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练习题_第1页
教育学期末练习题_第2页
教育学期末练习题_第3页
教育学期末练习题_第4页
教育学期末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教育学》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

一、填空题

1.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2.古代教育以培养武士为目的,特别重视儿童的体育和军事训练。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5.教育“生物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6.教育“劳动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7.教育起源于0

8.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

9.教育活动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大要素组成。

10.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四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

2.学校教育

3.教育影响

4.教育规律

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形态教育的特征。

四、论述题

1.分析教育三要素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要点提示】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学习者”社会化及个性化活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影响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是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教育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结合实际论述,言之有理,鼓励观点创新】

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要点提示】(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

技术现代化。【各要点均要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

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上述观点正确吗?请运用所学教育学原理分析。

【要点提示】上述观点错误。

(1)这些教师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

(3)孔子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各要点均要分析】

六、辨析题

1.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劳动。

第二章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2.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人名)。

4.第一个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o

5.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6.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学者和作品是。

7.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著作是o

8.关于“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的创立者是«

9.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

10.孔子的学生收录孔子言行编录的一部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1.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提示规律的科学。

12.首次详细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13.“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提出来。

1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的为标志。

15.“五经”指“诗”、“书”、"礼"、"易”和o

16.“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和。

17.“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

18.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

19.前苏联教育界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20.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和。

21.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o

22.《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23.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o

24.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

2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26.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三中”是、、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学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大致处于什么时期?

2.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要点提示】

(1)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

(2)可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的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4)可以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必须结合实际论述】

四、辨析

1.有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提示】错误.

(1)理论上,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实践上,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现、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包括一切教育活动、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面,既是一

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应遵循的实施原则。

【提示】正确。

(1)从外延看,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2)从内涵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教育体系或教育制度,更多的是一种教育

观念或教育原则,或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时间上的延展性和空间上的包

容性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两个方面。

2.心理发展是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发展和发展两个方面。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但遗

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源于人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是o

6.环境是对个体自发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和两个相

互联系的部分。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及个体的o

8.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教育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影响。

9.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10.“外银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o

1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1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15.“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根据是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6.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大大高于外部影响。

17.“学不蹑等”、“不凌节而施”说明教学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1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个

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9.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影响和学校等。此观点属于。

二、名词解释题

1.人的发展

2.遗传

3.环境

4.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一般规律?

2.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四、论述题

1.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

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试分析这个观点。

【要点提示】

(1)这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此观点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

用,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2)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育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

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的教育方式选

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3)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

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地被塑造地位上。

2.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认识这些规律有何教育意义?列举并分析教育违反人身心发

展规律的现象。

【要点提示】

(1)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均衡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

(2)意义:根据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注意教育的针对

性和因材施教。

(3)列举案例:不顾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拔苗助长超前过度教育,不注意发展的不均衡性,

错过各种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不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等。

3.怎样认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结合自己成长历程,分析哪些主要因素在你发展过程

中产生了作用?

【要点提示】

(D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3)个体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力量。

【结合自己实际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

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

则“泯然众人矣

请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上述材料。

【要点提示】

(1)这是王安石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

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发展提供可能性。

离开环境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发展。方仲永五岁已能“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

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

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回答:

19世纪初,巴登大公爵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人调换,3岁后被监

禁在一个大小只能容身的地窑里,靠随意仍给的食物为生,直到17岁从牢中获得身体虚弱,步

履困难,身高144cm听、嗅觉都较灵敏但不会说话。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达到

一周岁半儿童的水平。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请结合本案分析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遗传因素的作用。

【要点提示】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在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的是遗传决定论。

【对每一点结合案例论述】

3.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

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

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

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

请分析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要点提示】

(1)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

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

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2)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

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

可以是无所不谈。

(3)家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结果,如父母学历和职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

庭气氛、物质条件等。

六、辨析题

1.人的发展主要指人心理方面的发展。

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4.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称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7.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8.与内发论相比,外银论更加注重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

