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上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阳高中2025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

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

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

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

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

“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

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

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

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

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

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

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

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

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

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

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

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

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

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

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

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

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

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

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

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

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

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

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

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

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

时叙史的传统。

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

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

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

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

'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

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

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

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

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

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

荣、献身共济特征。

B.从汉代起就被尊祟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

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

文明本质的稳定。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

性与开放性特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破玉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

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

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

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

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

“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

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

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

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

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

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

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

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

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

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

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

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纵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蓑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

“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

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

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

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

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

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

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

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

头逼近。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

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

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

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

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

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耿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有删改)

【注】①蓑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彦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又云:“种羡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蓑藜者得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H大学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突出了

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B.战乱中,H大学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军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让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

能如此勇敢无畏,不免自惭形秽。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不得,却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遗憾暂时放弃寻

找,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星”连珠炮式唱出一系列“不可能”的念词,体现东方荒诞派独特的风格。

B.念词所表现出来的命运偶然性预示了父亲一波三折寻找“劈破玉”的最终结局。

C.荒诞念词与“笑星”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而生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表现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蕴藏的深奥哲理。

8.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艺

术效果。

9.将来你如果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父亲”身上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汨。五月,至下邳,留船舰、学雪,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

兵守之。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觇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裕

日:“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

晌,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南燕主超闻有晋师,引群臣会议。征虏将军公孙五楼

日:“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宜据大现,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徐简精骑二

千,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也段晖帅兖州之众,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

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以坐制此中策也。纵贼入觇,出

城逆战,此下策也。”超目:“今岁星居齐,以天道推之,不战自克。客主势殊,以人事言之,彼远来疲

弊,势不能久。吾据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不如纵

使入现,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太尉桂林王镇日:“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觇逆战,战而不

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为现,自弃险固也。”超不从。刘裕过大觇,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

色。左右目:“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日:“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馀粮栖亩,人无匮乏之

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至东莞。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与燕兵战于临的南,日向戾胜

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日:“燕悉兵出战,临胸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号?

破赵也。”裕遣藩及珞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胸,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

向弥操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干馀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注】①南燕主超:指南燕末代皇帝慕容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

以坐制/此中策也

B.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可

以坐制/此中策也

C.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

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D.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馀悉焚/荡芟除禾苗/使敌无所资/彼侨军无食/求战不得/旬月之间/

可以坐制/此中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文中指军队携带的军械、粮草等物资,古代也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

B.己巳,属干支纪法,即将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搭配,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如“壬戌之

秋”“戊申晦”等。

C.所以,文中指“用来……的(办法)”,而不表示原因,这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用法

相同。

D.敕是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还有制、诰等也有同样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裕深思熟虑,认为敌人因贪婪和缺少远见,一定不会坚壁清野,定下了穿越大帆、直冲南燕京师的

战略。

B.公孙五楼提出对敌策略,其中上策强调要固守要塞,阻敌深入,慕容超却不以为然,足见其内部的

不团结。

C.刘裕审时度势,很有远见,刚过大帆,见南燕军队没有出现,田地里的粮食尚未收割,就做出了必胜

的预判。

D.向弥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暗中带兵绕到南燕军队的后面,身披铠甲,首先登上城墙,最终攻破了临

胸城。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铁骑万群,麦禾布野,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

(2)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与燕兵战于临的南,日向戾,胜负犹未决。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4.从慕容超的失败中,可总结出哪些教训?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同“黎元”“黎庶”。②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B.陆诗重言志,辛诗重抒情,但陆诗和辛诗均以主观感受引出读书的情景。

C.陆诗透露出诗人可能年岁已老,辛诗暗示出诗人在现实中可能屡屡碰壁。

D.陆诗中的“犹课”和辛诗中的“细较量”均可看出诗人坚持苦读的情状。

16.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缘由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物设喻,抒发了人生短暂与渺小的感慨。

(2)《诗经•静女》中“,”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

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

(3)李煜的《虞美人》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4)杜甫在《登高》中以“,”两句,描写了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

的情景,抒发了因国难家恨而生的悲愤之情。

(5)《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的

观点异曲同工。

(6)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

国①,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

从零起步,②,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_

③。”王大中说。

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

示出他的④,“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

回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