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学法指导例谈_第1页
古诗学法指导例谈_第2页
古诗学法指导例谈_第3页
古诗学法指导例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古诗学法指导例谈古人云:“授之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教给学生以学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之要求。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瑰宝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精炼,音韵和谐,意境深远。学习古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又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古诗教学被列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笔者在多年的古诗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步学习法。

一、知背景、解诗题,感受古诗情感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每首诗的产生总有特定背景,总是诗人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情的自然迸发。其内容与情感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的个人处境密不可分。因而要求学生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尤其是蕴含其间的情感,就必须要了解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古诗相距现在的时间久远,更需要通过对当时背景的了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地理解诗意。所以学生古诗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知背景,解诗题,感受古诗情感”。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主要是表达诗人离开污浊的官场后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着田园之乐惬意、闲适的心情。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陶渊明因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而辞别官场,归隐田园这一背景,学生也许还误以为陶渊明是不思进取逃避现实而安于田园生活的。教师要让学生领悟阅读古诗,第一步必须要“知背景”才能“解诗题,初步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问学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什么诗人衣服沾湿了都觉得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能违反诗人什么意愿?”学生被问得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后在“背景资料”的投影播出后,学生从中才得以明白是因为诗人告别了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所以他才会有此“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之感言。于是古诗中不愿与封建政治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就初步浮现在学生头脑里,从而为整个古诗的准确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诗眼、多吟诵,领悟古诗内容

一是要抓诗眼理解。人们常说,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而这个诗眼就是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全诗的内容。如《春望》,题目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题目看,这首诗主要写的什么内容?“诗人在春天所望到的。”学生一眼就看出来。“诗人在春天望到了什么?请找出诗中相关诗句,并说说主要内容。”学生很快找出并回答道:“诗的前四句是望景:从城望到山河,再由满城望到花鸟;后四句是望人:由眼前荒芜的景象,想望远方分离的亲人,希望得到他们的音讯,从镜中望到自己的白头。”通过层层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诗的主要内容,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是要多吟诵理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反复吟诵,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诗歌优美的音韵,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较强的语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教师在教学生找出韵脚注意读得响亮而稍长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要读出诗句的节奏:四言诗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诗有“二二一”节奏与“二一二”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诗有“二二二一”与“二二一二”等节奏。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按表意节奏来划分古诗词的朗读节奏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诗意。在学生完成读诗的第三步――“思图景,入意境,感悟古诗主题”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再次吟诵,读出诗的情感。如《过零丁洋》要读出气壮山河、慷慨悲壮之感,《春望》要读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三、思图景,入意境,感悟古诗主题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的显现。因此,它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深沉思想、强烈感情和鲜明可感的具体形象。意与境是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并不是“意”加“境”。在写“境”(图景)的同时,就将自己的“意”(感情)注入到“境”之中,即通常所说的寄情于物、借物载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教学生阅读古诗的第三步就是“思图景,入意境,感悟古诗主题。”即引导学生在上述阅读第二步――“领悟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古诗的图景,将学生带入所描写的情境之中,领悟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感悟出古诗的主题。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可先让学生想象诗中所述图画:八月秋风吹飞我破屋上的茅草,高的挂在树梢上,低的飘到“塘坳”里;然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然抱着我屋上飞下的茅草钻进竹林离开,我喊得唇焦口燥也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后来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通过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向学生提问:“如此情境,诗人是怎样的生活境况?”学生自然想到诗人全家处境十分悲惨。教师可再次启发学生:“如此惨状,理应想到自己全家该怎么办?可想到的却是什么,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