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最终稿_第1页
护理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最终稿_第2页
护理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最终稿_第3页
护理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最终稿_第4页
护理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最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护理职业学院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二○XX年三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1第二部分建设基础……………………2第三部分建设目标……………………12第四部分建设内容……………………17专项一:体制机制创新………………17专项二:一流专业建设………………27专业群一:护理类专业群建设方案………………27专业群二:药学类专业群建设方案………………56专业群三:医学技术类专业群建设方案…………85专项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113专项四: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118专项五:信息化建设与应用………124专项六:国际交流与合作…………129专项七: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134专项八:特色文化建设……………143专项九:特色项目建设……………149特色项目一:中医“五运六气”研究院…………149特色项目二:口腔学院……………156特色项目三:阳光健康管理学院…………………173第五部分经费预算…………………189第六部分建设进度与保障措施……190第七部分预期效益…………………195第一部分前言为创建XX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XX省教育厅XX省财政厅关于实施XX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精神,结合XX省和XX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院“十三五”规划,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标杆院校,制定《XX护理职业学院XX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分为前言、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预算、建设进度与保障措施、预期效益等七部分,全面解析了学院办学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一流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特色文化建设及学院特色项目等建设内容,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未来3年,学院将以创建优质校为重要发展契机,全力以赴,扎实推进。按照既定任务目标和建设方案,计划投入建设经费2亿元,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确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进度和验收指标,采取强有力地保障措施,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学院发展新的跨越。第二部分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作为XX市唯一的一所医护类高职院校,XX护理职业学院是2011年经XX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XX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XX省益都卫生学校和XX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前,两所卫校都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都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合并升格以来,学院秉承“笃志博学,医精德诚”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人才3万多人,为全省全市医护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82亩,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2016年5月,学院顺利通过XX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专家对学院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当前,评估后各项整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6年12月,学院被XX省教育厅确定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省级试点院校。近几年,学院发展势头良好,高考录取分数、新生报到率、学生就业率均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学院是XX省卫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暨医学相关类专业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养老产教联盟集团”发起和理事会成员组成单位、XX省老年产业协会会员单位、XX省中医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XX市护理学会护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XX市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有民政部、XX省、XX市三级民政系统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学院先后获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全省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公寓管理优秀单位等10多项荣誉称号。现有富民兴鲁称号、XX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XX市卫生名师名医名护等21人。近几年,师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团体奖、单项奖等90多项。二、人才培养条件(一)基本办学条件学院生师比14:1,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56.27%,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8.8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632.62元,生均图书70册,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26.7%,生均占地面积67.3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44平方米,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27.6%,生均年进书量14册。(二)专业现状学院现开设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医学营养、医疗设备应用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健康管理14个大专专业。护理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是XX省和XX市特色专业,2015年被确定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试点专业。护理、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是XX省教育厅支持建设的学院优势专业。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5个专业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建设专业。学院是XX省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牵头单位。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群报批教育厅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群。依托专业,建有附属医院1所,口腔专科医院1所,养老护理院1所。(三)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1人,兼职教师489人,外籍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1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65%。教师中,有富民兴鲁称号1人,XX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XX市卫生名师名医名护13人,院级教学名师12人,XX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XX市百名理论学者1人,专业带头人20人,骨干教师39人。已经建成护理、药学、康复等13个院级教学团队,团队引领效应明显。近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57项,其中省级教改立项课题4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8项,专利37项。(四)实践教学条件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实验实训室14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58.62万元,实验(训)课开出率100%。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医院)60余处,其中三级以上医院占70%,包括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学生实习管理规范,顶岗实习率达100%。与北京朗依制药、青岛华新义齿加工厂等20多家企业签有订单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培养。(五)专业教学资源学院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教师主编、参编规划教材40本,著作23部,校本教材29本。图书馆馆藏图书55万册,专业图书占35%,拥有网络数据库2个,电子图书、期刊、视频等各类电子资源2.2TB。(六)合作办学学院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签订了护理“3+2”专科对接本科(即国内3年,美国2年)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建设、学分互认等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ACC学院签订“2+1”校际间合作办学(即国内2年,加拿大1年)协议。与韩国大田保健大学开展了护理、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生交流,120多名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了互访交流。与台湾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天主教崇仁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签订了选派研修生和教师培训协议。与澳洲西悉尼TAFE职业技术学院、天主教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奥克兰大学的合作办学正在洽谈中。