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生活和哲学》第一轮复习思路_第1页
2017年《生活和哲学》第一轮复习思路_第2页
2017年《生活和哲学》第一轮复习思路_第3页
2017年《生活和哲学》第一轮复习思路_第4页
2017年《生活和哲学》第一轮复习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届《生活与哲学》复习思路〔注:整理第一轮复习思路耗费了本人大量的精力,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本书总思路]1."致同学们〔前言"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1哲学〔第一、二课;〔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第四、五课;〔2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面貌〔第七、八、九、十课;〔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与世界的关系<第六课>。3.第四单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观〔第十一课;〔2价值观〔第十二课;〔3人生观〔第十二课。[阅读:△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是辩证法原理;②在辩证法中坚持了唯物论。△哲理〔哲学道理:①世界观原理;②方法论要求。△区分:①原理;②原则。△区分:①认识论;②方法论。△"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①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课外阅读:a.追求两种境界:①世界观境界;②人生观境界。b.实现两个统一: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一部分总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阅读: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阅读: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3.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b.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c.具有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总结: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哲学具有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d.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判断: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4.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阅读: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二,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判断: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之相适应;②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做事情总能从实际出发。▲判断: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有:①平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2联系: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②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③二者都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整个世界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客观世界〔物质现象主观世界〔精神现象▲判断:①世界观可自发形成,哲学须自觉学习;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哲学是对世界观的概括和总结;⑤哲学和世界观是抽象的,方法论是具体的。3.小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判断:①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③哲学工作者要多从事具体工作,精通具体科学;④哲学工作者要从具体科学中获得方法论。△关于哲学的一些表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总结: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一性〔第一方面有无同一性〔第二方面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②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③辩证wwzy和历史wwzy①旧唯物主义反映论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①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②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①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对子辩证法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的观点被称为可知论;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2.哲学的基本派别〔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二者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阅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3二者的根本观点A.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B.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本原先后决定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判断〔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课外阅读:△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判断:"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③局限性:第一,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第二,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①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课外阅读:△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②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③局限性:第一,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混淆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三,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心史观<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进步性:①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⑤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⑥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B.认识论根源C.总体评价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可取处:就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把人们的思维离不开的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某一个片段,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课外阅读: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课外阅读:客观唯心主义:△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的,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6二元论A.观点: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B.评价:①当他把物质看成离开精神而客观、独立地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坚持了唯物论;②当他把精神看成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属于唯心论;③二元论在回答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搬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帮忙,这就滑向了唯心论;④在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回答上,或者是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7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前一"对子"围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展开斗争,后一"对子"围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展开斗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课外阅读: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关系区别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联系哲学基本派别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五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它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③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课外阅读: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判断:真正的哲学是推动具体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功能。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总结:2、3分别从原因和意义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需要真正的哲学。◆总结: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马哲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判断: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外阅读:P19-20的三个"相关链接"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类解放的头脑。△"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课外阅读:以前的哲学只着力于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致力于认识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去考察和认识世界,才得以全面地、正确地解决了全部哲学命题,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哲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就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种种不足,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真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②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③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含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

①产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生产的伟XX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精髓:实事求是。③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B.邓小平理论①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判断: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②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D.科学发展观★★★①地位: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②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课外阅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辩证法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外阅读:马克思主义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现时代精神上的精华。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1地位:它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①②从改造主观世界讲,③从改造客观世界讲。]△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也是我们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探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找到了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第二部分唯物论〔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五两课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什么是客观实在<课外阅读>?→"客观实在"概括了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课外阅读>?→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区分:①物质〔永恒的、不灭的;②物质的具体形态〔暂时的、可生可灭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区分:①哲学上的物质概念;②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理论。△马哲物质观的意义<课外阅读>→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旧唯物主义哲学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物质概念→①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外延: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属性→①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人的意识;②根本属性:运动;③其他属性:可知性、无限性、永恒性。△①物质具有无限性、永恒性;②物质形态则有其存在的特定的时间、空间。△①物质不能创造,只能转化;②但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判断: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②客观实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共性。△课外阅读:区分→①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②客观存在〔相对于某人主观而言。〔a.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b.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判断:①自然界是客观的,适应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人类的正确选择;②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判断:①自然界是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②自然现象很盲目,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第一,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阅读: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B.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第二,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放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讲解。]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课外阅读: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们都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①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②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2.物质决定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第二,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A.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B.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课外阅读: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反射反射无条件反射→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第一信号系统→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人所特有条件反射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不管是感觉还是思维,不管是对现在的认识还是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课外阅读: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意识的:①起源: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③内容:是物质的反映;④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⑤性质: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⑥层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⑦产生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判断:①意识是大脑的机能;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④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⑤意识根源于人脑;⑥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⑦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判断:下列属于意识的有:①计划经济;②经济计划;③邓小平理论;④《邓小平理论》这本书;⑤语言、文字。●小结: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阅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3.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A.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第二、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B.