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氏捏筋拍打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易筋经、捏筋拍打、正骨疗法的起源与形成二、易筋经、捏筋拍打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第一章捏筋疗法…………………第一节捏筋法的练功…………一、拧棒势……………-……二、指撑势…………………三、穿掌抓空拳………………第二节捏筋法的手法…一、捏法………………二、揉法………………三、抠法………………四、拿法………………五、点击………………六、拨法………………七、刮法………………八、划法………………九、搓法………………十、压法………………十一、滚法……………十二、掐法………….-十三、推法…………一十四、扳法·十五、抖法·十六、抓法·十七、摇法·十八、摆法十九、挤法二十、挟法二十一、引法二十二、拔法二十三、折法二十四、打法第三节捏筋法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捏筋法的部位…·第二章拍打疗法…………·第一节拍打法的用具…-第一节拍打法的练功…·一、拍打练功要求……·二、拍打法练功各式…-第三节拍打的方法……·一、持拍式与拍打方法·二、拍打的节奏………·三、拍打的轻重………·四、拍打的顺序………-第四节拍打法的部位…一、躯干部,背后三条线二、上肢部,上肢四面…三、下肢部.下肢四面…第五节拍打法的体位……………一、直立位………二、扶立位………三、弓箭位………四、坐位-………一五、俯卧位………六、侧卧位………七、仰卧位………第六节拍打法的注意事项……··-第三章捏筋拍打疗法的临床应用…第一节头颈躯干部的疫患和损伤一、颞下颌关节紊乱………………二、颈椎病…·三、落枕………一四、颈部扭伤……五、颈、胸、腰椎小关节错缝六、胸壁挫伤〔肋间神经痛……七、急性腰扭伤……………··八、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九、棘上韧带炎十、棘间韧带炎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十二、椎管狭窄十三、腰三横突综合征十四、强直性脊柱炎十五、先天骶椎裂十六、腰椎滑脱十七、骶髂关节错缝、损伤十八、颈椎间盘突出症十九、胸廓出口综合征二十、脊髓空洞症第二节上肢部损伤……一、肩关节周围炎………………二、臂丛神经炎……………三、岗上肌腱炎……………四、肱二头肌腱炎…………五、肱二头肌腱滑脱………六、肩部挫伤…………·…七、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八、肱骨内上髁炎<矿工肘>九、肘部挫伤………………十、上肢麻木无力症…十一、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十二、腕关节劳损<腕痛>……十三、腱鞘囊肿…………….十四、屈指肌腱鞘炎…………十五、肩袖损伤十六、三角软骨板损伤十七、拇指掌腕关节挫伤第三节下肢部的损伤………一一、坐骨神经痛………………二、股外侧皮神经炎…………三、髌周病〔髌股关节紊乱……四、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五、腓肠肌痉挛与劳损………六、踝关节扭伤………………七、踝部腱鞘史………一……八、足跟痛与跟骨骨刺………九、臀上皮神经炎十、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十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十二、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十三、膝关节屈曲畸形十四、平足髋关节滑膜炎第四章各科杂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内科部分…·一、头痛………二、面神经麻痹………………三、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痉挛>四、三叉神经痛………………五、神经衰弱、失眠…………六、高血压症……………·…-七、心悸、心痛、心慌、胸闷…八、胃脘痛……-………·……‘九、膈肌痉挛……·…………,十、尿频尿失禁……………十一、瘫痪………………-·第三节妇儿五官科部分…·-一、痛经……二、急性乳腺炎……………三、小儿先天性斜颈………四、小儿消化不良…………五、小儿疝气………………六、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七、小儿麻痹后遗症………八、急、慢性鼻炎…………九、耳聋、耳鸣、复听症……十、嘶哑……--·……·……··第五章正骨疗法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第一节骨折概述……一、骨折的治疗原则二、骨折的整复手法第二节上肢骨折……锁骨骨新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一肱骨髁间骨折……肱骨外髁与肱骨内上髁骨折………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孟氏骨折尺桡骨骨干双骨折…桡骨下段骨折合并尺桡下关节脱位〔盖氏骨折桡骨小头骨折……-…………一十一、桡骨远端骨折…一十二、腕关节复杂性骨折和脱位………十三、掌骨骨折………·十四、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十五、指骨骨折………··第三节下肢骨折…………一、股骨干骨折…………二、股骨髁上骨折与股骨下端干骺分离三、髌骨骨折……………四、胫腓骨骨折…………五,踝部骨折……………六、跖骨骨折……………七、股骨粗隆间骨折八、股骨颈骨折九、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十、趾骨骨折第四节躯干部骨折………一、脊柱,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二、尾骶骨骨折和脱位………………一三、肋骨骨折……………第六章关节脱位的诊断与综台治疗第一节关节脱位概述……………一、关节脱位的分类……………二、关节脱位的症……………三、关节脱位的治疗……………四、关节脱位常见的并发症……第二节关节脱位的整复及治疗…一、颞颌关节脱位………………二、环枢椎半脱位…………一三、肩关节脱位…四、肩胛骨脱位…五、肘关节脱位………………六、桡骨小头半脱位-·七、腕关节脱位……一八、髋关节脱位-……·九、髌骨脱位……·十、距骨脱位…一易筋经疗法目前施行的方法为捏筋法、拍打法以及正骨疗法3个部分.拍打法以棒状拍子按照人体一定经络在人体上进行轻重不同,有节奏的拍打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捏筋疗法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特有的脉位上施行轻重不同的捏揉、抠拿等各种治疗手法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用的正骨手法也是从捏筋法里演变而来的,对整复骨折及治疗骨折后遣症有独到效果.十一、趾间关节脱位第七章典型病案介绍…-·软组织损伤及各科疾病病介绍骨折及脱位病案介绍………第八章常用方药绪论易筋经疗法,是在易筋经拳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体育疗法.据史料记载,从北魏时代起,已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形成的健身却病的疗法,此法以徒手或简单器械对人体一定脉位、经络施以揉捏、拍打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易筋经疗法目前施行的方法为捏筋法、拍打法以及正骨疗法3个部分.拍打法以棒状拍子按照人体定经络在人体上进行轻重不同,有节奏的拍打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捏筋疗法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特有的脉位上施行轻重不同的捏揉、抠拿等各种治疗手法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用的正骨手法也是从捏筋法里演变而来的,对整复骨折及治疗骨折后遗症有独到效果.易筋经疗法,经过长时间的充实发展.有生血、补气.通导气血、调合营卫、强身助阳的作用.即"壮丹田、和脏腑,脏腑和血自生.血生而气自足.气足则百病皆无".易筋经捏筋、拍打疗法其有被动的医疗体育作用,对风湿痹证、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扭伤、胃脘痛、腹痛、骨折以及骨折后的功能障碍恢复均有较好的疗效.一、易筋经、捏筋、拍打、正骨疗法的起源与形成易筋经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健身术,也是拳术的一种.