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9800字_第1页
《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9800字_第2页
《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9800字_第3页
《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9800字_第4页
《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9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引言 1一、布依族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研究 1(一)布依族丧葬舞蹈打铙钹的产生与发展 1(二)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蹈动作分析 21.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蹈动作元素 22.服饰 33.道具、伴奏乐器 3(三)打铙钹舞蹈的特征 31.模拟性 42.象征性 43.神圣性 44.功用性 5二、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功能 5(一)以舞娱鬼、娱己,宣泄情感 5(二)以舞驱鬼 6(三)加强团结,凝聚宗族 6三、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文化底蕴 6(一)稻作农耕文化 7(二)儒释道多元文化交融 7(三)灵魂观念 7(四)祖先崇拜 8(五)男尊观念 8四、对于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9(一)依靠市场机制,打造民族文化产业 91.对打铙钹舞蹈加以创新发展 92.与旅游业相结合 9(二)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打铙钹舞蹈进行保护 91.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是抢救和保护的关键所在 102.自然传承 103.启动传统艺术传承人保护 104.建立无形文化博物馆 105.学校教育传承方式 116.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1引言死亡一直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从中国历代君王的陵墓到埃及的金字塔,无一不体现死亡这一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在世界诸多民族的丧葬仪式中,舞蹈又成为一个较普遍的文化事项,使我们不得不去探究它。布依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布依族的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砍牛”仪式,期间往往跳“打铙钹”舞助兴。“打铙钹”舞蹈动作古朴、粗犷、刚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布依族人们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和文化底蕴等等内容,为我们深入了解布依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业已消失,而布依族的丧葬仪式舞蹈在缓慢的演变中,一直遗存着。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生命力,思考人们为什么会需要它?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所面临的危机,随着人们现代意识的增强,丧葬仪式已在不断的简化,其中的舞蹈也逐渐丧失了其原有文化含义,仅剩下形式了,更多的则转向了娱乐,动态风格特征也在逐渐变化。因此,对丧葬仪式中的舞蹈,挖掘、整理、保存、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对有关布依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而在舞蹈方面的深入研究则较少,且多停留在描述的层面上,并且有关布依族舞蹈的史料记载几近空白。因此,本文试图运用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舞蹈学的研究方法,在布依族丧葬仪式程序的背景中,深入、系统、多角度地分析研究布依族丧葬仪式中打铙钹舞蹈的动作特点、风格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丧葬仪式的关系,试图对以后布依族舞蹈的继承、保护、发展、创作给予一点启示。一、布依族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研究(一)布依族丧葬舞蹈打铙钹的产生与发展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随着丧葬仪式活动,逐渐产生和发展了多种舞蹈种类,其中打铙钹舞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打铙钹舞蹈具体产生于何时,现在没有明确的论断,但从跳打铙钹舞蹈所依存的背景来看,笔者认为大概形成于明清时期。首先,从打铙钹舞蹈表演的仪式环节来看,它是在“砍牛”仪式和“点主”仪式上跳的,虽然“砍牛”仪式是布依族丧葬中古老的风俗由来已久,但“点主”仪式却是封建家族族谱后续仪程,应属于汉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布依族的“点主”仪式应是明清时期随着大量汉族军民进入布依族地区而传入布依族的。其次,从“铙钹”这个乐器上看,“铙钹”不是布依族的民族乐器,应为明清时期大量汉民进入布依族地区时传入布依族的。“铙钹”为外来乐器,具体何时传入中国古今说法不一。从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布依族打铙钹舞蹈应是多种文化交融、整合的结果,明清时期随着改土归流、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政策,大批汉民进入布依族地区,佛道文化盛行,有很多地区的庙、观香火不断,笔者此次去的罗甸县板庚乡旧寨村就全民信仰佛教。因此笔者认为布依族打铙钹舞蹈大概产生于明清时期,是融合多种文化经过本民族人们的加工、发展而形成的。