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材料二: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最后呈现出一幕幕经典的戏剧场景。在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过程中,脚本作者压缩文学文本,设置戏剧结构;作曲家则根据自身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统筹各种要素。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以歌剧《雷雨》为例。莫凡身兼作曲家、脚本作者,对原著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戏剧结构、戏剧场景进行删减压缩,集中凸显歌剧的抒情效果。在“繁漪喝药”的情节里,莫凡运用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冲突。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材料三:同一种题材,拍成影视剧与排成歌剧,后者的受众群体与前者存大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歌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如咏叹调、宣叙调难免让不少观众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使歌剧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诚然,当下的大多数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与大众的审美接受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低成本、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比如歌剧的创演团队利用短视频的无限潜能,使歌剧艺术能够在短视频、直播等公共传播领域得到宣传和普及,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和了解歌剧。短视频的互动还可以为艺术家与大众搭建沟通的平台,观众可以以弹幕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艺术家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加深对民众审美的认知,此种双向互动必将为艺术发展带来良性动力。电视文化节目《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就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电视、爱奇艺、芒果TV,各音乐网站等多层同步传播,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声入人心》开始定位为推广美声唱法的小众节目,从冷门不被看好到深受好评,甚至被赞誉为“美声殿堂级之作”,这离不开节目制作组的精心策划、突破创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C.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D.《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2.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 B.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C.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D.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B.《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D.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C.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D.《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答案】1.B2.C3.B4.B5.①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②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③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④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与归纳概括的能力。B.“体裁、内容上”以偏概全,根据材料“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可知,材料仅提了“体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文章1945年讲述到“近年来”,回顾了从建国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从开篇之作《白毛女》写起,历数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作品,如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等,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的《星星之火》等。所以,该篇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与归纳概括的能力。A.“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可以推知,虽然创作中二者心有灵犀的很多,但并非全部。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中表述为“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是“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并非所有情况。D.“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可知,作者已经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弥补了戏剧张力的缺口,并没有导致戏剧张力不够。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为“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只是“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并非“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可以总结出: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从材料一第一段“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可以总结出:歌剧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从材料二第一段“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以及后文中通过具体剧目的例子可知,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最后,从材料三第三段“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可以总结出: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注]丁玲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B.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C.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8.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9.①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反映了“时代的声音”;②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③小说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不愿意施以援手”错误,选文第四段“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说明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无能为力;B.“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错误,选文第十九段“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说明他们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D.“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错误,前文“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据此可推知,镇上应该没有采取“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糊弄和警告。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又以人们恐惧、自救抗争的心理变化为顺序”错误,选文没有展示出抗争的心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等角度加以分析。

原文“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从表层意义分析,逞着野性的大水淹了汤家阙,所以,标题“水”指自然洪水;原文“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从深层意义分析,洪水使人们流离失所,无法吃饱穿暖,甚至失去了亲人,苦难接踵而来,所以,标题“水”也指苦难的洪水;原文“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从深层意义看,李塌鼻说的话以及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都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所以,标题“水”也指愤怒的洪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抓住丁玲所说话的关键词“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等加以分析。结合注释“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可知,小说发表于1931年,是以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的特大水灾为原型,可见,小说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原文“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百姓常年做长工,即使受灾仍然要遭受官府和乡绅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可见,小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原文“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受灾后,百姓忍饥挨饿,忍受痛苦,在灾难面前异常坚韧,互相帮助,可见,小说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14.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0.B11.B12.C13.(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14.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都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败”,败坏。