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一、单选题1.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A.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C.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2.据图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B.战争是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C.北宋民族政策软弱 D.封建农耕区域得到极大拓展3.“因俗而治”是我国历代奉行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概括和总结,清代发展并完善这一政策,有利于(

)A.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4.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桶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5.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蕃臣像反映了唐朝(

)A.开放与包容的气象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C.胡化与汉化的并存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6.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C.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 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7.盛行于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较之前代的羁縻制已属历史的进步,但仍带有一定的割据性,也阻碍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为此雍正帝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宣政院 B.实施改土归流C.设立理藩院 D.册封土司首领8.“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9.遗赐为古代帝王死后,继任者把其遗留物恩赐给部分周边民族政权统治者的一种外交活动。宋代进行遗赐时,采取差异化对待,在遗赐物品种类和数量上,辽、金为第一档,远超其他各国;西夏为第二档;西蕃、交趾等为第三档。据此可知,宋朝遗赐(

)A.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B.旨在稳定政权环境C.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 D.强化了对边疆统治10.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机构,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设八百、暹罗两馆。其长官为少卿,正四品;下有译字生、通事等。”该机构最有可能是(

)A.鸿胪寺 B.理藩院C.提督四夷馆 D.京师同文馆11.李白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白居易诗曰“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则出之李颀,这些诗中场景说明当时(

)A.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B.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C.统治者奉行民族平等政策 D.少数民族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12.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13.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控制14.东汉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设立县、道机构之外,还设置属国、校尉、都护、使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等机构。此外,东汉政府还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东汉政府的这些措施(

)A.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 B.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C.体现了边疆治理手段的灵活 D.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15.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利用东突厥内讧之机,派大军平定其属地,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太宗将东突厥降众安置在沿长城地段的羁縻府州。但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后突厥政权,并带动东北的契丹和奚人骚扰唐朝东北边境,吐蕃也在西北和西域与唐朝展开拉锯战,这从根本上说明(

)A.中原王朝的羁縻府州治理体制的无功效性B.中原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控制的不稳定性C.中原王朝农耕区对各种资源掌控的有限性D.契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设置的合理性1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

实结

论A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西汉已经具备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条件B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后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中央王朝首次实现对广州地区的控制C元朝政府在台湾地区设澎湖巡检司台湾地区是中央政府直辖的省级行政区D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A.A B.B C.C D.D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王朝建立后,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基于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顺应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效仿吸收西汉、隋朝和亲经验,将和亲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定国安边的主要政策。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从而建立了唐朝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使双方往来更加密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在复杂的民族形势下,唐统治者凭借特殊政治智慧制定和亲政策,改变政权对峙局面,安抚、拉拢和亲民族,使其为己所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认可异族之礼俗,消除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亲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和亲的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1