常为习武练功人所掌握,在《易筋经精义》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体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筋非劲,幕络周身,通行气血.翌卫精神·提挈运用"."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钢.筋和者康".又曰"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钢,变衰为康,易之功也,全身利也之基也".易筋经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锻炼、保健经验的总结.易筋经练功方法很多,有"若尽其所传,不下千余式之说,"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部分.1.动功易筋经中有行功各式,<如捞月,扶膝、提袍等>,有动功十八式<如龙舞式、鹤舞式、虎盼式、熊欣式等>,有"神勇八段锦等".这些行功各式与华佗的五禽戏的形式近似,故易筋经动功部分起源于华佗五禽戏.2.打功其目的在于强健筋骨."久久则骨缝之膜皆坚壮矣".行功中有打石袋的方法,打功的用具尚有木槌、木杵、谷袋、砂袋<见图01>.以这些用具对身体各部位施以打功.3.揉法.此种方法与我国古代推拿手法相似,其则"筋力磨历而复壮,此揉法及磨历之意也."此外尚有棒、搓、拿等手法皆属揉法.在下部动功也可施以摸、挣、搓、拍、抚、捧、握、等手法.4.服药以滋内壮,内壮丸药物成分中包括:蒺藜、茯苓、白芍、地黄、甘草、人参,白术、当归等.5.静功易筋经有"静功十段"之说,即以鼻吸气,以意运气,行至周身,作者认为这与养生术有关.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探讨,将易筋经归纳整理出一套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将它定名为易筋经、捏筋、拍打、正骨疗法.易筋经疗法不仅在强身健体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而在治疗疾病方面也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易筋经原为健身的方法已如前述,何时开始用于治疗是一种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可以肯定是在易筋经形成之初,我们已知道它的医疗作用和价值.如说"行之不辍,即可却病延年,大都病在脏腑者,服药可以治疗.病在筋络者,服药不可旁通,欲使筋络贯舒,气血无滞,非行此不为功."明确地指出.易筋经可以治病,在医宗金鉴外治手法篇有‘振梃’的治疗方法,其中解释说,‘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此处的振梃与易筋经中的木槌、木杵相似,可见易筋经的拍打方法在清初以前已广泛用于治病了.可见易筋经疗法最少也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作者现在所用的捏筋、拍打正骨疗法只是易筋经的一部分,删去了静功、动功、挂裆三者,而使其中的打功、揉功来治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将揉功打功中的手法加以演变,形成为现在的捏筋拍打疗法,经过演变的手法对治疗骨折脱位又有独到之处.二、易筋经、捏筋拍打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易筋经、捏筋拍打疗法的医疗作用.可概括为"壮丹田,和脏腑,脏腑和而血自生.血生气自足,气足则百病皆无".这种说法足合乎实际的.现在根据"易筋经经义的一些有关记载分述如下:《易筋经经义》载称:"人于形成之初,先天之气即根于下丹田气穴之中,即生,而分半于上丹田之心,即长,而分流于耳、目、口、鼻、四肢百骸.即壮以后,断为阴阳所耗.而更重于以思虑嗜欲之伤,则乾体俞亏也.故非童体而行功者必先行观心、洗心二法,故行功必先将散于五官百骸之元气复返于上丹田".又称:"入内之法、须用石袋从心口至两肋梢骨肉之间脏会之处,密密棒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始揉继棒复打,如是久久.则腑气与脏气会合,其新入之气与所积之气充之气循循入骨矣","督任交通,气充周身",一年通督任,外易筋膜,二年实骨髓,外易皮肉;三年内外合一,而成金刚之体矣.以上记载可以说明,易筋经疗法有壮丹田、补气血,强身祛病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易筋经疗法也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的关系更为密切.1.易筋经疗法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血气运行内外贯通的道路,它是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周身.它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络以及无数脉络等等.捏筋拍打疗法的医疗作用是通过经络来完成韵.临床上通过拍经络,捏揉脉道,使经络畅通.功能恢复,从而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2.易筋经疗法的作用与阴阳、五行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所谓阴阳,是指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的根源.所谓五行是用以说明各种物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代表.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记,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又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都说明了由于阴阳不协调才能造成各类疾病.另外《内经》中又把人体内之五脏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类比<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行的偏盛偏衰,亦能造成人体的病变.易筋经、捏筋、拍打疗法正是起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祛除疾病的作用,如在临床上遇有头痛、发热、恶寒的外感风寒症.通过点揉颈后三脉.风门脉,用拍打法拍打腘脉,等产生了温热,驱除了风寒之邪.又如由于肝阳上亢,临床表现有高血压症者.采用平肝泻热拍打疗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易筋经疗法与营卫气血的关系营卫气血是祖国医学用来叙述人体营养作用,卫外功能以及气血循环的理论.所谓营气是指营运于咏中的精气,卫是指卫外功能作用,气是指人体的真气,血是指水谷精微的变化而成的物质.总起来说营卫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华,周流全身,运行不息,起着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濡筋骨、司开阖、抗病邪的作用.如果营卫不和,气血失调,就可以出现许多病理变化.产生疾病.捏筋拍打疗法,能够起到宣通气血,调合营卫,达到强身、祛病、抗邪的医疗作用.伍.·第一章捏筋疗法捏筋法是凭着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在一定的穴位、脉位或肌肉筋腱上>施行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摇、摆、抖、抓等各种不同的手法,使患者在被施行手法的部位产生酸、麻、胀、沉、电击、发热、放散、舒适等各种不同的感应,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手法,作用在不同的部位<脉位>,其感应也各不相同.基本手法相互配合又可演变成许多不同的手法.各种手法.可以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使用.选择脉位,也要根据病情,灵活配伍.为了达到灵活地运用捏筋方法治疗疾病的目的,术者必须经常锻炼自己双手的指力、腕力和臂力,以及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手法和熟记脉位.临床上方可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以达到治愈疾病的预期效果.第一节捏筋法的练功由于捏筋法,其是医者用双手进行操作,而且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都会对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较好地掌握本疗法,必须经常锻炼基本功.