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2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西
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6题*5分)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智者
3《蒂迈欧》
4“惟其荒谬我才信仰”
5“存在即是被感知”
6先天直观形式
二、简答题(4题*15分)
1简述柏拉图的“线喻”学说。
2简述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3简述康德的范畴理论。
4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理论。
三、论述题(三选二)(2题*30分)
1论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理论。
2论述近代哲学中的实体学说。
3谈谈基督教在哲学史中的影响和作用。
2014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
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6题*5分)
1《游叙弗伦篇》
2人是万物的尺度
3四因说
4《论上帝之城》
5人文主义
6《思想录》
二、简答题(4题*15分)
1简述古希腊的原子论思想。
2什么是芝诺悖论?
3简述笛卡尔的方法论。
4如何理解康德的范畴。
三、论述题(三选二)(2题*30分)
1历史上基督教对古代哲学的态度。
2英国经验论的演变。
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
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8选6,每题10分)
1尼采为什么要对基督教道德进行批判?
2简述柏格森的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
3“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4简述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
5简述拉康的镜象理论。
6简述福柯的权力系谱学。
7简述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
8简述罗蒂后现代哲学。
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
1庞蒂说:“现象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
主义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从现象学说说对这句话
的理解。
2自黑格尔之后,就一直有“哲学终结”的论调,谈谈你对这个的
看法,并结合具体的理论说说在“哲学终结”的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意
义。
3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什么?试与现代主义哲学加以比较。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
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
解
一、简答题(8选6,每题10分)
1尼采为什么要对基督教道德进行批判?
答: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人,著名哲学家、诗人,被认为
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
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由于尼采思想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他被人们
称为反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他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
价值。他憎恶基督教道德的颓废性,反生命性,向整个道德提出质疑,
他的出发点都是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和对超人道德的颂扬。尼采反对基
督教道德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有危害
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是神赋予的,不是来自于人的身体和意志。尼
采认为基督教让人抛弃一切和现实有关的物质利益,它的禁欲主义产生
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
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在基督教阶段,超验的上
帝及其道德命令作为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真实部分,彼岸的超验道
德理想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已经凌驾在此岸的感性生活之上并指导和规制
人的感性生活,从而使人的生命陷于一种残酷地敌视自己的虚无主义的
状态中。
(2)基督教道德是奴隶道德
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后者是弱者的道德、使人退
化的道德,谦让、博爱、怜悯、自我牺牲、和平、悲哀等都属于奴隶道
德。基督教道德就是奴隶道德,对于奴隶道德,尼采认为它把行为放
进“善”与“邪恶”标准中,认为奴隶道德的特征是自我否定、谦卑、反
动、怜悯。奴隶道德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对
善恶的评判标准极端对立,如果用奴隶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主人道德中
的善就是恶,它与主人道德所提倡的强力意志格格不入。奴隶道德反自
然,就是压抑人的生命本能,造就内心的罪恶感,从而在根本上摧残人
