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报_第1页
上海戏剧学院报_第2页
上海戏剧学院报_第3页
上海戏剧学院报_第4页
上海戏剧学院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报2011年第1期?穴总第218期?雪本期四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0834/G2011年1月5日第1版2009-2010学年学生表彰大会圆满举行本报讯2010年12月16日下午,我校2009—2010学年学生表彰大会在上戏剧院隆重举行,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副院长孙惠柱、副院长宫宝荣、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葛朗、院长助理王宏舟等领导和老师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表彰大会由王宏舟老师主持。获得世博优秀奖、见义勇为奖、助人为乐奖,国家、上海、校级奖学金奖等奖项的同学以及获得各类先进集体的学生代表先后上台领奖。其中刚刚圆满完成世博安保任务,光荣退伍返校的周冰玫等五名同学荣获“上海戏剧学院特殊荣誉奖”,党委书记楼巍为她们颁奖,并赠发校服。随后,表演系刘洋、研究生部章赟、世博女兵团队分别上台发言,与同学们分享成长的收获,也表达了对于老师、学校悉心培养的诚挚感谢。最后党委书记楼巍发表讲话,首先向所有的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也向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要不畏困难、明确使命,为学校发展、中国艺术事业发展不断努力。大会在校歌中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要向获奖学生学习,发扬榜样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处牛文佳)市教卫党委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检查团莅临我校本报讯(记者子鱼)2010年12月23日上午,市教卫党委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检查团莅临我校,对我校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我校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楼巍和副院长黄昌勇在佛西楼会议室热情接待了检查组的领导和老师,并在会议中发表讲话。我校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张生泉主持了检查组的接待、汇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来自市教卫党委和上海各高校的领导们在虚拟实验室观看了我校校友专题片,在一号形体房观看了表演系教学汇报,在院办前草坪参观了新落成的雨果和莫里哀雕像。随后,检查团还在教工之家和团委玻璃房分别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听取了学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对教务、人事和学生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通过此次创建检查活动,检查团一致认为,我校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连续三届获得“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全校师生围绕“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办学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在上海、全国乃至国际艺术教育中的影响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在近两年创建活动中,学校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品牌建设,发挥自己精英教育的优势,在大学精神的探索与凝练、服务社会的创先与争优、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与推进等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学校事业发展迅速,和谐校园更加温馨,并且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了不少杰出的艺术人才。学校今年65周年校庆在社会各界引起的良好反响,就是上戏人努力工作、学习,不断进取、有为的一个缩影。同时,检查团也对我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希望学校进一步扬长避短,特别在发挥特色、品牌的持久效应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鼓足发展后劲,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庆祝建校65周年迎新晚会隆重举行本报讯(记者戎戎)2010年12月29日晚,庆祝上海戏剧学院建校65周年迎新晚会在莲花路校区白宫剧场隆重举行。党委书记楼巍,副院长刘志钢,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葛朗,院长助理王宏舟,院办主任罗小丹,宣传部部长张生泉,教务处处长厉震林,学工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徐咏,学工部副部长、团委书记陈云,以及来自各院系的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观赏了这台精彩纷呈的晚会。电视主持系校友、著名主持人周瑾也专程回母校观看演出。这台别具创意的晚会是由我校电视艺术学院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生们和学生处、团委共同承制,由电视编导系方虹老师担任导演,吴保和老师担任艺术总监,詹新老师担任技术总监。整台晚会采用电视录播的方式,极具现场感。现场游戏环节《大家都来唱》将晚会推向了高潮。由党委书记楼巍和电视主持系校友、著名主持人周瑾分别带领两支队伍,进行猜歌曲名字的抢答比赛。经过一番激烈而友好的比拼,在一曲定乾坤环节,楼巍书记兴致勃勃地和参赛同学们共同高唱起了《红色娘子军》主题曲,全场气氛其乐融融,大家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楼巍书记在学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今天是一个收获的时刻,不仅因为2010年将带着大家取得许多优异的成绩走向末端,而且因为在座的723名同学和24个先进集体取得了比别人更大的进步而得到了上海市而后学校的各类奖章和表扬。我们未曾统计过,在大学中没有受到表扬而将来取得成绩的人的比例,但是大凡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几乎都有灿烂般的学生生涯和各种各样的奖励。因为我们是一所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以你们应该成为精英中的精英。我们由衷的为你们感到自豪,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今天的表彰其实是在完成一项认证工作,这就是要认证我们的眼光,各项评选出的优秀个人和集体今后是否真正成为先进。你们今后的行动和你们对其他同学的榜样作用就是我们表彰今天的答案。同学们,今年是我们上戏建校六十五周年。六十五年辉煌历史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校友。虽然他们现在星光依旧,但却仍然等待着来者的辉煌接力。因为大家知道没有未来的星光终究暗淡,这项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你们身上。今天的上戏承继着昨日上戏的光辉,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上戏人的梦想。许许多多的同学同样带着这样的梦想进入上戏,有的同学叹息梦想破灭了,有的同学埋怨理想得不到实现,也有的同学责备各种条件不尽人意,但是你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受表彰的同学没有,你们没有向各种困难屈服,你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得比别人更加优秀,你们不断努力实践着对人生、对青春的承诺。希望你们继续这种不断追求的美好梦想,因为只有你们有了梦想,学校才会有梦想。因为有了这种梦想,我们才可以创造奇迹。今天的上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挑战和机遇来自更加快速变化的世界,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强大的发展和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来自文化艺术事业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地位,也来自许许多多同行的竞争和日益扩大的艺术教育大军。上戏作为中国第一方阵的国家队学校,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使命和任务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不但要继承和弘扬一代又一代上戏人的优秀传统和辉煌业绩,而且要勇敢地超越他们,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值此新年来临之际,祝全体上戏同学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业进步!我校举行干部会议传达高校党建会议精神本报讯(记者白水)我校于12月30日下午在老干部活动室举行干部会议,传达全国十九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楼巍书记主持会议并传达了中央和上海市领导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党建工作的精神。韩生、刘志钢、孙惠柱、黄昌勇、宫宝荣以及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葛朗等校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出席了会议。