首先是对指力、腕力和臂力的锻炼.锻炼的方法很多,现将比较经常使用,而又能达到练功目的的3种方法介绍于下.一、拧棒势选用长约30cm,直径在4cm左有的因木棍一根,在中间1/2处,刻削一环状沟<见图1—1>.用1m长的绳索,一端系在环状构内,并使之能够灵活转动,在绳的下端系以o.5k练功时双腿叉开,与肩同宽,挺胸收腹,下颌微收,两腿屈曲半蹲.双臂向前平伸,双手分别握住木棍环状沟的两边,进行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的反复拧转各50转<见图1—2>.绳系物体可以逐渐增加到2—3kg二、指撑势练功时人体端坐于长凳上<床边上也可>,双手五指分开呈爪形手,以指腹接触凳面支撑,将全身支起<如图1—3>.主要用以锻炼指力,锻炼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应注意避免扭伤手指.三、穿掌抓空拳穿掌抓空拳,是锻炼上肢指力、腕力和臂力的一种拳术.能使整个上肢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动.可与以上两种锻炼方法配合锻炼.现将分解动作叙述于下.<一>起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叉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行,脚尖微向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于大腿外侧.两眼向前平视远方,头正项直宣<龙睛虎颈>,下颌微向后收,挺胸收腹,精神集中<见图l—4—1>.<二>蹲档势承上势,双腿屈曲半蹲.呈骑马蹲档势.动作要缓慢用力.两足跟着地,两足尖要用力抓地,足心腾起<见图1—4—2>.<三>握拳势承上势,双手由大腿外例,翻转掌心向后,抓空握拳.同时经外方、后方旋转至双侧少腹下,拳眼向前<见图1—4—3>〔四>穿掌势承上势<以右侧为例>,右拳伸开,呈柳叶掌<五指伸直并拢>,掌心向上.然后右手掌及右臂向左上方伸出,穿向左肩前方,同时双眼注视右手掌〔见图1-4-5.〔五翻掌旋臂势承上势,右手掌由掌心向上,逐渐翻转成掌心向下.同时右前臂在平伸情况下,由胸前向右侧平行旋转至外展、平伸位.同时双眼也随右手掌转动,一直注视右手掌<见图I—4—6><六>抓空还原势承上势,右手掌五指从小指开始顺序屈曲抓空,呈半握拳.然后向下后方旋转屈肘,由大腿外侧绕过,回收到右侧少腹下.还原呈握拳势<见因1—4-8、9>.然后再换左手,相对进行,反复锻炼50一100次.在锻炼当中,整个上肢、手腕、手掌都要用力.精神集中,动作缓慢而稳健,刚劲而有力,方可达到锻炼的目的.捏筋法的手法捏筋法的手法很多,故有"若尽其所传,不下干余式"之称.我们将其比较常用的基本手法.归纳为24种.为了便于记忆,使初学者便于背诵和掌握.故将24种基本手法编成24字决;捏揉抠拿,点拨刮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拔折打.这24种基本手法,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又可相互配合而演化出许多种手法,现对各项基本子法介绍如下.—、捏法术者以一手<或双手>拇指的指腹,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在患处筋腱、肌肉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并且边捏边向末捎移动.以一手捏时称"单手捏法";以双手同时一紧一松交替捏时称"双手捏法",<见图1—5>.捏法多用于四肢及颈背部,故有上肢捏法、下肢根法、颈部捏法、背部捏法等等.一般单独使用捏法的机会很少,多与揉法配合,变成"捏揉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一>颈部捏法.术者用捏法,捏颈项、颈椎两侧的肌肉韧带,重点是捏颈后上、中、下三脉处,多用于治疗颈椎病、颈部扭伤、落枕等病<见图1—6>.<二>背部捏法术者用双手捏法,捏腰背脊柱两侧的肌肉筋腱,促使肌肉放松,使足太阳膀胱经经脉经筋畅通,气血得以运行,主治腰背部酸痛、腰背肌劳损以及腰背肌粘连等<见图1—7>.<三>上肢捏法术者用捏法,捏上肢的筋腱、肌肉,在上肢的脉位处要重点捏,促使上肢经络畅通,肌肉放松,主治颈椎病、肩周炎等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症,<见图1—5>.<四>下肢捏法术者用捏法,捏下肢的筋腱肌肉,在其临近的脉位上要重捏,主治腰腿痛和下肢各种疾患,<见图1—8><五>捏揉法术者使用捏法,在捏紧的同时,手指进行旋转揉按,称为"捏揉法".出于捏揉同时进行,患者有一种舒适感,而且疗效也较好,故临床比较常用.如上肢捏揉法<见图1—9>.下肢捏揉法<见图1—10>.二、揉法揉法,术者以手指、手掌或肘尖,在患者的脉位上,进行向左或向有的旋转揉按,称为"揉法".揉法的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疏通经络,调理筋脉,理气活血,消肿散淤而止痛的作用.揉法的种类也比较繁多,用手指揉时,称为指揉法.如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四指揉法、跪指揉法.用手掌揉时称为掌揉法.如有"贴掌揉法"、"平掌揉法"、"合掌揉法".揉法也往往与其它手法结合应用,因此就使揉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同时也使揉法的种类更加繁多.有捏揉法、点揉法、抠揉法,拿揉法、抓探法、压揉法等.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些结合的手法,均列到捏、点、抠、拿、抓、压等项里去介绍,这里只对指揉法和掌揉法做一重点介绍<一>拇指揉法术者以拇指按于脉位上,进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揉按.促使硬结消散,经络畅通,气血得以运行.主要适用于头、面、颈、项部及四肢的脉位上,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此法对解除粘连结节及痉挛结节有独特疗效,但单独使用时很少,多与捏法及点法相配合使用<见图1—11>.<二>中指揉法术者用中指,在脉位上进行揉按其他均同于拇指揉法,<见图1—12>.<三>四指揉法术者以4个手指井扼,按于患处,进行环形揉按<见图l—13>.用于对整条经络或筋腱进行揉按,使其作用面加大,适用于腰背部.对治疗胃院痛、心慌、心跳、胸闷等病常用,使思者有一种舒适成、发热感.<四>跪指揉法术者以4个手指屈曲呈半握拳状,便4个指头的中节接触患部<其状如脆,故名跪指揉法>进行环形揉按,或往返横推,以增加作用强度.作用同于四指揉法,但比四指揉法的接触面积扩大、而且又便于加大用力,可用于腰背部疾患、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痿证等,<见图l—14>.<五>贴掌揉法术者以一手掌贴于患肢的内侧,另一手掌的虎口贴于患肢的外侧,相对地进行由上而下的环形揉按<见图1—15>,使患肢有舒适感,起理气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四肢.<六>平掌揉法·术者以手掌平按于患部,做环形揉按<见图1—16>,使患部有一种舒适感,能理气活血、散淤止痛.用于四肢及腰背.<七>合掌揉法术者两手掌相对,平按于患肢的两侧,相互交错地进行环形的揉按,并逐渐向下移动〔见图1—17>,使整个患肢有一种酸胀感或舒适感,适用于四肢麻木、酸痛无力、痿证、痹证等.<八>掌根揉法术者以双手<或单手>将四指并拢并略向上翘起,以掌根部接触患部,进行环形揉动,边压边揉,边向下移动<见图1—18>.起一种缓解痉孪而止痛的作用,并有舒适感,适用于腹背及下肢麻木、酸痛、瘫痪、痿证、风湿痹证等.三、抠法抠法,是术者以手指<拇指、中指或食指>反复抠取位于凹陷部位中的脉位,如抠前膀肾脉、抠血海根脉等.使患肢产生一种酸麻胀感.因为此手法比较重,有时可产生电击样感觉.用拇指抠时叫做拇指抠法;用食指抠时叫做食指抠法;以中指抠时叫做中指抠法.抠法常与揉法相配合、叫做"抠揉法";与拨法配合时叫做抠拨法.抠法多用于凹陷处,如锁骨窝、腋窝、肘窝、腹汲沟、腘窝等处的脉位,对四肢麻木、酸痛、瘫痪、痿证、痹证均有较好的效果.<一>拇指抠法术者用拇指抠凹陷窝中的脉位,而其余四肢仅起辅助作用〔见图l—19>.一般常用于抠肘尺脉,腕侧双脉和跟腱双脉,使其感觉如电击样麻胀,并向末梢传导.<二>食指抠法术者用食指抠凹陷中的脉位,其余四指为辅助<见图1—20>,其他同拇指抠法,并且有时常与拇指抠法同时应用,除适用于上述脉位外,还可用于前膀肾脉或腕侧双脉等处.<三>中指抠法手法同上,只是术者使用中指,适用于比较深的脉伍,如抠腋窝中的血海根脉,或锁骨窝中的前膀肾脉<见图1—21>.<四>抠揉法抠法与揉法相配合,即抠住脉位后进行揉按,使之产生更大的感应,叫做"抠揉法".如抠揉血海根脉、前膀肾脉<见图1—22>.<五>抠拨法抠法与拨法相互配合,即抠住脉位处的筋腔后,进行如弹琴弦样的弹拨<见图1—23>,此种手法刺激量最大,一般能产生电击样感觉放散到末梢,可运用于以上所提到的各脉位.四、拿法拿法,是术者以拇指的指腹为一侧,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呈钳形,将患处肌肉、肌腱拿起,形如拿物.