随意干预和监管子女的生活,但是也不希望他们放任自己的行为,相反,要以对他们的关爱和了解为基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民主的管理与教育态度能培养儿童的善良、温和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因此能有效的减少冲动和侵略性的行为。6.1.2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人格的良好基础。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个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使儿童感到安全、快乐、乐观、自信、友善。所以,父母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好自己的表率。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社会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地避免采取负面的教育策略,将幼儿视为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并赋予幼儿独立的空间。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温暖的,和谐的气氛,多一些家庭的交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陪伴。6.2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6.2.1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和条件,主要以与幼儿同龄的儿童为主要交际对象。在幼儿园里玩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老师也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孩子。6.2.2引导孩子和家长互相配合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先导,应当成为儿童成长的楷模,引导儿童接受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就必须在孩子的早期阶段,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抵制挫折的精神,正确地引导孩子发泄自己的沮丧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6.2.3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老师不能用喊叫、隔离、禁止孩子玩,否则很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导致孩子们情绪低落,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有些孩子甚至会撒谎。老师要做到的就是找出原因,正确地进行指导,用一种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和解决与孩子的争执,并协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对与错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取心是不对的。6.2.4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某些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宣泄,能够充分地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愿望,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认真地观察、探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6.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各大主流媒介的文化资讯种类繁多,内容繁多,内容丰富,丰富了儿童的知识与生活,而这些信息又往往混杂在一起,既有真实与虚假、科学与愚昧、健康与肮脏、先进与落后等资讯并存,而广大的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地阅读了这些负面资讯,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要从改善网络管理、完善社区各项社会服务职能、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以降低环境中容易发生的攻击行为。总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受到父母的教育,老师的行为和社会的影响,教师要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不要因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责备,甚至对他们的孩子采取冷淡的态度,这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较为平和、温和的方式,给予子女足够的尊重与关怀,可以激发其善良、纯洁的人格本性,并能及时阻止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身为中国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在幼稚园阶段逐步形成优良的政治、道德、道德、行为习惯,并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控制力,从而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杨斯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成因及辅导策略[D].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2]吴俊辰,杜高明.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2).[3]李月琦.4-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幼儿自尊为中介[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4]王亚礼.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以绘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