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单元整体设计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单元整体设计+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2.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亲近大自然2.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比较阅读等多种读法,融人情境,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诗词意境,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方法,写作并修改想象习作。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③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掌握分号的用法。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材料,创设表达空间,让语文走向生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更详细。通过积累词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热爱,尤其是对我国西部、乡村等生活。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草原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③思维能力: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④审美创造: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2.学习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3.教学准备:资料: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活动: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2.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4.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5.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活动意图: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教师活动: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3)洒脱:言谈举止自然,无拘无束。(4)迂回:回旋,环绕。(5)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学生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活动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环节三:再读感知,品味美景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总结。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4.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学生活动: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5.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活动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5.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词语巩固:熟读课文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风光美(初见草原)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深情话别(话别)草原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深情话别(话别)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草原

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的魅力。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③思维能力: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④审美创造: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2.学习重点难点: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3.教学准备:

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学生活动:学生背诵活动意图: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环节二:1.初入草原,感受洒脱2.深读感悟,体会热情教师活动:1.“汽车走了……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读课文2-5段,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学生活动:(自由、无拘无束……)1.(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学生赛读。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依次填: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1)热情迎接: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激情相见: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3)盛情款待: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②有感情地朗读。(4)尽情联欢: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成语)。活动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作业设计基础: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巩固:完成小练习册提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风光美(初见草原)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热情迎接(迎客)盛情款待(待客)深情话别(话别)人情美6.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丁香结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②语言运用: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③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④审美创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培养自己豁达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3.教学准备:课件、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教师活动:1.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3.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4.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2)学写字词。指导书写“幽、薄、缀、雅”。(3)理解词语。学生活动:生齐读课题。2.介绍作者。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3.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4.交流学习情况。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5.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活动意图: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环节二:1.再读感知,理清结构2.课堂总结,布置背诵教师活动:1.分段并概括段意。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4.总结感悟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5.布置作业(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你喜欢的段落。学生活动:1.学生回答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4.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词语巩固:熟读课文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7.板书设计丁香结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丁香结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②语言运用: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③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④审美创造: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学习重点难点: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1.复习检查2.加深感悟教师活动: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3.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4.梳理:(1)形状(2)颜色(3气味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品格?(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2)师适时呈现:代赠二首(其一)李商隐摊破浣溪沙李璟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引用它有什么作用?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4.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5.研读第6自然段。(1)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结,是……平淡无味了吗?”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2.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3.学生回答。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4.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5.交流。朗读:今年一次春雨,果然是丁香结!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6.生交流: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7.指名读,全班齐读。8.交流: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活动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环节二: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教师活动:1.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课时练。(2)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学生活动: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活动意图: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作业布置,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6.作业设计基础: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完成小练习册提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板书设计丁香结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8.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识记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②语言运用: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③思维能力: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④审美创造: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思政元素: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1.激发情感,谈话导入。2.品读古诗,认识作者。教师活动: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2.师指导: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学生活动:1.认识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3.读出节奏,学生自读。4.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活动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环节二:总结学法,自学新诗。检查回馈,点拨指导。感情朗读,背诵课文。教师活动: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4.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师点拨。5.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学生活动:1.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2.学生回答,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3.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活动意图: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古诗巩固:熟读古诗并背诵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识记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②语言运用: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③思维能力: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④审美创造: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思政元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思考质疑,解读课题。3.初读词作,初步感悟教师活动:1.《清平乐·村居》再来背诵一遍吧。2.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疑问?4.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5.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6.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活动: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后一部分是题目,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3.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4.自己放声读,读通,读顺。5.女生男生赛读。6.全班齐读,边读边想.(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3)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活动意图:温故知新,导入课题。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环节二: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延伸,写话练习。教师活动:(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明月,惊鹊听清风,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学生活动:(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5.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6.画面取名:取一个美丽的名字。7.集体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8.背诵并默写这首词。活动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诗句的记忆会更深刻。作业设计基础:背诵、默写古诗巩固:完成小练习册提升:收集诗人的其他古诗6.板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