的生命。
(3)基督教道德否定了差序分层
在尼采看来,导致现代人平庸的“均质化平等主义”源自基督教
的“灵魂平等说”。基督教的“灵魂平等说”指的是“作为‘不朽的灵魂’的每
个人与别的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尼采认为“灵魂平等
说”否定了人类的发展所必需的等级制。尼采终其一生都坚持认为,人
类的发展需要伟大个体的不断诞生并居于主导或统治地位,它必定是在
差序分层的等级制中实现,而不可能通过毎个人均质化一、步调一致的
方式来完成。也因此,他竭力批判基督教的灵魂平等说以及由它所开启
的后世各种均质平等主义学说:“在上帝面前,一切‘魂灵’都是平等的。
但在一切可能的估价中这是最最危险的估价!假如人们个体都是平等,
那么类就成了问题。”
2简述柏格森的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
答: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他的社会哲学中把道
德、宗教和社会分为两种类型。他认为,封闭的社会受静态的道德和宗
教支配,只会遵守道德规范和信奉教条;开放的社会受动态的道德和宗
教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重视圣者的神秘经验。这两种道德、宗
教和社会的对立反映出决定论与自由、理智与直觉之间的斗争。
(1)提出
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最早使用了“开放社
会”和“封闭社会”这两个词。在此书中,柏格森对道德与宗教进行了解
析,区分出了“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种人类生存的社会状态。
(2)内涵
①“封闭社会”是人类社会刚刚出现于自然界时,由人类生物上的共
同性而结合的低级社会,它把一大堆人群封闭在部落、城市和国家之
内,“只有大致的轮廓、少许的提示、有限的自然原型为个体提供恰当
的群体环境。”这种社会不但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专制性,而且其内
部的道德和宗教是封闭和静态的。这种封闭道德和静态宗教的共同目的
就是要个人服从社会,从而使社会团结得更紧,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外
部社会生活则表现为人们忙着警惕和抵卸外敌,通过自我保卫来保存团
体的存在。因为“封闭社会”虽是由家庭向国家扩展,但它并未扩大到整
个人类,所以无论国家多么辽阔,它都是以设想外部有潜藏的敌人为前
提而存在的。“封闭社会”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不惜牺牲个体的
人性或价值的社会。
②“开放社会”是高级的社会,是封闭社会的对立物,它由直接体验
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个人组合成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向所有
的人敞开的。在这种社会里,道德与宗教不是“封闭”和“静态”而是“开
放”意义上的,它是一种明显高于“封闭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
(3)“开放社会”实现方法
柏格森断言,人类的发展是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但这种通
向“开放社会”的路径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达
至“平天下”的“感情累进性膨胀”不同。他认为,由个人、国家及民族向
人类的“对象顺次性扩大”而达到“开放社会”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发生量
的扩张,而不发生质变,是永远不可能从封闭过渡到开放,从拥挤的城
邦走出来到人类的广阔天地之中的。在柏格森看来,通向“开放社会”之
路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类从“封闭的灵魂”向“开放的灵魂”进行质上的转
换。在这其中,动态宗教和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伯格森把它称
为“上帝之爱”。凭着上帝之爱,人类可以走向不会有战争和痛苦的“开
放社会”。当本属于少数伟人的博爱成为人人都拥有的普世之爱时,那
么世界将会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
3“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答:“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是奥地利哲学家维
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关于世界构成的观点。本命题一反
以往哲学的观点,即认为世界是由存在着的万物组成的,而认为是发生
着的事实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是《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出发
点。
(1)提出原因
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来自知觉心理
学的研究表明对复杂对象的知觉并非像原子论心理学认为的那样,是由
综合最初感知的个别部分发生的,而是通过对原来未曾区别的知觉领域
进行区分而发生的,也就是说,先知觉某种结构,再将其分解为个别部
分。这对维特根斯坦的想法是个很好的类比,虽然他的更深层和更直接
的原因是他的整个哲学观点的需要。其次,要对世界和命题作出逻辑分
析,重要的就不是对象,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所处的情势,这正
是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是比对象更基本的东西的深层动机。从事实中分
析抽取出对象的概念,实际上,对象必须在而且只在事实中存在,离开
了事实就无从谈论对象。
(2)内涵
维特根斯坦关于他的哲学本体论基础的讨论,其中最根本的区分
是“事物”与“事实”。“事物的世界”与“事实的世界”,概括地说是“事
实”与“非事实”两个范畴的区分。他认为所谓的“客体”“事物”都是“事