按其拿的部位可分为上肢拿法、下肢拿法、肩部拿法.按其拿的方法又可分为展转拿法、滑动拿法、压缩章法.与揉法相配合,称为拿揉法,其作用可散风祛寒,流通经络,解痉止痛.<一>上肢拿法术者一手<或双手>将上肢肌肉拿起放松.再拿起再放松边拿边向末端移动<见图1—24>.适用于上肢的损伤和疾患.<二>下肢拿法其手法同上肢拿法,只是用在下肢,主治下肢各种疾患.<三>颈部拿法术者用拿法,将颈椎两侧的筋腱肌肉拿起,边拿边放,并且逐渐由上向下移动,对颈后三脉处要重点进行拿起<见图l—25>,主治颈椎病、颈部扭伤、落枕等病.<四>肩部拿法术者用手拿住肩部筋腱肌肉,特别对肩部有关脉位要做重点拿起<见图l—26>,如同时拿起前、后膀肾脉,或拿肩头脉与肩贞脉,或肩贞脉与抬举脉等.主治肩用炎、上肢痉证、痹证及各种疾患.<五>背部拿法术者用拿法,将背部脊柱两旁的肌肉筋腱拿起,边拿边放,由上向下移动拿起<见图1—27>.主治腰背部疼痛,腰背肌劳损等症.<六>展转拿法术者用拿法,将肌肉筋腱拿起后进行摆动,称为展转拿法<见图1—28>,能使筋腱受到牵拉,而促使挛缩的筋腱得到舒展,移位的筋腱复位.<七>滑动拿法术者用拿法,将肌肉筋腱拿起后,以手指稍稍放松,使筋腱由手中滑出<见图1—29>,以达到理筋活血,解除肌肉筋腱的粘连痉挛等现象.<八]压缩拿法术者用拿法,将肌肉筋腱拿起后,用力握紧〔见图1—30>,然后慢馒放松,主要用于活血散淤,促进气血循环.<九>拿揉法持拿法与揉法相配合,即将肌肉、筋腱在拿起放松的同时进行揉按,称为"拿揉法"<见图l—31>,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筋脉,理气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拿揉法比较常用,尤其适用于腰部、大腿部、上肢部.五、点法术者以手指尖或肘尖点在患部的一定脉位上,使之产生酸麻胀感,促使患处的结聚消散,气血通畅.用手指点时称为指点法,有拇指点法、中指点法.用肘尖点时称为肘点法.点法多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与揉法配合称为点揉法,与拨法配合称为点拨法,与压法配合称为点压法.<一>指点法术者用手指<拇指或中指>点于患部的脉位上,称为"指点法"<见图1—32>.一般多用于头、面、颈、项、背部及四肢的脉位上.<二>肘点法术者用肘尖点于患部的脉位上,称为肘点法<见图1-33>.一般多用于腰、骶、臀、髋、股部的脉位上.<三>点揉法术者在应用点法的同时,进行环形揉按,称为点揉法<见图1—34>.此法能够加强点法的作用力,消肿止痛.<四>点拨法术者在应用点法的同时,对脉位处的筋脉.按其走行方向进行横向往返拨动,称为点拔法<见图1—35>,此法具有舒筋理筋,疏通经络,解聚散结,活血止痛的作用.<五>点压法术者在应用点法的同时,用力向下压,以加大刺激量,肘点法常与压法配合.因腰、臀、股部的肌肉丰富,脉位较深,只有用"点压法"加大压力方可作用到脉位上<见图1—36>.六、拨法拨法,即术者用手指按于患处脉位上,摸清筋脉,横于筋腱走行方向,进行往返弹拨,其状如弹拨琴弦.拨法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手法,能产生酸麻胀感,甚至产生触电样感觉.俗称弹筋拨络,又叫弹拨法<见图1—37>.它能调理筋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消散结聚,促使移位的或变形的筋脉恢复正常.拔法也常与其他手法配合,见各有关项下.七、刮法刮法,即术者以拇指尖在患处的一定部位上顺着筋脉的走行方向进行刮动〔见图1—38>.此法更为强烈,感应和作用也都比拨法更强烈.多用于脉位处的筋脉结节等.八、划法划法,又称指划法,只适用于头部.让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前,两臂半屈,5指微屈,两拇指尖按于颅顶脉处,做呈"~"状轻轻揉按划动,同时其余4指散开屈曲,以指尖触及额角及额部做椭圆状划动或颤点,使头部有一种舒适感<见图1—39>.九、搓法搓法,即术者用手指或手掌按于患处脉位的皮肤上,进行往返摸擦搓动,便之充血、发红、发热.可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循行,而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搓法可分为拇指搓法、平掌搓法、立掌搓法、合掌搓法等.搓法与揉法相配合称搓揉法.一般多用于头面及四肢部.<一>拇指搓法.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平按于患部脉位上,进行往返搓动见图1—40>,使局部有充血、发红、发热等现象.此手法多用于头面及四肢部的脉位上<二>平掌搓法术者以手掌平按于患部的脉位上,用手掌及掌根往返搓动患部的皮肤<见图1—41>.多用于胸、背、腰及四肢部.<三>立掌搓法术叶以手掌尺侧小鱼际,按于患处的一定部位上,进行往返搓动<见图1—42>.常用于背部、脊柱面侧.<四>虎口搓法术者双手拇指张开,以虎口及食指拇侧按于患处进行往返搓动<见图l—43>.多用于上肢部.<五>合掌搓法术者以两手掌相对,挟持于患肢两侧,进行由上而下的往返搓动<见图1—44>.多用于四肢部.<六>搓揉法搓法与揉法相配合称为搓揉法,即在往返搓动的同时进行环形揉按<见图1—45>,使用肢有一种舒适感.多用于痹症、痿证,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等症的四肢部.十、压法压法,即术者以手掌或拳头按于患部的脉位上,用力向下按压.用力时要由轻逐渐加大压力,使患处有一种麻胀或发热的感觉.可分为单掌压法、双拳压法、双掌压法、驼鞍式压法等.<一>单掌压法术者以一手掌单独平压于患处脉位上<见图1—46>.常用于腹部腰背部.<二>双掌压法术者用双手掌同时压于患部脉位上,或以一手掌压于脉位上,同时另一手掌压于掌背上<见图l—47>,逐渐用力下压,多用于腰、背及大腿部.<三>双拳压法术者双手握拳、以四个手指近节压于患处,由上而下顺次按压,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见图1—48>.适用于腰背部.<四>驼鞍式压法患者俯卧于鞍形软凳上<或在诊察床上再放上枕头垫起也可>,术者一手单按于脊背的上部,另一只手掌按于尾骶部,逐渐用力下压<见图1—49>,术时发酸麻胀感,术后轻松.多用于腰背脊柱的损伤和疾患.十一、滚法滚法,即术者以手握拳.用手背部的指掌关节的突出部着力,作用在患部上,进行前后不停的滚动,用力要均匀.常用于肩部、腰背部和下肢部.用单拳滚动时,称为单拳滚法;用双拳滚动时称为双拳滚法.滚法也可以与其他手法配合,如与压法配合称为滚压法,与揉法配合称为滚揉法.<一>单拳滚法术者右手半握拳,以掌背的指掌关节突出部,接触患处进行往返滚动,并逐渐向下移动<见图1—50>,适用于肩背及下肢部,尤其适用于脊柱的棘问韧带损伤.<二>双拳滚法术者双手半握拳,以拳背、手指及指掌关节突出部接触患处,进行反复滚动,并逐渐向下移动<见图1—51>.适用于肩背部及脊柱两侧.<三>双拳滚压法术者双手握成实拳,以双拳的四指近节平按于脊校两侧,用力向前滚推,同时用力下压,并逐渐由上向下,边滚压边移动.适用于舒展腰背部脊柱两侧的肌肉<见图l—52>.<四>滚揉法术者以单拳滚法,同时进行环形揉按,并逐渐由上向下移动<见图1—53>,称为滚揉法,多用于腰背部.<五>大鱼际滚揉法术者用双手掌的大鱼际,按于患处进行反复滚揉,并逐渐向下移动〔见图1—54>.多用于颈肩部,使局部有一种舒适感.十二、掐法掐法,即术者以拇指尖与中指尖相对,掐住某一脉位<如内、外四指脉,腓内脉>不动,并逐渐加大用力.使该处有一种酸胀或麻木的感觉<见图1—55>.十三、推法推法,即术者用一手掌<或双手掌>,拇指外展呈八字形分开,平按于患部或脉位处,然后用力向前推开,一般由患肢的上方推向下方.常用于腰背部及下肢部.常用推法有腰背顺推法、八字分推法和下肢推法.<一>腰背顺推法术者双手掌呈八字形分开,按于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而下顺推至骶部,并逐渐加大用力<见图1—56>.适用于腰背部疾患.<二>八字分推法术者双手掌呈八字形分开,按于背部脊柱两侧呈八字形向两侧分推<见图1—57>.主治腰背疾患.<三>下肢推法术者一手掌按于腰部,另一手掌呈八字形分开,按于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踝关节附近<见图1—58>十四、扳法扳法,是使脊柱关节在功能活动范围内,予以最大限度的被动扭转,起到松动关节、活动筋腱、舒展肌肉的作用.扳法分为侧扳法和斜扳法.<一>侧扳法患者取侧卧位,上腿屈曲,下腿伸直,术音一肘压于肩前部,另一时压于臀后部,两肘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一般可听到响声,然后以同样手法做对侧<见因I—59>.主治腰腿疾患.<二>斜扳法斜扳法,可分为扳肩法与扳腿法两种.1.扳肩法即让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身侧,一手扳住肩部,另一手抵于胸椎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扳转,并可触及响动,再以同样方法做对侧.〔见图1—60>.