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江区初中第二学区2021-2022学年度上期期中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妖娆(ráo)亵渎(xiè)箴言(jiān)矫揉造作(jiǎo)B.娉婷(pīng)恪守(kè)谷穗(suì)彬彬有礼(bīng)C.宽宥(yòu)游弋(yì)瞥见(piě)自惭形秽(suì)D.忧戚(qī)珐琅(fà)旁骛(wù)自吹自擂(léi)【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箴言(jiān)——箴言(zhēn);B.彬彬有礼(bīng)——彬彬有礼(bīn);C.瞥见(piě)——瞥见(piē),自惭形秽(suì)——自惭形秽(huì);故选D。2.下列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幅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D.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答案】D【解析】【详解】A.眼花瞭乱——眼花缭乱;B.不可明状——不可名状晨熙——晨曦;C.全幅精力——全副精力;故选D。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B.整个科研过程,李工程师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据为己有。C.这个同学只读了这篇文章的一部分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题,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称赞。D.在中秋晚会上,动听的音乐与曼妙的舞姿相得益彰。【答案】C【解析】【详解】A.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成果。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D.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C。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B.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C.新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园的荷花尤其特别引人注目,游人不由得驻足欣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B.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C.语序不当。应该把“策划”调至“举办”前;D.成分赘余。将“特别”或“尤其”删除一个;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B.微斯人微:少。C.树林阴翳翳:遮盖D.客此客:客居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醒能述以文者属予作文以记之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问其姓氏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不知人之乐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答案】5.B6.A7.C8.D【解析】【分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实词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微斯人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的,助词/的,助词;B.用,介词/来,连词;C.大概,语气词,表推测/他们,代词;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重要词语:予,我;尝,曾经;古仁人,古代品德高昌的人;之,的;或,或许、也许;异,不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中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选项“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分析有误;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王而担忧。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丙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会有您这样(兴致高雅)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①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②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③__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2)请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颔联和颈联,或默写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首联和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沉舟侧畔千帆过②.何事长向别时圆③.寂寂江山摇落处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和颈联:欲为圣明除弊事(或“《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戍鼓断人行”)⑤.肯将衰朽惜残年(或:边秋一雁声)⑥.云横秦岭家何在(或:露从今夜白)⑦.雪拥蓝关马不前(或:月是故乡明)【解析】【分析】【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畔、帆、圆、寂、落、弊、衰、秦岭、蓝关、戍、雁、露”等字词的书写。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陈常青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禾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选文有改动)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1.第④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2.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10.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11.举例论证,举了杨利伟戴着手套持操作棒按键盘,能做到200多次无一失误的例子,证明了“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2.首先,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接着,第②段例举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的例子,诠释了静气的内涵。然后,第③-⑥段,从“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三个方面,论证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最后,第⑦段再次强调“静气”对于人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标题“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11题详解】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类型的辨识及其作用的表达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论证方法自身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去思考。文中举了杨利伟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此语段的首句,及“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12题详解】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接着例举淝水之战等事例诠释了静气的内涵,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最后再次强调“静气”对于人的重要性。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五、作文(共60分)13.握手,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普通人之间的握手,意味着祝贺、勉励、关爱、化解隔阂;国家元首之间的握手,则意味着和解、和平、合作、共谋发展。而人生中,握手的次数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也许只有几次。