实”的组成部分,而非“事实”本身。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认为“事
实”范畴与非事实范畴比较,“事实”范畴是更为根本的范畴。因为,个
别事物或客体虽然是事实的构成部分,但在事实之外将是不可认识的。
这是因为,如果将事物、客体从事实中“相互连结”和“某种方式的结
合”中割裂,事物、客体就会无法被认识。所以,维特根斯坦断定“正如
我们不能在时间之外思考时间客体或在时间之内思考时间客体一样,我
们也不能在与其他客体联系的可能性之外来思考任何客体。”人们对事
物(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解是以对事物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只有理
解了事实的世界才能理解事物(客体)的世界。所以,维特根斯坦强
调“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4简述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
答: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把“在”的问题作
为“在者”的问题而导致“在的遗忘”,迄今为止的本体论都是“无根的本
体论”。因此,要求重新把“在”从“存在”中突现出来,对人的“此在”进
行“存在状态”的分析。
(1)“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
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要解
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
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
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
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者”,“在者”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
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2)“在世存在”内涵
海德格尔用Dasein去指人的存在。人作为一个存在者,总是一个在
此之在。此在本质上就是“去在”,“去在”总是我的在。此在生存着就是
人生在世,此在在世指明此在和世界融为一体:一方面,此在是世界的
此在,“此在存在着就是他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是此在的世
界,“若无此在生存亦无世界在此”。海德格尔将这种关于此在存在的本
体论分析称为基本本体论。
“在”的意义在于人的“此在”的在“此”,即“在世”。“在世”当下最经常
的方式不是那种静观认识,而是那忙碌着、使用着器具的“烦忙”。这种
操持在世的世界是“周围世界”,这种操持着的使用上手状态是原始地在
世存在。此在在世不仅与器具打交道,而且要与他人打交道,因此,此
在在世首先是共同在世。这样,此在世界就不仅是周围世界,而且
是“共同世界”。这种与他人照面的存在方式称之为“烦神”。烦总是烦忙
与烦神,这种烦展示着此在在世生存的全部本质。在这种烦忙、烦神即
烦的过程中,此在不断筹划着领会自身,不断超出自身去存在。这种为
领会自身的筹划同时又是一种在情绪中的处身状态,只要此在在世,就
已经被“抛入”这种状态之中。正是在为此在本身的烦中,此在才得以展
开自己本身,并揭示出世内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此在的生存是一个由非本真生存走向本真生存的过程。此在的在世
生存过程就是不断从非本真的沉沦在世状态中醒悟,直面虚无,走向本
真在世,然后又再度陷入沉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处于遮蔽之中;又不
断走向澄明之境的进程。
5简述拉康的镜象理论。
答:拉康·雅克,法国学者、精神分析学家,被认为是结构主义
者。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
阶段论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关于主体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
是拉康理论的起点。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
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
(1)对“自我”的认识
拉康用“意象”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弗洛伊德在
《论那客索斯主义》中谈到河神的儿子的自恋,通过映射在水中的自己
的映像来认识自己。弗洛伊德进而认为自我认证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一种
自恋仪式的重复。在拉康的镜像阶段中主体也是通过镜中形象来认识自
己。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
而产生的“意象”来认识自己。但是这种“意象”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
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部分。“意
象”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
整和的感觉。
(2)对“镜子”的诠释
“镜子”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指水、母亲或他人的目光等。“镜
子”是先于“我”的一套机制,与世界本体论结构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
一种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我们得到关于认知自身的映像。一旦婴儿
与“镜像”发生认同,主体就产生了两个变化:其一是象征了“我”在思想
上的永恒性;其二也预示了“我”异化的结局。
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线索从不足匮乏奔向预见先定——对