主要适用于治疗胸椎部的扭挫伤等疾患.2.扳腿法让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一手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搬起对侧的大腿,向相反方向用力扳动,一段可听到响声,然后再以同样手法做对侧〔见图1—60—1>,主治腰腿疾患.十五、抖法抖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抖动整个患肢,即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况下,术者握住患者手腕或足踝部,用力牵拉,同时进行抖动,具有疏松关节,活动筋腱的作用,可分为上肢牵抖法和下牵抖法.另一类是患肢不动,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对患肢的肌肉筋腱进行颤抖,其作用为舒展筋腱,调理气血,活血散淤,消肿止痛,可分为颤抖法和抓抖法.<一>上肢牵抖法术者双手握于患肢手掌,令患者放松肌肉、稍用力牵拉,然后进行上下抖动<见图1—61>.主要是活动肩肘腕关节和肌肉筋腱.<二>下肢牵抖法令患者把住床沿,放松肌肉,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踝部,然后用力牵拉,进行上下抖动<见图l—62>.主要是活动腰背及下肢关节和肌肉筋腱.<三>上肢颤抖法术者双手拇指张开,其余四指屈曲,用双手虎口贴近患肢两侧,进行上下交替的颤抖,并逐渐向腕部移动<见固1—63>,使患思肢有一种舒适感.可放松肌肉,调和气血.<四>上肢抓抖法术者双手五指分开,屈曲呈爪形手,虚抓患肢两侧的肌肉,进行上下交替颤抖,逐渐向下端移动<见图1—64>,使患肢有一种舒适感,可放松肌肉,理气活血.主治上肢疾患.<五>下肢抓抖法让患者俯卧,伸直下肢,术者双手呈爪形手,虚抓于下肢两侧的肌肉,进行上下交替颤抖<见图1—65>,使患肢有一种舒适感.十六、抓法抓法,即术者双手拇指张开,其余四指并拢屈曲,与掌根相对,抓住患肢两侧的肌肉,双手交替进行;边抓、边放、边向下移动<见图1—66>.对于患肢的脉位处应稍加用力,使患肢有酸、麻感觉.多用于四肢部.十七、摇法摇法,摇即是旋转,摇法多用于具有旋转活动功能的各关节,促使其恢复正常的旋转功能.按其部位分为颈部摇法、摇肩法、肩部抡措法、摇碗法、插指法、插趾法和腰骶滚摇法等.<一>颈部摇法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按住头顶进行左右划圈旋转<见图1—67>.促使颈椎各关节及筋腱充分活动.主治颈椎病、落枕等.<二>摇肩法术者双手<或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握住腕部稍用力牵拉,并同时进行向内旋转和向外旋转活动〔见图l—68>.使肩关节及其筋腱充分活动.主治肩周炎及肩部扭伤等疾患.<三>肩部抡摇法术者与患者面向同—方向,术者立于患者患侧,用手勾住患肢腕部.反复做向前和向后大幅度的抡摇活动<见图1—69>,能使肩关节充分活动.主治肩周各病.<四>摇腕法术者一手握住腕部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掌进行向内和向外的旋转活动<见图1—70>,主治腕关节各种损伤和疾患.<五>摇指<趾>法术者用一手握住患指<趾>的掌<或跖>部,另一手的拇指及食指握住患指<趾>,进行左右旋转<见图1—71>.可治疗指<趾>关节及指掌<跖趾>关节损伤.<六>摇髋法让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按于膝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使患侧大腿呈屈曲状,进行划圈形旋转<见图l-72>,使髋关节充分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的旋转活动功能.<七>摇踝法术者一手握任患肢踝关节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处,进行向左或向右旋转活动<见固1—73>.可治疗踝关节扭伤等症〔八腰骶滚摇法让患者仰卧,双腿屈曲、术者立于侧面,双手按住双膝和双踝部进行左右旋转<见图l—74>,可使腰骶关节充分活动.治疗腰骶关节损伤等症.十八、摆法让患者俯卧,术者右手掌及前臂的尺侧按于背部正中线上,以手腕为轴,手掌进行左右摆动,同时边摆边向下移动〔见图1—75>,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多用于背部损伤和疾患.十九、挤法挤法,又称合掌挤法,术者双手十指交叉,抱于某关节处进行挤压<见图l—76>常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等症.二十、挟法挟法.是以患者的肢体进行挟持的一种方法,可分为上肢挟法和下肢侠法,可促使关节、筋腱放松.多用于治疗关节脱臼曰和其他损伤.<一>上肢挟法用枕头或拳头.挟于患侧腋窝,术者用另一手压按肘臂部,可逐渐加大用力<见图l—77>.常用于肩关节脱位及损伤<三>下肢挟法让患者取侧卧位,将枕头挟于挡中,使枕头串紧会阴部,术者一手按于髋部固定,另一手压于膝关节处,逐渐加大压力<见图1—78>.适用于髋关节前脱位.扭挫伤等.二十一、引法引法.又称引伸法,即术者牵拉着患肢,引导其伸展,多用于上肢肩周病等功能活动受限者.能促使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恢复.<一>前屈引伸法术者一手按于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引导上肢屈肘摸头,再伸直下垂,如此反复活动<见图l-79>.主要用于活动肩肘关节.<二>后背引伸法术者一手按于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胸部,引导上肢往后背.屈肘手掌朝外,手背触背<见团1—80>.<三>抬举引伸法术者一手按于健侧肩部,另一手握住用患肢腕部,引导上肢拾举过顶,屈时使前臂横于头顶上<见图1—81>.主治肩部扭挫伤、肩周病等.二十二、拔法拔法,又称"拔伸法",即用牵拉的力量将挛缩的关节筋腱拉开,多用于四肢部.可分为肩关节拔伸法、肘关节拔伸法、拔指<趾>法、上肢拔伸法和下肢拔伸法.<一>肩关节拔伸法术者用膝关节顶于患侧腋窝部,双手握住患肢腕部用力向下牵拉〔见图l—82>.可用于肩关节脱位、肩关节扭挫伤、肩周病等.<二>肘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住患肢上臂中段,另一手握住腕部,分别向两端用力牵拉<见图1—83>.适用于肘关节脱位和肘部扭挫伤等.<三>腕关节拔伸法术者用双手大拇指按于患肢手背腕关节处,其余四指握入手掌内,此时双手已分别握住患手的大小鱼际,用力牵拉,同时进行掌屈和背屈活动<见图1—84>.治疗腕关节脱位、扭伤挫伤等病.〔四拔指〔趾法术者用一手握住腕<或踝>部,另一手握呈"夹钳状"拳,用食指、中指钳住患指<趾>,牵拉拔伸,稍用力牵拉,患指从"钳口"中滑脱时可发出清脆的响声<见图1—85>.适用于指<趾>关节脱位及扭挫伤.<五>上肢拔伸法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先将其送于体侧,然后再快速用力向前方伸出<见图1—86>.<六>下肢拔伸法令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握住患肢的小腿和踝部,先将下肢送回到屈曲泣,再快速用力牵拉将下肢伸直<见图1—87>.二十三、折法折法,又称曲折法,是对屈曲关节进行活动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肘、膝关节部,可分为折肘法和折膝法.<一>折肘法术者一手按于患肢肘关节略上方,另一手握住腕部,反复做屈伸活动<见固1—88>.多用于肘关节损伤.<二>折膝法患者俯卧,术者一手按于腘窝略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背或踝部进行反复的屈伸活动<见图1—89>.适用于膝关节损伤等病.二十四、打法打法,即术者用十指尖、虚拳或实拳,在患部进行有节奏的叩打或捶击,可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可分为十指叩打法、虚拳拍打法和实拳捶打法.<一>十指叩打法术者双手十指微屈,呈爪形,以手指尖在患部进行交替叩打<见图l—90>.用力要均匀,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多用于腰背及下肢.<二>虚拳拍打法术者双手握成虚拳,在患部进行交替拍打<见图l—91>.用力要均匀,可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响声,使患思者有轻松感觉,能促进气血循环.多用于肩背及腰骶部.<三>实拳捶打法术者双手握成实拳.用力捶打患部,双拳交替进行有节奏的捶打<见图1—92>.常用于颈肩部、腰骶部与髌周部.第三节捏筋法的注意事项<1>在施行捏筋手法之前,患者应保持精神安宁,使肌肉放松,如系远路赶来者,应休息20~30分钟.<2>在施行捏筋手法之前,让患者排净大小便,脱去外衣,坐在诊察凳上,或躺在诊察床上.