三、人才培养质量(一)逐步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实施“1.5+1.5”校院融通、全程共育、分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护理实施“61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助产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三段理实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冠名班”定向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专业实施“1+1+1”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深入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课程改革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校内仿真实训,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100%。开展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试点,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器官系统重新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实现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衔接。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三)多种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适应社会的本领,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征求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委托第三方跟踪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形成了实习-就业一体化、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80.07%。(四)以赛促教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护理技能大赛、检验技能竞赛、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民政养老护理与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口腔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个人、团体等各类奖项9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4项、集体奖8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显著成效。四、办学经验(一)明晰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学院秉承“笃志博学,医精德诚”的校训,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博学善导,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苦练,求精求准”的学风,遵循“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面向医药卫生、健康服务、养老事业等行业,依托医学教育优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二)坚持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每年经费预算重点保障教学经费。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稳步推进以岗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制定出台教学科研、实践锻炼、进修培训、技能竞赛奖励等各项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国家奖、助学政策,增设教育扶贫项目,解决困难学生后顾之忧。(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发展和成长进行统筹规划。加强教师培训,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师资培训;组织600多人次外出参加国内外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学术会议、业务培训,1000多人次到医院、企业实践锻炼;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反思、青年教师业务考试等培养措施;制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选拔和培养制度。注重对兼职教师的培养,通过职教理论、教学基本规范、教学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培训,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等途径,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五、办学特色(一)校政医行企军多方合作与政府合作。学院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与省、市民政系统合作,已举办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培训、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基本康复技术培训等培训班36期,进社区举办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讲座50场,参训8000余人次。学院还承担XX、临沂、日照、威海4地市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指导和考务组织工作,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承担了卫计、人社、商务、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急需专业人员的培训任务。与医院合作。学院目前与6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合作医院为我院的实践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合作医院同时也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合作医院就业的学生占毕业生的20%以上。与行业合作。学院是“中国养老产教联盟集团”、XX省老年产业协会、XX省中医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XX市护理学会、XX市健康养老产业促进会等多个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会员单位。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听取行业协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承担行业协会的有关工作,提升了学院影响力,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与企业合作。学院与中信集团、XX美诺、阳光保险、美国睿智集团、XX口腔医院、中国彩娜菲诗快捷连锁机构、青岛希莱亚集团、XX嘉德隆义齿有限公司、XX鹤祥安养中心等机构签订协议,实施“冠名班”、“订单班”定向培养,通过合作,扩大学生就业面向,为企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军队合作。护理专业实施军事化管理是学院首创,军事化管理特色班学生主要面向部队医院就业,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现与北京、天津、浙江、XX等地50余家军队医院签订实习就业一体化协议,已经有3000多名学生在部队医院就业。军事化管理被XX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卫生系统服务品牌。(二)医教研深度融合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养老服务四位于一体,建有附属医院、牙科医院、滨海常青园老年护理院、牙病防治中心、五运六气中医研究院、消化病研究院、樊代明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李宏大师工作室。各专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护理专业与平度市人民医院和诸城市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冠名班”教育。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实行“6112”四阶段工学结合模式,被省教育厅列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助产专业与XX市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合作,第2学年实施“课岗结合”,在校学习与医院实践结合,第3学年顶岗实习阶段,以医院顶岗实习为主。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实行院校合作、共同育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学生在XX市益都中心医院、临沂市中心医院等相关岗位,边学习、边实践,实现医教研深度融合。(三)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为辅的学生管理队伍。实行中层以上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实现全员育人。开展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制定《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开设第二课堂。成立75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承担全国青春健康高校项目。积极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学院运用传统中医文化、现代医学文化、青州区域文化育人,利用“五运六气”中医研究院,将中华传统医学全面渗透专业学习全程,弘扬国粹、融通中西,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卫生高职人才的融合。中洋结合,秉承西方医学教育办学传统,发挥英国浸礼会联系广泛、人才济济优势,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乌克兰、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成立了外派劳务培训中心、雅思培训中心和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培训中心,开展出国护士培训,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四)医护教育底蕴深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益都校区前身是英国浸礼会创建于1885年的青州医学堂,是齐鲁大学医科的前身学校、XX近代医学教育的源头、XX护理教育的发端。XX校区的前身是1889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潍县创办的乐道院医护学校。在100多年的医护教育史中,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形成了深厚的医护教育文化底蕴。(五)混合所有制项目助力学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积极探索、试点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职专业教师团队创业,领办附属医院专业科室,试点生产性实训基地混合所有制项目。