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_第1页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_第2页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_第3页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_第4页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duōlǚmóujià

B.gèngzhuìluōmáojià

C.gènduōluōmóuji

D.gèngzhuìlǚmáoji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薄:靠近

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

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

3.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A.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廪:粮仓。

C.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述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7.(2019高二下·福州期末)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

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涵

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

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涵

8.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述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述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11.《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答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解析解答部分

1.C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故解析为: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B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薄:靠近”错误。薄:助词,无实义。B无误。

C.“酤:通"沽",买酒”错误。酤:酒。

D.“怜:可怜,表同情”错误。怜:怜爱,表喜爱。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C

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麦’和‘谷’均属于五谷”错误,对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中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C

语句连贯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从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5.B

成语的使用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C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D

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改弦易辙: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结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选用“革故鼎新”;

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结合“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分析,选用“凝聚”;

渗透:渗入,透过。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选用“浸透”;

包含:一是指里边含有。二同包涵,宽容,原谅。蕴涵:里边含有,包含;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结合“劳动者的牺牲奉献”分析,选用“蕴涵”。

故选D。

故解析为:D

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主要辨析近义词,这三组词语,主要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在从用法上进行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接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关键第一点是对词语的积累,只有掌握足够的词语才能正确的做题。

8.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名篇

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故解析为: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9.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仿写句式

答题时,要仔细研究题中“示例”的特点。从句式上看,应采用“最美的……在……,因为………”的格式,且破折号后要引用诗文原句,示例中还要注意“最美的水”和“水畔”,“轻盈的女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意的关联。

故解析为: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分析题干。先分析题干明确做题方向,然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特点,找出材料的模拟点,依据题干要求组织句子。

10.C

11.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表述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应从语言表述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述效果,方得其妙。

10.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故解析为:C。

11.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述一起奔赴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

故解析为: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12.B

13.C

14.C

社会科学类

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疏通文本,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文句,分析选项和原文的差别判断解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文段的思路。阅读文本,理出文本的思路和论点、论据等内容,找出选项的有关文段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疏通文本,分析文本的文段内容,再逐一对比选项。

12.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別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

13.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出话题。

14.A.条件与结果倒置。B.“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6《戚岂》《插秧歌》同步练习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duōlǚmóujià

B.gèngzhuìluōmáojià

C.gènduōluōmóuji

D.gèngzhuìlǚmáoji

C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故解析为: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薄:靠近

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

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

B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薄:靠近”错误。薄:助词,无实义。B无误。

C.“酤:通"沽",买酒”错误。酤:酒。

D.“怜:可怜,表同情”错误。怜:怜爱,表喜爱。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A.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廪:粮仓。

C.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文学常识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麦’和‘谷’均属于五谷”错误,对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中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C

语句连贯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从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述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B

成语的使用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故解析为: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2019高二下·福州期末)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

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涵

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

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涵

D

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改弦易辙: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结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选用“革故鼎新”;

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结合“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分析,选用“凝聚”;

渗透:渗入,透过。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选用“浸透”;

包含:一是指里边含有。二同包涵,宽容,原谅。蕴涵:里边含有,包含;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结合“劳动者的牺牲奉献”分析,选用“蕴涵”。

故选D。

故解析为:D

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主要辨析近义词,这三组词语,主要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在从用法上进行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接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关键第一点是对词语的积累,只有掌握足够的词语才能正确的做题。

8.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名篇

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故解析为: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仿写句式

答题时,要仔细研究题中“示例”的特点。从句式上看,应采用“最美的……在……,因为………”的格式,且破折号后要引用诗文原句,示例中还要注意“最美的水”和“水畔”,“轻盈的女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意的关联。

故解析为: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分析题干。先分析题干明确做题方向,然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特点,找出材料的模拟点,依据题干要求组织句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述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述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11.《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0.C

11.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表述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应从语言表述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述效果,方得其妙。

10.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故解析为:C。

11.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述一起奔赴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

故解析为: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