会议还由韩生院长作了关于做好年终工作总结和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的部署。金狮奖颁奖上戏校友喜获丰收本报讯(记者戎戎)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主办,经过中宣部、文化部批准的全国话剧专业的最高奖项——2010年度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于2010年12月24日在北京举行颁奖仪式。获奖者当中,有七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共包揽六项大奖,获得这一中国话剧界的最高荣誉。其中,我校戏文系支部书记吴小钧老师凭借《战神·1948》荣获最佳编剧奖;执导了《武林外传》、《杜拉拉》、《鹿鼎记》、《资本·论》等多部红极一时的话剧作品的何念获优秀导演奖;知名演员周野芒、青年演员郭京飞凭借近年在话剧舞台上的出色表现双双荣获优秀表演奖;著名演员娄际成获荣誉奖;曾成功制作了包括《杜拉拉》、《我爱桃花》在内的近三十部话剧的制作人王德顺获经营管理奖;曾设计了《商鞅》、《鹿鼎记》、《秀才与刽子手》等多部大型话剧作品的服化设计胡晓晖(胡晓辉)获舞台美术奖。我校获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报讯日前,我校叶长海教授领衔申报的《中华戏剧通史》被批准为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次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申报,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竞争十分激烈。经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全国共有46个项目立项,而上海市仅有4个项目立项。其他3个项目分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导和防控对策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科研处唐瑞)我校联办的“动作明星培训班”正式开学本报讯2010年12月8日,在我校培训中心的努力下,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开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动作明星培训班”正式开学了。开学典礼上,陈嘉上、吕良伟等明星也是动作明星班的讲师纷纷现身助阵。开学典礼上,知名导演、动作明星班的开创者唐季礼先生表示,将在学生毕业时拍摄不少于1000万投资的动作大戏,希望首批学员中能有优秀者试镜成龙的明年大戏。我校黄昌勇副院长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动作明星班首批30名学员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过4个多月的招生选拔,两轮公开面试精选出来的。动作明星班将融合上戏的教学优势、开元和中传媒的社会资源,为中国的电影事业打造动作明星。该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除了邀请了上戏的资深教师参与教学外,还邀请了众多导演、动作指导等专业讲师进行授课。这其中已经确定加盟的包括唐季礼、曾志伟、陈嘉上、少林大师释永智、蒋家骏,《让子弹飞》、《红番区》的动作指导薛春炜,元彬、黄岳泰、傅华阳等人,并将根据安排为学员授课。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包括演艺技巧、国标舞、演员形象、声乐基础、对白演绎、中国舞、电影制作、戏剧理论、公关传媒、武术及兵器训练、动作特技等十余项800多节课时。动作明星班的目标是打造下一个成龙、杨紫琼、李连杰。目前,动作明星班在临港新城第一中学已经正式开课。(顾颖)上海艺术院团管理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我校举行本报讯(记者戎戎)2010年12月23日上午,上海艺术院团管理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我校佛西楼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东副部长、宗明副部长,上海市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马博敏,我校党委书记楼巍,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葛朗,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培训中心主任金永林,以及来自上海各大艺术院团的中青年管理干部出席了会议。本次培训班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管理基本观念、艺术机构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与推广、场馆经营与管理等,旨在为上海培养和储备一批既了解上海演出市场,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在我校启动本报讯根据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有关文件的通知,2010年12月27日,我校一百多名干部齐聚在红楼209教室,参加“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国家远程培训”启动会议。本次会议由人事处、组织部联合召开,韩生院长亲自主持。会上,韩院长强调了此次国家远程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和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掌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推动我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他还要求大家借此机会尽快熟悉网络远程培训,我校在未来的干部培训和学生培养中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式。人事处彭勇文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培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并在现场登录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进行具体的演示和讲解。(人事处彭勇文)我校多个项目和多位师生、校友获2010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编者按:日前,受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对2010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进行了评审,并公布了2010年度第二期资助项目名单,我校多个项目和多位师生、校友获得基金会资助,分别是——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话剧剧本《孙中山》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电影剧本《扣宝和99条放生的鱼》(沈亮)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话剧剧本《志摩之死》(赵耀民)舞蹈诗《红》(前期创作)当代舞、现代舞小节目创作演出(作品8个)(附属舞蹈学校)舞蹈小节目创作演出(作品6个)李名觉舞美设计回顾展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京剧《死水微澜》(修改提高)参加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大学组)参加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中专组)(附属戏曲学校)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奖励项目:菊坛名家丛书第二辑(附属戏曲学校)上海优秀文艺人才奖:陈家年获得上海优秀文艺人才奖的校友有:蔡正仁、谷好好、张静娴、张铭荣、郑加杰、高红梅、石晓珺、翁佳慧、吴响军、董洪松上海艺术人才奖教金:童强、宋捷、朱美丽、钟璐上海艺术人才奖学金:刘思睿、炼雯晴、王奕丁、金国栋、苏濛濛、章赟(戎戎)创意学院07级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开幕本报讯2010年12月29日,对于创意学院是个如同节日般的日子,而这欢乐的气氛也感染了整个上戏校园。下午一时,创意学院07级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开幕仪式在华山路校区图书馆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宣布创意学院2007级毕业生作品展开幕。开幕式由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黄昌勇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老师有副院长刘志钢、孙惠柱、宫宝荣,教务处处长厉震林,舞美系主任王履玮,学生处副处长徐咏,团委书记陈云等。正在北京出差的韩生院长也致电表示祝贺,他十分关心创意学院首届毕业生作品展,对此项工作的筹备、策划和推进做出过重要批示。简短的开幕式后,院领导及各部门来宾在创意学院副院长刘志新、党支部书记方军等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展览。大家一边观看,一边不时询问作品的构思特点、制作过程、开发前景等,创意学院师生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解答。为了这一刻,创意学院师生们满怀期待,早早就等候在了开幕现场。除了这个展览的主人——创意学院07级69名学生之外,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也兴冲冲地赶来助阵。为了这一刻,创意学院作了精心的准备。人们即使不走进位于图书馆的核心展区,也能远远地通过图书馆的外立面和周边区域的布置感受展览的氛围,而那也正是展览的一部分。为了这一刻,聚集在展览开幕式现场的创意学院师生们纷纷戴上了与展览海报底色相一致的围巾以及为本次展览专门设计和制作的徽章,更增添了喜庆的色彩。2007级是创意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过程,对创意学院师生来说充满了挑战,而这次展览正是一次集中大检阅。