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此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学习的基础上的。学生已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等有一定的了解。此单元则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及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此单元的阅读教学应聚焦在事理说明上,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明白它和事物说明文有何区别,要重点学习逻辑顺序。文本解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此单元另一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基础。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说明的角度却各不相同。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借此说明“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科学理论;第二篇短文从表面上看是说明“被压扁的沙子”这个事物,其实作者是想借此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阅读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基本科学原则。这两篇短文作为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逻辑链条严密,说明准确,语言朴素优美,充分体现了科普短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三大特征。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的科学思考方法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从而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落实“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教学点,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精思,筛选信息,理解事理,理清说明顺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把握科普文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梳理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圈点勾画、默读朗读、熟读精思、比较阅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科学故事,激发探究从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引入课题:地图上藏着地球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现在分隔的各个大陆板块其实在很久以前是一个整体。这个秘密被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发现并进行了科学探索,验证之后得出“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其根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而且发现了相同或相吻合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这一假说此前一直为科学家们所争论。有的科学家说它是无稽之谈,而有的科学家寻找证据,积极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恐龙无处不有》,就与之有关。二、熟读标题,感知内容(一)猜读内容同学们初看题目,请猜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介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恐龙的生活习性、众多种类以及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等。(事物说明文)(二)明确对象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内容呢?你可以重新为文章拟一个题目吗?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事理说明文)2.“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新证”或“恐龙化石分布与‘板块构造’学说”等。(三)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关联、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其功用在于解答世界中的“为什么”这一问题。事理说明文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事理,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三、熟读字词,串联内容(一)读读写写,夯实基础1.标出课本第38页“读读写写”版块中的词语拼音,并模仿其行楷字体书写。书写时,请矫正写字姿势。写完后,同桌相互纠错评析。2.掌握词语还须理解词义,请从文中找到出处,借助词典,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臀(tún):人体后面两腿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也指高等动物后肢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骨骼(gǔ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漂移(piāoyí):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流逝(liúshì):像流水一样消逝。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携带(xiédài):随身带着。两栖(liǎngqī):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天衣无缝(tiānyīwúfèng):喻指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二)串联词语,领会事理为进一步理解“读读写写”所列词语的含义,也为进一步领会课文阐述的事理,请将“读读写写”所列词语串联成一段话,要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示例: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了鸟臀目恐龙化石骨骼。不适应寒冷气候的恐龙在南极出现,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这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逐渐形成的“泛大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改变,北美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从地图上看,之间也拼合得天衣无缝)。在这一过程中,陆块间聚合并缓慢地形成褶皱,最终形成山脉。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等当时的动植物一起漂移。所以,极寒的南极也能发现恐龙化石。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四、熟读关键,读懂事理(一)筛选信息(设问句),整合事理1.默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课文中的设问句,完成下面的填空。(1)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南极大陆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说明

。(恐龙无处不有。)(2)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也就是说

(能/不能)在南极地区生存。(不能)因为

。因为

等等。(因为恐龙无法适应南极寒冷的气候。因为恐龙喜欢生活在舒适的热带和温带地区。)……(3)可是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那么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答案只能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4)也就说恐龙原本生活在

,后来才随着

而漂移到了世界各地。(一个主要陆地“泛大陆”上,“泛大陆”的分裂。)(二)筛选信息(议论句),明了事理1.思考回答:课文要说明的科学事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注意圈点勾画课文中的议论句。2.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填空。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是

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板块构造”学说是

学科领域的科学理论,这两个学科通过

建立了联系,因而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

。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科学道理:

。课文中点明这一科学道理的两处句子是:

。(古生物学,地质学,恐龙化石的分布,紧密相连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开头第一段与结尾最后一段。)五、精思事理,赏析方法请同学们回顾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思考探究本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课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和作诠释等说明方法。(一)举例子1.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具体可感的确凿事例,令人信服。)2.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具体可感地说明不合常理,自然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具体可感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开了许多地质之谜。)(二)作比较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突出了南极的寒冷,和被携带到南极的动物命运的悲惨。)