口腔系教师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试点产-学-研-用一体模式的股份制办学。学院与XX普兰集团合作,国有民营模式运作大学生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兼职、求职、实习、就业、创业打造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积极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落实“健康XX”行动,与XX美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临床实训基地,与XX滨海经济开发区共建养老护理与服务实训基地,与阳光保险集团共建阳光健康管理学院。第三部分建设目标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天津医高专)为标杆校,在对标杆校的调研、比较、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我院的建设目标。一、标杆校分析天津医高专始建于1908年。百余年来,学校紧紧依托行业,走联合办学之路,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2年被评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学校是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中华医学会教育分会高职医学教育组主任单位。通过与标杆校的对比分析,我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一)专业设置方面的差距天津医高专开设18个专业,分属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和制造大类,其中医药卫生大类涵盖目前医学及相关医学大部分专业。在18个招生专业中,大部分专业的在校生人数比较合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布局。目前我院有14个专业,分属医药卫生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2016年,10个专业有在校生,其中护理专业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70%以上,个别专业在校生只有30多人,专业发展不平衡,抗风险能力差。在开设专业方面,目前学院还没有一个临床医疗方面的国控专业,影响学院办学水平。(二)校企合作方面的差距天津医高专坚持院/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取得了特色成效。目前,该校4个专业已经与解放军309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美丽田园美容发展有限公司等13个单位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在订单班人才培养方面,校院双方定期开展教研,开展特色课程讲座,将医院、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订单班实行学生考核淘汰机制,学生、教师定期到订单企业参观、学习、进修,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目前只有口腔医学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少数几个专业开展订单班培养,订单班学生数量不多。在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适应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医院/企业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培养适应院/企个性化人才方面还比较薄弱,院/企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有待深化。(三)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差距天津医高专大力推进微课、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制作,探索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良好平台。该校已建成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优质网络通识课程。我院目前有6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没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尚未启动,校级在线课程正在建设阶段。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四)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天津医高专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82.57%,建立了完善的双师素质培养体系。在专业教师招聘时,具有执业医(护、药等)师资格证者优先,对于调入的教师,须具有行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该校依托合作医院、企业建成了覆盖全部专业类别的师资行业实践培训基地体系。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严格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完善基本岗前能力培训,兼职教师在教学、科研、教改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作用。我院目前制定了双师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双师教师占专任教师61%,与天津医高专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主要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各专业实践培训基地还不完善。虽然也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但是还没有开展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兼职教师参与教改数量不多。(五)国际化专业建设方面的差距天津医高专护理(涉外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3个专业获批国际合作试点专业。各专业与友好院校互派教师访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编写双语教材,推动双语教学实施。我院目前护理、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专业与韩国大田保健大学、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省ACC学院等有师生交流或签订办学协议,但是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专业建设方面还有待突破。二、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健康XX、健康XX建设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条件和一流社会服务为建设重点,以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总抓手,打造卫生职业教育优质品牌。通过开展优质校创建工作,推进学院办学质量、规模、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水平,将学院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为XX省、XX市健康服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三、具体目标(一)确定16个指标达到全国一流高职院校水平分别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双师”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教师培训、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信息化教学资源、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三年后月收入、社会培训、毕业生总体职业素质满意度、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意度。(二)至少建成15个国家级标志性成果、30个省级标志性成果在以下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教学团队、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技能大赛等方面至少建成15个国家级、30个省级标志性成果,见下表:标志性成果一览表类别成果名称等级及数量国家级省级体制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口腔学院1中医“五运六气”研究院1一流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1品牌专业群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15专业教学资源库1学生技能大赛210教学改革3骨干专业1规划教材35其他3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1教学名师2教学成果奖11信息化教学大赛26青年教师教学比赛3微课比赛等其他比赛3其他2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发明专利3科研项目16SCI或同级别论文1职教集团1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国家级数字校园示范校1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基地1国际合作与交流ISPN(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XX考点和XX培训基地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XX省国际护士师资培训机构1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省级试点院校复核1参加发展能力诊断工作1特色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全员育人成果1校史研究1合计1873第四部分建设内容专项一:体制机制创新一、建设目标与思路通过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和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特色二级学院建设。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二、建设内容(一)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模式1.坚持开放办学和多元化办学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深化校政医行企军多元化合作体制,实现决策、操作、执行的有机统一,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推进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特色二级学院“阳光健康管理学院”建设。引进社会力量,新建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课证互融,在护理专业继续完善“校院融通、课岗证融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部分医院聘用护士的自主权,与60多所医院深度合作,积极加大冠名班培养、订单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开展校院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模式。