3.舒尔茨提出的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4.依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劳动力市场包括和两个主要部分。

二、名词解释题

1.人力资本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2.简述教育对政治发展的作用。

3.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4.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要点提示】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能促进文化发展。

(2)文化发展制约教育。

2.试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

【要点提示】

(1)教育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教育先行是当代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五、辨析题

L“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需求。

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更新。

5.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6.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教育或者学校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

2.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要认识和考虑社会依据和o

3.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最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

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习惯上称为,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6.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等部分构成。

7.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9.既是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的工作是。

10.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品质教育和。

11.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2.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指的

是0

二、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5.个人本位论

6.德育

7.智育

8.体育

9.美育

10.劳动技术教育

11.素质教育

12.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2.简述教育目的必须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具体表现。

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4.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简述素质教育的特性。

四、论述题

1.分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要点提示】

(1)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内容须符合教育方针规定。

有时候,教育方针既是方针又是目的,它们在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包含“为

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区别: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办

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作

出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方针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在对人的培养

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比较明确。

2.试分析“五育”的关系。

【要点提示】

(1)五育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分割。

(2)“五育”不能相互代替:五育存在区别,每一育都有特定的内涵、任务,其社会价值和

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3)“五育”不能分割:一是五育相互渗透,每一育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

为的要求;二是各育相互促进,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三是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

育的任务不是完全由不同种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

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状态。教育

学上划分五育仅仅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实践中不能截然划分。

(4)德育对其他各育起方向保证和动力保持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和智力基

础,是实施其他各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体育其他各育提供健康基础,是其他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审美观点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又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劳动技术教育更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基础,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

修养,他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统一整体,从而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上述关系,在

教育实践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单独强调某一育而忽视其他的错误做法,坚持五育并举。但应该

注意:五育并举并非均衡发展。

3.论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要点提示】

(1)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短视教育,长期以来,

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危害.其主要弊端如下:偏重智育,忽视其他各育,不利于学生素

质的全面提高;偏重智育中知识的灌输,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偏重应试科目的教学,而

忽视非应试科目的教学。【结合应试教育的弊端论述】

(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结合实际论述】

(3)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当今世界技术更新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

才的竞争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谁拥有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结合实际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

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举行办学体系体例鼎新的小学、初级中学不

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拨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

取新生的依据。”

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评价奥赛举行。

【要点提示】

(1)赞同教育局规定。此规定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制止教育偏离其轨道。

(2)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义务性等,此规

定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3)此规定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使每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平等受

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4)奥赛为一些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发挥特长的平台,对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若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势必导致学校过于重视奥赛,投入过多资源,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和

精力,造成许多负面效应,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当代有位教育专业人士兼作家如此叹息神州的教育:”要想使神州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

前程,现在神州怙恃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

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反思神州时下的教育。

【要点提示】

这段话指出了神州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学生已变成

读书机器,而落空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位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结合实际分析】

(2)学校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结合实际分析】

(3)我国现行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依据,强调标准化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

规范化,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抹杀了学生的许多天赋,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甚

至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忽视学生动手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

发展和培养,从而影响了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解

放人的自我。【结合实际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2004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

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

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

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依据上述案例的调查数据,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

【要点提示】

从上述案例的调查数据分析,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特点,反映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摧残学生身

心健康。【结合实际分析】

(3)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结合实际分析】

六、辨析题

1.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2.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4.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6.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7.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9.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10.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

1.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是学制。

2.我国现行教育领域由、家庭教育和构成。

3.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4.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年。

5.教育制度的主体是o

6.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和横向划分的所构成。

二、名词解释题

1.学制

2.教育制度

3.义务教育

三、简答题

1.影响学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因素。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四、辨析题

1.我国最早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2.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英国19世纪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题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非专门化、专门化和三个阶段。