整个展览汇集了平面、动漫、游戏、交互装置、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既有构思新颖的各类创意作品,也有创意项目策划和运行的流程展示。相信通过这个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创意学院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精神,而创意学院师生也能从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未来的道路。(创意学院方军)第2版表演系、舞美系毕业剧目《雷雨》成功上演本报讯2010年12月22日至29日,07级表演系和舞美系毕业剧目《雷雨》在上戏剧院成功上演。楼巍书记以及周本义、张仲年、王履玮、曹路生、伊天夫、王邦雄、谷亦安、熊源伟、卢昂、徐家华、刘永华、李建平等专家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第一个艺术杰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关于《雷雨》的解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各种版本。对于此剧,导演何雁老师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困在狭隘的笼子里却以为徜徉于自由的天地中,进而踌躇满志地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悲的是,命运时常不是自己能够主宰的。悲哀!曹禺先生怀悲悯之心透视人性的作为,通过浓缩的戏剧空间完成了精神困扰和感情迷失这一命运悲剧的精神解读。”何雁老师认为选择此剧,不仅使学生在极具复杂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创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演技的提升,而且语言极具诗意和个性,隐蕴着丰富的潜台词。众专家对于此次《雷雨》的删减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它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整体演出比较严谨,忠实于原著精神,导演大胆创意,舞美有特色。特别是第三场戏的节奏、气氛处理效果良好,演员比较投入。对于经典作品的回归,大家普遍认为是一件好事。周本义老师感叹道:“在追求突破的同时,如何把握整体样式,各个部门如何在整体样式中同步提升是很不容易的!”(演艺中心雷盼)导演系毕业大戏《高加索灰阑记》顺利公演本报讯2010年12月24日下午13:30,07级导演系毕业大戏《高加索灰阑记》在上海戏剧学院端均剧场进行演出前预演和汇报,宫宝荣、卢昂、王履玮、熊源伟、李建平、刘元声、张仲年等校领导、专家以及相关老师莅临现场。12月25日—31日的公演也取得了圆满成功。《高加索灰阑记》由德国著名剧作家贝尔托特·布莱希特根据我国元代李潜夫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写而成,讲述了在中世纪的格鲁吉亚发生内乱,总督被杀、总督夫人弃子外逃,女仆格鲁雪如何备受磨难地养育着被遗弃的贵子,内乱结束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财产派人强索孩子将格鲁雪告至法院,法官又如何用灰阑记断案的故事。此次《高加索灰阑记》是导07的班主任张佳蕾老师排演的第二部布莱希特的戏剧,之前由她带领同学们排演的《四川好人》也受到广泛的好评。在剧中,导演运用了很多中国戏曲、舞蹈的元素,充分运用假定性的表现手段,把这个发生在中世纪高加索地区的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跌宕起伏。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首先对张佳蕾老师表示祝贺:“张佳蕾作为一位年轻老师、年轻的母亲,带着同学们排出这么干净的戏是很值得祝贺的。这部戏有它自己的风格各部门的配合也比较完整,适合这个戏,灯光、造型都很有想法,音乐方面采用的乐队很有特点,把布莱希特的歌队用朗诵的形式因地制宜的呈现了出来。”许多专家表示,布莱希特的作品虽然为后人二次解读的创造上提供了宽泛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增加了排演的难度。中国自从80年代开始接触布莱希特的戏剧一来就很少有人排演此类戏剧,李建平教授为此颇感欣慰,他说:“这个戏我只看到过中国军艺的版本,由陈颙导演,王志良主演。这是第二次。”因此熊源伟等专家在戏后的讨论会中都提到希望张老师能成为研究布莱希特戏剧的专家,并表示导演系需要这样对世界著名戏剧人有深入研究的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方面值得再深入探究的新课题。张佳蕾诚恳地接受各位专家的建议,表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完善这个作品。(导演系)《死水微澜》赴京展演取得成功——青年剧团创排经典上戏学子再掀波澜本报讯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承办的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于2010年12月上旬至2011年元月中旬在北京举办。此次展演活动,是全国京剧界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承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京剧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的一次全面检阅,全国各地有36台大戏、7台折子戏专场共43台剧目参加展演。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选送的京剧《死水微澜》成功入选,并于12月27日、28日,献演于北京大兴剧场。京剧《死水微澜》是本次展演中唯一一部由戏曲院校独立创排演出的大戏,凸显了戏曲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的戏曲创新和制作能力。《死水微澜》是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讲述了晚清末年四川天回镇上少女邓幺姑追求爱情的曲折故事。2009年7月,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将该剧成功移植为京剧,并作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三周年纪念展演的开幕大戏,献演于上戏剧院,获得专家与观众的好评,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看完该戏后说:“剧目移植是繁荣戏曲创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传承创新,不仅出了新戏、丰富了舞台,还培养和锻炼了新人。”2010年,该剧经过修改提高后,作为“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台戏曲院校推出的青春版京剧献演上海国际艺术节,为艺术节增添了一道青春亮丽的风景。京剧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生生不息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中完成的。戏曲学院院长、《死水微澜》总监制徐幸捷说:艺术院校是培育未来艺术家的摇篮,如何更加紧密服务于京昆艺术发展和艺术院团人才需求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本次京剧展演中最年轻的一支演出团队,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于2006年7月,它是为培养上海青年京昆拔尖人才着力打造的实践平台,也是艺术教育更加紧密服务于艺术发展和艺术院团人才需求的教学改革举措。为了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塑造人物能力,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经反复挑选,把川剧《死水微澜》移植、改编为京剧,让我们的学生在新剧目的创作中去感悟、去提升。该剧导演、当年川剧版“邓幺姑”,著名川剧名家田蔓莎说:其实排《死水微澜》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比较突出的作品,给学生更多的借鉴学习和拓展训练。(黄暾炜)三联支部换届选举顺利举行本报讯2010年11月25日上午,党院外三联支部在外宾接待室进行了支部委员换届选举。由于人事变动,罗小丹、魏东晓和陈思三位同志加入到三联支部,为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新的活力。楼巍书记指出,党院外支部,老中青三代,人员构成比较合理,老同志传输经营,培养年青同志,充分发挥中青年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学校工作后继有人。他指出党办院办作为服务领导、服务全校的机构,在党风建设,弘扬正气方面做的比较好。外办在我院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的今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这次中欧文化论坛,与会专家的级别、人数和来自的国家和地区,都为近年之最。通过承办这次会议,学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锻炼了队伍并且得到了主办方、与会专家一致的肯定。最后,党院外三联支部各位党员同志进行了投票,金永林、张洁、魏东晓得到过半数票,当选为支委,组成新一届党院外支部班子。(金永林)我校举行2011年招生咨询会本报讯(记者佳奇)2010年12月26日,我校2011年本科招生咨询会在上戏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考生和家长怀着憧憬和期盼,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之情,来到上戏,询问、了解有关专业考试的流程安排、考试科目、考点设置、录取办法、注意事项等问题。副院长黄昌勇等领导也对招生工作非常关心,专门亲临现场。学校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学工部统筹安排,各院系都安排了专业老师在现场解答有关咨询。本次招生咨询会还受到了很多新闻媒体的关注。上视新闻频道专门来校进行了采访,并于当天15:00播出此项报道。