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辛亥革命汇报人:XX目录PartOne.添加目录标题PartTwo.辛亥革命的背景PartThree.辛亥革命的过程PartFour.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PartFive.辛亥革命的局限和教训PartOne添加章节标题PartTwo辛亥革命的背景晚清政治腐败西方列强入侵,国家尊严丧失慈禧太后专权官员腐败,民生困苦民众反抗情绪高涨,革命思潮涌现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知识分子和官员的觉醒与改革意识的萌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压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思想的传播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革命党人通过办报、演说等方式宣传革命思想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留学生和归国人士的推动革命党人利用宗教形式宣传民主思想PartThree辛亥革命的过程革命前的准备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起义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武昌起义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起义地点:武昌起义军队:湖北新军起义结果:攻占武昌,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全国响应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各地响应: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谈:1912年2月,南北和谈达成协议,清帝退位,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的建立PartFour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家和科学家。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实业家。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artFive辛亥革命的局限和教训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局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训:革命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斗争,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到底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篡夺了革命果实,包括暗杀革命党人、操纵国会选举等手段。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动荡和分裂,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中坚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军事实力掌握了政权,并逐渐暴露出其独裁野心。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革命后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未能实现辛亥革命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公正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失败,使得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和困难革命党人自身的缺陷和问题过于依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