初次见面的激动,离别之际的不舍,久别重逢的欣喜,误会消除、恩怨化解的释然……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答案】例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清晨,微凉的空气中氤氲着桂花的香气,我知道我离那双散发桂花香的手近了,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几年后,我又走入那个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是几株高不高数尺的桂花树,外婆坐在树下的茶桌旁,品着自己亲手的制作的桂花茶,我看着那双散发着桂花香的手,想起了往昔岁月。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农家小院中。外婆对桂花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每天外婆都会梳理好头发,穿着整齐而干净的布衣,坐在桂花树下的茶桌旁,十分认真地泡着桂花茶,时而轻轻的抿一口,时而闭上眼睛,嗅一嗅那淡淡的茶香,恬静而自然。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就是一下午。而每当此时我都会依偎在外婆的怀里,都能感受到外婆那如隐士般的气质,看到那双散发着桂花香的手。心中蹦出一个难以遏制的想法,外婆,我想握住你的手。后来,小院的平静被一个肚子肥大而又满脸堆着假笑的中年人所打破,他递来一幅宋代山水画鉴定,再真的假画也逃不过外婆的法眼外婆确凿的说是假的。记得那时,我坐在外婆边上听那胖子说,只要你愿意把盖个章说是真迹,以我的能力和关系绝对能让给您许多好处的,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只要你有关系有后门,上面会睁一眼闭一眼。外婆轻轻的抿了一口桂花茶,刚刚舒展的眉头又皱起来,我吃着糖也能感受着外婆复杂的思绪。这时,外婆用它那双散发着桂花香气的手,镇静而有力端起那弥散淡淡桂花香的茶杯,狠狠的喝了一大口,桂花的清香、淳朴,让外婆的思绪变得格外的平静,后来外婆拒绝聊那个中年人的要求。在我准备离开那个小院的前一天晚上,外婆依然是恬静抱着我坐在院里的桂花树下,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孩子,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去制造,金钱和名誉要靠自己的双手的努力,那些靠权力、靠关系的如虚空的浮云,迟早会落下。但像这桂花树的靠自己的力量站在这里,求的就是踏实。我是懂非懂看着外婆,忽然感觉到外婆不仅一双勤劳的双手散发着桂花香,在她的内心深处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更加繁重,可我还时常怀恋那农家小院。我跟外婆说:“外婆,我想握住你的手。”外婆先是一愣,后来开心的笑着说:“好呀。”我握住外婆那散着桂花香的手,心中思绪万千,是这双手让我明白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辛勤努力,是这双手一直在扶着我、引导我如何走向正直的人生,是这双手一直在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克服人生道路上一个个坎坷,给我勇气,给我希望。外婆,我想握住您的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你”是谁,写一个“你”,还是写几个“你”?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从选择“你”的角度想:这个“你”可以是身边人物,如亲人、同学、邻居、过路人、老师、社区干部等等;这个“你”也可以是写当代知名人士,如事业成功人士或者弱势群体,超女,偶像,明星,都可入题;这个“你”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人物,比如泰戈尔,杜甫,苏轼等等;这个“你”当然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比如某个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神话传说寓言中的人物等等;这个“你”当然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理念、概念,如写“节约”“诚信”等。当然,这个“你”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但一般说来,选择某个具体的“人”容易写好,写具体,写生动,容易构思。另外,“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或意味着祝贺、勉励、合作、关爱、化解隔阂。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从文体上看,题目有一个“我”,而且是一个陈述句,因此,这个作文题目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这同以往侧重议论文考查是不同的,算是对以前的一个矫正,以引导学生全面训练作文。写这个作文题目,可以选择情理并茂的散文,情真意切的复杂记叙文,有点抒情色彩的议论文,甚或新颖曲折的小说或剧本等等。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春水①杜甫三月桃花浪②,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③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注〕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14.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15.首句“三月桃花浪”中“浪”能不能用“汛”替换?请简要概括理由。【答案】14.动静结合,互相衬托。通过静景描写与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显得灵动。15.不能。理由:①“浪”能让人联想到阳春三月桃花烂漫;②“浪”能表现江水的浩大气势;③“浪”能隐指春水色调的浪漫;④“浪”能寄托诗人赏景时情怀的闲适。“汛”没有这些效果。【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春汛水涨的景象,具有生活情趣。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写的静景;“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写动景,整首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示例:动静结合,互相衬托。汛期水位抵达江岸边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边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江岸边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显得灵动。【15题详解】此题考查了词语赏析。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句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内涵,同时注意不能就字论字,应结合诗歌主旨、意境、作者情感作答。可参考模式:表态+理由(词语表面义、语境义、修辞、情感等)+总结。这首《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这一段时期杜甫虽然依然清贫,可是相对还是生活稳定的。这首诗创作之时,成都春汛,溪水猛涨,诗人苦中作乐,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情形,富有情趣。首句描写春江水涨,“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即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春汛到来,江河水涨。“桃花”,用“浪”来修饰,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月桃花盛开,花开烂漫的景象;“浪”又是对后句“江水”的描写,描绘了春汛时江水的浩大气势;同时,结合全诗可知“浪”也体现了作者观景时平淡闲适的心情。“汛”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分析作答即可。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浣花记〔宋〕任正一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①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彩,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结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水戏竞渡,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此俗所以流传者,乃冀国故事也。冀国姓任,本溪上小家女。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稍长,有僧过其家,疮疥满体,衣服垢敝,见者心恶,独女敬事之。一日,僧持衣从,以求浣,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里人惊异,求僧,已不知其所往,因识其处,为百花潭。会崔宁节度西川,见女,心悦之,纳以为妾。宁妻死,随为继室,累封至冀国。据《唐书》载,大历中,崔宁自蜀入朝,留其弟宽守。杨子琳自泸州袭之,宽战力屈。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亦谓之“佑圣夫人”。既贵,每生日,即来置酒其家,舣船江上,访漂衣故处,徘徊终日。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节选自《全蜀艺文志》,有删改)【注释】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佑圣夫人”。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连樯衔尾衔:连接B.里巷阗然阗:充满,此引申为“挤满”C.