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动力学11.气体灭火系统_第1页
火灾动力学11.气体灭火系统_第2页
火灾动力学11.气体灭火系统_第3页
火灾动力学11.气体灭火系统_第4页
火灾动力学11.气体灭火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气体灭火系统

11.1气体灭火系统简介以气体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系统统称为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可以由一种气体组成,也可以由多种气体组成。灭火剂的物理性质可分为:液化气体灭火剂和非液化灭火剂。气体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是由气体灭火剂的灭火性质决定的。卤代烷1301和1211二氧化碳(CO2)11.1.1气体灭火系统分类1)按灭火剂品种分类(1)卤代烷类(化学灭火剂)气体灭火系统,如:①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②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2)卤代烃类(化学灭火剂)气体灭火系统,如:①七氟丙烷灭火系统(HFC-227ea)②三氟甲烷灭火系统(HFC-23)③六氟丙烷灭火系统(HFC-236fa)(3)纯天然气体类灭火系统,如:①N2、Ar、CO2混合气体灭火系统IG-541(烟烙尽灭火系统)②N2灭火系统IG-100③N2、Ar混合气体灭火系统IG-55④Ar灭火系统IG-01⑤CO2灭火系统(传统灭火技术)(4)气溶胶类灭火系统,如:①热气溶胶(由氧化剂、还原剂、性能添加剂和粘合剂组成)②冷气溶胶(由高效干粉灭火剂、添加助磨剂、分散剂、防潮剂、防静电剂和流动剂等组成)2)按气体灭火剂输送压力的来源及形式分类(1)内贮压式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在瓶组内用驱动气体进行加压贮存,系统动作时灭火剂靠瓶内的充压气体进行输送的系统。(2)外贮压式气体灭火系统系统动作时灭火剂由专设的充压气体瓶组按设计压力对其进行充压的系统。(3)自压式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无需充压而是依靠其自身饱和蒸汽压力进行输送的灭火系统。3)按灭火剂储存压力分类(1)高压系统灭火剂储存压力为15MPa、20MPa的气体灭火系统。(2)中低压系统灭火剂储存压力为2.1MPa(低压CO2)、2.5MPa、4.2MPa、5.6MPa、5.7MPa(高压CO2)的气体灭火系统。4)按保护范围分类(1)全淹没灭火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以设计喷射率向具体保护对象喷放灭火剂,并持续一定时间。5)按有无灭火剂输送管网分类(1)有管网灭火系统灭火剂从储存装置需经由管网(干管及支管)输送至喷放组件(喷嘴)才能实施喷放的气体灭火系统。其中一套灭火剂储存装置只保护一个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为单元独立系统;而用一套灭火剂储存装置保护两个及两个以上(8个)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为组合分配系统。(2)预制(无管网)灭火系统按一定的应用条件,将灭火剂储存装置和喷放组件等预先设计、组装成套且具有联动控制功能的灭火系统。11.1.2几种灭火剂的特点及灭火原理1)卤代烷类作为灭火剂的卤代物,其灭火剂以液态充装在容器里,用氮气或二氧化硫加压作为灭火剂的喷射动力,卤代烷灭火作用主要是借在火焰的高温中分解而产生的活性游离基、CI·等参与物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消除维持燃烧所必须的活性游离基H·、OH·等,并生成稳定的分子如H2O、CO2及活性较低的游离基R·等,从而使燃烧过程中的化学连锁反应的链传递中断,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人们对于卤代烷类的灭火机理都习惯表述为“化学抑制”或“化学反应”。2)卤代烃类关于卤代烃类的灭火机理目前有两种看法。国内大多数认为卤代烃类的灭火机理与卤代烷系列灭火剂的灭火机理相似,主要以化学灭火为主。基本原理是卤代烃类灭火剂在火灾中通过热解能够产生卤素自由基,并与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支链反应的H·,OH·等活性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中断燃烧过程中化学连锁反应的链传递。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卤代烃类主要以物理方式和部分化学方式灭火。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有效的物理、化学反应进行热吸收,从而隔绝氧气,降低热量,使燃烧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卤代烃类在汽化的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中的一些键断裂也需要一定的能量,因而具有冷却灭火的作用。七氟丙烷、三氟甲烷、六氟丙烷

3)纯天然气体类这一类气体灭火剂以惰性气体为主,因此其主要灭火机理为窒息作用。实现方法是将大量的非燃烧气体充入到密闭的空间后,使密闭空间的含氧量相对降低,达不到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1)氮气灭火剂(IG-100)(2)CO2灭火剂(3)烟烙尽灭火剂(IG-541)4)气溶胶类气溶胶灭火技术是由前苏联军工技术发展而来,是一种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粒经小于5μm的溶胶体系的灭火介质。(1)热气溶胶灭火剂(2)冷气溶胶灭火剂11.1.3哈龙灭火系统的替代1990年6月由57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2000年完全停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卤代烷、四氯化碳。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1994年1月就已停止生产哈龙灭火剂,丹麦更是在1993年1月就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哈龙灭火剂。我国于1991年6月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缔约国行列,并将逐年减少哈龙的产量,到2005年实现完全停止生产、消耗哈龙1211灭火剂,自2010年起停止生产哈龙1301灭火剂。目前,在灭火器中还没有哪种灭火剂可直接替代哈龙1211的灭火剂。在固定灭火系统中可以采用自动喷水、泡沫、CO2等传统灭火系统,也可采用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气溶胶灭火装置、氮气等惰性气体和七氟丙烷等含氢氟烃作灭火介质的灭火系统替代。