助产专业进一步完善与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协议,探讨完善高职助产“三段理实交互”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药学专业与北京朗依制药、威海威高、鲁南制药、东阿阿胶、齐鲁制药、烟台荣昌等医药企业联合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药学专业实施“1+1+1”与XX市益都中心医院合作、共同育人、实现医教深度融合。引进娜菲博雅整形医院和彩诗(中国)美容快捷连锁机构技术资金力量,创建医疗美容专业多元投入、产权明晰的混合所有制“医疗美容学院”模式。筹建XX市养老护理产教联盟,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群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要求,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法人产权制度,整合汇聚优质资源,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推动内部治理体系。学院在职专业教师团队创业,领办附属医院专业科室,口腔系教师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试点产-学-研-用一体模式的股份制办学。与XX普兰集团合作,国有民营模式运作大学生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兼职、求职、实习、就业、创业而打造全方位的交流平台。积极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落实“健康XX”行动,与XX美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临床实训基地。引进吸纳多家企业进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体制,探索股份制运行模式。2.推进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不断推进航空护理合作、美容技术合作、口腔医疗合作、医药设备集团合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有关合作项目。畅通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共同提升应用技术水平;发挥学院的核心作用,增强职教集团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积极创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实施校+企、校+院、校+企+院+校多模式集团化办学,真正实现职教集团成员之间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和责任共担,全面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强化提高口腔医学职教集团管理办学水平,组建药学职教集团、护理职教集团、健康管理职教集团和康复职教集团等5个职业教育集团,在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健康管理和康复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建设10个共享性教学实训基地,为成员企业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次以上,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0门以上,力争实现省级职教集团突破。积极创建或参与校+企,校+院,校+企+院+校多模式职教集团建设,参加职教集团或联盟,实现多形式集团化办学。3.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与阳光保险集团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的阳光健康管理学院,按照管理方式现代化、操作运行市场化、产权归属明晰化、育人工作协同化的模式进行建设,不断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新路子,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办学。在组织管理方面,阳光健康管理学院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并通过董事会聘任学院管理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权力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激发多重活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不断发展。成立校、企、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协同育人,建立“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1.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设以学院章程遵循、多方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理事会自身建设,健全学院理事会工作机制和议事制度,扩大理事单位规模和范围,充分发挥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学院改革发展的智囊团。2.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以学院章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一套科学民主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党委会议议事制度和院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完善落实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党务公开、院务公开,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师生申诉渠道,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成立由具有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上,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则独立行使,让其拥有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的话语权,同时赋予学术委员会对教师评价、职称考核、岗位聘任等更多的管理职责,以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深化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修订完善院系两级管理规定和院系两级人事、财务、教学和学生管理等配套政策,明确院系两级职能,向二级院系部进一步下放人、财、事权,管理中心下移,优化资源配置,将二级学院打造成具有充分自主权的实体单位。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案,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工作目标和落实岗位职责,加强对二级院系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二级院系在办学上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二级院系的办学活力。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在学院内部建立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通过制度,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院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师生利益诉求机制。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绩效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反馈激励,充分调动中层干部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人、财、物等最佳组合。(三)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实施以业绩为导向的教职工评价激励机制。在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职责与工作要求,完善岗位绩效考核内容、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实施分类考核,针对不同类型的岗位,分别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考核重心下移,因地制宜,科学民主,确保公平公正。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国家《关于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XX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等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XX护理职业学院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方案》、《XX护理职业学院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试行)》、《XX护理职业学院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评价量化赋分办法》和《XX护理职业学院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职称评聘办法和评价标准,促进职称评聘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推进职称改革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四)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根据《XX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鲁教高字〔2013〕14号)、《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职函〔2017〕2号)等文件精神,立足学院实际,在总结目前学分制管理的的基础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XX护理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从教学管理、收费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实验室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完善配套制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确保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并按学分收费。通过实施学分制,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度管理体系。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进一步完善免修、补考、重修制,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和转化制度。落实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在3-6年内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书。探索和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学生离校参加工作、自主创业,在最长6年时间内,修满学分。三、建设进度(一)2017年1.与阳光保险集团公司共建“阳光健康管理学院”,完善口腔医学职教集团、药学职教集团、护理职教集团、健康管理职教集团和康复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2.