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核桃缘吉丁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核桃缘吉丁(MeliboeusohbayashiiprimoriensisAlexeev)综合防治技术的防治原则、虫情监测、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和档案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核桃缘吉丁的综合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LY/T3004.4核桃第4部分: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核桃缘吉丁异名核桃小吉丁,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缘吉丁属(Meliboeus),是危害核桃枝梢的钻蛀性害虫。核桃缘吉丁形态特征和危害特性见附录A。4防治原则4.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加强核桃树土肥水、整形修剪等营林措施,提高树势和抗性。4.2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加强核桃缘吉丁的调查和监测预报,及时发现虫情,及早采取防控措施。4.3分区施策,科学治理。根据核桃缘吉丁危害程度,科学合理采取防治措施。轻度发生区,以营林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中度发生区,以物理防治和植物源引诱剂诱杀为主;重度发生区,以营林、物理、植物源引诱剂和化学药剂进行综合防治。4.4绿色防控,保护环境。提倡使用生物制剂、仿生制剂和人工物理及引诱剂等防控技术,实现虫害的可持续控灾。5虫情监测5.1踏查春季长叶后或秋季落叶前为最适调查期。在核桃园种植区沿道路或种植行,每隔20m,查看1株树体,观察树木有无枝叶发黄和落叶现象、枝条有无褐色粘液或干后呈白色的被害状及羽化孔,并解剖确定是否为核桃缘吉丁虫危害。踏查记录表见附录B。25.2植物源引诱剂监测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核桃缘吉丁成虫期,在核桃林缘每隔150m~200m悬挂1个核桃缘吉丁植物源引诱剂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5m,监测诱集核桃缘吉丁成虫数量,记录表见附录C。5.3标准地调查在核桃缘吉丁发生区内,每5hm2设立1块面积为0.2hm2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Z字取样法抽取标准株20株,每株分上、中、下各选取10个标准枝,调查有无虫害,统计枝梢被害率。标准地记录表见附录D。5.4危害程度划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表1核桃缘吉丁危害程度分级标准X>306防治技术6.1营林措施6.1.1苗木管理选择无核桃缘吉丁危害的苗木造林。6.1.2卫生管理冬季休眠期,及时清除园内落叶、落果、枝条及易滋生病虫害的杂草。6.1.3土肥水管理按照LY/T3004.4的规定执行。6.2物理防治6.2.1粘虫色板诱杀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在核桃种植区,每隔10m悬挂绿色或黄色粘虫色板,悬挂高度为1.5m,每15d~20d更换一次。6.2.2剪除虫枝秋季落叶后或次年春季长叶前,剪除被害枝条,集中销毁。6.3植物源引诱剂诱杀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在核桃缘吉丁虫发生区,每隔20m悬挂1个核桃缘吉丁成虫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5m,每隔7d对诱捕器内的成虫进行集中处理。36.4化学防治成虫羽化期,使用8%氯氰菊酯乳油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每10d~15d喷1次,连续喷药2次。农药安全使用按照NY/T1276的规定执行。7防治效果检查7.1内容防治前、防治后枝梢被害率的变化情况。7.2时间防治结束后7d~10d后检查。