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
为整体矫形的种种狂想——直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
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
(3)“自我”和“主体”
“自我”和“主体”这两个词语在拉康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两者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自我”是一种“物”,是为满足主体统一性要求而被不断创造出来的
虚拟之物,是为化解人类生存中某些无法逃脱的匮乏、缺席和不完整性
所作出的努力而已。“自我”被作为个人身份固定,并由此受到珍视。尽
管“自我”代表了“主体”,但它给予主体的只是一个所谓自律性和整体性
的想象的外观,从中并不能发现主体的真正本质。“主体”则不是“物”而
是一种“空无”,是最难捕捉和最难贴近的。可以把它看成某个以未来为
取向的持续意象过程中的一系列张力、转移或充满对立的激情来把握。
无论是“自我”还是“主体”,拉康所持的都是一种分裂而非稳定化的
观点。镜子前或许从未有过“自我”或“主体”,映象所显示的只是一个主
体性结构,表面的合一之下是永远无法统一的分裂。
6简述福柯的权力系谱学。
答: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
历史学和知识社会学等有很大的影响。系谱学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
家史的科学”。家谱则是书写形式的系谱。系谱学尽管繁简不同,却是
所有民族和各个时代均有的事物。系谱学在福柯那里,既是他的重要哲
学方法,也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系谱学方法
福柯的系谱学方法包括以下两大步骤或任务:其一是追溯对象的出
身(出处),其二是标出对象的发生。
要实现第一个任务(即追溯对象的出身),首先要破除人们千百年
来形成的关于“本质”“本源”“同一”的幻想。福柯曾明确谈到,系谱学家
的任务就是要摧毁本源及永恒真理的优越地位。福柯的系谱学将探索的
目光转向表层,它寻找事件的细节、微小转换以及细微轮廓的外现。由
于不存在什么深层的本质、深刻的意义需要解释,因而每个事物(哪怕
最表层、微小的事物)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多种
解释。
“标出对象的发生”是福柯系谱学的第二大步骤或任务。所谓考察对
象的“发生”就是要追溯新元素的出身,考察已结合为新元素的各个组成
部分,也就是要“发现所有缠结在对象内的子个体”。按照福柯的说法,
要确定一个对象的出处,就是要追溯那些已被结合而构成对象的外来形
式(元素),在他看来,真正的系谱学家的任务在于叙述某些元素的成
分是如何分裂并重新结合起来形成某一新的元素的。
(2)历史观
与传统历史学家写“超验的历史”不同,系谱学家写实际的历史。福
柯认为“实际的历史”与“传统的历史”的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实际
的历史”反对在时间之外作超历史的观察,反对总括历史,反对追溯历
史的内在发展。它试图将一切置于历史运动之中。福柯告诉我们,人并
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并没有主体,既没有个体的主体也没有集体的主
体来推动历史的进程。人只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是由话语实践决定
的。
福柯的系谱学试图努力向人们显示:过去是如何与现在不同,他努
力拉开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距离,打破历史学家在过去与现在关系之间所
确立的亲密关系。他通过证明过去的异在性,通过揭示权力意志是如何
为保证同质因素而排斥异质因素,而将现在的绝对合法性相对化或暗中
破坏掉。
(3)评价
福柯的系谱学是一种把握“异”的方法,它对于增强人们对差异的敏
感性,具有积极的意义。福柯的系谱学是提出了一种新的书写历史的方
式。福柯对现在的批判并不是以肯定过去或肯定未来为前提的,他忠告
知识分子们放弃万能的预言腔调,他力劝知识分子既要舍弃他们能预言
未来的自负,还要舍弃他们自我宣布的立法作用。
福柯的系谱学所做的,是揭示知识或真理标准的历史性和知识或真
理与权力的关联。给福柯的系谱学贴上一副“相对主义”标签,固然来得
简便,但这样一来也极易使人们漠视福柯系谱学中所蕴涵的可贵的解放
意义。
7简述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
答:“效果历史”亦译“有效史”,德国伽达默尔用语,是指历史对象
与理解者统一的历史。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讨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
质时提出。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不是一个客体,而是
自身与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
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正当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真
实,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历史叫做‘效果历史’。理解本质上是
一种效果历史的关系。”
(1)效果历史是理解活动的要素
“当我们力图理解一个与我们有历史距离(这种历史距离具有我们的
解释学境遇之典型特性)的历史现象时,我们总是服从于效果历史的某
种效应。它预先规定了对我们说来似乎值得探究的东西,以及将会成为
一个研究对象的东西。”这说明,一切理解活动都不可能超越历史,都
必然受历史的制约。
(2)效果历史就是对解释学境遇的意识
理解的历史性规定理解者总是在一定的境遇中进行理解活动,因
此,为要达到正确的理解,就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解释学境遇。
正因为我们总是处身在这种境遇之中,因而要想澄明这种境遇也就是一
个绝不可能彻底完成的任务。我们只能不断地自我反思,以便不断扩展
我们的视界,达到正确的理解。
(3)效果历史的任务就是筹划出历史的视界,并使历史视界与我们
