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复习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思路&论证结构l
设问透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材料一是如何围绕“XXX”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注:题干含有“思路”“层次”“脉络”的,如“论证思路”“论证层次”等。l
技巧锦囊: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辨析:论证思路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就是逻辑内容。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行文脉络,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也就是指的是论点索贯穿全文的内容。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格式基本一致,但是论证结构要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递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等),然后依次按照【答题模板】作答。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可省了这一步,直接按【答题模板】作答。l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通过…的事例,引出…论点通过引用名言/传说、故事等引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角度,用(举例、道理、比喻、因果、类比、归谬法)论证方法阐述[论述/分析]…观点/论题最后得出结论,阐明…论点重申论点,得出…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论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照应开篇论点/论题考向精炼1.(2021·新高考Ⅰ卷)题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材料一以莱辛的著作引出观点“诗画不同质”,再详细论述了莱辛得出观点的过程,即对史诗和雕像中对拉奥孔被蛇缠绞表现的三点不同,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接着以作者自己对观点的理解来阐述诗画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各有所长的观点,并针对诗画是否绝对不能描写其擅长领域以外的疑问进行了解答: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即可。通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通俗易懂。材料二作者以莱辛的观点引出中国古人的观点,又进一步论述莱辛的观点更为深刻,重点论述绘画能表现的时间是“最小限度”“一刹那内”,并再次引用中国古代的故事、诗歌来论证该观点,中西艺术观点彼此比较,突出画作不能表现时间“后继”的特点。2.(2021·新高考Ⅱ卷)题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3.(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号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我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材料二: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l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从贺裳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的理论引入,指出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美学规律,这一理论也存在于其它艺术部类。接着亮明观点,指出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并进行理论阐释,再列举典型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指出“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解析】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首先从贺裳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的理论引入,“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指出作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美学规律,这一理论也存在于其它艺术部类。第二段,“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亮明观点,指出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进行阐释分析;“又如《窦娥冤》”“《牡丹亭》”“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而列举典型例子分析论证。第三段,“‘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总结指出“无理而妙”是艺术创造的极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道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奈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阮籍、陶潜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l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②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③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解析】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l
论证结构总分式(横式结构)指的是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文章结构可细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并列式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即: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其实,通篇使用并列式的论述不多,一般是在主体论述部分,分几个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这样便与总分式重合了。层进/递进式(纵式结构)后面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前后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便改动。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对照式(对比)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事物,文章内部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对比分析论证,先正说后反说或先反后正说。即:提出中心论点——正面(反面)阐述——反面(正面)阐述——结论。形式上常见是正反对比(正反观点或正反例证),或者相关比较(主次轻重利弊得失)。驳立式(破立式)先驳后立;先立后驳;边立边驳。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个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高瞻远瞩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和人类命题,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中国哲学文化十分崇尚“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这里面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一个是“大道”,指的是普遍接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另一个是“天下为公”,这个“公”与共同的“共”含义基本相通,对应的是“私”,指的是不把国家或者权力当作一己之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以人为本、以民为根、天下大同的根本认识和精神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源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这其中的“和”在中国文化中最初的本义是指各种音调相互应和,强调既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又追求整体的和谐性与统一性。“和”在中国文化中内涵丰富,体现的是经过复杂的平衡、协调后达到的一种完美的境界。《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以古代编钟为例,不同的声音相互激荡,才会组合产生美妙的乐曲。《左传》中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模型。《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周礼》中的“以和邦国”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外部世界和谐的文化传统。“和”与“不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重点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而非相互差异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摘自徐步《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目标前进》)l
请简述材料的论证结构。【答案】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②首先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总领下文。接着分别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角度深入展开论证。【解析】从第一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可知,首先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总领下文。从第二、三、四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可知,接着分别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角度深入展开论证。可见,材料二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千百年来,虎被赋予果敢、勇毅等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虎是力量的代表。自然界中的虎,体格强壮、动作敏捷,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人的文化视野里,虎不仅被用来形容体魄的强健、身姿的矫健,更指代精神的焕发、力量的凝聚。中国人笔下的虎,有叱咤风云的“虎啸而谷风至”,有威武刚猛的“气吞万里如虎”,有自信豪迈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对虎的推崇与赞赏,饱含着人们对力量的不懈追求,更激励着人们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虎是勇敢的象征。古往今来,能够彰显勇敢、无畏的人和事,也往往与“虎”联系在一起。革命年代,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满身虎气”的徐海东大将,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疤。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成就了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改革开放后,广东的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四地,敢于开拓、勇当先锋,创出了“广东四小虎”称号……像虎一样不惧艰险,像虎一样勇毅前行,英勇无畏的气概与精神,支撑着人们在时间画卷中,书写下一段段激越人心的英雄传奇和奋斗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展现虎虎生威的雄风,努力争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奋进在虎年,就是要激发“虎气”、使出“虎劲”。胜利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不管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还是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无论是推进“双碳”工作,还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哪一项不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30日《奋进在虎年》)材料二:古代,成年人尚且忧虑自身安危,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是一次堪比“闯关”的生命之旅。在古人眼里,尚在襁褓的婴儿弱小而毫无抵抗力,自然会用各种各样的仪式为其驱灾避瘟。能“噬食鬼魅”的虎,自然也被天下父母寄予厚望。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记载“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击之物”,孩子未出生之前,求子如虎,出生之后又给婴孩戴虎头帽,着虎头鞋,有时还穿虎皮衣,以祈求如虎子般健康。虎形的玩具在古时并不少见,商代遗址中就曾出土灰陶烧制的卧虎以及小型玉雕虎,可以时常佩戴于身。到了清代,多地有制作布老虎的习俗。与布老虎一样色彩缤纷的民间工艺,还有虎头帽。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孩童佩戴虎头帽的实物例证是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中的虎头帽襁褓俑。这个婴儿俑头戴虎头帽,身着衫,外裹襁褓且在身前系有三条打结的绑带,衣帽处的细节塑造细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婴孩服饰的样貌,也可判断当时孩童已有戴虎头帽之俗。(摘编自王静《老虎在民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协调科护士工作总结
- 银行行业保安工作总结
- 财务工作项目落实总结
- 旅游接待员工作总结
- 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辽宁省抚顺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4年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黄山市购物中心租赁合同模板
- 航空基地挖机计时租赁合同
- 2025年济南铁路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心内科工作计划
- 质量是生产出来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简单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家用小家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监理对进度控制的目标及方法措施
- 2024年内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参考(2篇)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廊坊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20-2025)》
- 2024-2030年中国湿巾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