明确机制保障研讨工作任务——我校召开校友会工作研讨会本报讯(记者子鱼)2010年12月22日下午,韩生院长在贵宾室主持召开我校校友会工作研讨会,听取了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葛朗同志关于我校校友会工作的几点建议。校务委员会秘书长金永林、基建处处长范和生、党院办副主任魏东晓、宣传部王怿等参加会议。会议指出,我校校友会经过一年的筹备,已经由主管部门市教委批复同意,在2010年12月1日六十五周年校庆主题晚会上,由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同志宣布正式成立。会议认为,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通过校友会这个的平台,以六十五周年校庆为契机,我校已经在校友中聘任了一批决策咨询专家。通过校友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校友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会议对校友会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研讨,形成了如下意见:一、明确了校友会的机制保障。1、校友会是学校的常设机构。2、校友会的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采取每年定额预算的方式。3、校友会设会长一名,由院长担任,随院长人选的变更自然更迭;设名誉会长一名,聘请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校友担任;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若干理事。4、校友会的运行机制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由院办(校务委员会秘书处)、宣传部、学生处、信息中心、基建处等相关人员组成。二、研讨了校友会2011年的主要工作任务:1、除加强校友会的建设以外,还将加强重点地区校友会分会的建设工作,例如北京、西藏。2、通过六十五周年校庆,已经建立了校友的顾问和咨询机制,今后还将使此机制进一步常态化。3、通过六十五周年校庆,借助校友会的平台,策划和推动一些好的选题,进一步发掘和凝练上戏精神。4、发掘校友的学术和教学资源,例如和教务处合作,开办校友系列讲座等。5、与学生处合作,借助校友会的平台,建立毕业生的推荐和就业渠道,扩大学校的招生宣传渠道。6、与宣传部、信息中心合作,做好校友网的建设工作。7、做好校友基金会工作。8、做好为校友服务的工作,包括校友的进修、深造、成果发布、权益保护等。9、到相关兄弟院校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学习校友会建设的先进经验。我校召开2011年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本报讯(记者佳奇)我校2011年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于2010年12月22日在老干部活动室召开。我校副院长黄昌勇,院长助理、戏曲学院院长徐幸捷,招办主任陈其毅,教务处处长厉震林,学生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徐咏以及表演系副主任何雁、导演系主任卢昂、舞美系主任王履伟、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洪林等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会。发布会由宣传部部长张生泉主持。黄昌勇副院长首先在发布会上表示,我校2011年招生工作将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努力使我校成为全国专业素质最好、文化素养最优、综合能力最佳的艺术类考生的首选艺术院校之一,真正成为我校卓越教育体系的原动力和首推力,并使招生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构成一种相互连动和促进机制,形成我校招生工作的创新制度和体系。记者从会上获悉,2010年上戏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489人,2011年的招生计划数则为469人(含9名新疆少数民族委培生),计划招生数与去年基本持平、稳中有降。我校在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扩招的情形下,仍然严格控制招生计划,避免现有教学资源的“被稀释”,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充分享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学校还将设置高达50万元的新生奖学金,对专业突出、素质全面的考生给予奖励。此外,2011年招生工作将更加健全考试制度,完善招生规程,完善专家复核办法,保证专业考试公平和公正。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等十几家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文汇报:减少招生点增加考察期上戏招生“削藩”巩固京沪阵地本报讯每年春节一过,艺术院校招生便烽烟四起。各个艺术院校往往都派出招生大军,奔赴各地争抢生源。每年2月,上海戏剧学院招生时,华山路对面的空地上,几十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就摆开阵势,招徕考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之下,上海戏剧学院昨天却高调宣布,2011年招生,上戏将退出成都、西安、哈尔滨、济南等“传统根据地”,只在上海与北京两地开设考点,“削藩”以巩固京沪两大主要阵地。“削藩”,是风险之举,稍有不慎,会导致报考人数锐减,上戏则不得不面临“吸引力减弱”的舆论压力。以往,上戏表演系在成都或者济南一地,投考的考生往往各有五六百人。此番一旦“削藩”,这些地区的考生是否就此远离上戏?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对此并不担心:“如果那些考生真的一心向往上戏,而上戏又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便削减考点,也不担心他们不来。”上戏宣传部长张生泉透露,虽然成都等地报考人数会多达500多人,然而,真正能进入“三试”的考生,只剩不过一两人。这一两人再经过文化考试,又有几人能进入上戏,更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看来,“削藩”对于上戏招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事实上,上戏的录取名额十分“金贵”,2010年,上戏招生489名,今年不增反降,只招收469名。与此同时,很多艺术院校年年扩招,每年成千上万名考生的报名费、考试费,即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削藩”,同时意味着减少艺术院校的收入。黄昌勇却认为:“上戏不靠赚取报名费过日子。”因此,减少考点,少一些考生报名,损失一些报名费、考试费,上戏“不心疼”。相反,今年上戏将新生奖学金的额度提高到去年的5倍,以每年50万元的总额奖励优秀考生,尤其是那些文化成绩进入当地“一本”的考生。减少考点,最欢欣鼓舞的是上戏的考官们。从此,他们不必四处奔波,而能有更多精力在北京和上海考察考生。上戏表演系副主任何雁告诉记者,如今的“艺考生”,进入考场前,99%的考生都接受过考前培训,考官们在考场上使用的招数,什么语言、演唱、形体、即兴表演等等,考生们全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往往给考官以假象:考生呈现的,到底是自己的潜质,还是培训老师的水平?上戏表演系初试时,1小时往往要应对30几名考生。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考官能有效判断出考生潜质的优劣吗?何雁坦承:不免看走眼。上戏减少考点后,表演系大大增加了每个考点的考试时间,北京的初复试时间从2月13日开始直到2月25日结束;上戏本部的初复试时间则从3月5日开始到3月12日结束,而以往,初复试时间往往只有三四天。何雁相信,增加考试时间,尤其扩充命题即兴表演的时间,那么,考生是玉还是石,就容易在考场上见分晓了。(原载《文汇报》2010年12月23日09版记者张裕)新民晚报:“文学名著带给我力量”——记主演《简爱》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朱杰开栏词文艺人才是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要素。多年来,本报文化记者通过细致采访,以独到的新闻判断力与伯乐情怀发现上海的艺术人才,努力把文艺新星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已成为本报的文脉。许多后来成为名家的年轻艺术家生平第一篇报道,都刊登在了本报的版面上。如1995年初,还是上海舞校学生的黄豆豆在央视春晚主演《醉鼓》赢得好评,记者及时掌握新闻线索,以“黄豆豆离校出走”为动态焦点及时跟踪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关注,既为上海留住了人才,也让这位新星脱颖而出。廖昌永从1996年秋天起连续参加三个国际比赛获奖,本报记者在他第一次出行前就对他进行了采访,掌握了这位农家孩子的成长经历后,再在不断传来摘金喜讯时进行连续综合报道,促使他迅速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古典音乐明星。本报记者首家报道的新星还有著名主持人叶惠贤、曹可凡、袁鸣等,以及笑星王汝刚、指挥家张国勇、芭蕾舞演员季萍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等。这些报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7年夏,上音青年歌唱家沈洋在英国卡迪夫国际声乐大赛获得金奖,本报记者迅速对他远程采访报道;上海籍青年歌唱家石倚洁从2008年到2009年连夺欧洲四个比赛金奖,本报全程关注,掌握生动细节,让他的名字和经历第一次出现于公众媒体。去年,上海培养的青年歌唱家贾茹涵先后跨界获得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比赛银奖和保加利亚“发现”国际流行音乐大赛金奖,今年又名列格莱美提名奖,本报也率先予以了独家报道。为继续扶植上海本土的文艺新星,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上海文艺新星探访”专栏,期待读者的关注。编者“你以为我贫穷、低微、矮小、不美,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么?