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次,品评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第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材料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常通过谈文论艺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知,认为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品味。B.冯梦龙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无所谓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记》深化了这一观点。C.明清时期,八股文体有着严格的规范,士子如在创作时融入诗赋气和注疏气,就会导致“破体”。D.现代小说不同于古代的传统叙事文学,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其中有一些不乏精辟之见,具有一定的价值。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C.不管是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还是现代小说中的议论,都包含了作者的态度或看法。D.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可能达成了“议论最小化”的效果。(3)下列选项中,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A.鲁迅《祝福》: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C.蒲松龄《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D.卡夫卡《变形记》: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关于小说中“作者的声音”,现代小说的创作者有几种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借条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红军指挥员叶××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具有个性化特征,而叙述语言则运用了词语的移用、新奇的比喻,具有诗化色彩。B.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C.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具有历史的穿透力;结尾“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拓宽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堪称神来之笔。D.小说结尾写老旺“把2000块钱送给学校”,“留下的那几千块,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2)小说围绕一张借条,表现出多个人物的精神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这篇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请赏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注】(1)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2)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施行三百六十天,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立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B.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C.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D.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在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徐光启“乡试第一”,可称之为解元。B.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中的“崇祯”既是年号,又是崇祯帝的庙号。C.尚书作为官职,早期是负责文书奏章的低级官吏,自隋唐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文中徐光启就担任过礼部尚书。D.古代用来纪日的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文中的“辛丑朔”:干支置前,表示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这天是初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光启爱好广泛,涉猎颇多,不仅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还全面研习了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方面的书籍。B.徐光启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难之时,曾多次上疏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破格提拔。C.徐光启虽怀经邦济世之才,然仕途坎坷,曾先后受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兆麟等人的弹劾,等到后来逐步掌握大权时却年事已高。D.徐光启博学强识,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去世后,崇祯皇帝要他的家属把遗留的书稿送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因而得以刊行公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②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咸阳城西北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1)这首诗的颈联写景有什么特点?勾勒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隐《锦瑟》中,“,”两句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地怅然若失了。(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两句,通过描写老人和小孩们的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人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1分,每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尽管洞内洞外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别是看到墙上的壁画:(甲)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颜色是那样鲜艳,技巧是那样纯熟,我们内心里就不禁感到热闹起来。【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上骑着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龙吐水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仿佛看到他读书、习艺,他__________,竟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坠下时把土地砸了一个大坑。我们仿佛看到他射箭,连穿七个箭靶。我们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东西,修了六年,(乙)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丙)我们又仿佛看到他幡然改变主意,毅然放弃了苦行,吃了农女献上的粥,又恢复了精力,走向菩提树下,同恶魔波旬搏斗,终于成了佛。】成佛后到处游行,归示,度子,年届八旬,在双林涅槃。使我们最感兴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许许多多的涅槃的画。释迦牟尼已经逝世,闭着眼睛,右胁向下躺在那里。他身后站着许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经得了道,对生死__________,脸上毫无表情。后排的人,不管是国王、各族人民,还是和尚、尼姑,(丁)因为道行不高,尘欲未去,参不透生死之道,都号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头,有的击掌,有的顿足,有的撕发,有的梨衣,__________。(戊)我们真仿佛听到哭声震天,看到泪水流地,内心里不禁感到震动。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师,他们看到主要敌手已死,高兴得弹琴、奏乐、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墙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乐图。这样的宗教画,实际上是人世社会的真实描绘。把千载前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地搬到我们今天的眼前来。(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句中的几个分句可以自由调整顺序。B.乙句和戊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C.丙句中的“幡然”可以改成“恍然”。D.丁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既整齐又灵动。(3)文中【】(方括号)部分由主语相同的五句话并列而成,主语“我们”出现五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②。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③,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B.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C.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D.蔡英文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这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1.【解答】(1)D.“应力求‘议论最小化’,避免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错误。由原文“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议论最小化”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故选D。