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复习精讲辅导)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_第1页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_第2页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_第3页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_第4页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政治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1: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题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题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材料中梁启超观点提出的背景有()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⑤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题4: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这一评价表明()A.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B.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D.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题5: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B.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C.高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D.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题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题7: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①中国革命的性质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④中共的中心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1874~1875年,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固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即防日与防俄并重、西北与东南并重;既保证台湾的安全,又维护新疆的完整,既维护了传统又关照了现实,是一种典型的理想主义选择。但是在国力不振、朝政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两防并重”的战略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摘编自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材料二至20世纪末,关于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之研究慢慢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在近代化视角下,研究重点集中在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上,其研究空间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二)中国边疆治理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三)地缘政治和国防战略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摘编自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判断。据光绪20年即公元1894年的时间,结合题干晚清政府从不准通商口岸设厂到允许通商口岸设厂,这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内容有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选C。A项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B项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D项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内容。题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也促进外交近代化。故选B。题3: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03年,以及梁抨击儒家思想,强调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结合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初步阶段,思想文化上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可从梁的民主思想体现),①③⑤是历史背景,B项正确;“预备立宪”是1906年开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故排除②④。题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历史问题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内除国贼”与材料捍卫国家主权、不排外无关,排除C;五四运动是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故D说法不正确。“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体现理性思想。题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是反帝反封的运动,因此是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A项“深刻地认识”说法有误,应该改为“初步认识”。B项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相关内容,从材料“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说明C项不正确。题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通过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的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农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应选D项。题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1927年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7年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革命特点,根据所学,第①项中国革命的性质在这一时期没有变化,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②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化为中日民族矛盾;第③项党的政治斗争策略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变化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第④项党的中心任务由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发展为抗日斗争。据此本题选B项。题8:答案:(参考例文)我认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催生的国防战略之争,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它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海防与塞防之争虽起因于“伊犁事件”和“台湾事件”之“偶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从国际背景看,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海权与陆权斗争在中国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海权国家还是陆权国家,都把中国视为夺取世界霸权的关键地区。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当日、俄分别从海陆两面同时威胁大清帝国时,捉襟见肘的清统治集团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传统国防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轻重缓急的争论在所难免。从国情和历史传统看,受地理环境

、农本经济、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传统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局面。当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东南沿海国门后,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断冲击。海防塞防之争正是对这一冲击的本能回应,其实质就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并着手筹划近代海防建设。洋务运动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轮船制造厂,设立海军衙门等,折射出晚清国防观念与国防建设的变迁。海防塞防之争后,清政府逐渐充分认识到新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新疆(1884年)、台湾(1885年)建省,加强对两地的治理管辖。由此可见,晚清海防塞防之争及其结果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和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晚清海防塞防之争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也为当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制定国防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钓鱼岛、南海主权之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必须妥善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在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下,我们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与东南沿海祖国统一大业协调并进,积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解析:(1)正确提炼并表明观点。①实质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与现实之争。②地位和作用(影响):启动了中国国防战略、海防建设、边疆治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2)从多个角度评析争论出现的原因与实质,认识深刻。①外因: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从东南沿海打开中国国门;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边疆、东南海疆同时出现严重危机,海防、陆防形势同时严峻。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击和示范。②内因:历史传统和国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影响,统治者长期固守“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国防观念;又因国力不振、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等,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3)史论结合,多角度评析。①启动国防战略近代化:清政府开始改变“重陆轻海”的国防战略,采取海陆两防并重的方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