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论语》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从而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二、学习提示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时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赋;《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警设喻,因势利导;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三、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四、《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背景资料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希望通过提倡“礼乐”规范和施行“德治”来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为此,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章写孔子与学生的问答,启发他们各言已志。据清人林春溥考证,此事当在鲁哀公十一年孔子返鲁之后。孔子返鲁时年近七十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其他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本文便是孔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生活处境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六、课文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1、题解“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2、正字音和节奏。曾晳(xī)乘shèng

哂(shěn)俟sì

甫fǔ

相xìang

铿kēng

莫(同暮)mù

冠guàn

沂yí舞雩(yú)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3、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4、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七、课文分析(一)问志课文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二)述志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小结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三)评志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八、问题探究1、为何“哂”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2、为何没有“与”公西华?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3、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4、根据文中述志、评志时的人物言行,概括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①孔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他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引用弟子平时发牢骚的话,激发他们发言,循循善诱。弟子述志时,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们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责备,仍耐心地劝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耐心地予以解答。②子路:刚勇急躁,争强好胜。不等老师提问,子路“率尔而对”,而且选择的是治理一个受大国袭扰、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直言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礼义。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冉有说自己只能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也只能使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能等待君子来推行了。④公西华:谦恭有礼,言辞委婉。公西华发言前先谦恭地表示“非曰能之,愿学焉”,志向也只是做一个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主持赞礼的司仪官。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恬淡宁静。在子路等人回答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等老师提问他时便“舍瑟而作”,从容恬淡。他的志向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美好,潇洒自得,与自然和谐相处。5、孔子对四位弟子言志的态度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和孔子的思想主张,分析为什么会这样。①对子路:哂之。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其言不让”,所以“哂之”。以笑代责,既是善意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②对冉有:叹之。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点评,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虽然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其是不满意的。③对公西华:惜之评志时,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而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所以孔子惜之。④对曾皙:与之。曾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也”!6、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志向表示赞赏?请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观点一:曾皙的志向体现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大同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故孔子对曾皙的“志”慨然叹许。观点二:曾皙的回答触动了孔子。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曾皙淡泊宁静的心境。正因如此,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但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曾皙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已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观点三:曾皙的志向符合孔子君子修身的思想。子路、冉有、公西华谈的是礼,而曾皙谈的是乐。孔子赏识曾皙的徜徉山水、“咏而归”,就是赞成曾皙以“乐”从内在培养和谐性情,而子路等三人则是从外在按“礼”行动。后者是外在的力量,前者是从内心迸发出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的。这是曾皙对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的一种体现,首先从内心让自己做到谦恭礼让,奉行真善美,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认同。九、体会孔子形象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十、主旨本文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十一、写作特点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十二、情境式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

,_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7、夫子哂之。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0、“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十三、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词语辨析:(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A

.因此

B

.因为

用、拿

D

.按照

提示:B(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A.伤害

B.伤感

C.防碍

D.伤心提示:C(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

A.连词

B.动词

C.介词

D.助词提示:B(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提示:D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提示:B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B、莫春者……C、唯求则非邦也与?D、异乎三子者之撰。提示:(D)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提示:(

D)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十四、课文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十五、孔子语录选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