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路与策略_第1页
高考历史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路与策略_第2页
高考历史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路与策略_第3页
高考历史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路与策略_第4页
高考历史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路与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高三历史专

题复习的思路与策略

dB»|

东莞中学张光洋

匚上

专题复习思路确立的依据

,高考考纲

1、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本着“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

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

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

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

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

求”的目的,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

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

素质考查融为一体。

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

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

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

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重视运用

“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

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

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2、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

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

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

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

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

出不同看法

八高考试题

体现一

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

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调动和运用

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例: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07年题)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

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

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

参知政事(07年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

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

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

思想家是(08年题)

A.孔子B.程颗

C.朱熹D.王阳明

27、(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

么?(2分)文艺复兴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6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

锢了思想。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

具体表现?(4分)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

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体现二

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

题)

例:(07年)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

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

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

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

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

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

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例:(07年)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

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

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26、(07年)(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

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⑵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

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

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

有何看法?(3分)

29、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07年)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

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

事件评价较高?(3分)

⑵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5分)

❖[26.(08年)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

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

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

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

分)

♦(3)西汉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

象。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

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

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体现三

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

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

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获取和解

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

题)

例:

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

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

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

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

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26、(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

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

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⑵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

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

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

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

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27、(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

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

同之处?(4分)

30、(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

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

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

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

破?(6分)

(08年)27.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

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

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

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

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

哪些启示?(3分)

(08年)30.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

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

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

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

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3分)

三、高考题的启示

启示一:新课程的理念得到较好的体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观的转变,

考查内容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而不仅仅局

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二是学习观点转

变,既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考查

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历史价值观的

转变,在命题中体现了史学观念的更新、

史学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

化。

启示二: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考查考生的

时序思维能力,但不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大量

精确的历史年代。试题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

顺序排列,引导考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思考历史。很多试题依然大多数非选择题的

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既突出新课

程“专题”的特点,更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

的考查。

启示三:基础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加强,并

加强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

力的考查力度。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

准确地提取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或解答新情

境下所出现的问题。

启示四: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

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

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如07年法国大革命一

题鼓励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的个性化解释,评

分说明明确指出,考生只要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考生可以做出“是"、“否”或“两可”三种不

同的解释。又如29题目考查了考生理解和诠释多

种历史现象和不同观点的能力,提供两种不同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要求考生据此分析中华民

族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件、辛亥革命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启示五:加强了对历史探究能力与历史学

习方法的考查。如07年26题、08年4题、

23题、26题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考,更加突出了

历史学科的特点,高考试题强化了对历史

思维与学科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与教师的

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更

多地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能力上下功夫。

四、准确了解学情,依据学情提出专题复习

思路。做到备考的针对性、有效性,最大限

度提高备考效率。

学校间、班级间、学生间学情的差别,

决定了备考思路与备考策略的差异,教师对

所教学生应有充分了解,重点解决学生突出

的问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重点突破。

专题复习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运用历史概念构建知识结构

考纲中涉及的历史概念主要包括:

政治: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民主革命、

代议制、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工人运

动、社会主义革命、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

局、多极化、一国两制、对外关系、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经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手工业、

商业、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世界市场、

经济结构、民族工业、经济模式、经济体制

改革、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经济危机

思想: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近代民主思

想、人文主义精神、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现代科技

文化教育:中国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艺

术、现代的教育事业

举例:思想解放运动(背景、人物、内容、

性质、影响)

古代中国:百家争鸣

近代世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中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南方谈话

探究问题

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

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

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概括指出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

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3、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异

同。

4、比较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分析

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

:、以史学新观念构建知识结构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例:工业文明工业化道路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道路与三

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相联系,还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模式及其成败相联系;既

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还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进

行比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

认识

(一)17——19世纪: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

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

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

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这一时

期,欧美国家在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

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

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二)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

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

化道路,即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

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

苏联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三)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

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

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

化道路等等。

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具体实例

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近代以来工业化道路

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工业化模式的探索、

借鉴、调整、发展历程,并将其中涉及的

工业化和全球化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联系起

来,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高综

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问题探究:

1、比较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与苏联工业化

道路的异同,分析两种工业化模式给我们

哪些启示。

2、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3、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每个重要阶段

各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有何经验教训?

三、以时空观念构建知识结构

例:明清史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封建制

度渐趋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与

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与海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