7.3方法按照5.3中调查方法,进行防治前和防治后的检查,计算方法如下:枝梢被害率按公式(1)计算。式中:A——枝梢被害率,%;B——被害枝梢数,单位为枝;C——调查枝梢数,单位为枝。枝梢被害减退率按公式(2)计算。式中:D——枝梢被害减退率,%;A1——防治前枝梢被害率,%;A2——防治后枝梢被害率,%。7.4效果评价以枝梢被害减退率评价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达到防治要求。防治效果按公式(3)计算。式中:E——枝梢被害减退率,%;A3——对照区枝梢被害率,%;A4——防治区枝梢被害率,%。8档案管理4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核桃缘吉丁调查、监测和防治效果等资料整理归档,妥善保存。5(资料性)核桃缘吉丁形态特征和危害特点A.1分布核桃缘吉丁,国外分布在日本及俄罗斯远东,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天津、山西、山东和河南,山西主要分布在临汾、长治等晋南和晋中等地。A.2形态特征A.2.1卵扁椭圆形,长1.4mm~1.5mm,初产卵为白色,以后逐渐变褐色至黑褐色。A.2.2幼虫乳白色,头部和尾叉呈深褐色;整个身体扁平状,无足;头小,大部分缩入到前胸中;前胸膨大而突出,成圆球形,中胸和后胸较小,腹节为10节;末腹节(第10节)后端具有1对突出的尾叉,肛门位于尾叉基部中央内侧。腹部气门着生于第1~8腹节背面两侧;前胸背板和腹板骨化程度较头部和尾叉弱,前胸背板呈淡黄褐色,中纵线呈深褐色,呈倒“V”形,而前胸腹板的中纵线为黄褐色呈一条直线。A.2.3蛹体长4.5mm~5.5mm,黄褐色,近羽化时变为黑色。A.2.4成虫体长4.0mm~7.0mm,宽约1.5mm~2.0mm;体小型和纺锤形,黑色,具金色光泽,头小、且中央具纵沟,触角从第5节起锯齿状。复眼大,椭圆形,黄褐色至黑色,平行排列,复眼凸起高出头部轮廓,复眼下缘在触角窝之上;额明显凸出,额和头顶均匀分布有细刻纹;前胸背板较凸,基部双曲状,侧缘光滑无缘齿,弧弓形;前胸侧板具一明显盛放触角的触角槽;前胸背板上有横皱纹,前胸背板两侧和后侧明显下凹;前胸背板前叶中等大小,弓形,与前胸背板前角约平齐;前胸背板前缘最宽,前侧缘宽于后侧缘;无亚缘脊和前肩;前胸背板后角尖,呈钝角。小盾片发达,不下凹,三角形,下端尖而长,无小盾片脊,表面有细而密的横皱纹。鞘翅后2/3处最宽,翅面无绒毛,均匀布满粗刻纹,翅顶圆弧弓状相互分离,顶端具小齿;前胸腹板小,三角形,表面具长而稀疏的软毛;前胸腹板突舌状,两侧缘折明显,近平行,顶端圆钝;前胸腹板突角缺失;前胸腹板叶前缘略呈弓形,后胸腹板突平。腹部可见4节,腹部末节顶端平截状。腿节膨大,后足跗节短而扁,1~3分节约等长,第4跗分节最小,上着生一簇棕色长毛,每足具2爪,爪双裂前伸,每爪具约等长2齿。A.3生活史山西1年发生1代,以各龄幼虫在坑道里越冬。老熟幼虫于翌年4月中旬核桃展叶期开始化蛹,蛹期约20d(约16d~39d,平均28d)。5月上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羽化盛期,成虫寿命平均35d~40d。幼虫于9月上旬开始越冬。A.4危害特点6核桃缘吉丁幼虫多在核桃树的2a~3a生枝上危害,当年生枝受害较少。6月下旬至7月初,卵孵化后,幼虫蛀入皮层危害,随着虫龄的增大,逐渐蛀成螺旋形隧道深入皮层和木质部之间危害,蛀道内留有褐色虫粪。被害枝梢外面呈黑褐色,每隔一段具1个半圆形裂口,并有褐色粘液流出,干后孔口呈白色。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幼虫严重危害期,被害枝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叶和落叶,冬季后枝条逐渐干枯。幼虫危害至8月底,在被害枝条内筑虫室,10月起开始越冬。7(规范性)核桃缘吉丁踏查记录表B.1核桃缘吉丁踏查记录表核桃缘吉丁踏查记录见表B.1。表B.1核桃缘吉丁踏查记录表调查地点:踏查面积:调查人:调查时间:1234n 8(规范性)核桃缘吉丁植物源引诱剂监测记录表C.1核桃缘吉丁植物源引诱剂监测记录表核桃缘吉丁植物源引诱剂监测记录见表C.1。表C.1核桃缘吉丁植物源引诱剂监测记录表诱捕器悬挂地点:调查人:调查时间:123n9(规范性)核桃缘吉丁标准地调查记录表D.1核桃缘吉丁标准地调查记录表核桃缘吉丁标准地记录见表D.1。表D.1核桃缘吉丁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