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用于替代哈龙的气体灭火剂有十几种,并要求按洁净气体灭火剂的10项指标和技术要求来评价:①蒸发后不留残渣(洁净);②对臭氧层的耗减潜能值(ODP)小,最好为零;③较好的灭火效能;④低毒或无毒;⑤在大气中存留寿命(ALT)短;⑥温室效应潜能值(GWP)小,或无;⑦良好的储存性和稳定性;⑧良好的电绝缘性;⑨相对于哈龙1301的灭火浓度小;⑩经济合理,可接受的市场价格。11.2气体灭火系统的使用范围11.2.1气体灭火系统适用火灾类型1)适用类型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中规定,气体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的火灾为:①电气火灾;②固体表面火灾;③液体火灾;④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⑤除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外,K型和其它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得用于其它电气火灾。这是从广义角度规定的,具体来说,气体灭火的适用场所应是指不适宜用水保护或灭火的场所或对象。如电器和电子设备、通讯设备,易燃可燃的液体和气体,贵重物品和财产存放场所。2)不适用类型气体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的火灾类型有:①硝化纤维、硝酸钠等氧化剂或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②钾、镁、钠、钛、锆、铀等活泼金属火灾;③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④过氧化氢、联胺等能自行分解的化学物质火灾;⑤可燃固体物质的深位火灾。⑥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应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有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及有超净要求的场所。K型及其他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得用于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等场所。11.2.2高层建筑使用范围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时应注意:1.高层建筑的下列房间,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1)主机房建筑面积不小于140㎡的电子计算机房中的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已记录磁、纸介质库。(2)省级和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其广播电视发射塔楼内的微波机房、分米波机房、米波机房、变配电室和不间断电源(UPS)室。(3)国际电信局、大区中心、省中心和1万路以上的地区中心的长途程控交换机房、控制室和信令转接点室。(4)2万线以上的市话汇接局和6万门以上的市话端局程控交换机房、控制室和信令转接点室。(5)中央及省级治安、防灾和网局级及以上的电力等调度指挥中心的通讯机房和控制室。(6)其它特殊重要设备室。2.高层建筑的下列房间应设气体灭火系统,但不得采用卤代烷“1211”和“1301”灭火系统:(1)国家、省级和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的特藏库。(2)中央和省级档案馆中珍藏库和非纸质档案库。(3)大、中型博物馆中的珍品库房。(4)一级纸、绢质文物的陈列室。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中心内,面积不小于120㎡的音像制品库房。11.2.3典型应用场所一个防护区是否需要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对各种灭火设施进行全面比较后确定。通常可遵循下列几项原则:①该防护区要求使用不会污染被保护物的“洁净”灭火剂。②该防护区有电气火灾危险,要求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剂。③防护区内有贵重的设备和物品,要求使用灭火速度快、高效、性能可靠的灭火剂。④防护区内不宜或难于使用其它类型的灭火剂。气体灭火系统典型应用场所见书中表11.111.2.4几种气体灭火系统使用范围简介对于棉毛、织物、纸张等固体物质的深位火灾,只能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CO2是唯一可用于局部应用系统的气体灭火剂。局部应用系统就是采用专门的喷嘴,使CO2能直接、集中地喷射到正在燃烧的物体上。要求喷放的CO2能穿透火焰,并在燃烧物的表面达到一定的供给强度,延续一定的时间,使燃烧熄灭。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只能用于扑救不需要封闭空间条件的具体保护对象的表面火灾,如钢厂轧机生产线、印刷机、电站、烘干设备、浸渍油槽、汽车厂喷漆生产线等工部工位的局部保护。不能扑灭深位火灾。目前常用的各种气体灭火系统都适用于扑救液体火灾(B类火灾),二氧化碳、三氟甲烷还适用于扑救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但对于IG-541灭火系统,由于其灭火效能相对较低,在高压喷放时可能导致可燃易燃液体飞溅及汽化,有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的危险,故一般不提倡将其用于扑救主燃料为液体的火灾。11.3系统组件及其设计要求气体灭火系统主要由灭火剂贮存装置、启动及分配装置、喷头(喷嘴)、各种管道、监控装置、称重装置、贮瓶间等组成。根据《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系统组件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系统组件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②组件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完好。③组件所有外露接口均设有防护堵、盖,且封闭良好,接口螺纹和法兰密封面无损伤。④铭牌清晰、牢固、方向正确。⑤同一规格的灭火剂储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过20mm。⑥同一规格的驱动气体储存容器,其高度差不宜超过10mm。11.3.1贮存装置设计要求1)灭火器贮存装置贮存装置由贮存容器(钢瓶)、容器阀(瓶头阀)、单向阀(液流)、安全泄压阀、高压排放软管和集流管等组成。