自己的视界相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先于人们的反思,它在属于“我”自己之
前“我”已先属于历史。理解不是个人主观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们的存在
方式。存在总是历史的存在,存在就是历史。历史是主客体的融合和统
一。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涵盖一切的关系。每一
个人总是在这种关系中,也就是在他特定的历史处境中参与传统。
8简述罗蒂后现代哲学。
答: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
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
之下的哲学体系。通过批判、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
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手段,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到诸如科学带来的弊端等
一系列问题。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状况产生的哲学
思想。罗蒂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重塑一种新的哲学,用教化哲学取代
系统哲学,建构一种后现代哲学。
(1)源起
罗蒂后现代哲学源自对基础主义哲学的反叛,从而反基础主义或非
理性主义是其人文精神的否定性表达。所谓基础主义哲学是指自笛卡
尔、洛克、康德以来西方近代或现代哲学。这种基础主义哲学的主题,
一是关于心与身关系的问题;二是关于知识“基础”的问题。基础主义哲
学正是试图通过对知识和心灵的性质的特殊理解来为各种知识(诸如科
学、道德、艺术或宗教)主张进行辩护。19世纪,这种为知识主张“奠
定基础”的哲学观尽管偶尔遭到一些非议,但依然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
基本信念。但是,这种基础主义哲学在20世纪初开始发生动摇。尽管像
罗素和胡塞尔等哲学家依然热衷于追求哲学的“严格性”和“科学性”,但
继续把哲学当作是对各种知识主张之基础或合理性而进行逻辑辩护的观
点已不合时宜了。
罗蒂指出,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出现了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即
维特根施坦,海德格尔和杜威。他们早先都曾试图找到一条使哲学成
为“基本的”新路,一条拟定最终思想语境的新路;但在各自后期的研究
中都摆脱了那种把哲学看成是基本性的康德式观点。这种哲学研究抛弃
了作为可能学科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身,这种不是“扬弃”而是“放
弃”传统性问题的态度对于罗蒂来说正是当今哲学研究所应效仿的唯一
可行的态度。这种态度断定一种后康德文化的可能性。
(2)主要内容
罗蒂建构的后现代哲学以反传统为旗帜,以自然主义语言观为基
础,以语言的自由选择为途径,并将各种文学、分析哲学、解释学和科
学哲学思想结合起来。
①后哲学文化
“后哲学文化”中的“哲学”一词指的是西方基础主义的哲学传统。罗
蒂关于后哲学文化的理论基础,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一些方面,包括;以
解释学取代认识论,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等等。罗蒂认为后哲学文化是
一个自由“谈话”的文化。所谓“谈话”,实质即指各学科、各理论、各种
思想观点之间的互相批评、渗透、吸收、融合等活动。这种“谈话”基于
一个前提条件:各个学科、理论或思想观点仅代表“谈话”中的一种“声
音”,当然哲学也是其中的一种“声音”。各“谈话”成员即各个学科、理
论或思想观点是平等的。
②真理观
罗蒂的真理观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真理观和阐述古典实用主义的真
理观中阐发的,他对真理屡有论述,但其根本观点与古典实用主义者完
全一致:“真”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真理只不过是一种意见、信
念,它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我们相信它不是因为它与实在相符合,而是
因为相信它对我们有用,能够使我们更自由、更幸福。
罗蒂认为,传统哲学的“真理理论”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
此,他断定不存在一般所谓关于真理的理论。从实用主义观点看,知识
只是解决了实际提出的问题,满足了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知识的
效用”,即知识在应付环境过程中的可能状况是对其正确性的最佳明
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讨论罗蒂关于信念与真理的关系问题,用他自
己的话说,应该是关于信念为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③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又译成“人类中心主义”,是罗蒂反驳实在论者的指
责时提出的一种辩护理论。罗蒂认为这是作为团体而生存的人类无法逃
避的一种处境。不过,他主张人类能通过对话、协商等较开明的方式达
成多种不同团体之间、文化之间的和睦相处。开明性、开放性、协同性
是罗蒂处理各种团体及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种族”只是整个社会
中的一种团体,这种团体不是根据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来划分的,而是
根据其所持信念、目的、愿望、兴趣等是否一致来划分的。
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
1庞蒂说:“现象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