<3>施行捏筋手法时,应先由轻柔手法,逐渐加重,不能一次用力过猛.<4>对年老体弱及儿童患者,在施行手法时宜轻;对身体较壮、病程较长或运动知觉功能迟钝.甚至消失者,手法宜重.<5>捏揉肌肉菲薄处的脉位手法宜轻,捏揉肌肉肥厚处酌脉位手法宜重.<6>促进关节活动功能的手法,不能超出该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范围<7>捏筋手法的禁忌证、1>妇女妊娠期,初期禁止捏揉躯干部及用较大力量刺激脉位,后期禁止用—切捏揉手法.2>有出血疾患者,如咯血、吐血、血、尿血、便血以及外伤性大出血和妇女月经期等.禁用捏筋手法.3>急性传染病患者禁用捏筋手法.4>重度心脏病患者禁用捏筋手法.5>各种皮肤病、疖肿、疮疡禁用控筋手法,以免病势扩散.6>梅毒、骨结核、类风湿禁用捏筋手法.7>各种骨瘤及内脏肿瘤患者,禁用捏筋手法.8>对予各种骨折,在其未经整复固定之前禁用捏筋手法.在其整复固定之后,可在其远离骨折处选用一些比较轻柔的手法.在其临床愈合后,加强功能锻炼时期,便可选用有利于加强活动功能恢复的捏筋手法.第四节捏筋法的部位捏筋法的治疗部位,是有着独特选择的.虽然它和针灸疗法都是通过经络系统而起作用的,但它的治疗部位并不完全同于汁灸穴位.由于捏筋法是以指、肘、拿进行捏、揉、点、压,所以它的治疗部位并不局限于很小的一个点.大部分是选择皮下动脉搏动较明显之处,所以捏筋的部位有时是一点,有时是一条,有时是一片、而且在许多部位是以找到明显感觉为准<一般较大功脉定行多有较大神经伴随>.由于捏筋的治疗部位.大部分都分布在经脉的主要干线上.皮下有较大的动脉血管和神经通过,因而捏筋作用的感党也都比较大.其感觉多有按经脉传导放散,所以捏筋法的部位称为"脉位".全身脉位很多,而且历代变化也很大,我们选其常用者整理于后<见图1-93、94、95>.为了便于记忆和实际操作,我们将捏筋疗法的脉位分为:头、面、颈、项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依次顺序排列子后.我们将脉位的位置、取法、属于何经何脏、位于何穴附近以及采用的手法、感应和主治分别加以叙述,原来的脉位还有很多,以上仅将我们在临床当中比较经常使用的选录下来、有些是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今发现的新脉位,因其比较好用,故作了增添和补充.其中有些脉位的名称因带有某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因此做了一些改动,改动后的名称多以部位命名.便于寻找和记忆.脉位取法的正确与否,将对感应和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初学者必须反复练习和进行试摸脉位,反复体会脉位的感应,只有熟练地掌握,才能灵活用于临床.为了便于记忆和翻阅,我们将这些脉泣并列出一览表,如下头面项萌部分捏筋脉位一览表捏筋脉位一览表脉位名称部位与取法经络穴位关系手法感应主治病症颅顶脉在头顶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属督脉,百会穴略上方点法、掐法、刮法、指划法、点揉法局部酸胀感头痛、头晕、高血压、神经衰弱天庭脉两眉之间向上5分属督脉,印堂穴上5分点法、掐法、点揉法、指搓法局部酸麻胀感或舒适感同上人中脉鼻柱下、鼻唇沟上段属督脉,即人中穴处掐法、指刮法剧烈胀痛感癲狂、昏迷,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腰背庸地阁脉下颌中央略下方属任脉.承浆穴下五分点揉法、指刮法局部酸麻胀感牙痛、龈肿、面瘫、口渦流[涎、头痛、失眠颈间脉颈椎4、5棘突之间属督脉,在哑门穴与大惟穴之间点揉法局部酸麻胀感颈椎病、头项强痛、落枕天池脉在1、2颈椎间哑门穴上3分同上向上同上颈后上脉颞颥后发际中属足少阳胆经.风池穴上3分点揉法、点拨法、指划法局部剧烈酸胀感.可串及头顶或眼周头晕,头痛、颈椎病、肩背痛、目痛鼻塞、神经衰弱颈后中脉中央,第5颈椎旁开1寸5分膀胱经.天柱穴下1寸5分同上酸胀感,有时可放散至脊背颈椎病、头项强痛、肩背痛颈后下脉第7颈椎旁开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枢穴外上方同上同上同上肩头脉在眉头眶缘上属足太阳膀胱经,攒竹穴处点法、点揉法、指刮法酸麻胀感或舒适感头晕、目眩、眉棱骨痛、眼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眉上脉在眉弓中央略上方属足少阳胆经,阳白穴下5分点揉法、指搓法酸麻胀痛感偏、正头痛、耳鸣、耳聋、目赤、目痛、牙痛鼻侧脉鼻翼两旁属足阳明胃经,巨髎穴内侧点揉法、指搓法同上头痛、感冒、鼻、眼疾病、面瘫颧下脉颧骨中央下缘属手少阳小肠经.颧髎穴处点揉法、点拨法下颌发酸感牙痛、鼻病、面神经麻痹下颌脉下颌角前上方属足阳明胃经、下车穴处点揉法、点拨法下颌发酸感牙痛、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面神经麻痹耳前脉耳屏前方属手太阳小肠经、听宫穴处点法、点揉法胀痛感耳鸣、耳聋、面神经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紊乱、面瘫耳后脉耳后完骨前下方属手少阳三焦经、翳风穴上3分处同上酸胀痛感同上耳下脉耳垂下、下颌骨后缘属手太阳小肠经、天容穴前上方同上酸痛感牙痛、下颌关节痛、面神经麻痹人迎脉平夹于喉结两侧,动脉应手处属足阳明胃经、人迎穴处拿揉法舒适感、候内发痒感喘息、气管炎、咽喉肿痛、声嘶、喉哑躯干部分前膀肾脉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下方,有动脉搏动出属足阳明胃经,缺盆穴上5分点揉法或拿揉法及点拨法酸麻胀感放散到手和胸腹部上肢麻痹、前臂肩胛痛、颈椎病、咳嗽、胸痛、小儿麻痹、瘫痪等症后膀肾脉背部第3、4胸椎棘突旁开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肺腧穴旁开5分点揉法、拿揉法、点拨法酸胀感同上欢跳脉在胸前壁外上角、腋横纹头内1寸属手太阴肺经、中府穴下5分点揉法酸胀发痒感咳嗽、气短、胸部胀满、胸口痛、岔气、肩臂疼痛剑突脉胸骨剑突略下方属任脉、鸠尾穴处同上舒适感心口痛、胃痛、恶心、呕吐等症乳侧脉乳头水平线旁开四横指属足太阴脾经,大包穴上一个肋间同上舒适感、发痒感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肩胛暗脉肩胛部、腋纹头向内四横指略上方属手太阳小肠经、天宗穴上5分点揉法、点拨法、肘压法酸痒感、胀感可放散至肩膀肩臂麻木、疼痛、抬举不利、肩周炎、落枕等平心脉在肩胛内缘中央、与后膀肾脉及肩胛暗脉成等边三角形,统称为平心三脉属足太阳膀胱经、心腧穴附近点揉法舒适感心慌、心跳等症肩胛角脉肩胛下角外缘属奇经八脉的阳跷脉,膈关穴与大包穴之间点拨法、点揉法胀痛感放散至胸胸背痛、肩胛痛脊柱暗脉第7、8胸椎之间属督脉、至阳穴处点揉法、指压法酸胀感可放散至胸咳嗽、喘息、脊背强痛、胃痛、胸背疼痛止胃痛四点脉在脊柱暗脉附近找压痛点,取相等距离构成正方形的四角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腧穴附近及其下方点拨法、点揉法酸胀感可放射至胸腹部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背脊强痛、胸背痛前肾脉在胁下11肋端属足厥阴肝经、章门穴处点揉法、抠揉法酸胀痒感引及小腹闪腰、岔气、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瘫痪、尿频、夜尿后肾脉在胁下12肋端属足少阳胆经、京门穴处同上同上同上腰眼脉在第2、3腰椎旁开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肾腧穴旁开5分点揉法、肘压法酸麻胀感串及下肢腰腿痛、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骶侧上脉在腰骶关节两旁,第5腰椎横突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关元腧穴处同上同上腰腿痛、下肢瘫痪、麻木、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尿失禁、妇科病等骶侧下脉在骶骨第2对骶后孔上,当骶中线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央属足太阳膀胱经、次髎穴处同上同上同上尾肾脉在第1、2腰椎棘突之间属督脉、悬枢穴处点揉法、掌压法酸麻胀感同上尾中脉第4、5腰椎之间,两髂骨嵴的水平线上属督脉腰阳关穴处同上同上同上尾根脉尾骨尖略前方属督脉、长强穴处点揉法、抠揉法酸麻胀感骶尾处疼痛、脊髓炎等上肢部分肩井脉肩上挑担处、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属足少阳胆经、肩井穴处点揉法、拿揉法、肘压法强烈的酸麻胀感头顶及肩背疼痛、上肢麻木、瘫痪等症肩头脉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属手阳明大肠经、肩顒穴处点揉法、指揉法酸麻胀痛感肩臂疼痛、抬举不利、肱二头肌腱炎肩贞脉肩后腋横纹上1寸属手太阳小肠经、肩贞穴处点拨法、点揉法酸麻胀感,可串及手同上抬举脉锁骨外下方属手太阴肺经、云门穴外上5分处点揉法、指揉法酸麻胀感同上血海根脉腋窝正中、