明月,惊鹊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说丰年

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花之歌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通过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②语言运用: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③思维能力: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④审美创造: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思政元素:中国梦,我的梦。2.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一课时)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教师活动: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2.出示词语。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4.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5.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活动:1.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2.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活动意图: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环节二:1.再读课文,深入分析。2.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教师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什么样的自然现象?2.“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3.自读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象奇特)4.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活动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5.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词语巩固:熟读课文提升:摘抄文中的优美语段6.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花之歌诸元素之女仰望星空礼品对光明心驰神往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变形记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②语言运用: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④审美创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思政元素:中国梦,我的梦。2.学习重点难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1.回顾课文,激发想象2.重温课文,学习表达教师活动: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2.学生汇报: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活动意图: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环节二:1.先想后说,练习口语。2.自定题目,独立作文。教师活动: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学生活动:1.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2.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3.学生作文。活动意图:问学生意愿想变成什么,激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写好作文打基础。作业设计基础: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联系交际巩固:同桌之间互相修改习作提升:小组合作修改习作板书设计变形记大胆想象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习作:变形记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②语言运用: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④审美创造: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思政元素:中国梦,我的梦。2.学习重点难点: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1.完成习作,自我评价。2.交换习作,相互评改。教师活动: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3.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4.教师组织反馈小组的评改情况。学生活动:1.四人一组,相互交换习作、评改。2.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3.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活动意图:学生自我评价是按照标准自我评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按照修改要求相互修改作文,既可以为同学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同学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使自己学到同学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环节二:及时鼓励,完善习作教师活动:1.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学生活动: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活动意图: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长期坚持,能促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5.作业设计基础:师评价学生的习作巩固:誊抄习作提升:交流、总结习作方法板书设计变形记修改誊抄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一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②语言运用: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③思维能力:体会分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④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感受阅读的美好和分句的作用,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和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2.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排比句习题4.学习活动设计:(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借助多媒体在活动中强化知识点。(3)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活动之中。环节一:交流平台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4.教师小结。教师活动:1.教师激趣导入,提示阅读方法。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2.教师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3.请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并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4.教师对交流平台进行小结。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平台,提炼本单元的学习到的阅读方法。(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2.通过教师的引导说说学习阅读的方法。3.学生小组自主交流,推选小组代表汇报阅读成果。活动意图: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环节二: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1.引出排比句。2.请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3.引导学生读课本上的例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5.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活动:1.过渡,引出排比句。2.引导学生说听完老师分享读的排比句的感受,请学生体会并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3.请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例句,教师课件出示排比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1)课件出示例句,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2)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4.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5.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说说听完老师分享读的排比句后的感受,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2.学生自由读课本上的例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3.学生自读课件出示的排比句,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4.学生仿写排比句。5.分享朗读自己的排比句。活动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再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环节三:课堂回顾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教师活动:1.教师通过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1)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活动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课堂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和知识点,运用的今后的学习中去。5.作业设计:基础: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巩固:练习写排比句提升:生生修改、师生修改。6.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2、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词句段运用: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园地一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学习古诗,感受中华古诗词的文化魅力。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背诵丰富古诗词的积累。②语言运用: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在生活实际中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在句子的学习中,了解分号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并能运用在写话和习作中。③思维能力: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④审美创造: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分号的使用;学习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3.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路牌照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3.小结分号用法,巩固积累。教师活动:1.教师谈话导入分号的学习,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和分号的方法。(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3)结合实例,使学生懂得不能滥用分号。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3.小结分号的用法。4.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学生活动:1.学生分小组总结分号的用法。2.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和分号的方法。3.朗读《分号歌》,并借助《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活动意图: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根据学生创作的句子,分析分号的用法,进行例句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分句的用法。环节二:词句段运用第三部分1.谈话引入,引出路牌。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3.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活动:1.教师谈话引入。引语: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3.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路牌。学生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上的路牌图片,然后讨论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2.通过教师总结,学会运用路牌。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活动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地名和路牌,并能够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正确使用地名和人名的国际标准拼写规则。环节三:日积月累1.激趣导入,引发学习《过故人庄》兴趣。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教师活动:1.教师谈话导入。导语: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1)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图片(2)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2.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诗句,感悟诗情(1)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3.拓展延伸(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学生活动:1.学生欣赏图片。学生组织语言说图画内容,并谈自己的感受,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学生自由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2.有感情地朗读《过故人庄》,积累背诵,研读诗句,感悟诗情。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积累拓展延伸的古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作业设计基础:总结各标点符号的作用巩固:练习用分号写句子、片段提升:生生修改、师生修改。6.板书设计: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以及“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振奋。要以读为主,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想象。把握好感情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得到熏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进而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演讲”。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出来。演讲时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教学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学习运用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手法描写活动的场面。“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理解语言文字中运用反复的好处、体会汉字语言的奇妙。通过欣赏、书写等形式。做到书写美观。通过朗诵、背诵的形式,积累爱国名言警句。二、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六年级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即《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些课文都是写革命岁月的。《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诗歌大处雄浑,节奏强烈;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让我们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在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时生动传神,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五位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开国大典》一文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在知道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感受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还要了解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一写作方法。三、核心素养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背诵《七律