主义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从现象学说说对这句话
的理解。
答:现象学是20世纪产生于德国的一种现代哲学思潮,创始人是胡
塞尔。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理论。作为哲学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科
学家兰伯特提出,用来指称可使真理与现象之区分成为可能,进而为经
验科学奠定基础的理论。1900年胡塞尔写了《逻辑研究》一书,提出了
现象学方法,标志着现代意义的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1)现象学
①定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指的是一种通过直观思维直接描述意识现象的研究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人引入纯粹意识领域,对抽去了客观对象和主观
经验之后的纯粹意识本身进行思维。
②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本质还原法与先验还原法,通过本
质还原在意识的不断流变中抓住其不变的本质因素和本质联系;通过先
验还原排除一切非意识因素,使思维能够反观自身。通过这种研究,胡
塞尔对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
我的“生活世界”做了他的分析。
③研究性质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是独立于经验科学的精密的基础科学。现象学
的唯一基础就是现象本身。它的任务不是去构造什么理论,而是回到现
象本身,对其进行描述。所以现象学是一种特殊的描述活动。现象学的
建立不是靠定义和论证,而是靠行动,非教条性是现象学的重要特征。
现象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中所理解的现象学方法、现象学对象和得出的
结论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个运动。
(2)理解
“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来的东西,现象学家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
身,因此,现象即本质,而且它是被直观到的。
在现象学那里,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两极。显
现总是向意识的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因此是意识
的自我显现,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既是显现场所,又是显现过程,还是显
现对象,它们都是在意识中发生的,是一种意向性结构中的意象活
动。“事物本身”不是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在意识活动或
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内容。但是现象学不只是对意识的研究,而
是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揭示事情本身。因此现象学家认为,“意识”不是
精神实体或纯粹主观的活动,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表
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强调显现
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承
认没有事物的显现,也就没有自我意识或人的存在,“无物”即“无我”。
现象既可以从意识的方面来看,又可以从显现的事物方面来看。
庞蒂打比方:我身体的两部分互为对方的主体,也互为对方的客
体,我的身体向自己显示自身,达到内在与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庞蒂
用“身体-主体”的概念,告诉我们身体和主体其实是同一个实在,身体
既是存在着,被经验着的客体现象,又是经验着,意识着的主体。身体
各部分主客关系的交替、可逆显示,便证明着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
体就是我。物质和精神其实在我这里是同一的,并不是像笛卡尔等二元
论者所宣称的那样,精神和肉体是平行关系或主宰关系。
庞蒂把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成为“知觉世界”。人的身体深
深根植于世界之中,与外物“遭遇”、对话——这就是人的生活。由于身
体就是主体,生活同时就被人所知觉。所有这些知觉圆融为一个大的环
境,大的背景,即“知觉世界”。知觉世界是一种先验的人的结构性生
活,而不是一个纯粹实体。
知觉世界不是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人的因素(包括生理的和文化
的)和外物的因素相互能动作用的结果。故知觉世界不是被人纯粹创
造,也不是被外界纯粹给予,而是一种人与外物的对话。在知觉世界
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封闭对立,而
是开放交流,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庞蒂实际上就是以“知觉第一”的
原则,透过知觉世界找到了一种关于存在的“一元论”。
2自黑格尔之后,就一直有“哲学终结”的论调,谈谈你对这个的
看法,并结合具体的理论说说在“哲学终结”的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意
义。
答:(1)哲学的终结
在后现代的话语中,“哲学的终结”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后现代主义
否认本质、消解结构,得出了一系列的断语:“上帝死了”“人死了”“作
者死了”“读者也死了”;这个被消解了的对象系列的终结点是:哲学终
结。事实就是这样无情地摆在哲学家的面前: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原则
和价值(上帝和人),没有了意义和真理(作者和读者),那么,哲学
将何为?哲学将何用?