访漂衣故处故:缘故D.冀国素骁勇素:一向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2)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18.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祭拜冀国夫人”这一习俗世代相传的原因。【答案】16.C17.(1)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摆下酒席大宴宾客,让大家都玩乐尽兴之后才返回。(2)后人延续(承袭)了这项活动,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活动(即“每年以之为固定节目”),并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祠堂来祭拜她。18.答:因为:①冀国夫人的出生不凡(似与天神和珍珠有关),是善良美好形象的化身,令人神往和尊敬;②她助人为乐,在帮助僧人洗衣时,满潭出现神奇的莲花,令人联想到慈善的神灵;③冀国夫人是骁勇的女中豪杰,她召集并带领军队打败外敌入侵,保全了成都,是有功之人。所以,人们要祭拜她。④成都人历来好游乐,四月又是风景怡人的季节,这一祭拜活动很容易就形成习俗并得以流传。【解析】【分析】【16题详解】C.句意:把船停泊在当年自己漂洗衣服地方。故,原来的、旧的。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亦,也。为,因为。之,代词,这。至,到。置酒,摆酒。高会,大宴宾客。尽,完全。(2)因,延续。之,代词,这项活动。岁,每年。常,固定(的活动)。且,并且。即,靠近。作,修建。祠之,祭祀她。【18题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可知她出生就不凡,与天神和珍珠有关。给她身上带来了神秘色彩,“珍珠”暗示了她身上的美好品性。根据“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可知她生性善良,助人为乐。帮助僧人洗衣,满潭皆是莲花。根据“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可知她一向骁勇,家国有难时,挺身而出,招募军队,打败了乱军,成都都因她得到了保全。人们为了感激并纪念她,设祠祭拜。根据“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可知成都人历来以游乐为风尚,四月风景正好,正是出行赏景的最佳日期,所以祭拜冀国夫人的行为就成为了习俗,固定并流传下来。【点睛】译文:成都的风俗,非常推崇游玩和娱乐,而其中又以在浣花溪的游乐为特别隆重。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成都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向南出锦官门,再向东走十里,进入梵安寺,在冀国夫人祠环绕着祭拜,出来后又到杜甫的故居游玩,再从浣花溪划船直到百花潭。凡游玩的人,都架着如房屋般大的游船,并用彩色绸缎装饰,桅杆碰着桅杆,船头挨着船尾,在水面上飘荡,船上还传来各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非常热闹。那些不能泛舟的人,就沿着岸边搭起了很多凉棚,绵延几里之远,来观赏水上争相游渡的游戏和过往的船只。成都人,在其他地方游玩或许不是全都要出来,但到浣花溪却是全城人都要前往,大街小巷拥挤不堪。连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摆下酒席大宴宾客,让大家都玩尽兴之后才返回。此习俗流传下来,是因为冀国夫人的故事。冀国夫人姓任,原本是溪边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她的母亲曾经到神祠去祈祷,后梦见天神将一颗很大的珍珠给了她,醒来后就怀孕了,第二年四月十九日生下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了,有一位僧人路过她家,满身都是疮疤,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看到的人心里都觉得很厌恶,只有这个女孩仍然很恭敬地侍奉他。有一天,僧人拿了一件衣服跟随她,请她帮忙浣洗,女孩就高兴地拿到溪边去洗了起来,每漂洗一次就会有一朵莲花随着从她手上绽放而出,竟使满潭飘满了莲花。乡里的人都很惊讶,再找那僧人已经不知去向,于是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百花潭。恰逢崔宁担任西川节度使,见到这个女孩非常喜欢,就把她收为了妾室。崔宁的妻子死后,她成为了正室夫人,多次受封,直到冀国夫人的封号。据《唐书》记载,大历年间,崔宁从成都进京,留下弟弟崔宽镇守。杨子琳从泸州领军攻打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崔宁的妻子冀国夫人平素就非常勇猛,便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士兵,招募了上千人,组成军队,自己带领着进军出击。杨子琳害怕了,带兵逃走,成都因此得以保全。后人又称她为“佑圣夫人”。当她拥有尊贵地位之后,每年生日,都会在家中摆酒,再乘船出游,把船停泊在当年自己漂洗衣服的地方,在那里待上一整天。后人承袭了这项活动,并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节目,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了祠堂来祭拜她。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那些被烽火噬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19.上面这首诗出自《艾青诗选》,这首诗是()A.《大堰河——我的保姆》 B.《北方》C.《雪里钻》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0.上面这首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此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D20.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识记。题干诗歌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诗歌每部分均以“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开头,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根据诗歌语言标志及内容,可判断选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创作背景及作品内容风格。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梁衡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那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海内外所有的崇拜者一提起它就生一种神秘的向往。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颗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阴绿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哲人。进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五十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十一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由诸葛亮殿沿一红墙和翠竹夹道就到了祠的西部——惠陵,这是刘备的墓,夕阳抹过古冢老松,教人想起遥远的汉魏。由诸葛亮殿向东有门通向一片偌大的园林。这些树、殿、陵都被一线红墙环绕,墙外车马喧,墙内柏森森。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③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父相,举国上下莫不悲痛,百姓请建祠庙,但朝廷以礼不合,不许建祠。于是每年清明时节,百姓就于野外对天设祭,举国痛呼魂兮归来。这样过了三十年,民心难违,朝廷才允许在诸葛亮殉职的定军山建第一座祠,不想次例一开,全国武侯祠林立。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亮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世之胄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和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申,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曾经疯狂地破坏了多少文物古迹,但武侯祠却片瓦未损,至今每年还有二百万人来拜访。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④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他为丞相治国之地,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砻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与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初治军之用,已绿锈斑驳,却余威尚存。我默对良久,隐隐如闻金戈铁马声。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屡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辞,痛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处最雄壮的悲剧。