现在布依族打铙钹舞蹈无论在民间还是在舞台上,并不多见。在民间由于这个舞蹈是在较隆重的仪式场合跳的,一般的丧葬仪式则不跳。在舞台上,据笔者此次了解,打铙钹舞蹈大概在2000年县文化汇演时排演过这个舞蹈,共8个人,2女6男,舞蹈主要由六个男子表演,两个用女子在旁打击木鱼等乐器伴舞,由地方花灯小调伴奏,后来当地的百姓认为这是跳给死人的舞蹈不吉利,就再也没有跳过。2006年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时,打铙钹舞蹈经过加工改编后,由黔南代表队表演。(二)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蹈动作分析1.丧葬仪式中的打铙钹舞蹈动作元素在“绕棺”仪式上,笔者看到了打铙钹舞蹈的一些动作元素,如走“S形”队形、走“绞麻花”队形做“穿花”动作、“观音拜佛”动作都和打铙钹舞蹈中的动作基本一样,另外,据这家请来的“师父”即丧葬仪式主持者的介绍,这家仪式较简单,如果请来的人达到八个或更多时,还有走“五方”、“犀牛望月”、“枯牛打架”、“追终”一些动作。其中“犀牛望月”、“枯牛打架”这两个动作的名称和经师父描述的动态与打铙钹舞蹈中,名称一样,动作也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布依族打铙钹舞蹈,是在丧葬活动中较隆重的仪式中所跳的一种舞蹈,现在的丧葬仪式中已基本不跳了。主要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交通的便利,现在罗甸地区已有100多个行政村通公路,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媒介的进入,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龙滩电站、三叠纪大贵州滩地质旅游开发等,这些都给封闭的布依族村寨带来很大的冲击,由此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对鬼神观念已较为淡化了,尤其是年轻人已基本上不相信鬼魂的存在,从而导致舞蹈所依托的宗教信仰的淡化,进而引起了人们行为的变化。其次,随着贵州省对殡葬的管理和改革,以及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各县市都有步骤地逐渐开展了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规范公民丧葬活动,提倡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人们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随之在隆重丧葬仪式中举行舞蹈活动也就消失了。2.服饰(1)布摩:头戴法帽,身穿黄色长道袍,前襟中部绣有太极图形,内穿布依族对襟上衣、便裤、黑布鞋。(2)舞者:白色布腰带,包白色头帕,上身穿蓝色对襟短衣,下身穿大裤脚长裤,腰束脚穿黑色布鞋。3.道具、伴奏乐器(1)铜鼓:布依语称为“连”或“那连”。直径大约50厘米左右,高25厘米左右,形状扁矮,中空无底,平面束腰,侧面有耳,鼓体的构造分为鼓面和鼓身两大部分,鼓面是受击部位,鼓身是共鸣腔。鼓面圆而平整,绘有太阳纹等图案。(2)小鼓:鼓框用衫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呈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周边用铜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表面涂以红漆,鼓腰周围有三个铜环。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个木制鼓捶击奏。常和铜鼓、锣、饶钱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民间婚丧、宗教祭祀等活动中。(3)铙钹:铙钹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直径约35公分左右,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广泛用于佛、道、巫术等活动中。4.音乐打铙钹舞蹈是由铜鼓、皮鼓伴奏,并配以舞者击打铙钹相合而成。(三)打铙钹舞蹈的特征打铙钹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有其本身的艺术特征,但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想探讨打铙钹舞蹈在丧葬仪式中的文化特点。1.模拟性打铙钹舞蹈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性动作如“捉鬼”、“扫鬼”、“压鬼”“捆鬼”等动作,来实现为死者驱逐恶鬼,扫清通往祖先居住地方的道路,达到送死者进入仙界的目的。这种方法按英国民族学家弗雷泽的观点属于“顺势巫术”。或称“模拟巫术”,他认为,“顺式巫术”建立的思想原则是“相似律”,即“同类相生”,“巫师根据第一原则即‘相似律’出发,认为他能够只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巫师完全相信他施法时所应用的那些原则也同样可以支配无生命的世界的运转,他心里默认,这种‘相似律’和‘接触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仅限于人类的活动。”可以想象布依族打饶钱舞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所产生的,就像萨克斯所说形象型舞蹈“它在观念上的出发点,是通过模仿形态和动态来获得力量并使之发生作用。”“舞者信任自己的感觉,信任自己的预感,信赖自己强有力的四肢,信赖自己有把形而上的东西变成物质实在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布摩”主持丧葬仪式者通过一系列模拟捉鬼、和鬼打斗的动作,来实现为死者驱鬼祛邪,从而保佑死者灵魂免受恶鬼骚扰,顺利进入仙界。这种模拟在丧葬仪式中随处可见,纸人、纸马是对真人真马的模拟,为亡灵鬼魂抛撒的纸钱是对真钱的模拟,但是在这个模拟的表演中,舞者的情感和心态却是真实的,他们从这种模拟性的舞蹈中体验着舞蹈所带给他们的真实快感。2.象征性打饶钱舞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无疑是象征性的,对于丧葬仪式的行为者而言正是通过舞蹈、打击器乐等符号,来象征与鬼神世界的沟通、交流、恐吓、献媚,以此达到为死者超度灵魂、达到人们送亡灵登仙的目的。就像弗雷泽所说“人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的活动把自己的愿望、意志强行透射到自然中去,达到操纵和控制自然客体的目的。”