2.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一一师范学校产生于教师职业的阶段。

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劳动具

有的特点。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6.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年。

7.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是。

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作用。

9.韩愈《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

10.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2.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13.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1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

1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的关系。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名词解释题

1.教师

2.师生关系

三、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

2.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社会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要点提示】

(1)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广博的文

化基础知识。

(2)专业技能: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

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

(3)专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4)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各要点要联系实际分析】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

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

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

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所学过的教育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要点提示】

(1)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②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③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2)建议处理策略:

①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②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

③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各要点要联系实际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老师的缺点:王老师有感于自己常找学生缺点批评学生。一天在课堂上,王老师尝试让学生

也给自己找找缺点。学生愕然了,“没听错吧,给老师找缺点”、“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在

王老师一再保证“尽管提,老师不生气,不骂人,真的!”之下,学生真得很不客气地开始数了。

“老师,我经常发现你上课经常说广州话,普通话我们都懂,你就不用说广州话了。”

听了这个缺点,王老师脸上一红,不就是吗?平时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可自己就是没起到榜

样作用。王老师马上向学生表示决心改正这个缺点。

“老师,我还发现你上课经常数1、2、3,快坐好。你不是说过以后不说的吗?”

学生说的对,王老师是说过以后不再数1、2、3的,看来这个缺点还是要改。

“老师,我发现你说话声音太大了,对咽喉有很大伤害的。”

多真诚的话语,王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学生对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请用所学过的教育学原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要点提示】

(1)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及其意义的重视。

(2)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求教师蹲下来跟学生沟通,让学生觉得你跟他一样,没有谁优谁劣

的区别。很多教师都知道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但平等是对每个学生而言,还没考虑自己本人与

学生之间是否平等。从日常教育可看出,教师们习惯于在评价学生时总说:“你的缺点是……”

从不找自己的缺点,这是不平等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找了事的缺点,能让学生明白

老师与他们一样,可以互相提意见,感受平等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能发现自己缺

点并改正过来,这对教师是一种促进。

(3)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充分认识

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能再执着于

“师道尊严”,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换角色。

六、辨析题

1.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没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2.具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第八章课程

一、填空题

1.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新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

3.课程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三个基本层次。

4.按评价作用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o

5.综合课程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

6.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称为。

7.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

8.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坚持、社会性和生本化几个基本原则。

9.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0.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和斯宾塞。

11.正式规范化,并在教育领域真正成为一种重要课程形态从杜威开始。

12.根据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不同,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13.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和隐性课程。

14.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依据

是»

15.教材主要由印刷品和构成。

16.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

17.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正式启动

了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8.“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19.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的研究性学习。

20.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名词解释题

1.课程

2.显性课程

3.隐性课程

4.课程编制

5.课程内容

6.课程组织

7.课程计划

8.课程标准

9.教材

10.课程实施

11.课程评价

三、简答题

1.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3.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领域的主要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

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那些主动性强的

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

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新课程改革者遇到的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何种方法才能

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受益?

【要点提示】

(1)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的上述问题,应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

(2)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论述】

五、辨析题

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

3.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4.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

第九章教学(上)

一、填空题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4.在教学活动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因素是。

5.学校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6.中小学教学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

7.学生学习以为主,但需以一定直接经验为基础。

8.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步是教材。

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

10.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是和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1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标志着教学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研究领域。

1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

13.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是。

14.赫尔巴特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坚持原则。

15.美国杜威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为主体,以、活动、经验为中心.

16.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教材的。

17.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18.“掌握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提出的。

19.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以为中心”。

20.20世纪90年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背景、以心学习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教学理论是

教学理论。

二、名词解释

1.教学

2.教学任务

三、简答

1.简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四、论述

1.为什么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要点提示】

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反映了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

(1)教书育人是教学的客观要求。

(2)教学活动以认知为中心、以情意活动伴随的过程。

(3)教学必须坚持教学的教育性思想。

【各要点应分析】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

是发挥了主导作用了,他们就是不会,我没有什么办法啦。”

请问: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吗?为什么?