贮存装置应安装在环境温度0~50℃范围内。储存容器上应有压力指示器。贮存装置设计时需做如下考虑:①贮存容器宜涂红色油漆,上应设有耐久固定的金属标牌,正面应标明每个贮存容器的编号、灭火剂充装量、充装日期、贮存压力等内容,以便于进行验收、检查和维护。②贮存装置的贮存容器与其他组件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③同一防护区的灭火剂贮存容器,其尺寸大小、灭火剂充装量和充装压力应相同,以便相互替换和维护管理。④因贮存压力较高,灭火剂释放时间极短,系统启动时灭火剂液流产生的冲击力很大,贮存容器和集流管必须用支架或框架固定,并应做防腐处理,支架的设置应考虑到便于单个贮存容器的称重和维护。⑤贮存装置的布置及安装必须便于检查、试验、补充和维护,并确保尽量减少中断保护的时间,可单排布置,亦可双排布置,具体根据贮存容器数量和贮瓶间的面积大小确定。⑥贮存装置不应安装在气候条件恶劣或易受机械、化学或其他伤害的场所,否则,应加强保护或设置围护装置。⑦灭火剂储存装置安装后,泄压装置的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安全阀应通过专用的泄压管接到室外。⑧储存装置上压力计、液位计、称重显示装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人员观察和操作。⑨连接储存容器与集流管间的单向阀的流向指示箭头应指向介质流动方向。⑩贮存容器间宜靠近防护区,其出口应直通室外或疏散通道。2)容器阀容器阀是指安装在灭火剂贮存容器出口的控制阀门,其作用是平时用来封存灭火剂,火灾时自动或手动开启释放灭火剂。容器阀有电动型、气动型、机械型和电引爆型四类,其开启是一次性的,打开后不能关闭,需要重新更换膜片或重新支撑后才能关闭。3)集流管集流管在系统中担负的任务是将若干贮存容器同时开启释放出的灭火剂汇集起来,然后通过分配管道输送至保护空间。集流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集流管工作压力不小于最高环境温度时的贮存容器内的压力。集流管上应有安全泄压装置,可采用安全阀或泄压膜片,泄压时不应造成人身伤害,尽量用管道将泄出物排至安全地带。②集流管上的泄压装置的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③集流管外表面宜涂红色油漆。④安装集流管前应检查内腔,确保清洁。4)单向阀单向阀是用来控制介质流向的。当气体灭火系统较大,灭火剂贮存容器较多时,需成组布置,这种情况下,每个贮存容器都应设有单向阀,防止灭火剂回流到空瓶或从卸下的贮瓶接口处泄露灭火剂。单向阀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启动气体管路中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单向阀,用以控制启动气瓶放出的高压气体开开启相应的阀门。②单向阀可设置在连接软管的前边或后边。5)连接软管为了便于贮存容器的安装和维护,减缓释放灭火剂时对管网系统的冲击力,一般在单向阀与容器阀或单向阀与集流管之间采用软管连接。连接软管应为钢丝编织的耐压胶管,两端装有接头组成连接软管组。11.3.2启动分配装置设计要求1)启动气瓶启动气瓶容积较小,通过其上的瓶头阀实现自动启动,瓶头阀为电动型或电引爆型,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开启。启动气瓶充有高压氮气,用以打开灭火剂贮存容器上的容器阀及相应的选择阀。组合分配系统和灭火剂贮存容器较多的单元独立系统,多采用这种设置启动气瓶启动系统的方式。2)选择阀选择阀的启动方式有电动式和气动式两种。电动式一般是利用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的吸力或推力打开阀门。气动式则是利用压缩气体推动汽缸中的活塞打开阀门。组合分配系统中,应设置与每个防护区相对应的选择阀,以便在系统启动时,能够将灭火剂输送到需要灭火的那个防护区。选择阀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常闭的二位二通阀,平时处于关闭状态,系统启动时,与需要释放灭火剂的那个防护区相对应的选择阀则被打开。选择阀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①选择阀的位置应靠近贮存容器且便于手动操作。②选择阀的公称直径应与所对应的防护区主管道的公称直径相等。③选择阀上应设有标明其所保护防护区的金属标牌。3)启动气体管路输送启动气体管路多采用铜管,系统所选用的铜管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中对“拉制铜管”和“挤制铜管”的规定。11.3.3喷头设计要求喷头是将灭火剂以特定的射流形式喷出,并促使其迅速气化,在保护空间内达到灭火浓度。喷头在选型时应考虑:①应用高度与封闭空间的高度相适应。②宜满足保护面积的要求。③喷嘴流量特性与分配的平均设计流量相适应。④雾化性能尽量好。喷头在布置时应考虑:①喷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性标识。设置在有粉尘、油雾等防护区的喷头,应有防护装置。②喷头的布置应满足喷放后气体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当保护对象属可燃液体时,喷头射流方向不应朝向液体表面。③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m。④局部应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采用面积法设计时,喷头宜等距布置,架空型喷头宜垂直于保护对象的表面,其瞄准点(喷头射流的轴中心)应是喷头保护面积的中心。当确需非垂直布置时,喷头的安装角不应小于45°,其瞄准点应偏向喷头安装位置的一方。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喷头的保护高度和保护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②最小保护高度不应小于0.3m;③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m;④喷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7.5m。11.3.4管道设计要求对于有管网气体灭火系统,管道是将贮存容器释放出的灭火剂输送到保护场所,经喷头喷出实施灭火。由于气体灭火系统工作压力较高,因此,输送灭火剂的管道及管道连接件应能承受较高的压力。鉴于气体灭火系统的特点,系统的管网一般不是很大,但对管道材料、施工安装要求较高。管道及管道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等的规定。无缝钢管内外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②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安装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里,宜采用不锈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的规定。