象征的方式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一种交流方式,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无一不是在象征活动中所创制的产物。象征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特别是原始先民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3.神圣性人们之所以举行丧葬仪式自然是信仰灵魂的存在,他们怀着既敬仰又畏惧的心情举行丧葬仪式,这种信仰支配着丧葬仪式所有行为的产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在宗教信仰中,“整个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领域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包括所有凡俗的事物,宗教思想的显著特征便是这种划分。信仰、神话、教义和传说,或者作为各种表现,或者作为各种表现体系,不仅表达了神圣事物的性质,也表达了赋予神圣事物的品性和力量,表达了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丧葬仪式中的舞蹈活动作为信仰的一种表现手段,无疑是神圣的。4.功用性人们之所以在丧葬仪式中跳舞,对仪式参加人来说是因为相信舞蹈能够发挥人们所期望达到的取悦、驱赶鬼神的功用。对于这一点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巫术仪式的主要之点,是用人类自己超自然的力量,去影响自然的程序。在巫术和宗教两种仪式中,人们都必须诉诸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方法,以造成强烈的情感经验。照我们刚才所说,艺术的创造,正是产生这种强烈的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丧葬仪式、宗教活动和巫术祭仪等活动中,经常会伴有舞蹈、音乐、戏剧性表演等艺术活动。在这些仪式活动中,舞蹈之所以能够发挥功用,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存在于人们的信仰之中,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他们和人一样,有思想感情,那么以己度神,凡是能悦己的也能悦神,在这样的逻辑推理下,自然就采用他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如舞蹈、音乐、咒语等方式去影响那些魂灵,有时这些方式确实也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的,这就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信仰。二、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功能人们创造文化的目的就为了有用,每种文化事项都因有别种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功能而存在。舞蹈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其本身来讲,有审美功能、抒情功能等,但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舞蹈所能发挥的功能却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如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和课堂上用于教学的舞蹈,因其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也有所差异。在丧葬仪式活动中舞蹈的功能,也因为舞者跳舞的目的而在丧葬仪式中主要发挥着以下的功能:(一)以舞娱鬼、娱己,宣泄情感在丧葬仪式中舞蹈、歌唱是很常见的事,可以说这是世界丧葬仪式活动的一个较普遍的文化事项,这里我们不用过多的证明就可以想到。布依族人们在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下,认为人死后上天进入“仙”,、“拜”圣地,这里是祖先亡灵居住的地方,人们按照现实世界虚构出了一个神仙圣地,这里有鸡鸭鱼肉、田坝庄稼,在这里生活衣食无忧,灵魂和自己一样也有喜怒哀乐、有情感、有意识,既然这样,活着的人喜欢歌舞,死者的灵魂也会喜欢,所以悼念死者就要举行歌舞活动,以此来娱乐死者,以求得死者亡灵的保佑。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寄托了哀思,把对亡灵的悼念与对祖先的缅怀、赞颂,把对死者的哀痛与对其升入“仙界”的祈祝、庆贺融合在了一起,使舞者和丧葬仪式的参加者们心中升起一种神圣感、庄严感。(二)以舞驱鬼在鬼魂观念的支配下,布依族人们幻想出的鬼魂世界,主要有善鬼和恶鬼两大类。善鬼主要是亲友,他们不会加害在世的人,因此要随时供祭、举行丧葬仪式等请他们保佑、庇护,这样就会就给自己带来好处,子孙后代就会幸福安康而恶鬼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他们会带来各种疾病、灾祸的鬼魅,并认为人死是各种恶鬼作祟的结果。布依族中的恶鬼有“独岂上”、“独然”、“独热”、“独相”等这些鬼都对人不利,要是有这些鬼作祟就必须请布摩来驱赶解除。因此人们对鬼魂除了要跳舞取悦他们外,还要借助法器、舞蹈的力量去驱赶。(三)加强团结,凝聚宗族在布依族中,老人去世时要举行隆重的超度的仪式,来客非常多,场面热闹,多达上千人。如“砍牛”仪式,意为“做场”、“转场”,就是根据仪式观众众多就像“赶集”而言的。布依族的村寨是以族聚居,整个村寨是以同姓同宗的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和亲戚关系,婚丧大事全寨或邻近村寨都会主动赶来帮忙,布依族中有这样一个习俗哪家老人去世,整个家族都要把老人的后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自觉、主动地承担相应的工作。而寨邻、亲友知道后,也不请自到,慰问死者亲属,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往来频繁,情感交流较密切。