【要点提示】

(1)这位教师没有全面发挥主导作用。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讲好课,会教学生知识;二是能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调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教师

能否从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动机等水平出发,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激发学习动机基础上使之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只会讲课,无视或不承认学生学

习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使学生会学。所以,上述案例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各要点应分析】

六、辨析

1.教学和智育是一对相同的概念。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自然会得到发展。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削弱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5.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矛盾的,二者不可能统一。

第十章教学(中)

一、填空

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2.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3.西方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他称之为“产婆术”。

4.历史最悠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o

5.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看法,通过相互启发、讨论、商量

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6.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将己学知识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

问题的教学方法称为。

7.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仪器设备,控制条件,独立操作,引起实验对象某些变化,从

观察变化中获得的方法。

8.现在各国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o

9.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是。

10.“文以载道”、“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

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13.“学不蹬等”要求教学遵循原则。

14.“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15.《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

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反映了的教学原则

是O

16.“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应重视培养学

生O

17.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捷克教育家对其进行了总结,

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18.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o

二、名词解释

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3.讲授法

4.谈话法

5.教学组织形式

6.班级授课制

7.课的结构

8.发现教学法

9.范例教学法

三、简答

1.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2.简述教学方法的类型。

3.循序渐进原则对教师教学有何基本要求?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四、论述

1.评析讲授法。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教师教课文《鱼》时,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

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

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

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请回答:上述案例重教师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要点提示】

(1)案例中教师的做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结合案例内容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

了不同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

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

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请回答:案例中教师做法主要遵循了哪条教学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有何基本要求。

【要点提示】

(1)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主要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

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结合案例内容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一位教师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一开始就提出:“把一个亿吨重的铁球放在地面上,一只

蚂蚁能不能推动它?”学生笑着齐声回答:“推不动。”教师接着说“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有

的学生坚持说“推不动。”这时,有一位学生从教师说的地面非常光滑中得到启示,恍然大悟地

说:“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主要看他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

请回答:(1)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主要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2)这一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要点提示】

(1)该案例遵循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③教学生正确思维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结合案例内容分析】

4.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蝴蝶”的启示:有人发现,在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挣扎。他于心不忍,便

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

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

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请回答:上述材料对教学有何启示?

【要点提示】

(1)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受到惩罚。

(2)中小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规律,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阶段和顺序

而拔苗助长,而要循序渐进。

(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②按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安排教学活动;

③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④将知识的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结合案例内容分析】

六、辨析

1.判断一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关键看它是否采取了问答的形式。

2.教学方法指教师传授的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4.教是为了不教。

第十一章教学(下)

一、填空

1.既是基础环节,也上好课的前提。

2.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3.钻研教材要求教师必须达到的程度。

4.诊断性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o

5.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6.总结性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o

7.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促进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这体现了评价的功能。

8.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9.教学变革的核心问题是的变革。

10.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o

二、名词解释

1.课外辅导

2.教学评价

3.合作学习

三、简答

1.简述评价一节课的标准。

2.有效的课外辅导对教师有何基本要求?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

1.教师为什么要备课?怎样备课?

【要点提示】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

以保证学生有效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

(1)备课的方式:①认真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研究教法;④准备教具。

(2)备课程序:①学期备课;②单元备课;③课时备课。

【各要点应分析】

五、案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这时,刘佳欣

站起来说:“我有一个记'全'的好办法。”停了停后,她接着说:“以前,我们记'金'字时,

有的同学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的,我记得是‘一个人,她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这回我还用

这个字谜来记,只是把它稍稍改一下。'一个人,他姓王,腰里丢了两块糖'。”听了她的介绍,

同学们好像恍然大悟。这时,我并没有对刘佳欣的发言做评判,而是转过头来说:“刘佳欣这个

方法好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那么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