③输送启动气体的管道,宜采用铜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拉制铜管》GB1527的规定。④管道的连接,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80mm时,宜采用螺纹连接;大于80mm时,宜采用法兰连接。钢制管道附件应内外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使用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里,应采用不锈钢的管道附件。⑤系统组件与管道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⑥阀门之间的封闭管段应设置泄压装置。在设置安全卸荷装置时,应考虑到万一卸荷时,喷射物不会伤人或不会使人处于危险境地。如有必要的话,应该用管道将释放物输送到对人员无危险的地方。另外,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或流量讯号器。⑦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场所内的气体灭火系统,其管网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管道系统的对地电阻不大于100Ω,管道上每对法兰或其他接头间的电阻值应不大于0.03Ω,如果大于0.03Ω,则应用金属线跨接使其不大于此电阻值。因为当释放液化气体时,不接地的导体可能产生静电荷,而通过导体可能向其他物体放电,产生足够量的电火花,在有爆炸危险的防护区内可能引起爆炸。⑧IG541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路不应采用“四通”分流。11.3.5监控装置设计要求防护区应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其探测火灾并监控气体灭火系统的启动,实现气体灭火系统的自动启动、自动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利用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控制。气体灭火系统还应有监测系统工作状态的流量或压力监测装置,常用的是压力监测开关。11.3.6称重装置设计要求气体灭火系统在定期检查时,需要检查贮存容器的压力和重量,以检查冲压气体和灭火剂是否有泄露。压力可通过压力表检查,重量需要通过称重来检查。因此,为方便检查,每个贮存容器应设有称重检查装置,当灭火剂泄露量超过标定值(一般为5%)时,就自动报警。11.3.7贮瓶间设计要求气体灭火系统应有专用的贮瓶间(钢瓶间),放置系统设备,以便于整个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设计时应考虑:①贮瓶间应靠近防护区,房间的耐火等级不应小于二级,房间出口应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廊。②设在地下的贮瓶间应设机械排烟装置,排风口应通往室外。③贮瓶间的门应向外开启,贮瓶间内应设应急照明。④气体灭火系统贮瓶间的室内温度应在下表给定范围内,并应保持干燥和良好的通风。11.3.8系统组件专用要求1)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2.5MPa时,应为5.0±0.25MPa(表压);②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最大充装量为950kg/m3时,应为7.0±0.35MPa(表压);最大充装量为1120kg/m3时,应为8.4±0.42MPa(表压);③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时,应为10.0±0.50MPa(表压)。增压压力为2.5MPa的储存容器宜采用焊接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的储存容器,可采用焊接容器或无缝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的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在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的管道上应设单向阀。2)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级充压(15.0MPa)系统,应为20.7±1.0MPa(表压);②二级充压(20.0MPa)系统,应为27.6±1.4MPa(表压)。③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3)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一台以上灭火装置之间的电启动线路应采用串联连接。每台灭火装置均应具备启动反馈功能。11.4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11.4.1系统设计一般规定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保护的防护区,其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根据防护区内可燃物相应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经计算确定。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惰化设计浓度;无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和固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灭火设计浓度。几种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时,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应按其中最大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不应超过8个。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的灭火设计用量与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和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之和。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72小时内不能重新充装恢复工作的,应按系统原储存量的100%设置备用量。同一集流管上的储存容器,其规格、充压压力和充装量应相同。同一防护区,当设计两套或三套管网时,集流管可分别设置,系统启动装置必须共用。各管网上喷头流量均应按同一灭火设计浓度、同一喷放时间进行设计。管网上不应采用四通管件进行分流。