“哲学终结”论并非后现代主义的专利。自黑格尔哲学体系于19世纪
中叶解体之后,西方哲学家们便有了危机感。时至今日,危机非但没有
消失,反而越演越烈。在20世纪后期,“哲学的危机”“哲学的终结”成了
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
①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终结”论
“哲学终结”话题的出现,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直接的
关联。他俩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哲学终结”的结论,对当代哲学的趋向发
生很大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反映了人们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围绕着同样
的问题争论不休而未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的思辨和论辩传统的失望态
度。他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哲学不应有自己的问题和命题,它只
是揭示科学命题的意义以及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的分析活动。哲学问
题被消解之后,哲学将不复存在;“哲学病”被治愈后不再有职业哲学
家。
在1966年发表的“哲学的终结和思维的任务”一文中,海德格尔提
出,哲学已经穷尽了发展的最后可能性。按他的分析,哲学的终结与技
术的胜利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哲学的终结证实了科学技术控制和
安排世界的胜利,以及适合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胜利。”
②个人理解
西方哲学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里,关键问题已不是哲学
是否会终结,而是:融合在文化研究之中的哲学是否成为一门独立学
科,还是成为跨学科的综合学科,或是被分化为各种新兴学科和边缘学
科?现在对这些问题作出结论尚为时过早。但是,西方哲学将沿着跨学
科、跨文化的大哲学的方向,最终将摆脱纯哲学带来的危机,这大概是
没有什么问题的;它在一百年间所遗留的各种问题、理论和观点、方
法,对未来的人类具有启迪和教益作用,这也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有选
择地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的成果,沿着大哲学的方向,开拓哲学新对象和
新领域,在哲学与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结合部和生长
点,开辟出新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新领域,这些就是从根本上摆脱现代
哲学危机的出路所在。
(2)意义
罗素说,我们学习哲学不在于它能对人生或宇宙所提出的问题提供
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哲学问题可以丰富我们心
灵的想象力,并且减轻那种教条式的自信和自负。
哲学还可以纠正我们对世界的错误看法,使我们的行为可以做到尽
可能的正确。现在,物理科学的发明发现已经使得无数以前不认识这门
学问的人感受到了哲学的伟大和用处,它对整个人类将会继续产生影
响。
对于哲学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哲学所提出来的
答案并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其真确性。然而,不论找出一个答案的希望是
如何地微乎其微,哲学的一部分责任就是要继续不遗余力地研究这类问
题,使我们觉察到它们的重要性,研究解决它们的方法,并保持对于宇
宙的思考兴趣和好奇之心,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们局限于可明确地
肯定的知识范围之内,这种兴趣是很容易被扼杀的。人类一旦丧失了这
种兴趣,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3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什么?试与现代主义哲学加以比较。
答:(1)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之下的哲学体
系。通过批判、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等手段,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到诸如科学带来的弊端等一系列问题。
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状况产生的哲学思想。
①产生根源
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
映。它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从经济政治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戳穿了资
本主义“理性的王国”“人类的天堂”的神话,这就在逻辑上必然地积蓄着
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情绪。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源头的后结构主
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产生的。同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
展在阶级关系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原来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出
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即中产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介于资本家与劳工之
间。他们既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思想控制不满,加之现实生活
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就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倾向多元论、自由
主义。他们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社会基础。
其次,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环境
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军备竞争加剧、人
文精神失落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对“人类中心主
义”“工具理性主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助长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现代
观念的厌倦和否定情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出现了两
个容易使人的认识产生偏差的新问题:一是利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
可以“虚拟实在”。由于虚拟技术的发展,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往那
样认真对待了。人们与之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些信息或者符号。好像
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在这种陷入偏差的似是而非的认
识中,隐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二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知识变得越来越仅仅是信息,它不再强调自身与实在的关系;
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和利用越来越脱离其传统的定义,
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为此,知识就必须能够转化成可用的
信息,只有能够进入网络流通过程才能被称作知识。网络正在愈来愈广
泛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甚至情感。这就很容易使人认为知识的发
现、传播似乎与真假无关,科学也不再与某种高尚的目的相联系,“真
理”具有了一种“语言游戏”的性质。在这种屈从于“信息霸权”而陷入偏
差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中,也蕴含着对客观性的怀疑与否定。
②主要流派
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貌出现的,人们称
其为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后在回应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过
程中,又逐渐产生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
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
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
所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
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
发,拒斥形而上学,反对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宣扬不可通约性、不确
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推崇主观性和相对性。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