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也有一颗一样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丽与财富,我会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简爱》全剧最富戏剧张力的“花园告白”中,朱杰娇小的身体中爆发出震慑人心的巨大能量。导演王晓鹰评价称,“朱杰年龄更接近原著人物,她带来的简爱更加单纯”;看过演出的首都观众赞叹说,“那一袭素袍中,貌似弱不禁风的朱杰,恰好演绎出了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简爱。”全新演绎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话剧《简爱》第三轮演出的女主角锁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女演员朱杰,朱杰欣喜之余更感压力。要知道,前两轮饰演简爱的女演员分别是进入过“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的袁泉和被誉为“女权话剧首席代言人”的陈数。昨晚,结束又一场《简爱》的激情演出后,朱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想要慢慢破解掉‘简爱’身上她们留下的壳子,用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演绎一个全新的‘简爱’。”于是在舞台上,观众看见了一个更加年轻柔美的简爱。朱杰并不刻意回避自己的婉约气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依然在她小小的身体里找寻到了简爱的独立与自尊。“是观众给了我反应,给了我肯定,让我在舞台上找到了自己,我渴望跟观众分享我心中的简爱,用我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诠释这个角色。”曾经等待从话剧巨制《浮士德》里的女主角甘蕾青,到如今的《简爱》,朱杰两次站在了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中心。很多人羡慕这个200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江苏女孩的幸运,她却说:“我也曾经迷茫过。”毕业后,朱杰作为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分在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学校被老师捧在手心的她从此开始了龙套生涯。“刚进入话剧艺术中心时,我的自豪感变成了失落感,一直在跑龙套,坐冷板凳,没有机会面对大家。”朱杰坦言,尽管在电视剧《潜伏》里扮演了“晚秋”,在《婆婆来了》里扮演了北京媳妇何琳,但“那时的生活还是有点灰暗,那时候我想的根本不是能挣多少钱,而是想有个演戏的机会。”就在朱杰最迷茫的时候,她接到饰演《浮士德》女主角的通知,“文学名著是值得一辈子去回味思考的,它带给我力量,让我的内心更坚定,让我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完整。”在用心演完《浮士德》后,朱杰找回了自我。享受舞台朱杰在接演《简爱》之初,兴奋之余不免有些忐忑。“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了这部小说,也看过电影,但那时候我其实并没有看懂。”朱杰告诉记者,“与王洛勇排了几天戏以后,忽然觉得自己的双脚落地了。但那些舞台的调度和走位却都还是对袁泉版本的简单拷贝,一直到开始演出,当自己面对观众时,我才开始真正理解简爱的内心。”朱杰神情虔诚地对记者说:“当每一天我来到剧场,都充满了未知。舞台和对手,时刻都是新鲜的,但正是这每一天都不一样的反馈让我在舞台上逐渐找到了那个属于我的‘简爱’。话剧犹如营养品,滋养着我的思想和内心深处,让我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因此变得纯净。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美和力量。”(原载《新民晚报》2010年12月22日A18版驻京记者孙佳音)更待蟾宫折桂时——记创意学院“2010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工作坊”本报讯2次设计大检查,4个阶段的教学过程,4次草案评图,5位国际专家参与指导,8组国际设计竞赛作品,13次国际交流与研讨,16位学生,70余封来往邮件,96个学时,152个设计过程文件,185条飞信沟通,1124帖新浪微博……这些数字就像时钟的轨迹,细数之下,记录了创意学院“2010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工作坊”的分分秒秒。在不到两个月的工作坊课程里,我们有过争论后的面红耳赤,有过默契合作后的洋洋得意,有过风格把持不定时的情何以堪,当然也有过恍然大悟之后的万般喜悦。两个月来,在著名数字传媒艺术领潮人——丁肇辰教授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独立地、逻辑地思考设计,同时,青年教师提高了艺术设计的教学能力。2010年12月11日15时,16位学生自信满满地逐一讲演着自己的一件件艺术设计作品,在座的师生们徜徉在艺术设计的无穷魅力之中,虽然作品尚显稚嫩,但我们学到的,远比这个结果多得多!帷幕虽已落下,但工作坊留给师生们的快乐与艺术体验,将在之后的创作生涯中留下许多烙印。09媒体创意李肃:在“2010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工作坊”的课堂上,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领略到它独有的时代性、创新性魅力。在不断的学习中,丁肇辰教授鼓励、指导同学们积极参加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国际竞赛,以此来磨练自己。“高标准、高要求”的确给不少同学带来了压力,但是很多同学凭借毅力和对专业的喜爱在工作坊中学习。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小组式讨论沟通、以网络媒体为媒介的交流互动,都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此次学习中,自我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成为学习的关键点,如何更好地发挥长处也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10级游戏动画蔡学德、端木俊箐、王人杰:加入此次“2010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工作坊”课程,具体要参加哪个知名艺术设计比赛、得到什么奖,并不是我们最想要得到的。从专家、教授那里学到如何培养自己一个开阔的视野,学会艺术设计的规律,有章法地去整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一步步的思路,清晰和更完善自己创意的想法,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体会到,重要的是过程!在工作坊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分享”的重要性。通过同学们彼此的分享、交流、创意的碰触,我们能得到远比课堂上多得多的东西,并开始尝试着去用分享得到的信息,产生另一种创意。我们在参加工作坊时,得到的每一次成果和在这过程中的努力,都让我们对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更加有了信心!(上图为工作坊现场)(俞玮娅)第3版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叶长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出十年“文革”动乱的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国门一打开,西方的多种文化、娱乐、休闲的样式就如潮水般涌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固有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遇到了生存的危机。特别是当电视机迅速普及之时,戏曲观众大量流失,一些古老剧种只余下极少的老年观众。此时,针对着戏曲界的这种新局面,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戏曲危机”论和“戏曲消亡”论。当年的“戏曲消亡”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曰“无可奈何”说,认为戏曲在电视节目及各种流行文化的竞争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被代替;二曰“寿终正寝”说,认为任何事物都要衰老死亡,传统戏曲大概已到了死亡的时候了;三曰“促其消亡”说,认为戏曲是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封建文化,属于民主革命未完成而遗留下的封建主义尾巴,我们要尽快割掉这个“尾巴”。其中最为极端的是“促其消亡”说,持有这种论调的大多是大学生中的激进派。他们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曾有不少同情者,但今天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片面性了。他们所说戏曲产生于封建社会,即是以偏概全。戏剧剧种数以百计,情况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剧种产生于几个世纪前,如昆曲、梨园戏;有的产生于近百年间,如越剧、评剧;还有的只是近几十年间新形成的,如吉剧、夏剧等。即使产生于所谓的封建时代,有的作品可能是为封建主服务的“封建文化”,有的作品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凡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而代代相传的,往往正是那些有反封建意义的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如今遍布全国的剧种,展演于各种场合。有的剧种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有的剧种活跃于某些地区的农村,如花鼓戏;有的剧种则属于市民文化,如沪剧等。各戏曲剧种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有的有浓郁的古典气质,有的有较多的时尚风味,有的呈现一整套凝重唯美的程式规范,有的则犹如轻松自如的民间歌舞。把中国戏曲简单化地看作是封建文化或农村文化,显然与事实不符。