喷头的保护高度和保护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②最小保护高度不应小于0.3m;③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m;④喷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7.5m。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m。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0台。同一防护区内的预制灭火系统装置多于1台时,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得大于2s。单台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装置的保护容积不应大于160m3;设置多台装置时,其相互间的距离不得大于10m。采用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其高度不宜大于6.0m。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装置的喷口宜高于防护区地面2.0m。11.4.2防护区设计规定①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②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800m2,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m3;③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m2,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m3。④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⑤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Pa。⑥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2/3以上。⑦防护区设置的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泄压口面积按相应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定计算。⑧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11.4.3七氟丙烷灭火系统设计规定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1.1倍。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浓度为5.8%,其它灭火浓度可按表11.3的规定取值,惰化浓度可按表11.4的规定取值。表中未列出的,应经试验确定。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10%。油浸变压器室、带油开关的配电室和自备发电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9%。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8%。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在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8s;在其它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0s。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20min;②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应采用5min;③其它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10min;④气体和液体火灾,不应小于1min。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应采用氮气增压输送。氮气的含水量不应大于0.006%。储存容器的增压压力宜分为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级2.5+0.1MPa(表压);②二级4.2+0.1MPa(表压);③三级5.6+0.1MPa(表压)。七氟丙烷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②二级增压焊接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950kg/m3;③二级增压无缝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④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080kg/m3。管网的管道内容积,不应大于流经该管网的七氟丙烷储存量体积的80%。管网布置宜设计为均衡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喷头设计流量应相等;②管网的第1分流点至各喷头的管道阻力损失,其相互间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20%。11.4.4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定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1倍。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浓度为28.1%,其它灭火浓度可按表11.5中的规定取值,惰化浓度可按表11.6中的规定取值。表中未列出的,应经试验确定。当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喷放至设计用量的95%时,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60s且不应小于48s。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20min;②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宜采用10min;③其它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10min。储存容器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级充压(15.0MPa)系统,充装量应为211.15kg/m3;②二级充压(20.0MPa)系统,充装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