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_第1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_第2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_第3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_第4页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2024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石钟山记一、基础夯实(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馬。”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虽()②访()③函胡()④清越()⑤桴()⑥腾()⑦余韵()⑧徐歇()2.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簌坎镗落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赴()②因()③固()④方()⑤心动()⑥罅()5.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翻译画横线的句子。译文:(第3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太未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故莫熊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殆()②终()③所以()8.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9.翻译画横线的句子译文:名句默写1.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古今异义词①自以为得其实古义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②空中而多窍古义今义:天空中③余方心动欲还古义今义:内心有所触动3.词类活用①微风鼓浪②而此独以钟名③郦元以为下临深潭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⑤大石侧立千尺⑥事不目见耳闻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特殊句式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或曰此鹳鹤也③噌吆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此世所以不传也⑤古之人不余欺也⑥余是以记之⑦石之铿然有声者⑧得双石于潭上⑨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⑩而大声发于水上5.文化常识《水经》与《水经注》:《水经》是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改编为《水经注》。《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重点梳理1.苏轼的《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得出了“,"的结论,阐明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2.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3.苏轼的《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绝壁下听到的是听闻人声惊起的栖鹘的惊叫声“,",描绘出一幅阴笑的和鹳鹤像老人边咳边怪叫声“,”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4.苏轼《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埋下伏笔。5.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渲染了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使"舟人大恐"。6.苏轼《石钟山记》中,作者月夜考察石钟山时,对两处声音“”和“"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两句,照应首段中"微风鼓浪"一句,印证了郦道元之说。7.苏轼《石钟山记》中,作者月夜考察石钟山时,“”和“”,分别照应首段中“声如洪钟”一句。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做好铺垫。8.苏轼《石钟山记》中,作老女"簌坎镗鞯"两种声音与"”和"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命名的缘由。9.苏轼《石钟山记》中,作者以""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10.苏轼《石钟山记》中“”,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11.苏轼《石钟山记》中“,"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参考答案:一、1.①即使②寻求,探寻③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④清脆悠扬⑤鼓槌⑥传播⑦余音⑧慢慢消失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关键点:是、名,定语后置句)①赴任,就职②于是③本来④正⑤内心惊恐⑥裂缝略6.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跟先前钟鼓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关键点:当、空中、向)7.①大概②终究③……的原因8.略9.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关键点:乃、考击、其实)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6.微波入焉与风水相吞吐7.噌吆如钟鼓不绝有簌坎镗鞯之声8.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歌钟也9.古之人不余欺也10.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1.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三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①那事情的真相②中间是空的③内心惊恐3.①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②名词作动词,命名③名词作状语,在下面④名词作状语,用船,乘着船⑤名词作状语,在旁边⑥名词作状语,用眼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