其实,“戏曲会不会消亡”,这是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死亡的过程。说到底,地球也会消亡,太阳也会毁灭。我们并不因为地球反正要毁灭,就“超前”地把人类都置于死地。恰恰相反,生物学家研究如何挽救物种,医学家研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大家都在千方百计让人类生活得好一点。那些“最终极”的问题,留给宇宙学家、未来学家去商讨好了,戏剧学家首先要关怀“戏剧的生存命运”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在八十年代,中国传统戏曲却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危机”。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与“观众的老化”。如何面对危机?当时有两种“危机论”:一种是悲观的“危机论”,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危机无法克服,最终将导致戏曲消亡;另一种是乐观的“危机论”,认为危机有“危”,也有“机”,有可能导向戏曲的新生。我个人正是一个乐观的危机论者。我们认为,不能回避危机,对深重的戏曲危机不能视而不见,面对危机,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要正视危机,分析危机,以求生存之道。世间事物,其行进途中,遭遇困难乃至危机,这是很正常的,如若毫无问题,毫无危机,倒是奇怪的。首先,从历史上看,危机从来就有。世界戏剧史,只讲古希腊时代、莎士比亚时代,中国戏剧史,只讲关马郑白时代、汤显祖时代,其实,这些黄金时代只有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在这些黄金时代到来之前或过去之后,更长的时间里,戏剧究竟怎样?戏剧史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我想,在这些漫长的时间里,应该有戏剧的低潮期、困难期以及危机期。其次,从空间上看,危机到处都有。在文学界,同样是危机重重,现代小说的读者锐减,新诗更是一蹶不振。电影界受电视的冲击,损失惨重,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经济界、教育界亦是如此,无危机,何必要呼吁“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呢?所以说,危机到处都有,而且从来就有。“危机感”,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危机,或在危机前举止失措。如上所述,八十年代的戏曲危机是因“观众流失”而产生的。所以,观众问题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以往的戏曲创作或戏曲研究往往只关注剧本写作技巧,忽略了剧场,忽略了观众。“观众流失”终于引起了剧坛对观众问题的关注。“剧场学”与“观众学”应运而生。而“戏剧学”也终于由以剧本为基点的“戏剧学”(Dramaturgie)走向以剧场为基点的“戏剧学”(Theaterwissenschaft)。观众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观众带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走到剧场中来,又把剧场中许多现象许多思考向社会辐射。观众自然地串联了剧场与社会。即便是观众的增多或减少,观众来不来剧场,其本身也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对于观众问题曾有过比较深入的讨论。有三个问题讨论得很热烈。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观众摆在什么位置上?有人称“观众是我们的上帝”。但有的剧作家不以为然,他们主张戏是为自己写的,有无观众并不重要,或者他写的戏是为了“未来的观众”。我则主张,“观众还是我们的上帝,但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上帝。我们也应该通过演出、传播、教育,培养、创造出观众群来。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争取观众或服务观众?有两种做法,一种叫“适应观众”,试图以一个戏适应各种观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剧场。但现实的问题是观众早已分裂成多种观众圈,而每一个观众圈的人数越来越少,你根本无法适应各种观众圈。于是有人主张另一种做法,叫做“分裂观众”,试图通过一个戏引起争论,让一些人叫“好”,另一些人叫“不好”,以此引起社会关注,引起大家观赏的兴趣。“分裂观众”实际上是对“观众分裂”现象的一种无奈的对应。再一个问题是,如何调动剧场中观众的“创造热情”?当时的剧人非常赞赏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Grotowski)的一个观点:戏剧最根本的特质是“人与人之间活的交流”。于是想方设法调动观众的主动参与,形成剧场中观、演之间的“互动”。有的导演对舞台或剧场样式做了各种改造,或“伸出式舞台”、或“三面舞台”、或“圆型剧场”、或“小剧场”,总之,试图拉近观演之间的距离,以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活的交流”。还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戏剧家的关注,那就是观众的变化。当今世界,交通方便,交流增多,“地球变小了”。所以,戏曲演出面对的观众未必就是此时此地的观众,有可能是外地的观众,亦有可能是外国的观众,有可能是“老观众”,亦有可能是来此旅游的“一次性观众”。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喜欢故事完整的“本戏”,有的喜欢看表演精美的“折子戏”,有的喜欢看新戏,有的则喜欢看“原汤原汁”的老戏。演出团体需要研究观众,以合适地对待。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或出国演出,尤其要分析研究观众,不仅要了解各地方的差异,还要了解时代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团体尝试以演外国戏走向世界,如上海昆剧团改编演出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血手记》而走到了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中国艺术家还携手日本艺术家以京剧与歌舞伎同台合演的方式在中日两国舞台上演出新编神话剧《龙王》。九十年代以来,考虑得较多的是向世界展现“真正的”中国戏曲,如本世纪初,白先勇策划纯正而简洁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漂洋过海,传播世界。中国戏曲的演出随应观众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戏曲危机”时代的新现象。明代万历年间的曲论家王驥德有一句名言:“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见《曲律·论腔调第十》)这是四百年前的戏曲家对世间声腔剧种变化的敏锐的感觉。四百年后的今天,生活节奏比明代已大为加快,“腔调之变”的时间亦应大为缩短。可是,八十年代前,我国剧坛的现状是“三十年不变”。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三十年间,该变而不变,故而到了八十年代起变化时,剧坛感到了强烈的“危机”。犹如火车来了个急转弯,令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故人云:“居安思危”。现在到了危机时期,我们就应“居危思变”。戏剧观念的变化,创作理念的变化,演出方式的变化,管理体制的变化,都在因时而动。艺术实践的变化、创新,促使了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化。所以说,戏曲有了危机感,就会想到改革,也就有了创新的机缘。由此而言,危机,正是新生前的阵痛。说变,亦有消极式的“应变”与积极式的“新变”。八十年代初、中期,危机初起,使一些人感到恐惧,手足无措,另一些人则急起应变。“应变”者,觉得中国戏曲的传统陈旧了,令人厌恶了,就要抛弃它,而后寻找新的出路。当时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引进西方的一些令人感到新奇的艺术理念、类型、方法。像上海的剧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把西方戏剧一百多年间创造的各种样式都尝试了一遍。他们对待传统戏曲,总想尽力把它变得“不像自己”。那时的中国戏曲成了五花八门的戏剧。有人讽刺这是一些“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戏剧。但不管怎么说,八十年代的剧人通过学习外国,改变现状,走出了“三十年不变”的僵局。到了九十年代,危机依然存在。但戏剧界已然适应了“危机”的袭击,故而整个气氛较为沉稳,剧人的心境也较为平和。此时的戏剧创作已由突然的应急之变转为主动的求新之变。以独创克服模仿,以从容克服浮躁。由于对世界有了较多的了解,由此而较自觉地体认具体戏曲剧种的特色所在与优势所在。此时创新,尽可能强化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追求“不像自己”,而追求“美好的自我”。一个个有个性的较为精纯的戏曲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优秀的创作,既具有时代的特色,又很准确而强化地发挥了剧种的特色。如,观看了上海淮剧团的《金龙与蜉蝣》,你就了解什么是淮剧艺术的独特美,观看了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的《董生与李氏》,你就了解什么是梨园戏艺术的独特美。九十年代的这些作品,后来大都成了二十一世纪初人们所选择的“舞台精品”。保持了具体艺术的独特性,也就维护了整个艺术百花园的多样性。艺术的美,总是在各种独特存在的艺术品种、艺术风格的共生、对比中显现出来。就如色彩,只有五颜六色互相比较、互相映衬才各显其美。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种“强势”的色彩,那么这种色彩也就不美了。艺术的多样化、多类型化,为人类对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化提供了最好的、最生动的体验空间。人类以数千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戏剧类型。在这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百花园中,各种艺术美都在相互比较中显现。