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体制,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院系两级的人、财、事等;修订专业技术人员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完善学院理事会制度和体制。3.进行专门调研论证,制定《XX护理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完成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度管理体系。(二)2018年1.完善改进美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朗依制药、威海威高、鲁南制药、娜菲博雅整形医院和彩诗(中国)美容快捷连锁机构等数家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探索股份制运营模式。2.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两级管理的评价考核制度;修订院系考核评价体系;修订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基本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3.2018年1月-6月,按照学分制要求,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或完善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配套制度。2018年9月,全面实施学分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按学分收费。(三)2019年1.深化与阳光保险集团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2.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进一步优化,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院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根据学分制实施情况,修订和完善《XX护理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及配套制度。四、经费预算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经费一览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经费(万元)合计经费来源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1口腔医学职教集团20202060学院投入1200万元,省财政优质校建设经费200万元。2药学职教集团202020603护理职教集团202020604健康管理职教集团202020605康复职教集团202020606美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508001009507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202020608学分制改革20304090合计1909502601400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学院主要领导为组长,院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订详细的人事制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计划,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详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统筹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展开和调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深化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系部、教务、学工、实习就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订详细的改革管理实施方案,保证学分制改革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制度保障根据《XX护理职业学院章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办法》、《XX护理职业学院理事会章程》等制度,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建设,保障师生民主管理权力和合法权益。根据省教育厅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意见,结合学院实际,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采取目标责任制,分解细化建设任务,确保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根据《XX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鲁教高字〔2013〕14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基本素质平台+专业能力平台+职业拓展平台”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三)经费保障多途径筹措建设经费,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账户,严格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入以及年度资金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学分收费严格执行上级相关政策,杜绝乱收费。六、预期效益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学院内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院校两级权责更加明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内部活力,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实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引领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有效融合政府、企业和学术资源,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多形式集团化办学趋于实质化,实现职教集团各成员之间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探索建成以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自主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基本方法,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专项二:一流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学院行业优势、医学教育优势,面向健康服务业加快专业(群)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三个一流专业群。聚焦专业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建立职教集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打造行业有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群一:护理类专业群专业群组成:护理、助产、护理“3+2”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护理专业方向(中医护理、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口腔护理)一、建设基础护理类专业群是面向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护理类专业群以护理专业为骨干专业,由护理、助产、护理“3+2”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护理专业方向组成。护理和助产专业同属于医疗卫生大类中的护理类专业,具有共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面向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和助产岗位,专业间能够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实验实训基地共享。我国目前助产士的行业准入及职称评定都从属于护理系列。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始建于2011年,前身是益都卫校和XX卫校的中职护理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越的办学条件,已为XX市及其周边地区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护理人才。护理专业是XX省高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XX市特色品牌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护理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015年护理专业被XX省教育厅批准为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本科段在XX医学院。护理专业军事化管理特色班是学院首创,学生主要面向部队医院就业,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被XX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卫生系统服务品牌。目前护理专业在校生5900人。学院前身益都卫校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中专层次助产专业,每年招生数量约50-100人,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临床助产和妇幼保健专业的骨干,高职助产专业设立于2011年,在校生295人。目前护理类专业群专职专业课教师总数149人,拥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拥有674人的专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9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17本。6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教师在XX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护理技能比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专业群拥有2个校内实训基地,共73个实训室,实训设备总值3300余万元,拥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家。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各就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好评。重视大赛对教学改革引领作用,近年来,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级大赛,在全国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二、建设目标与思路(一)标杆校分析与建设思路1.与标杆专业群的差距国内同类专业群建设较好的院校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集中在国家示范校,这些院校的同类专业群,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建设力度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少具有以下一项国家级成果: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教学名师,举办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大赛一等奖多项。