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
强调批判性的反思,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这一流派的主要内容有: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
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
交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
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
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
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
园,从而超越了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论。在不同社会
群体的相互关系中,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利益,反对
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③评价
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
消极的一面,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
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
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它具有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片面
性,却也在提醒我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
示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时要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
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这有利于我们
辩证地吸取西方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各自可取的一面。
另外,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
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比如,德里达在《马克思
的幽灵》中,为了用事实回击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一下子列举当今资
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十大弊端。诸如,越来越严重的失业,对无家可归的
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
使人类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黑手党和贩毒集团日益蔓延,国
际机构受到种种限制,国际法的实施主要受特定的民族、国家操纵等
等。上述事实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消极的一面,突出表现在其人文精神的
价值取向上。具体地说,就是其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等倾向导致放
逐理想、躲避崇高、消解责任、游戏人生的态度,这是消极颓废,极其
有害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特别是其中激进否定性的哲学流派,诉诸逆
向思维分析方法,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基础主义、理性主义的形式,
否定了近现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它消解了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的
原则,因而在世界观上是以推崇主观性、相对性为特征。
(2)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哲学比较
①时代背景的比较
对于现代主义哲学的时代背景来说,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制
度最后确立。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20
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
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继之而来
的则是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
深化。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各种矛盾和危机,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
现代西方各流派的哲学之中。
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来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相
继进入了被丹尼尔·贝尔称为“后工业社会”的阶段,这种转向给传统从
事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就开始转
而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现代人时常感到精神
的疲惫和生命力的流失,他们体验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于是
在资本主义文化内部也出现了反思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现代主义哲
学。他们开始反思现代性,揭露“唯资本是从”的统治逻辑,为批判资本
主义固有的内部矛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②历史发展的比较
对于现代哲学来说,在19世纪末,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许多流
派,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
格尔主义等等。他们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期
间,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学流派有:新实在论、实用主义、人格主义、逻
辑原子论、逻辑实证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二战后,英美国家流行
的主要是分析哲学的各个支派,在欧洲大陆国家主要有:存在主义、新
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
对于后现代哲学来说,其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
沉浮密切相关的。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潮
流。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分析哲学,拘泥于认识论圈子之中,带有从命题
到命题的逻辑演绎的局限性;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存在主义,有着过分注
重人的自由和非理性主义的弊端。这些局限与弊端,使得它们的发展由
势盛走向势衰。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
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
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
③哲学特征的比较
a.对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经验论方面。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
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
验论。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
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厅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九年级(上) Unit 3-3
- 旅游心理学(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集中供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煤矿采煤方法及支护技术改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矛盾观复习》课件
- 现代文阅读课件之赏析词语
- 《看图猜成语游戏》课件
- (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下册课件)第1课时-国家权力机关
- 《名词性从句复习》课件
- 充电站监理规划
- 山西省省直机关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 - Shanxi University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 四新技术应用情况总结
- 离心引风机叶轮的磨损分析及措施处理
- PDCA循环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探索
- 岁运照命串宫压运星(躲星+祭星)速查表(最全版)
- (完整版)化工基础知识题库最新(精华版)
- 老师退休欢送会ppt课件
- 55T履带吊拆卸、安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