“世界戏剧”是由各种“民族戏剧”共同构成的一个“艺术网”,这正是一种艺术上的“生态平衡”。维护了各民族戏剧,就是保护了整个戏剧的生态环境。在开放的社会中,民族文化自然会遇到各种外来文化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冲击。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相互碰撞、冲击与遇合,有可能让一种文化淹没了另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不幸;也有可能产生“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粗糙的“杂种”,其低下者是一种沦落,其高明者则意味着创新的开始。但不能停留在“非驴非马”的阶段,必须走向良善的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戏剧历史,已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我始终认为:对于文化的个性,需要在传承中强化,亦需要在向异质文化的学习中不断优化。无所依傍的创造是一种创新,对传统的重建则是另一种创新。(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是作者予2010年11月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联合举行的“中国戏曲研究之新方向”工作坊演讲全文)《守望冬天》序陆军读完饶俊的《守望冬天》,禁不住一阵唏嘘,眼眶湿润,心隐隐作痛。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年代,身在大学,在看过一拨又一拨年轻人随性挥霍青春的同时,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破茧成蝶的辛酸。也许是在上海、在艺术院校的缘故,那些辛酸尤其叫人不忍旁观。小说主人公付俊眼中的世界,是在华丽的表象下一条条布满荆棘、险象环生的崎岖之路组成的。而小说作者饶俊生活中的现实,也同样充斥着苦涩与无奈。硬生生的事实向我们昭示:这大约是个靠父辈的年代。“我爸是李刚”!然而大多数人的父亲不会是李刚。于是,这些孩子越有心性,生活就要越挣扎。尤其是怀抱理想从偏远的农村初到上海的年轻人,繁华的都市会让人觉得孤单。一些孩子向我抱怨:尽管你与人说笑与人拥抱,你也许终究感觉不到让你舒心的温度。特别是在“体量”不大的艺术院校,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抱团生活。他们手拉手组成一个个自己的小圈圈,每一个圈子都是封闭的,圈外面的都是浮云。人们固守着原有的圈子,就这样以狭隘的姿态自我循环。所以你发现你打从圈外走过一次和十次的结果是一样的,你依旧是他们的浮云。你能聚集成新的圈子吗?很难。除非你来此之前就自带来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圈子。比如你和你的同乡,你的亲友,你旧有的同学等。所以,从农村、从自来熟的其他城市到上海,尤其能够体会它的冰凉。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付俊他们坚韧的执着——偏要在冰凉里傲然挺立。于是他们的奋斗,更多了些悲怆的意味。他们算得上是破釜沉舟了。带着所有能转换的家乡的资源,拼尽了一切挤到这里,为了寻找一块立身之地。在坚守与追寻之间,他们无一丝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不甘永久地屈居人下,因为本能地追善逐美。他们像是拖住了一条狂怒了又脱了缰的野马,拽着它的尾巴在烟尘中、沙石里翻滚,磨得浑身是血了还依然不肯放手,只等到积蓄了力量的那一瞬间纵身一跃跨上马身,以便从此摆脱那被奴役的艰辛。只是在冰凉里战斗久了,意志容易消褪,精神容易妥协。本已衣不蔽体的自己,还在一斧一斧地凿那光明的通道,许久许久都不见一丝光亮,如何抵得住彻骨的寒冷呢?进,已精疲力竭,没有方向,没有栖身之所;退,失却了家园,丢掉了归宿。于是就这么夹在坚守与追寻的中间,进退两难,寸步难挪。恍如一具孤魂野鬼,在灯火绚烂的人海里飘荡。人们看不到他,尽管他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具有温度的身体,他想抱却抱不住,尽管近在咫尺;那散发着诱惑的食品和衣物,他想拿也拿不到,尽管触手可及。一不小心,便有可能成为一具丧家的魂了。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他们眼眸里那逐渐黯淡的的神采,看到他们眉峰间那悄悄消褪的坚毅。渐渐地,现实将他们溶化了。他们憩息在物欲的臂弯里,慢慢地开始消沉。我痛心,这一幕幕像电影回放似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重演。为此,我多么希望在付俊他们跋涉的路上倾我所能给他们一丝温暖。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上戏学生饶俊还是他小说笔下的虚构人物付俊,抑或是那更多的不知名姓的依旧摸爬滚打着的可爱的孩子们,我都愿意毫不吝啬地伸出我的手,期翼能在他们颠沛的人生路上搀扶他们一把。可是我们又能如何呢?他们的路那样长,我们又能陪伴他们到几时呢?一个人或几个人之力是够绵薄的了,我们能做的,又能实在地改变他们多少呢?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是有余的,奈何力不足。这幽叹我又难以外言,便郁在心里,积成了个疖。……当我似觉无望了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看到那忍痛爬起的身躯,看到那伤痕遍体却依旧坚实的臂膀。他们扯开那裹缠着他们双足、阻碍他们前行的藤蔓,又大踏步地挺身出发了。毫无疑问,付俊身上有饶俊的影子。我从小说中的付俊身上看到了明天的希望。而在现实中的饶俊身上我更看到了这个处于逆境中的阳光男孩的坚毅、执着、善良、清澈与明媚。我是多么欣慰啊。孩子的路,终究是要靠孩子自己来走的,尽管我总无法置身事外地为他们揪心。如今他们又启程了。为人师的,并无多的馈赠,只好在路上时常地为他们递上几个果腹的果子,送上几捧解凉的溪水。并让他们知道,在他们身旁,那杂草丛生的、漫过人头的荆棘地里,有一路伴着他们的,师长。孩子,我会念着你们的。(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博导)在“徐企平教授导表演教学暨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王昆(接上期)【6】“他留下的很多很多”;他带走的更多,更多……徐企平毕业留校不久,便与同班同学又成为同事的宋廷锡一同被派往北京深造,入中央文化部举办的苏联专家库里涅夫主讲的表演训练班学习,与于蓝、田华、张平、蓝天野等一批当时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们同窗进修,满载而归。回院以后,便开始了愉快、着迷而又繁重的表演课主讲兼班主任的工作,迎来又送走一批批学生。他深知自己的神圣使命是:育人。直到第三届藏族班的三年教学及其毕业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取得惊人的成绩,说明他经过27年(1954——1981,那年他49岁)在教学与导演方面的历练与思考,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罗》剧在北京演出后,文化部艺教局领导李超提出,希望学院暂时不要给徐企平新的任务,让他静下来总结,写书。在北京“彼一时”,回到上海“此一时”,回来不久,又投入到带班教学的繁重任务中去了。他的教学心得究竟有多少?到了第三届藏族班时又是怎样飞跃的?至今谜底没有打开……他又是怎样在课堂上一步步悟出了导演的真谛?怎样发现了舞台的秘密?他具有鲜明导演个性的每出戏是怎样构想出来的?他的大脑是怎样进行编程的?至今是个谜……他除了以上三部具有特殊里程碑意义的话剧代表作之外,还在上海和其他省市及国外导演了一批优秀、获奖剧目:《孔繁森》(上戏)、《局部地区雷阵雨》(上海人艺)、《别人的脑袋》(天津人艺)、《斯诺在中国》(南京前线话剧团)、《流放中的回忆》(山东省话)《蝴蝶梦》(英语话剧。美国加州大学)等一系列话剧剧目,和一批戏曲剧目,共近四十出戏剧。戏曲剧目以获七项大奖的《奇婚记》为例。1984年冬,他应邀为江苏省淮剧团导演《奇婚记》。从上海出发,乘着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长途汽车,一路风尘扑扑颠簸而去。在将近一整天的路程中,他把郑彦英的小说《太阳》读完,因为《奇婚记》是根据它改编的。晚上一到那里连夜开始紧张的工作。后来——1988年,他在给某人的一封信中写道:1984年年底,江苏省淮剧团团长、著名淮剧演员刘少峰到上海邀我去盐城导一出现代剧《奇婚记》,说该戏已经演出,遭非议,失败啦!他们决心重整旗鼓另开锣。我到盐城当晚看了他们的连排,当场谈了详细的意见,同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大改中改小改三种办法任他们抉择,原导演及三位作者一致表示要大改。刘团长请示南京,文化厅指示:一切听徐导演的!我在第二天根据原小说《太阳》的精神,逐场口述了修改的具体方案,我说一场戏,三位作者笔录一场戏,这样,把原演出的八场戏,删去了五场半,另行构思了五场半戏。重新结构,重写唱词对白,重写曲,连夜写一场,排一场。一共花了五天时间就进行连排,三天以后响排,再过二天,在盐城正式对外公演。总共十天。一九八五年一月到上海参加全国戏曲现代剧研讨会年会展演,引起上海及各省市代表的极大的反响。接着到南京参加江苏省戏剧节演出,获双奖。因为我只出了十天的力气……我表示挂一个艺术顾问的名就算了……真不知他是在怎样把握和运作这个奇迹般的创造过程的?他的头脑中是怎样筹划、部署和指挥这一场千军万马的作战方略的?仅十天功夫,便使一出戏从失败转化为巨大成功!该剧后来在北京等地的继续演出中共获七项大奖!从中看出,徐企平工作效率之高,和他对编、导、演等各方面戏剧规律全方位的把握及其导演手法运用之纯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奇婚记》的实践,对他此后导演《龙头杖下》(湘剧)、《深宫棋怨》(桂剧)、《吴王悲歌》(越剧)、《西楚霸王》(淮剧)等等一系列戏曲剧目的艺术成就是个积累,也更有不断的攀升。一个用生命来作艺术的人,一个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的原创导演,他的每出戏都是一次全新的、独特的创造,都有惊人之笔墨,都是一次在艺术王国里的自由翱翔!但是,我们领略过的只是他的教学成果,艺术创作成品,我们将再也不能知道它们的产生过程和方法,不知道他是如何把握和攀援到那创造的自由境界的,这些,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而且,实际上,在他退休前的好几年,他的教学权利与机会早已被失去……赍志而殁,他带走的比他留下的更多……【7】一个自由创造意识觉醒的人;走完了一段瑰丽的人生历程,结束了一个时代记得我还在附中读书初识那时已在大三的徐企平,他从外表到内心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端正”。