(2)B.“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错误。由原文“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母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故选B。(3)B.“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属于议论。ACD项均主要为叙述。故选B。(4)材料一第一段写“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价值。其次,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和第二段“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其次,品评作家、作品”“第三,传述创作技巧”,第三段“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可知,这是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最后一段“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5)结合“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可知,现代小说创作有一种看法倡议“让议论最小化”,认为“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等,主张让“作者声音”逐步退出小说。结合“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可知,还有一种看法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应相辅相成,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在沉思和思想辩证中,发出作者的声音。答案:(1)D(2)B(3)B(4)①首先,指出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及价值。②其次,从文艺理论和艺术功能两方面分析古代小说中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③最后,概括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对研究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作用。(5)①现代小说创作有一种看法倡议“让议论最小化”,认为“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等,主张让“作者声音”逐步退出小说。②还有一种看法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应相辅相成,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在沉思和思想辩证中,发出作者的声音。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2.【解答】(1)B.“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分析不当,“寻找历史的破洞”不是寻找弹洞,而是想像老旺那样从破墙洞里找到有历史价值的物件。故选B。(2)从全文看,“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成功后以两倍奉还”从借条可以看出,老旺的父亲当年帮助红军,可以看出革命老区人民的无私付出;红军是“借”而不是“征”或“抢”,可以看出红军指战员的军纪严明,不占群众一丝一毫;老旺把借条交给政府,丝毫没有怀疑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老旺的质朴、善良、忠厚;曹老师指点老旺如何做等事件,可以看出曹老师的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等。通过这些言行分析各自的精神品质即可。(3)从人称视角看,借助曹老师叙述事件。从结构看,开头和结尾写到“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前后照应,开头的描写为后文老旺捐款作铺垫。从线索看,明暗双线,老旺继承父辈无私善良的大爱情怀,曹老师全身心扑在瓦村的教育事业上;“1935年的羊”多次出现,贯穿全文,勾连了历史与现实,一明一暗,结构严谨,彰显不同时代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答案:(1)B(2)①革命老区人民的无私付出(老百姓邢元富深明大义,慷慨借出自家20只羊支持红军作战)②红军指挥员军纪严明,不侵占群众一丝一毫,彰显诚信。③老旺质朴、善良、忠厚。老旺对于借条的兑现没有怀疑,毫不犹豫地将借条交给政府④曹老师热心、乐于助人、善良。为老旺读借条,指点老旺兑现借条,帮助打听借条的消息,为老旺获得补偿而开心。(3)①开头和结尾处都涉及曹老师带领学生打柴的内容,既衬托出当地的贫穷落后,又为老旺捐钱作了铺垫。②小说以“1935年的羊”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既点明了历史事件,又勾连了历史与现实,使人回味无穷,也表现出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③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解答】(1)A“请”是动词,不能跟在动词“展”的后面,因而“请”前断句,排除C、D;“辽阳”为地名,作“破”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2)B“崇祯”只是崇祯帝的年号,不是他的庙号,崇祯帝的庙号是明思宗.(3)C徐光启只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并没有受到他的弹劾.(4)①食:日食、月食;且尔:尚且如此;失占:预测(推算)失误.句子翻译为: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月食而实际无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②赀:通“资”,钱财;优恤:优厚抚恤;愧:使动用法,使…感到羞愧.句子翻译为: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答案:(1)A(2)B(3)C(4)①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月食而实际无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②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参考译文: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的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照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案被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吏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解答】(1)分析写景的特点及诗句营造的意境.答题时应先描绘画面,然后分析其技巧及营造的氛围特点:山雨将至,鸟雀飞入绿芜之中,秋蝉在黄叶下悲鸣,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鸟雀、秋蝉、绿芜、黄叶是诗人眼前之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则是虚景,所以写景的特点为虚实结合.(2)本首诗歌的情感较为复杂,实际包含三个方面:思乡、忧国、吊古.答题结合相关诗句从这三个角度分析.答案:(1)山雨将至,鸟雀飞入绿芜之中,秋蝉在黄叶下悲鸣,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鸟雀、秋蝉、绿芜、黄叶是诗人眼前之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则是虚景,所以写景的特点为虚实结合.(2)a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扣思乡)b颔联写晚眺远景,夕照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扣忧国)c颈联中,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扣吊古)参考译文: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赏析: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5.【解答】故答案为:(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字:怡)(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1分,每小题11分)6.【解答】(1)第一处,语境“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形容他力量大,可用“力大无穷”。力大无穷:形容力量很大。第二处,语境形容“脸上毫无表情”,说明对生死看得淡然,可用“漠然置之”。漠然置之: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第三处,语境前面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繁多的壁画形象,可用“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第四处,语境形容壁画描绘人世社会形象生动,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2)A.不可以自由调整,句子顺序要符合人们观看壁画时的逻辑顺序,要由表象到深层,“技巧”这一分句必须放于最后。B.戊句“仿佛”指听得不真切,不是比喻词,本句不是比喻修辞。C.“幡然”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施工建设建设合同
- 安置房工程合同书
- 技术入股协议合同
- 婚宴服务合同
- 代理记账管理合同书
- 商铺租赁经营合同书
- 建筑工程机械材料租赁合同
- 教师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 房屋维修合同协议书
- 整车协议合同
- 202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小城镇建设》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安全生产月“一把手”讲安全课件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
- 2022年全国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
- 深入浅出Serverless: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课件
- 贵州省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初级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含解析)
- 公路施工技术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专升本语文作文范文(2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