天津医高专的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先后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被确定为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100%。开设涉外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四个专业方向。护理类专业群中助产专业历年就业率100%。护理类专业群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主持建设国家级护理教学资源库课程3门,主编、参编10余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功举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取得6个一等奖和6个二等奖。与天津市和全国的20余家医院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该校护理类专业群建设为标杆,经过自我剖析和比较,主要差距如下:标杆院校护理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度高,依靠天津市卫计委的支持,医教协同发展,突出校院办学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特色成效;专业群教学团队水平高、产学研成果丰硕;实践教学体系卓有成效,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高;专业方向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涉外护理方向是国际化试点专业。我院本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整体优势、技能大赛、国际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产教融合育人体制机制上也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在企业育人主体作用的发挥上需进一步落实。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建设思路(1)我院是XX市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籍此成立XX市护理职教集团,完善XX市护理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医院育人主体作用,形成行业、医院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享成果。(2)依托护理特色专业现有的建设基础和优势,带动群内各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专业群整体优势,建设高水平专业群。(3)校院合作,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加强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依托研究所、社会服务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4)深入开展国(境)内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护理理念、实践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建设,使专业群办学充满活力,群内各专业协调发展,形成群体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XX,辐射周边地区,成为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好校企融合度、较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办学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同类专业群发展的,集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内一流专业群。1.具体建设目标(1)以满足区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护理类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完善多元合作、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组建XX市护理职教集团。(2)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3)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生源起点不同,分别构建按护理岗位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按生命周期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细化专业方向。(4)在护理专业中试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体化融合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5)搭建省内一流教学平台,充实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6)建成技术精湛、国内一流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7)引进和鼓励教师开发虚拟仿真软件,培训标准化病人,建设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实训中心。(8)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应用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客观结构化考核模式改革,推进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9)建设生产经营性的养老护理实训中心,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10)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平台。(11)探索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国(境)内外合作交流。(12)坚持立德树人,营造文化育人环境,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预计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成果一览表成果名称数量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个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大赛获奖12项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6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项横向科研课题和市厅级及以上课题6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模拟仿真实训软件1套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XX市职教集团1个三、重点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XX市护理职教集团,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和医院之间的一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院合作办学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课证互融,在护理专业继续完善“校院融通、课岗证融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部分医院聘用护士的自主权,与医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冠名班、实习就业一体化。1.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破传统的“2+1”培养模式,在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探索“1.5+1.5”的“校院融通、全程共育、分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第4学期到冠名医院上专业课,同时进行临床实践,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病房”;第5-6学期在冠名医院实习,推进院校一体化育人。2.完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中实行“6112”四阶段工学结合模式,该模式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6学期)夯实基础阶段,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第二阶段(第7学期),课岗结合阶段,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每周拿出2个下午到医院见习,实施课堂理论讲授与临床一线见习教学并重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第三阶段(第8学期),实习前综合实训阶段,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同时进行护考辅导;第四阶段(第9-10学期),实习阶段,促进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升。3.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中完善“三段理实交互”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与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协议,第一学年“夯实基础”,以学校学习为主;第二学年“课岗结合”,学校学习与医院临床见习交互融合,学生半工半读,见习时由医院兼职教师手把手带教;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包括护理实习和助产实习,由临床兼职老师带教。(二)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1.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定期医疗卫生机构调研机制,以护理、助产岗位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为导向,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综合分析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构建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护理、助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生源起点的不同,对高中起点的学生构建按护理岗位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对中职护理助产专业毕业起点的学生构建按生命周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中试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一体化融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加强课程间的整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学校仿真实训环境和医院真实环境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验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职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加强护理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等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德育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2.