长征》。②语言运用:

会写本单元32个汉字。理解并掌握“日寇、奋战、险要”等40个词语。③思维能力: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感受,做到生动具体,点面结合。④审美创造:感受革命志士的崇高品质,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难点;1.

会写本单元32个汉字。理解并掌握“日寇、奋战、险要”等40个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背诵《七律

长征》。3.

学习课文,知道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人物和事件,从而感受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4.

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感受,做到生动具体,点面结合。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②语言运用:认识“逶、迤、礴、岷”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思维能力: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④审美创造: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思政元素: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学习重点难点:1认识“逶、迤、礴、岷”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教学准备:多媒体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欣赏歌曲,读通诗歌。教师活动:一.同学们,你们对“万里长征”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自己对“长征”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七言律诗。指导读好课题。(注意停顿)1.理解“七律”1935年10月,长征已经胜利在望了,毛主席回顾长征的历程,心潮澎湃,便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二、读通诗歌。1.检查学生四个生字学习情况。2.小组展示课文朗读。学生活动:1.大声读课文,读准“逶、迤、礴、岷”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2.汇报展示。活动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长征”、七律有关资料时,帮助自己把握文章背景。学习生字,更好的读通诗歌。环节二:熟读诗歌,理解诗意。教师活动:1、检查学生词语理解情况。2、小组汇报诗句的意思。3.同学们,老师考考你,想想这八行诗中哪两行最能概括全诗的意思?4.过渡:哪些词句让你看出红军远征之“难”?5.哪些词句又让你看出红军的“不怕”呢?学生活动:1.轻声读这首诗,说说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不太理解。2.组内交流。3.展示汇报。活动意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时,应重点强调“五岭”“乌蒙”“岷山”的意思,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本课新词,如:理解“云崖”时运用想象画面法等。 2.学生在交流内容时,利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的方法抓住关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环节三:品读诗歌,感悟诗情。教师活动:1.学生汇报展示,指导朗读。过渡:同学们,红军面对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尤其是面对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形势险要的金沙江、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终年积雪的潜力岷山。他们怕了吗?哪句词句让你看出来了。学生活动:1.读读全诗,思考: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远征之“难”?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的“不怕”呢?画一画,读出自己的感受。2.组内交流。3.汇报展示。(汇报从朗读开始。活动意图:初度诗歌首联,帮助学生找出诗歌的中心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环节四:指导写字、规范美观教师活动: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重点指导:律、崖、渡、索。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学生活动: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写、书写。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活动意图: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书写。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生字巩固作业:背诵诗歌,并会默写提升作业:收集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板书设计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万水

金沙江

(巧渡)大渡河(强渡)千山

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尽开颜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②语言运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③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④审美创造: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思政元素: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2.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3.教学准备:电视剧《长征》片段、红军长征路线图课件: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指名背诵全诗。学生活动:指名背诵全诗。活动意图: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课后复习的能力。同时“温故而知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理解诗意,积蓄情感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学生活动:1、轻声读课文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的词语讲给同位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3、全班交流。指名说。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组交流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小组交流同桌互说学生自由读全诗,指名谈感受。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活动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悟诗情,通过补充资料、交流、板画、朗读等多种手段点拨,重在让学生明白大意后,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对诗歌的理解才能更深入一层。环节三:质疑问难,深化情感教师活动: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1、“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2、小组合作,汇报结果。3、齐读。活动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图文结合,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再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环节四:感情背诵,升华情感教师活动:1播放音乐。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活动:1配乐背诵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3、小组交流、修改活动意图:通过配音朗读,进一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完成小练习册巩固作业:背诵诗歌,并会默写。提升作业:收集毛泽东的相关诗歌。写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万水