这个直觉让我毫不犹豫地便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果然,他就这样端端正正地走完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语的人,但是一到课堂上,侃侃而谈。他是一个喜安静、好独处的人,但和学生一聚会,便兴高采烈,幽默、诙谐的才华也流露了出来。他是一个较固执的人,但是当他的戏在排演或演出过程中,无论谁给他提意见,他都是特别谦虚地洗耳恭听,非常关切观众的角度、感觉和想法,择其善者而从之,使自己的创作精益求精。在这方面,他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是一个教导演、教表演的,可是在生活里,一点不会演戏,最直露,会在不适当的场合说出不合适宜的话,那时,完全忘记了戏剧的“规定情境”这一茬。他不仅聪明,应该说睿智,但是一碰到流氓与政客,便束手无策。追悼会由学生设计的格调非同一般,庄严、肃穆、亲切、温暖,鲜花铺满,莫扎特《安魂曲》的乐声在大厅里回响,十来幅徐企平生前大幅照片,让人感受到一个依然活着的徐企平。参加者踊跃,多是他饶有成就的学生们。特意从北京赶来的罗燕见到我,对我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这个场面,就看出你们俩的人缘,因为你们是不会为自己做广告的。”内向,是他天生的个性,低调,是他的处世原则。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十分尊重和珍惜学生自身的做人体悟与天资创造力。他说,“名师未必出高徒,无名师未必出不了高徒”。和他写的演员“道德经”——《演员十诫》同时,他还有一段“教授百字寄语”名言,正确地“描绘了教与学的真实关系”:教了几十年的表演,忽然发现:凡是坏演员,都不是我教的;凡是好演员也不是我教的。造就他们成为好演员或坏演员的那个人,却原来是他们自己。其次,则是被称为“氛围”的那样一种东西帮了他们的大忙。我想——我应该继续制造“氛围”才是。徐企平1932年出生,他的童、少年,是在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大氛围中度过的。那些炮火,那些吼声,那些歌声,那民族的伟大气概,渗透进徐企平成长中的情感世界,培养了他热血的气质,爱国的热情,丰富的同情心,以及他正直的人生价值观。当他将这些内涵,投入到教育中,投入到艺术创造中,怎不会是一些气派非凡、触及人们灵魂的篇章呢?他是一个奋力唤起,并不断地唤起着自身的自由创造意识觉醒的人。他在自己广阔的思想空间里,充分地享受着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创作权。比如选本子排戏,什么名利啊、舆论啊、世俗啊,各种莫名的压力都和他没关系,他不会拿艺术当做个人沽名钓誉的工具。他是按照他自己所写的《演员十诫》那样行事,从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剧本,宁缺毋滥,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他所导演的近四十出戏剧,都是出于他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出于他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投入与反思,而精心挑选的;或者是经过他作了改动、调整后把剧本理顺到自己真正满意了,才开始进入排练场。一旦投入,他的想象力便万马奔腾起来。他对每出戏都是抱以实验与探索的负责态度,而且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因为那是按照他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他的事情他做主,他的事情他享受,他的事情他担当。他的思想很自由。对于官职没有羡慕之心。曾有两度我院新领导上任诚邀他担任导演系主任,他都婉言推卸了。他觉得他作为一名教授,一名教师,一个导演,已经很光荣,很骄傲,很幸福,忙不过来了。由于他艺术与教育的成就,在1991年获中国戏剧最高奖项——金狮奖之后,1994年上海高雅艺术基金会授予他“特别荣誉奖”,并获金质奖章。他的思想自由,还表现在对待一些个人重大切身利益问题上,从不为“私”字所累,反而一而再的主动放弃。比如房子的事,他不仅没有争抢过,总是先人后己:第一次, 我院后门延安西路马路对面1984年造了一座“教授楼”,他是有资格申请的,学校发给了表格,他对我说“僧多粥少,放弃”,便把表格还了回去。第二次,1986年龙华的宿舍造好了。大家都觉得路远,心里发怵。他却对我说,“人家不去咱们去,有校车”。第三次,1994年初,我院在武夷路五环大楼得到相当的房源,他又有资格申请那里属于他那一级别教授的房型,他又对我说,“那么多人申请房子,咱们不必了”。他从来不在这种利益争枪的事情上去凑热闹,包括工资待遇之类的事,反而躲的远远的,淡漠从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嘛!人家先有了他再有,心里才踏实!后来,不知怎的,大概是上帝的赐予,我们就住上了现在这套联体别墅。屋前的小花园是他的最爱,每天在花园里植树,种花,养兔子,做木匠,悠哉!乐哉!他在这里享受了8年的田园生活!当商业大潮冲击到校园内,冲击到文化艺术领域时,他没有因此而踉跄,而折腰,依然坚持向学问道,独立思考,掌握住做人的自主权,凭着自己的良知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不媚俗,不媚时,不人云亦云,不拿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具有至高尊严的艺术、文化、知识,去做肮脏的交易、不齿的勾当!保卫住了心灵的那一片净土!直到最后!风骨铮铮!徐企平,像一个理想主义战士那样,一个高尚的艺术家那样,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那样,一个大写的“人”那样,走完了他78年瑰丽的人生历程!也因为他的离去,结束了一个时代!(全文完)第4版上海戏剧学院2009-2010学年学生表彰名单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戏文系08级戏文专业:庞鸿舞美系07级灯光专业:李赟电视艺术学院08级播音与主持专业:马聪舞蹈学院07级芭蕾舞专业:刘思睿2010年度上海市奖学金获奖名单表演系08级:金克娜导演系07级:丁玎创意学院07级创意管理专业:聂晶戏曲学院07级听觉艺术展示专业:李凌波舞蹈学院07级民间舞专业:邓韵2010年度上海艺术专业优秀学生奖获奖名单0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研究生:章赟表演系07级:苏濛濛戏文系07级:金国栋舞蹈学院07级芭蕾舞表演专业:刘思睿2010年度上海艺术专业优秀新生奖获奖名单戏曲学院10级京剧表演专业:孙亚军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团队获奖名单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李赟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钱隆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苏杭上海共青团“青春世博行动”优秀个人:江多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顾与非崔曼芸章赟王少伟郑丝丝曹粲蒋成智曹洋诸翠华李宗禹吴文隽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优秀团队:上海戏剧学院世博会园区志愿者服务团队“站在中国的舞台上”中国国家馆演出团队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获奖名单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李凌波孙俊吴文隽崔曼芸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站在中国的舞台上”中国国家馆广场演出“七彩阳光”—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暑期社会志愿者活动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公益奖、助人为乐奖、见义勇为奖获奖名单公益奖:戏剧影视07级表演专业郭永建助人为乐奖:戏剧影视08级表演专业王俊东、王彦霖见义勇为奖:表演系08级李锦飞、王靖戏剧影视08级文学专业黄良豪2009—2010学年上海戏剧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干部获奖名单三好学生:表演系:金克娜马丹旎导演系:严苏雨戏文系:乔冰清刘飞舞美系:李贇吴鑫婧周佩佩创意学院:方真迪鹰电视艺术学院:曹圣扬马聪戏曲学院:王琳娜蔡丽君严梓君高森赵青何婷舞蹈学院:刘思睿王景卢奕佳赵园研究生:章赟杨帆王培优秀学生干部:表演系:刘洋占德热导演系:李宸戏文系:郑丝丝万佳舞美系:丁浩森吴宋娅孙宇星创意学院:聂晶邵舒电视艺术学院:梁旭黄洵杰戏曲学院:郭亦菲杨晓敏黄涛袁思奇李凌波张越洋舞蹈学院:刘玮萍李莉王洋张瑞瑶研究生:顾振辉孟晶晶优秀团员干部:表演系:阿斯汗王曦导演系:琚一品戏文系:徐超胡嘉彬高天悦周倩莺舞美系:唐琦陈凤华庄元杰创意学院:姜海萍许宇飞杨丽瑾吴妍电视艺术学院:赵欢刘哲源戏曲学院:刘梦姣王雅琼张琦铭余将宁康欣颖沈哲舞蹈学院:陈飞宋林颖胡菁崔佳研究生:李莉瑯刘虹冰2009—2010学年优秀学风标兵班名单表演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内蒙班08级戏文系艺术教育专业08级舞美系灯光设计专业09级创意学院媒体创意专业07级戏曲学院群文专业07级舞蹈学院民间舞专业07级2009—2010学年先进班集体名单表演系07级导演系07级戏文系07级创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07级电视学院编导专业09级戏曲学院戏曲表演专业07级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08级研究生09级2009—2010学年先进团支部名单表演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08级导演系09级戏文系戏文专业08级舞美系舞台设计专业08级创意学院游戏动漫专业07级电视学院主持专业09级戏曲学院木偶表演与造型专业09级舞蹈学院民间舞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上海戏剧学院2009—2010学年综合奖学金、专业奖学金获得者名单特等奖学金名单舞美系:李赟一等奖学金名单表演系:那尔那茜舞美系:周然杨旭陈凤华李倩吴鑫婧周佩佩戏文系:吴韩娴罗馨儿庞鸿陶然汪海鸣创意学院:迪鹰聂晶祁佳越方真龚云凝王迪姜海萍电视艺术学院:及鹏飞杨盈马聪戏曲学院:诸纹君於沁心刘沫晗何婷黄涛陈悦婷邹坦严梓君蔡丽君高森胡小凡舞蹈学院:刘思睿赵园王景周雨奇吴妃张诗羽二等奖学金名单表演系: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