有动脉搏动出属手少阴心经、即极泉穴处点揉法、抠揉法、抠拨法酸麻胀感或电击感、放散至手指上肢麻木无力、神经痛、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等血海脉上臂内侧中、上1/3连接处属手少阴心经、极泉穴与青灵穴之间同上同上同上肘中脉肘横纹中央动脉处属手厥阴心包经、曲泽穴处点揉法、指刮法酸胀痛麻感肘、臂麻木、疼痛、前臂痉挛、手臂屈伸不利肘尺三脉肱骨内上髁略前方及上下各1寸处属手少阴心经、少海穴及上下各1寸处同上酸麻胀感、电击感,可放散至4、5指肘及前臂疼痛、麻木,肘腕关节屈伸不利等肘桡三脉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1寸处属手阳明大肠经、肘髎穴、曲池穴及曲池穴下1寸处同上酸麻感、痛感、可放散至中指同上内四指脉掌侧腕横纹上四横指、前臂两骨间属手厥阴心包经、间使穴处掐法、捏法、点揉法酸麻胀感前臂掌侧的腕、指关节疼痛、麻木、伸屈不利、偏于屈肌麻痹者外四指脉背侧腕横纹上四横指属手少阳三焦经、三阳络穴处点法、掐法、点揉法酸胀感同上,偏于伸肌疼痛麻痹者腕侧双脉尺桡骨茎突下方各一脉尺侧属手太阳小肠经、阳谷穴;桡侧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溪穴点揉法、抠揉法、指刮法酸麻胀感腕关节疼痛、腕关节老孙、尺桡下关节分离虎口脉第2掌骨中央内侧属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处点法、掐法、点揉法强烈的酸麻胀感头晕、头痛、牙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恶心呕吐、上肢疼痛痉挛麻木等症下肢部分止尿脉在腹股沟上段,髂前上棘下方属足太阴脾经,府舍穴外上方点压法,点揉法酸胀感,可串及小腹部小便淋漓、尿频、尿失禁、下肢麻木疼痛髂侧上脉在髂骨嵴、股骨大转子连线与髂前、后上棘连线的交叉点上属足少阳经、居髎穴后上方指点法或肘压法强烈的酸麻胀痛感,可串及下肢腰髂及下肢疼痛、麻痹、瘫痪、臀上皮神经炎髂侧下脉在髂上脉与大转子连线中央属足少阳胆经,居髎穴后1寸同上同上同上臀侧脉在股骨大转子与骶尾骨连线的中外1/3上5分属足少阳胆经的欢跳穴外上方点法、点揉法、掌揉法、肘压法同上,掌揉时有舒适感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等症臀下脉臀下横纹中央略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承扶穴处同上同上同上股根脉在腹股沟中段,动脉跳动处属足厥阴肝经,五里穴下3寸点法、点揉法、捏揉法酸麻胀痛感,可上下传导下肢麻痹、疼痛、瘫痪等症股内中脉大腿内侧中下1/3处,膝上五横指处属足厥阴肝经,阴包穴上2寸同上同上同上股内下脉大腿内侧,股骨内髁上属足厥阴肝经,曲泉穴上2寸点法、点揉法酸麻胀感,串至膝内同上股前脉大腿前侧中央属足阳明胃经,伏兔穴上3寸点揉法酸麻胀感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等股后脉大腿后侧,臀横纹和腘横纹连线的中间属足太阳膀胱经,殷门穴下1寸点拨法、点法、肘压法酸麻胀感、可上下传导下肢麻痹、疼痛、痉挛,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股外上脉大腿外侧中间大转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央属足少阳胆经,风市穴上2寸同上同上下肢麻木、疼痛、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等股外下脉大腿外侧,股骨外髁上属足少阳胆经,膝阳关穴上1寸点揉法、点法酸胀感可传至膝内膝关节及小腿外侧疼痛麻木,下肢瘫痪等症髌周八点脉在髌骨的内、外、上、下及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八点属足阳明胃经,犊鼻穴是其中二点点揉法、刮法酸麻胀感膝关节疼痛无力、髌周疾患、膝关节积液、髌骨软化症等腘脉腘窝中央动脉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处点法、点揉法、拨法酸麻胀感,可串及足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及髌周疾患腘侧双脉在腘脉两侧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内侧属足少阳肾经,阴谷穴同上同上同上胫侧双脉胫内侧脉在胫骨内髁下缘;胫外侧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胫内侧脉属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处;胫外侧脉属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处点揉法、点拨法、捏法酸麻胀感小腿及膝关节麻木、疼痛,下肢瘫痪,马蹄内、外翻足等症腓内脉在胫内侧脉后下方2寸,胫骨中上1/3内后缘,腓肠肌中属足少阴肾经,阴谷穴下四横指捏揉法、拿揉法酸麻胀感比较强烈小腿麻木疼痛、腓肠肌痉挛等症风门脉在腓肠肌肌腹中属足太阳膀胱经,承山穴上1寸点法、点揉法强烈的酸麻胀感腰腿痛、腓肠肌痉挛、恶心、呕吐等症踝前脉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两筋间属足阳明胃经,解溪穴处点法、指搓法、指刮法麻胀感踝关节麻痹、疼痛及损伤踝侧双脉踝前脉两旁,两踝骨的前下缘内踝侧脉属足太阴脾经,XX穴处;外踝侧脉属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处同上强烈的酸麻胀感踝关节麻痹、疼痛、扭伤及马蹄内、外翻足跟腱双脉双踝骨后缘与跟腱之间跟腱内侧脉属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处;跟腱外侧脉属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处抠法、掐法酸麻感腰腿痛、下肢麻痹、瘫痪、踝关节扭伤及马蹄内外翻足脚脉在第1、2跖骨基底结合部属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处点法、点揉法、抠法酸麻胀感头晕、头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第二章拍打疗法拍打疗法是医生用"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疗法.拍打疗法作用在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上,它可促使气血畅通、肌肉放松,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的循环,而治疗某些疾病.现将拍打疗法的‘‘些基本内容作一介绍.拍打法的用具拍打法的用具最初选用木槌、木杵等,后来使用石袋、沙袋或五谷袋等.现在我们把它改进为钢丝拍子.我们认为使用钢丝拍子比用木槌、石袋之类更为有益.第一钢丝拍子比较便于制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塑型,富有弹性、便于操作掌握,进行有节奏的弹打.第二拍打在思处使患者有舒适感,易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比其他用具好.钢丝拍子的制作方法取16#一24#钢丝<其中以16#一18#最适宜,如无钢丝用铁丝代替也可,但弹性较差>,用100一150g重,按图2—l—1折编成一头大而一头小,长约34cm的拍子架,约用50g棉花进行包裹砸实后,用绷带包扎缠绕牢固,外表用胶布包扎粘牢.做成后长约35cm,大头部至扁椭圆形,宽约9cm.厚约4cm,柄部呈圆柱形,直径约3cm<见固2—l—为了保持拍子的清洁,可用棉布缝成一长37cm,宽11cm的长布袋,将拍子套起来,用脏后可随时换洗<见图2—1—第二节拍打法的练功拍打法的练功.是医者掌握拍打疗法的基础动作,通过练功,为下一步拿握拍打方法,治疗各种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某些病人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在医考的指导下实行练功,以达到自治相他治相结合.对健康人来说,它可以作为一种健身拳术、来进行锻炼,使身体锻炼得更加健壮,增强防病能力.但应指出的是:拍汀练功只是医者为了锻炼自己手腕的弹打能力,熟练拍打手法的一种基础方法,不是治疗各种疾病普遍应用的方法.因此它与实际临床应用的拍打疗法和内容有着极大的区别,并非完全一致.现将《少林拳术精义》一书中的"易筋经"打功姿势<原为打谷袋,现改为拍打十三势>附于后面以供参考.一、拍打练功的要求根据《少林拳术精义》一书对打功的要求,其拍打的原则应有以下几点:1.拍打的范围除头面部及会阴部外,全身各部均分为四面,拍打时应面面俱到.2.拍打的顺序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地进行拍打,不可逆打.’3.拍打的密度及手法的轻重应一拍挨一拍的密密拍打,不可遗漏,如有遗漏不要补打.手法开始宜轻,逐渐加重,循序渐进.4.