三、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文化底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深深根植于整个民族的心理、精神、历史、经济、自然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些因素又都会通过人反映出来,“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人的心灵对这种文化环境不可能毫无反应,换言之,环境中的文化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心理积淀,文化无意识就是这种心理积淀物”。所谓“文化无意识”,是指这样一种无意识,它不是人先天的、自然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的、人的文化活动的结果。因此,打饶钱舞蹈作为布依族的一种文化活动,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布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稻作农耕文化在布依族打铙钹舞蹈中,反应出很明显的稻作农耕文化底蕴。舞蹈中有“童子游秧”“枯牛打架”“犀牛望月”等模仿水稻种植中薅秧,模拟与种植水稻密切相关的“牛”的动作姿态丧葬仪式中的“砍牛”习俗祭奠亡者必须有水酒、米饭、稻谷或稻米,其它粮食作物则不受祭拜,也不能用作祭品;人死用米粒作“饭含”出殡前棺材前要供一碗米饭等等,这种稻作农耕文化对丧葬仪式的影响,在丧葬仪式活动中随处可见。稻作农耕文化已深深的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活动、行为方式等活动中了,并影响着人们的各种文化活动。稻作农耕文化无疑是布依族各种文化的内核,这种文化内核从根本上决定着其内部各种文化要素的形成,这一点也从丧葬仪式舞蹈活动中表现出来。(二)儒释道多元文化交融在布依族丧葬仪式中表现出布依族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外来儒释道宗教文化的多元交融。布依族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都与汉民族大量进入布依族地区,并与布依族来往较密切有关。从秦汉时期开始,布依族地区就开始有大量汉民相继进入,佛教、道教从唐代开始也陆续传入布依族地区,唐后的一段时期布依族地区又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明清两代随着改土归流、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政策的实施,又有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布依族地区。这些都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往来,多种文化的撞击,使本来就处于一种散漫状态的布依族原始宗教吸收了汉文化的很多成分,然后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将其纳入本民族文化系统中,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发生变革。布依族丧葬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因素,就这样被吸收进来了。(三)灵魂观念在布依族的观念中,灵魂是和肉体分离的。人死后生前行善的人,通过“殡亡”仪式,亡灵即可进入极乐世界“旁拜”、“旁仙”,“旁”为地方之意,“拜”、“仙”为神、仙之意,合起来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这里是祖先亡灵居住的地方,有鸡鸭鱼肉、粮田美景,到了这里也会成为祖先中的一员,衣食无忧的万代居住在这里。人死就是各种恶鬼作祟的结果,“你恐犯门鬼,你恐犯井鬼,死犯井水鬼,犯的洗脸鬼,犯的牛圈鬼,犯的谷仓骨,死犯的金银鬼,犯了保命鬼,犯桃鬼李鬼。”因此,人们会在丧葬仪式中跳打饶钱舞蹈,为亡者驱逐恶鬼、超度亡者灵魂使其顺利回归到祖先居住之地。(四)祖先崇拜从布依族打铙钹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浓重的祖先崇拜的痕迹,舞蹈既是跳给鬼魂看的也是跳给祖先看的,当死者亡魂升入“仙”、“拜”圣地后也就成了祖先,必须随时供祭,以求得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人死后其灵魂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对生者的现实生活产生很强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力既可以给生者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他们带来灾祸。当鬼魂被人们看成是与本群体成员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时候,该群体的成员就会感到有必要抚慰这些鬼魂,以使他们保佑自己的族人平安无事,于是祖先崇拜就盛行起来了。人们通过丧葬仪式寄托其对于同出之祖的缅怀及对祖考的敬仰,此外更重要的社会功能也许还在于以此教化子孙、强化家族内的宗法关系,并借此来婉转的表达出他们对于血缘的崇拜和对血缘传递的由衷关怀。所以人死后要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不仅要“砍牛”祭祖还要用舞蹈祭祖。这种祭祀祖先之俗我国由来已久。(五)男尊观念在布依族丧葬舞蹈《打铙钹》中,参加的舞者都为男性,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布依族男尊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在布依族社会中妇女地位较低下,男子享有绝对的权力。如这次调查中,从死者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死者“罗米恩”,其中“罗”是丈夫的姓,“米”布依语是妈妈的意思,“恩”是儿子的名字,可见死者嫁到夫家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姓名,要跟随夫姓丧葬仪式中上山安葬时,必须由长子手执牌位在前“引路”,掩埋时先由长子捧一撮土盖在棺材上这种情况在丧葬中布摩念唱的祭祀经中也有反映,例如在《嘱咐经》中说道女儿不能和儿子平分家产出嫁到夫家后,家里有公公婆婆不能坐火炉上方不能和公婆对面站不能张口大笑要坐在避人处等等。