(三)打比方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通过打比方形象说明了南极的气候特点——寒冷、冰天雪地。)(四)列数字1.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具体可感的数据表明有科学依据,说服力强。)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通过具体可感的数据来印证前面的比喻。)(五)作诠释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对于“泛大陆”这个概念简单清晰进行介绍,体现了课文的简明性和周密性。)六、精思顺序,学会推理(一)理清事实,建立联系1.默读文章,标注句序,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2.得出结论:恐龙最早生存在汇聚一起的“泛大陆”,后来“泛大陆”分裂成若干板块并漂移分离开去,漂移开去的大陆板块有些所处的位置并不一定适合恐龙生存,如南极的极寒气候。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是大陆漂移的结果。(二)运用导图,理清顺序1.思维导图请同学们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科学推理的过程。示例:2.梳理思路《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第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第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第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第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第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第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3.明确顺序(1)主体顺序从上述思路梳理及图示表可以看出,这里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逻辑顺序)(2)其他顺序课文以逻辑顺序为主,另外还使用了其他什么说明顺序?说说你的发现。还有时间顺序,比如从第8段到第12段中的“2.25亿年前”“两亿年前”“5000万年前”“6500万年以前”等。七、精思语言,体悟三性(一)品味语言,感受准确1.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稍微”“一小片”“非常”三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詹姆斯罗斯岛的具体位置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反复朗读这些语句,体会加点词语中蕴含着作者的理性、严谨的治学态度。3.想一想,作者特意点明“2.25亿年前”和“两亿年前”这两个时间点,有什么用意?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这两个确切的时间点,体现了作者科学推理的严密性。(二)品味语言,感受理趣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1)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知识性特点。鸟臀目恐龙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特意指明是植食性或杂食性的鸟臀目恐龙,就与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产生矛盾,为提出科学疑问作了铺垫。)(2)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使用了专业语言准确表述知识,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特点。“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体现了科普文章的趣味性特点。这是用拟人的手法,“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反复朗读这些语句,体会加点词语中蕴含着作者的幽默、风趣的科学人生态度。2.讨论一下:如果把第7—12段的内容移到开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这样就失去了科学探究的神秘感,不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这好比猜谜语先把谜底告诉了你,播放电视剧先将故事结局告诉了你,表演魔术先把魔术拆解了起,一点趣味也没有了。课文这样安排顺序,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产生疑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我们开头自己拟的题目,把它们与课文标题比较一下,就能发现,课文标题采用“误会法”也是为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科学事理就是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规律与联系,比较抽象。所以科普文章要特别注意表述的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事理知识。八、巩固所学,布置作业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熟读精思的方法,筛选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信息,梳理其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熟读精思,学习了如何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及如何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布置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梳理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则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一起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二、读读写写,夯实基础1.标出课本38页中“读读写写”版块中的词语拼音,并模仿其行楷字书写。书写时,请矫正写字姿势。写完后,同桌相互纠错评析。2.掌握词语还须理解词义,请从课文中找到出处,借助词典,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彗星(huìxīng):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潮汐(cháoxī):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发生的定时涨落。按发生的时间区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劫难(jiénàn):灾难;灾祸。致密(zhìmì):细而密;细致精密。陨石(yǔnshí):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追溯(zhuī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三、筛选信息,比较对象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被压扁的沙子”“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指什么?斯石英,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与“火山说”。2.本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说明的科学道理又是什么呢?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3)“恐龙灭绝原因辨析”“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等等。3.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的说明对象”“两种对立的理论”三个短语组成一段话。示例:课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我们知道,纯净的沙子在超高压状态下会被压扁,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学名叫斯石英,但斯石英在高温条件下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1989年,亚利桑那大学的学者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这就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它再一次表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4.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5.学习要敢于质疑,老师从文中发现了两个疑点,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1)文章中说斯石英经过数百万年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又说学者在年龄为6500万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了,这是否自相矛盾呢?文中是说“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经过数百万年会转化为普通沙子,但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斯石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斯石英。(2)我们知道,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火山喷发都会产生高温与高压冲击波,为什么前两者会形成斯石英,而火山喷发却不能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只要知道,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对地球表面的冲击,要比火山喷发产生的高压冲击波对地球表面的冲击大得多,并且它们发力的方向也不一样,一是向下重压,一是向上冲出。另外,陨石撞击地球、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四、阐述事理,比较方法请同学们对比《恐龙无处不有》,思考探究课文在阐述事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课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和作诠释等说明方法。1.举例子(1)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具体可感地说明了另一种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火山说”。)(2)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举了斯石英的例子,具体可感地说明了其如何形成的,引出下文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分析。)(3)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具体可感地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可见作家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2.作比较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强调突出了斯石英比普通沙子重得多。)3.分类别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承上启下,总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理论,条理化明确了恐龙灭绝原因的主要观点。)4.作诠释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通俗易懂地解释说明了专业术语“斯石英”。)五、梳理思路,比较顺序1.梳理思路请同学们也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这篇文章科学推理的过程。火山说《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第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课例47读写月报·11月下旬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第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第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2.比较顺序从上图可看出,这篇文章具体的说明顺序与第一篇短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科学发现→科学假说→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恐龙无处不有》在最后点出说明对象,而《被压扁的沙子》开门见山就指出说明对象,因为《被压扁的沙子》要剖析两种对立观点一对一错。六、感受趣味,比较语言1.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下面四句话,并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3)即非常纯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2.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此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反复朗读这些语句,体会其中理性严谨、幽默风趣的语言。七、比较归纳,提炼共性1.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1)说明对象不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种抽象的事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2)写作目的不同。事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说明事物的关联或介绍某个道理,事物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构成、功用、优缺点的等。(3)常用说明顺序不同。事理说明文要说明道理,所以首要遵循的顺序是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要说明事物特点,所以通常采用空间或空间顺序,有时也会采用逻辑顺序。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3.比较分析两篇短文说明角度的共同点。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不禁为之道好称奇,而这也足以说明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八、学习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九、比较精神,引领探究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被阿西莫夫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深深折服了,下面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下他。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同学们,阿西莫夫的主要成就在哪两个方面?想一想,我们阅读的科普文章有什么特点?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科普文章是进行科学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作品。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是它的三大特征。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和深入探索的精神,才能写出成功的科普文章。十、积累拓展探究课后“积累拓展”中的第四、五两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应然有法科学亦然趣美部编本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以人文专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强化语文素养(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的培育。七年级教材在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同时,注重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浏览等在内的基本阅读方法的习得,着眼于指向一般阅读能力养成的阅读策略的掌握,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教材从八年级开始,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强化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也更讲求专业化,阅读策略指向具体的文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文体意识。八年级则以实用类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穿插说明性文章、散文等作品。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技之光,文体是科普作品(事理说明文),语文要素则是: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质疑问难,学习科学探究的方课例49读写月报·11月下旬法,领悟科学精神。鉴于以上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学情,本课例的设计理念确定为“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