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判断: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错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能动反映论的意义→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判断: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表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第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第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第一,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第二,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反作用≠阻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促进作用、阻碍作用。B.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判断:①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正确的意识能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课外阅读: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为前提。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①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③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④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⑤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⑥物质能够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⑦爱的意念对"暴走妈妈"的身体变化起到了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作用。C.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1.客观规律〔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课外阅读:①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②本质的→不是现象的;③必然的→不是偶然的;④稳定的→不是易变的。△课外阅读: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规则和定律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课外阅读:具体科学规律与哲学规律的关系a.区别:①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②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b.联系:研究哲学规律是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判断:①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③现象是对本质的反映;④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⑤假象是错误的现象;⑥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⑦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判断:下列属于规律的有:①知识越多越反动;②春夏秋冬四季更替;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④足球规则;⑤需求定律;⑥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答:〔〔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判断:①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②规律是可以变化的;③规律是可以改变的;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⑤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⑥正确的规律<好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坏的规律起消极作用;⑦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具有阶段性〔N;规律阶段性地起作用〔N;同一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Y;规律会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Y。B.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3总结:人与规律的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意识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课外阅读: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①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②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还须尊重规律,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只要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课外阅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的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等。△课外阅读: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去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②现实意义第一、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怎么样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⑤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⑨要反对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判断: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②要努力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主观与客观:①具体的统一:符合当地的实际;②历史地统一:符合当时的实际〔变化了的实际。▲判断: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第四课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见辩证法部分第三部分认识论〔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一、实践和认识〔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①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判断: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课外阅读:比较:实践与物质A.区别①从含义上看:实践:含义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物质:含义略。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②从特征上看:实践: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可知性。③从相对应的概念上看:实践:相对于"认识"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物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B.联系①马哲的物质观是其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判断:①盲目的实践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课外阅读:关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判断:①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主观性的活动;②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判断: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②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课外阅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斗争、生产劳动〔最基本;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活动〔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①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②社会实践=实践。△①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②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判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获得的途径:①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②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判断: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③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①获得知识的途径:a.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b.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读书和实践。※②获得知识的来源:实践。●认识〔意识:①从性质上看:a.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意识;b.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意识。②从程度〔层次上看:a.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从个人获得的途径上看:a.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b.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意识→知、情、意●认识的形成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①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比较:"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b."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c.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比较:"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认识来源于实践;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判断:①实践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②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第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断:①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判断:①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判断: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②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课外阅读: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颠倒因果关系。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课外阅读: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是客观的×。△课外阅读:有用的就是真理吗?a.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b."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②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是否有用不能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课外阅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错误。〔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课外阅读:这里的条件和范围是从空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课外阅读:这里的特定过程是从时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判断:①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之间并无非常明确的界限;②真理是标志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方法论要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二认识的发展〔认识过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客体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判断:①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的发展中不断被否定。●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①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②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三、[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涉及唯物论部分、认识论部分>★★★1.党的思想路线〔1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想符合,使主观和客观想符合〔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求真务实〔课外阅读〔1含义"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课外阅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联系: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二者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去发现规律、按照规律办事。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放,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二者都是我们的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②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解放思想侧重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尊重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课外阅读:唯物论和认识论两部分内容的联系①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②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第四部分辩证法〔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引言: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2原理内容: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判断:①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②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课外阅读: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判断: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2表现:①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因为它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3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②另一方面,人对事物的联系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互联网络等。▲判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3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a.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b.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c.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课外阅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性:①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②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课外阅读:涉及事物"联系观点"的三句话: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那些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5.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整体和部分的联系★★★〔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②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判断:①整体一定大于部分;②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①整体决定、统帅部分;②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2方法论要求①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原理的深化:系统观△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A.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B.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方法论要求: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①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就是整体,要素就是部分〔错。〔课外阅读:系统与整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而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要素与部分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而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因此,要素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的观点〔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课外阅读:①"变化"从空间上讲,"过程"从时间上讲。②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1二者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阅读: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阅读: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阅读:①机械运动的载体:宏观物体;②物理运动的载体:电荷、光子、分子等;③化学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④生物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⑤社会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⑥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人脑。〔2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3.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阅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