金沙江

(巧渡)

大渡河(强渡)

千山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尽开颜

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②语言运用: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壮士”、“斩钉截铁”“屹立”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③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快速的阅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④审美创造: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2.学习重点难点:从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和感人话语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质疑导入教师活动:1.教师板题:狼牙山五壮士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活动:狼牙山在什么地方?“壮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五壮士?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活动意图: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质疑。教师活动:1.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可以都读几遍。2.课文主讲了一件什么事?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可以给每部分拟个小标题。学生活动:1.自由读课文,读字音,读能通句子。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相机纠正读音。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按部分朗读课文。活动意图:初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把每一部分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环节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壮士”教师活动: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五位壮士言行的语句,感受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学生活动:1.默读课文,勾画描写五位壮士言行的语句,感受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2.交流勾画的语句。活动意图:通过本环节对五位壮士语言的学习来感受五位壮士的精神品质。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完成本课生字、词语巩固作业: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提升作业: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6.板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②语言运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复习所学内容,说五壮士的事迹。③思维能力:研读课文,感悟壮士们英勇顽强、毫不畏惧和舍生取义的精神④审美创造: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复习所学内容,说五壮士的事迹。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复习所学内容,说五壮士的事迹。2、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复习所学内容,说五壮士的事迹。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事?学生活动:1.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边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2.分段朗读课文。活动意图:通过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记叙顺序,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五壮士的英雄壮举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可以借鉴学习作者记叙事情的方法。环节二:深入探究,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教师活动:1.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学生活动:1.通读全文,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加以适当的点评,这些句子好在哪里。2.小组内交流自学所得。3.全班交流。(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在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的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活动意图:此环节是让学生研读壮士们“神态语言”的句子,感悟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教师让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想象当时的情景,深刻体会战士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们的英勇顽强。环节三:讨论、深化主题。教师活动:1.理解“屹立”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3理解“壮士”4.为纪念碑题写碑文并交流。学生活动:1.理解“屹立”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读好五壮士的语言。(1).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2).理解“壮士”壮志:敌众我寡,勇于受任壮行: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毅然把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壮举:完成任务,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壮语:高呼口号,视死如归壮气:为国捐躯,浩气长存。3、为纪念碑题写碑文并交流。活动意图:研读“英勇跳崖”一部分,使学生明白壮士们跳崖时的心理活动和高大形象,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敬意,体会到壮士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深化了主题。作业设计基础作业:完成小练习册巩固作业:回家给家人说说五位壮士事迹提升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英英勇跳崖板书设计顶峰歼敌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胜利的喜悦痛击敌人对敌人的憎恨接受任务对党和人民的热爱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开国大典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②语言运用: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④审美创造:结合重点句段,感受开国大典的热烈、庄重的气氛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2.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结合重点句段,感受开国大典的热烈、庄重的气氛3.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开国大典》视频片段。(教师) 2.查阅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或者看一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学生)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视频导入,进入情境教师活动: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2.引导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点拨交流资料的方法及聆听资料的技巧。学生活动:1.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开国大典的盛况,并初步谈感受。 2.结合课前预习的资料,与学习伙伴进一步交流预习的感受。学习共享资料、质疑问难、答疑解惑的学习经验。活动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开国大典有关资料时,可以适当点拨运用数字列举法、事件概括法、发表感想法等多种技巧。同时,学生在聆听别人的资料时,注意搜集时间、人物、数字、事件等有效信息,帮助自己把握文章背景。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活动。 (2).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指导。从字音、书写规范方面着重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应该注意的地方。 (3).点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1.自主完成“自学提示”。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练习读课文,听写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作简单的批注。 (2).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3).理解生词,并造句。 3.默读课文,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简单问题当时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活动意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应重点强调“坦”“隆”的读音,强调“制”的笔顺。另外,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本课新词,如:理解“庄严”时运用近义换词法,理解“排山倒海”时运用想象画面法,理解“开国大典”时运用资料剪辑法等。 2.学生在交流内容时,利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的方法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具体事件,也就是运用段意连接法。环节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师活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