加强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目前培养全科护士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加强护理专业方向培养,实行分方向教学,重点开展中医护理、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口腔护理4个专业方向,开发专业方向课程课程和教材。根据医院部分科室对男护士的需求,开展男护特色班教育,打造男护品牌。3.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微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开展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5门以上,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以上;进行微课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12门;根据重构的课程体系和开设的专业方向,编写适应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校本教材。(三)教学团队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采用“外送内培”的方法,扩大国际教育视野,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校外专业带头人3人,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5人,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省级教改及科研项目、参加临床实践等途径,使其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带头作用及行业影响力。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优化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23名,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通过国内外培训进修、医院定期实践锻炼、行业交流、编写教材等形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以上。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行业“能工巧匠”,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院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推出省级教学名师1人。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教育视野,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高素质专业群教学团队。(四)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出的《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制定本校护理类专业群实训仪器设备装备方案,持续诊断仪器设备装备建设情况,补充完善实训室个数和实训设备台(套)数。遵循专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建设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口腔护理等方向实训室,配套相关设备;建设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实训中心,引进或鼓励教师开发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培训标准化病人,建立情景教学实训基地,探索应用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标准化病人、多站点考核”实训室,使实训教学更加贴近临床一线,提高实训课的开出质量。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与实习医院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的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督导检查工作。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做到校内和校外实训场所的数量及分布合理、够用,与专业群课程教学匹配度高,实训课开出率达100%,实训课开出质量明显提高。(五)教学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基于岗位真实工作开展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训标准化病人,探索应用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应用标准化病人、多站式考核模式改革。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争取在省护理技能大赛、助产技能大赛取得更好成绩,在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中实现零的突破。(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建设项目,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发挥护理、助产专业优势,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母婴护理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以应用为目的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参与XX省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工作。建设期内,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和市厅级及以上课题6项。建设生产经营性养老护理中心,满足周边区域老年人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服务社会,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也为我院护理类专业群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护理领域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能和较强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在申报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考点和培训基地基础上,引进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制定的P-ISPN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联合开展的3+2护理本科教育,在已完成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的基础上,争取在招生上有突破;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经验共享、互利共赢。选派优秀师生进行多形式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境)内外培训,参加国(境)外交流教师达到20人次。(八)特色文化建设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整合、开发专业素质教育课程,重视德育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专业群教学,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四、建设进度护理类专业群建设进度一览表建设内容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省级教学成果奖001现代学徒制试点100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3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大赛获奖444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获奖222省级教学团队100省级教学名师010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1横向科研课题和市厅级及以上课题222与企业合作开发模拟仿真实训软件100虚拟仿真实训中心010XX市职教集团100五、经费预算护理类专业群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800万元分年度预算:2017年投入420万元,2018年投入680万元,2019年投入700万元护理类专业群建设经费一览表序号建设内容建设经费(万元)合计经费来源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101030学院投入1600万元,省财政优质校建设经费200万元。2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4070601703教学团队建设5050601604实训基地建设22040040010205教学改革405060150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3060501407对外交流与合作304060130合计=SUM(ABOVE)420=SUM(ABOVE)680=SUM(ABOVE)7001800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护理类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详细的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统筹专业群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和调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负责专业群建设工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二)制度保障根据省教育厅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意见,结合学院实际,完善专业群评价、诊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采取目标责任制、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分解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人,责任到位。建立以学生满意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大赛成绩、双证获取率、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等为主要指标的专业群评价体系。(三)经费保障学院对专业群建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加大专业群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每年按照建设项目足额拨付建设经费,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改善、教学改革研究等。