(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秋”,时机;“此……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骘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之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①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①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北宋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区,属当时的边疆地区。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引起下文对边疆宏伟景象的抒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颈联紧承上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耳边的声声号角和想象中的泾河不流。C.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呼应开头。D.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16.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写景的特色。【答案】15.B16.①颔联抒写塞外风光,描绘暮色渐临,黄昏中只见北来雁飞,地域荒寒,往西去更无人烟的景象。②颔联以“有雁”“无州”作对比,渲染了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天地的孤寂之感,意境壮阔。③颔联两句寓情于景,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情景交融,自然流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特色的能力。B.“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中的泾河不流”错,颈联运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手法,没有虚写,两句都是实写,故并非“想象中的”。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意思是: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的大雁飞向南,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内容上,描写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地域荒寒,往西去更无人烟的景象。手法上,“有雁”“无州”作对比,黄昏中只见北来雁飞,从此再往西去,已经没有朝廷的州郡了,渲染了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尽管是“平沙万里绝人烟”,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心中不难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想到自己身不由己,无依无靠,客居在这边远荒凉的原州边城,作者不由得悲从中来。寓情于景,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情景交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认为应把别人当作自己修身养性的参照,且应该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使六国各爱其人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焉、贤、秦、复。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_____①___。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___②_____。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___③____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减少光污染的危害,有利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B.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C.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D.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使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积极意义。20.文中画横线处引用了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浑然不觉不可小觑因地制宜19.C20.①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②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空前“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可知,此处指人们对光污染并不敏感,可用“浑然不觉”。“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第二空,根据空前句“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可知,此处用于形容光污染的危害很大,不可小看,可用“不可小觑”。“不可小觑”,不可小看。第三空,根据空后句“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可知,此处指城市中暗夜保护区的划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明暗,可用“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成分残缺。“通过……对于……”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②句式杂糅。“对于……方面”句式杂糅,应为“对于……”或“在……方面”。③语序不当。“长远和现实的”语序不当,应为“现实和长远的”。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本句引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的两句诗,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同时,本句引用位于文段开头部分,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①,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②。大量文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黄河流域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冬夏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中国将那些无一定住所,将牛、马、羊等一边移动一边饲养,进行粗放式畜牧的北方少数民族,称为“游牧民族”。③,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就会南迁,与中原地区因争夺草场而发生冲突。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第二个寒冷期对应魏晋南北朝,第三个寒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经过这三个时期长时间的气候变冷,导致直接粮食减产,连年瘟疫与战乱也接连发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大量人类学者认为②三次大规模的变冷③在气候温暖的时候22.这三个时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冷,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瘟疫与战乱接连发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由空前“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及空后“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可知,此处应补写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人种的地理”这一概念,并引出下文观点,故此处可填写“大量人类学者认为”。第②处,由空前“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及连词“和”可知,此处应补写关于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时期的内容,由空后“大量文献证据表明……黄河流域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C”可知,第一段讲述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再由第二段“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第二个寒冷期对应魏晋南北朝,第三个寒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可知,此处可填写“三次大规模的变冷”。第③处,空后表述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气候下和中原地区的两种不同相处模式,同时,下文对应的位置有“一旦气候变冷”这一状语,可知空白处可填与之情况相反的状语,故此处可填写“在气候温暖的时候”。【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经过这三个时期长时间的气候变冷”中滥用介词“经过”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经过”。②语序不当,“导致”与“直接”语序不当,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应将“直接”置于“导致”前。③语义重复,“连年……接连”重复,应将“连年”删去故改为:这三个时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冷,直接导致粮食减产,瘟疫与战乱接连发生。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论及“职业选择”: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如果我们因为虚荣心激发的热情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必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青年择业,家国天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新时代的青年无疑是幸运的,随着科技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我们有更加多元的选择。无论是外卖小哥所代表的技能型人才,还是科学家所代表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其追逐梦想的精神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亦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生逢盛世的中国青年,都应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让自己的前途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实现无悔青春。正如马克思所言:“职业的选择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青年人择业的前提,应该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与喜爱,选择一份职业,就意味着要承担起一份责任。如今,很多大学生都向往成为网红,希望能如董宇辉等网红“一夜成名”,却忽视了他们在成名前默默的努力与坚持。他们用才艺与实力诠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