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15: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校年级课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2.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实质4.斯大林体制4教学过程一、列宁主义的形成:革命的指导思想1.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统治持续强化,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4)组织:I898年,俄国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与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3.内容(l)帝国主义的定义:帝国主义是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胜利l.背景(1)导火线: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到来。(2)条件:①阶级:队伍壮大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③理论:成熟革命理论—;④群众: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2.过程(1)二月革命倒沙皇二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①任务:将俄国革命从革命向革命推进②方式:和平夺权(3)七月流血抛幻想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并存局面结束。(4)十月革命现曙光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知识拓展】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项目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区别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象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资产阶级领导并起积极作用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3.成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内容: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法令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利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掌握政权(最核心要求)《和平法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满足和平愿望,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要求)《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土地愿望,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要求)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4.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2)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对世界:打击了统治,鼓舞了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①政治军事: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②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3)内容:领域内容特点农业余粮收集制军事、行政干预色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商业取消商品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平均分配(4)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评价:①积极性:前线的粮食供应,城市饥荒。②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后逐步取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2)时间:1921年3月(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按劳分配(4)实质(“新”的地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意义: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苏联成立1922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53)1.背景: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②国内工业落后,重工业薄弱2.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3.措施: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政策“农业集体化”政治权力高度集中4.成就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2——1937),到l937年,基本实现了“”目标。②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影响(1)积极:①对内: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形成鲜明对照;②对外:为后来的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①片面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和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④体制日益僵化,成为的重要原因1.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是A.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产生B.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D.列宁主义的诞生2.下列关于列宁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②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上诞生③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其诞生④是布尔什维克集体智慧的结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导致沙皇专制“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是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4.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C.布尔什维克党D.工兵苏维埃政府5.“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行动纲领,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目标。”这个“行动纲领”是指A.领导二月革命 B.领导十月革命C.发表“四月提纲” D.七月流血事件6.有人这样总结十月革命的过程:“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十月革命现曙光”指的是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7.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有英美等国的武装干涉,内有反革命叛乱,物资匮乏,为了解决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推广玉米种植8.十月革命后,苏俄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9.1921年,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应对严重的内外危机,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