⑤假如他生在古周、盛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少一点愚忠,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我胸中四海翻腾作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了一千五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时势。⑥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捡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故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院东有一块唐碑,正面、被面、两侧或文或诗,密密麻麻,都在与杜甫作着悲壮的唱酬。唐人的碑文说:“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难矣。”元人的一首诗叹道:“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明人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不能重写了:“托孤未负先君望,恨入岷江昼夜流。”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迹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五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君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了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甚至还有割据巴蜀的草头王。但不管什么人,不管来自什么出身,负有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历史上如秦桧那样的大奸也有歪才;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不乏其人,难得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⑦历史已经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247年,“恒温征蜀,尤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21.本文章开头就说“中国大地上有无数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一样,让人生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作者崇敬、思考和遗憾的是什么?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崇敬的是:__________思考的是:__________遗憾的是:__________22.本文主要写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第②段提及刘备与惠陵?2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24.文章结尾部分说“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愿做前一种人还是后一种人?说出你的理由并作陈述。【答案】21.①.崇敬:①他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②他聪明机智,才比天高: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③他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④他德昭宇宙,克己奉公: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②.思考:①人应德才兼备,为天下人兴利: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②人是为现在而活,还是为理想而生: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人不在官多大,寿命多长,而在于被人民承认: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③.遗憾:诸葛亮输了,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或“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22.①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符合武侯祠的格局,契合作者的游览顺序。②为下文写诸葛亮殿以及诸葛亮其人做铺垫。③衬托出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的绝无仅有的气象。23.通过想象,仿佛置身其中,让读者也心生亲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诸葛亮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强调了诸葛亮的德才兼备。24.后一种人。主要从实现理想要具备德、才,实现理想要坚持不懈地奋斗这两方面去谈。言之成理,语句通畅即可。【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崇敬:根据第④段“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可知诸葛亮为坚守理想,鞠躬尽瘁的精神让作者崇敬;根据第④段“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可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作者崇敬;根据第④段“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可知诸葛亮坚守原则、依法办事的态度让作者崇敬;根据第④段“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可知诸葛亮德昭宇宙,克己奉公的精神让作者崇敬。思考:根据第⑥段“有德也不难,天下与人为善者不乏其人,难得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傲”可知作者由诸葛亮开始思考“德才”的意义,认为人应德才兼备,为天下人兴利;根据第⑦段“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知作者由诸葛亮开始思考“人是为现在而活,还是为理想而生”的问题;根据第⑦段“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可知作者由诸葛亮思考人不在官多大,寿命多长,而在于被人民承认。遗憾:根据第⑥段“一千五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可知,作者遗憾的是诸葛亮输给了曹魏。【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②段“进而门又一座四合庭院,约五十米深,刘备殿飞檐翘角,雄踞正中,左右两廊分别供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过刘备殿,下十一阶,穿过庭,又一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可知,此语段是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说明,方便读者了解武侯祠的格局,契合作者的游览顺序;联系第②段“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这气象也真绝无仅有了”可知,衬托出诸葛亮能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享此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之祀地,并千百年来香火不绝的绝无仅有的气象;联系第④段“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这殿不像一般佛殿那样深暗,他为丞相治国之地,殿柱矗立,贯天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民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砻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等语句可知,以作者之所见,引出诸葛亮殿及诸葛亮的事迹。【2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修辞手法:“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三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一句连用四个“我看到他……”相同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根据“我看到他”可知,通过想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内容及作用:展现了诸葛亮丰富的人生经历,展现人物的志向追求、精神品质,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诸葛亮的德才兼备,增强了语言气势;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24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