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成为主要的劳动者,从而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袭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变革不仅反映在丧葬仪式活动,也从它的舞蹈中表现出来了。四、对于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布依族打铙钹舞蹈的传承、保护,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实施。一是,把打铙钹舞蹈作为一种产业,使其进入市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产业来发展二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打铙钹舞蹈进行保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依靠市场机制,打造民族文化产业1.对打铙钹舞蹈加以创新发展提炼打铙钹舞蹈中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元素,在不改变布依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创编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打铙钹舞蹈,打造出像《云南印象》那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布依族舞蹈艺术精品,籍此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2.与旅游业相结合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民俗文化村,把打铙钹舞蹈置于布依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并与“砍牛”祭祖仪式相结合。当然牛不需要真砍,可以象征性的表演,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使外地游客增加了对布依族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文化风俗的了解,并促进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年轻一带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改变那种看不起本民族舞蹈认为“土”的观念,还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布依族地区村民逐渐脱贫致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当前国内的一些民族村,就是借助旅游业使一些民间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也繁荣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二)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打铙钹舞蹈进行保护丧葬舞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来实施完成。1.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是抢救和保护的关键所在只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才能使丧葬仪式舞蹈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意识到这种舞蹈艺术的价值,自觉自愿地参与抢救与保护。2.自然传承在各个地区实行丧葬改革、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政策下,我们应充分发挥丧葬仪式舞蹈凝聚家族、族群的作用,通过在丧葬仪式中的舞蹈活动,来表达对去世亲人的哀思,来帮助推行丧葬改革。3.启动传统艺术传承人保护由于舞蹈文化具有“口传心受、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特点,因此对舞蹈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势在必行。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授予这些打铙钹舞蹈技艺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授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其次,对执行舞蹈遗产保护任务的专业人员,应该保证他们能够具有开展这项工作所必须的思想境界、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懂得如何使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技能来完成这项工作,给舞蹈艺术传承以技术上的支持。4.建立无形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自身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等多种优势,大力开展舞蹈文化的保护抢救工作。通过无形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把布依族打饶拔舞蹈等,一些具有浓厚民族韵味的舞蹈纳入其中加以保护,对舞蹈文化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我们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即是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同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理与丧葬仪式舞蹈有关的实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库、数据库,把资料展示与实物展示集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览馆等。在这方面,韩国为保护其茶道和韩服,设立了许多专门的礼节教育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