拍打间歇每打一节前后有间歇,宜吞气一口方可进行拍打.5.拍打顺序<1>上肢四面:"上肢内侧;从腋窝部起,打至手掌侧中指尖止.上胶外侧:从肩头部起,打至手背侧中指尖止.上肢前侧;从前肩腋缝处起,打至手部拇指侧止.上肢后侧,从肩胛部起,打至手部小指尖止.<2>躯干部及下肢四面:前侧:自季胁部起,经腹部及下肢前侧面至足背中趾尖止外侧:自腋窝部起.经胸、腰、下肢的外则面至足小趾尖止.内侧:白歧骨<剑突>下起,经腹部及下肢内侧面至足拇趾尖止.后侧:自脊柱由下而下,经腰、骶、臀、下波后侧面至足跟止.二、拍打法练功各式1.起势练功时身体自然直立,两朋叉开,与肩同宽.右手持拍子,两臂自然下垂,两眼注视前方,头正颈直,下额微收,挺胸收腹,精神集中〔见图2—2—1>.2.冲天炮第—势承上势,左腿向左侧跨出半步屈曲,右腿挺直,同时身体赂向左转呈弓箭步,左手握拳由委胁下绕过,屈肘上举,拳眼向头部<见图2—2—2>.3.冲天炮第二势承上势.吞气一口,右手持柏、按上肢内侧面拍打部位,自左腋窝处密密顺序拍打至左手掌中指尖<拍打至手时拳即张开成掌形,以下各势同样如此>.对上肢内侧面的脉位处要进行重点拍打,两眼一直注视被打处.要拍打十余遍〔见图2—2—3>.4.穿心炮势承上势,左拳放开,由耳后绕过,再握拳,向左于伸挺直,拳背朝上,拳眼向前,吞气一口,右手持拍,按上肢外侧面的拍打部位,自左肩部顺序拍打至左手背中指尖,对上肢外侧脉位要进行重点拍打<见图2—2—4>.5.雕手势承上势,左拳放开,由耳后绕过,微屈肘伸向后下方,作雕手<雕手即手腕强屈,前霄旋后,五指尖撮到一齐,朝后上方>,吞气一口,右手持拍,技上肢后侧面的拍打部位,自左肩胛部顺序密密拍打至左手小指侧止<见图2—2—5>.6.小冲天炮势承上势,左手前臂旋前,同时上举,向左上方变雕手为握拳,拳眼向头部,势如冲天炮,但手比冲天炮势稍低.吞气一口,右手持拍,拉上肢前侧面拍打部位,由前肩腋缝起,顺序拍打至左手拇指侧止<见图2—2—6>.7.扛鼎势承上势,左拳放开.由季胁下,从后向前上绕过握拳上举,五指伸直,掌心向前.吞气一口,仰面注视上举之手.右手持拍,按躯干及下肢前侧的拍打部位.自左胁下起顺序密密拍打至小腹左侧,从左腿前面,到左足背及中趾尖处止<见图2—3—7>.8.盘肘势承上势,左手由耳后绕下,屈肘握拳平于胸前,拳眼向着心窝,拳背朝上,吞气一口,肘微抬起,右手持拍,按躯干及下肢拍打部位的外侧,从左腋窝部起,斜打至左腰,左腿外侧及外踝,至足小趾处止<见图2—2—8、9>.9.雕手扶膝势承上势,左拳放开,由耳后绕过,做雕手,按于左膝上,吞气一口,右手持拍,按躯干及下肢内侧面的拍打顺序,自歧骨左下方助腹际,横打至右侧肋腹际,并依次下移至腹部脐下3寸处<见图2—2—l0>.如腹中有病应多打数遍.10.落地雷势承上势,变成右胆屈曲,左腿挺直,左手持拍,右手掩护阴部,从小腹左侧打起,经左腿内侧拍打至内踝及拇趾尖处<见团2—2—11>.11.扶膝第一势承上势,换成左腿屈曲,有腿挺直的弓箭步,双手持拍,按于膝上<见图2—2—12>.12.扶膝第二势<也叫冒顶势>承上势,吞气一口,双手握拍,由头顶上绕过,冒顶拍打脊背左侧20下,并尽量由颈肩部往下方拍打<见图2—2—13>.13.扶膝第三势由上势变成右腿屈曲,左腿挺直,右手虎口按于右膝上,拇指向后,其余四指向前,左手持拍,反手拍打左侧脊背由上而下至左侧腰部,翻转手腕,顺拍左臀,及左腿后侧面至足跟止<见图2—2—14、15>.上述十三势,仅为左侧半身的拍打练习法,左侧练完后,再继续拍打右侧半身,方法相同,但姿势均应转换成右侧位的.如冲天炮势侧转换为右腿屈曲,左腿挺直,左手持拍,右手由胁下一绕,握拳上举曲肘,吞气一口等等,以下各势依此类推.第三节拍打的方法持拍式与拍打方法术者——开始就要锻炼双手都可持拍进行拍打,以便于一手劳累时另一手可以替换,同时有些部位适合于右手拍打,有些部位适合于左手拍打.持拍式:术者以一手握于拍子的中下1/3交界处<见图2—3>.手握拍子时不宜过紧,也不要过松,过紧则易于劳累,过松则不便于弹打.拍打时主要是用腕力进行弹打,而不用臂力、前臂只起支持手腕上、下移动的作用.拍打的手法在过去的传授里,有两种拍打手法:一种是打皮不打肉的"虚打法",即拍打的用力,只及于表皮,而不深达.拍打时当拍子刚触及皮肤即抽回,与轻打法不同,此手法多用于胸腔部,四肢关节处,肌肉较薄的地方,另一种是打肉不打皮的"实订法",即柏打的用力使其深达肌肉深层,此种手法较前一种手法实一些,拍子打下去至抽回时间较前一种手法为迟,但与重打法不同,此种手法多用于肌肉肥厚处.二、拍打的节奏拍打的节奏,过去有"七星拍子"、"四一四"、"三六九"等区别.一般常用的是"四一四"拍,即打一拍后,再连打四拍.有节奏的进行拍打,既可省力,听着又较顺耳,同时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究竟那一种节奏更为适宜,节奏与治疗效果有着多大的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三、拍打的轻重拍打的用力轻重,按着患者的身体强弱,年龄大小,复诊和初诊及具体部位等情况,可分为"轻拍"、"中拍"、"直拍"3种.轻拍;拍打时用力比较轻.多用于年老体弱和儿童以及初诊的患者,或肌肉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关节部或重要脏器部.中拍:拍打时用力比轻拍重,比重拍又轻,即用中等力进行拍打,是—般比较常用的,也是一般人和许多的部位部可以使用的一种拍打程度.重拍:拍打时用力比较重,此时已不只是单纯的应用腕力,而且要用前臂的力量进行拍打,重拍多用于身体比较强壮,病情比较顽固的复诊病人,或拍打肩部、骶部、臀部等肌肉丰富处时用.一般患者开始拍打手法都要轻柔,逐渐加重,到最后拍打结束时,才可于某些重点脉位进行重拍四、拍打的顺序拍打的顺序,一般是先拍打背部正中线,再拍打夹脊两旁的侧线,然后再拍打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一般从近端拍向远端.双侧患病先拍打左侧,再拍打右侧.具体到某个肢体应先拍打前侧面,再拍打后侧面,先拍打内侧面,再拍打外侧面,每一侧面反复招打3—5遍,并在该侧面的脉位上要重点拍打3~5下,一般只可顺打,不要进打.拍打歌诀拍打按顺序,先拍背和腰.继把肩臂拍,再拍腿和脚.拍左再拍右,前后内外标.由上打至下,近端向末梢.反复三五遍,脉位重点敲.由轻渐加重,区别老中少.拍打功效奇,不可忽视掉.第四节拍打法的部位拍打疗法,是作用在人体表面,或肢体的某一侧面上,其作用部位比较宽广.而且是按一定路线进行拍打、因此拍打部位一般简称为面和线,如背后三条线,上肢内侧面等.拍打疗法部位的划分,可分为躯干部、上肢部和下肢部.躯干部包括胸、腹、肩、背、腰、骶部.由于胸腹部多人用于临床治疗,故略而不提,只将背、腰部的3条线作以介绍.四肢部按其脉位的分布情况,又可分成内侧面和外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这些都是临床比较常用的.另外四肢部还有按经络分布划分的方法,大至同于十二皮部,此处略而不提.现将每个拍打部位划分及其经络、脉位的关系和解剖概况分别叙述于下,以供参考.一、躯干部,背后三条线<一>腰背正中线[部位]腰背正中线,从第7颈椎起,至尾骶骨处止<见图2—4>.[经络]属于督脉.[脉位]分布在腰背正中线的脉位有:脊柱暗脉、尾肾脉、尾中脉.[解剖]沿脊柱正中线,胸催、腰椎及骶骨处.皮下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连结.棘突两旁,上段有斜方肌的腱质区及内侧缘和大、小菱形肌的内侧缘,后上锯肌的内侧缘;下段为腰背筋膜所覆盖;深层有半棘肌、背棘肌、多裂肌、骶棘肌、腰背最长肌和旋椎肌等.在椎管内是人体的中枢神经脊髓部分、从枕骨大孔处与脑干的延脑相连接,下端一直到第1腰椎的下缘,再向下即是马尾神经.在脊髓的中央至"H"形的灰质是神经细胞集中的部分,其向前的突起称为前角,内含前角运动神经元,后端突起称为后角,含感觉神经元.在"H"形灰质的周围是白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内含大量的上、下行走的神经纤维束,是连系脑与周围神经的重要通道<或称传导道>.在各推间孔发出脊神经,自上至下共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躯干与四肢各部.[手法]在腰背正中线的中上段<也正是脊髓所在处>只能进行轻拍和中拍,而不能用重拍.只有在下段<也即是马尾部>才能用重拍.[主治]由于腰背正中线,正是人体脊髓神经的所在处,脊髓是神经系统中低级中枢,它本身可以完成一些原始的、先天的反射活动,如某些腱反射、徘尿、排便等,而且还可把来自躯干部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神经传入脊髓后,再向上传导至脑,进行高级的分析综合,把脑的冲动再向下传导,最后抵达身体该部的效应器,因此脊髓是沟通脑与身体各部的重要通道.所以它是拍打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全身性的疾病>,大多需要先拍打此部位,以兴奋该部之神经,便于其畅通无阻的传导各种刺激倍号.<二>腰背左<右>侧线[部位]由背后两肩胛部起,沿脊住两侧,料向胀部<见图2—4>.[经络]属足太阳膀胱经.[脉位]在腰背左<右>侧线上主要有肩胛暗脉、肩胛角脉、腰眼脉和骶侧上脉及骶侧下脉.[解剖]腰背左〔右>侧线起于肩胛冈下,皮下有斜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