海南岛最早的文化遗址三亚落笔洞遗址及在其中发现的人类牙齿1992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师生在落笔洞遗址采集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经C14测定其时间距今约为一万年。经考古对比分析,落笔洞遗址与两广大陆的白莲洞、黄岩洞和独石仔等洞穴遗存在文化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史料2下表古代大陆向海南岛移民的汉人数量时期秦汉至魏晋唐代南宋元代明代清代中叶数量约2万人7万多人10万人17万余人50万人217万人——据《海南岛志》(1933年)等整理材料二历代封建中央政府派系斗争激烈,海南岛成为流放贬谪官员的理想地方。……苏东坡谪贬儋州三年,开辟儋州学府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造就一批人才,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符确等,使他们成为饱学鸿儒。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是当时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有“小稷下”之称。……在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影响下,以“闽南”移民为主的海南人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据陈纯殷《古代海南岛移民史略》等整理(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对于探究海南岛移民的史料价值,并对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陆移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并西南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皇帝被称颂为天下的主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法令由一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大大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华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与交流。汉承秦制,是秦统一王朝的继承与发展。至汉武帝时期,在实现了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和经济上空前繁荣的同时,积极致力于边疆的统一与发展。秦汉根据边疆各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丰富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制与政策,成为保障“华夷一统”的有效措施。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辽、金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皆以中原王朝自居;西夏虽偏居西北,亦自认华夏。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修文物彬彬”,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同时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习俗的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华夷一统”局面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华夏认同”的发展状况。(3)综上,谈谈你对“华夏认同”演进与升华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学校高二(1)班以“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以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班级研讨会等方式,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如下问题A.国家统一: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B.“要在中央”: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C.郡县体制和固俗而治: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请任选一个问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以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为例,自拟题目,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并授予部分突厥酋帅首领官职,这体现了唐初民族政策的开放与灵活,A项正确;当时边疆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非与内地一体化发展,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指因袭、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政治制度、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东突厥这一个民族,没有说明其他民族对和平交往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根据图示可知,两宋时期,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中榷场的设置,反映各民族之间和平交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未涉及农耕区域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情况,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无关,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体现在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方针和措施,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所述政策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因此材料所述措施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C项正确;农耕化有助于政府加强边疆管理,但仅因农耕化“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秦汉时期强化边疆管理与治理,旨在强化“现有疆域”的认同,而非“开疆拓土”,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墩、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反映出唐朝国力强盛,对于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吸引这些国家与唐朝交流,这是开放与包容的大唐气象的表现,A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唐朝开放的社会气象”,“边疆与内地一体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胡化与汉化的并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信息显示,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和雍正帝的这些做法意在树立清朝作为“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C项正确;“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的表述绝对,仅仅根据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完全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实行改土归流,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A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C项;册封土司首领不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了唐朝政权实行羁縻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唐朝并非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排除A项;羁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B项说法与史实相反,排除;唐朝时期同少数民族之间仍然存在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遗赐采取差异化对待,与宋地缘关系密切,政权势力较强的辽,金为第一档,实力相对较弱的西夏、交趾等国对宋朝政权影响较小,归为二、三档,这一等级划分充分说明了宋朝遗赐的目的,B项正确;宋朝进行遗赐时划分等级的标准是根据政权实力的大小,与民族歧视无关,排除A项;遗赐本身不会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排除C项;宋代处于多个政权并立时期,遗赐是一种政权之间的交流,并非是对边疆的统治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特设蒙古、女直(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设八百、暹罗两馆。其长官为少卿,正四品;下有译字生、通事等”,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掌管对外以及民族事务,是清朝时期的理藩院,B项正确;鸿胪寺是唐朝时期的外交机构,排除A项;提督四夷馆是明朝时期的外交机构,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是清末设立的新式学堂,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胡姬”“西域歌舞名胡旋”“此乐本自龟兹出”可知,随着各民族交往程度加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开设酒肆,并且少数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也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B项正确;长安在当时的确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材料中涉及的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原民众生活,未涉及民族平等政策,排除C项;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而材料反映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众生活的影响,并未体现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没有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没有涉及世族郡望观念,排除B项;材料仅有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因地制宜,这有利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推动边疆地区稳定发展,A项正确;藩镇割据局面是地方权力膨胀,外重内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羁縻政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羁縻府州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同时给予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这说明东汉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较为灵活,C项正确;东汉政府的举措效果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因此不能证明上述举措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东汉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一些管理机构,这些机构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行政机构膨胀,排除B项;东汉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不能助长地方势力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灭掉东突厥后,对东突厥进行管理,方式是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后来,东突厥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骚扰唐朝东北边境,说明了唐朝对边疆控制的不稳定,B项正确;羁縻府州治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对各种资源掌控的有限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契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无法得知其是否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D项正确;89年,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时间不符,排除A项;秦朝设南海郡,首次将广州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朝1885年台湾设省,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7.(1)原因: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借鉴前代和亲经验;顺应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任答三点即可)(2)作用: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增进了唐与和亲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基于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可知,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根据材料“效仿吸收西汉、隋朝和亲经验”可知,借鉴前代和亲经验;根据材料“统治者顺应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可知,顺应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根据材料“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可知,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推行。(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作用,根据材料“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使双方往来更加密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消除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和所学可知,可从利于消除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加强唐与少数民族间的经济往来、增进唐与和亲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18.(1)史料1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是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海南岛屿移民起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推断:可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大陆人类迁徙至海南岛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先民可能已与两广大陆建立直接联系。(任答1点)史料2来源于地方志中的数据统计,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资料,对于研究不同时期海南岛的移民规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推断:唐代以后,汉人大量移民海南岛,成为岛内主要居民之一-;唐代以后,为躲避战祸迁移至海南岛的汉人规模不断扩大。(任答1点)(2)影响: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促进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加速了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海南人民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增强;促进了海南语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海南特色语言文化。(任答4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史料1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是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海南岛屿移民起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一“经C14测定其时间距今约为一万年。经考古对比分析,落笔洞遗址与两广大陆的白莲洞、黄岩洞和独石仔等洞穴遗存在文化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所学可得出,可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大陆人类迁徙至海南岛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先民可能已与两广大陆建立直接联系。据所学可知,史料2来源于地方志中的数据统计,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资料,对于研究不同时期海南岛的移民规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一的古代大陆向海南岛移民的汉人数量表格数据和所学可得出,唐代以后,汉人大量移民海南岛,成为岛内主要居民之一-;唐代以后,为躲避战祸迁移至海南岛的汉人规模不断扩大。(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海南岛成为流放贬谪官员的理想地方”和所学可得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据材料二“开辟儋州学府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造就一批人才,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符确等,使他们成为饱学鸿儒”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二“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是当时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有‘小稷下’之称”和所学可得出,加速了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海南人民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增强;据材料二“以‘闽南’移民为主的海南人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海南语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海南特色语言文化。19.(1)因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经济繁荣;政府因俗而治的政策。(2)特点: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性加强;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发展状况:血缘正统认同、文化认同、典章制度认同、民族认同加强,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3)认识:华夏认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灵魂。这一过程的演进得益于华夏文明的凝聚力、华夏农耕经济的吸引力、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统治者开明政策或改革的推动、各族的交流互动。它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促进各民族进步,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大大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发展”“积极致力于边疆的统一与发展”可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和经济上空前繁荣”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秦汉根据边疆各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可知,政府因俗而治的政策。(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可知,中华民族的内在统一性加强;根据材料二“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可知,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根据材料二“辽、金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皆以中原王朝自居”可知,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根据材料二“坚持本族旧俗,有意识地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可知,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第二小问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辽、金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皆以中原王朝自居”“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习俗的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可知,血缘正统认同、文化认同、典章制度认同、民族认同加强,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对“华夏认同”演进与升华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等方面展开叙述。总体方面,根据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材料二“辽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