七、预期效益通过三年建设,使专业群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护理助产一线要求更加适应,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使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人才培养水平,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将专业群建设成集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好校企融合度、较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较高社会声誉的的省内一流专业群。附:护理类专业群行业企业分析报告护理类专业群主要在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助产工作;在城区(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社区护理、计划生育指导、妇幼保健等工作;在养老机构从事老年护理、康复保健以及管理工作。护理人员肩负着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神圣使命,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然而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XX省、XX市层面,均存在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在XX省、XX市的各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医疗机构,都急需大批护理专业毕业生去充实这些岗位,为国家提出的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设幸福家园贡献力量。助产士作为可独立接生和护理产妇的医务工作者,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剖宫产率快速增长,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助产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因此,扩大护理、助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中国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一、行业产业现状(一)护理专业国外护理专业现状欧美等发达国家护理起步较早,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护理体系,护士配备标准亦较高,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护士老龄化、护士人才流失、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国外许多国家护士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英国的医疗保健系统缺少25000名护士,因自然减员和美国从英国招聘大量护士,所以护士每年以11%的速度在流失。加拿大护士协会亦曾发表报告,指出注册护士短缺,预计到2022年,全国将有6万个全职注册护士缺口。近年来日本护士短缺的呼声也逐渐增大,政府预计,2025年护理人员缺口将达到45万人。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也面临严重的护士缺乏。2.国内护理专业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对护士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而报酬、社会地位未能体现其专业价值,女性在就业途径拓宽的情况下不愿从事护理职业等原因,导致“护士短缺”成为近年来的医疗难题。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予以重点扶持。(1)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级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据《2015年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58人,XX2.84人,我省医护比仅为1:1.07,XX为1:1.01,远远达不到要求。(2)护理教育层次、水平偏低。据《2016-2021年中国护理行业服务模式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长期以来,我国中专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护理专科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护理人才相对不足,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护理工作模式推广较难。护理工作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由最初的功能制护理发展今天的整体护理,但由于受护理人员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真正全方位实现整体护理还有困难。(二)助产专业1.国外助产专业现状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形成了完整的助产教育体系,助产士是平行于医师和护士的一个独立的职业,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国内助产专业现状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国家统一制定的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助产士的行业准入及职称评定都从属于护理系列,助产士逐渐被边缘化,助产士队伍萎缩、技术退化,高学历助产人才匮乏,制约了我国助产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目前医院内助产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强,学历不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高专助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就业前景乐观。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加大了社会对助产士的需求。国家卫计委预计,“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每年大约增加至少300万新出生人口。由此推算,仅“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增加近2万助产士的缺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XX省作为人口大省,受“全面二胎”政策影响的育龄妇女约1300万,预计政策新增人口出生总量约600~800万。按照我国助产士与生育年龄妇女1:4000的比例,仅“二胎”政策影响可能会增加至少3000人次助产士的缺口。与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年龄妇女1:1000的比例差距更加悬殊。XX市卫计委统计,2015年XX市各医院助产士总人数425人,2014年XX市出生人口为10.89万。按照国际上每1000名活产要至少配有6名助产士的要求计算,XX市目前助产士缺口约200余人。综上所述,我国助产人力资源现状匮乏。推行“以助产士为主导”的产科服务模式,促进助产事业发展对接经济社会需求,最终将有利于尽早实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提出的“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目标。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一)护理专业就目前护理行业来说,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临床护士数量不足,护理岗位配置不合理,医护比、床护比达不到安全配置水平;护理工作与群众健康需求存在差距,护士不同程度存在不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病情不到位,重症病人护理不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不熟练,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不深入,护理工作的专业内涵得不到充分体现,病人应该得到的护理和实际获得的护理及其质量存在差距等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模式的改变,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需要大力发展立足于社区和家庭的老年护理、慢性病康复与护理等工作,而目前社区护理人才明显不足,社区护理任务繁重,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对相关领域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护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然而我国护士的数量仍然绝对不足,护理教育亟待大力发展。护理工作是未来10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我国、我省、我市需要全力发展的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二)助产专业WHO妇女发展基金和国际助产联盟曾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增加助产士的数量。目前全球助产人力资源面临严峻的短缺形势,由于缺乏专业围产护理,全球每天有1000名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并发症,有200万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死亡。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近30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快速增长,目前多数医院剖宫产率依然在40%-60%,明显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15%的范围。而导致超高剖宫产率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助产士的数量远远不够,而将本可以自然分娩的产妇推向了医生,推向了剖宫产。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对助产人力资源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数量将有所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有所增高,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而对医院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大量高危人群的集中生育,将对医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特别是助产技术服务人员明显缺乏。另外,母婴服务模式转变、妇女对生殖健康及优生优育认识的提高,为助产人才培养和培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孕期指导、导乐分娩服务、分娩镇痛、新生儿抚触等人文关怀及卫生保健服务,孕妇学校、亲子活动中心、月嫂培训中心等社区及家政服务机构的建立,加大了社会对助产士的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我省、我市助产士缺口很大,妇幼健康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服务资源都将面临新挑战。三、发展趋势(一)护理专业1.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护理资源共享、服务领域拓展,地区间护理工作水平共同提高。2.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供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