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_第1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_第2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_第3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_第4页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七)阅读,首先要关注文章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阅读,是指现代文阅读。本专题侧重于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一、为什么首先要关注作品的内容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1.从《考试说明》规定的要求来看《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九项能力要求。这九项要求,几乎全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表现重要内容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就表现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可见这两项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是直接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则明确指出“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是“文章的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项中,“作品的形象”属于作品内容的范畴,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前面在分项论述中已经说过,是不能离开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作分析的。有人也许会认为“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作品的内容无关。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仍然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目的也在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尤其是文章的内容。这样看来,阅读,首先要关注文章的内容,这种看法是站得住的。 2.从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首先要关注文章的内容,一般人是不会怀疑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让我们先来看看2000年的《长城》。命题者就这篇散文出了四大题,第一大题要求归纳的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什么评价,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的,这是要求归纳全文主体部分的内容要点;第二大题是就全文的人称运用出的一道鉴赏题;而第三大题就文章末段出了两小题,其核心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品的主旨,也就是对改革开放的前景的看法。第四大题是一道综合赏析题,其选项多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密切相关。再看2003年的《乡土情结》,第一道题要求归纳乡土都给人们打上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题要求归纳少年离别家乡的几种情况,都属于归纳局部的内容要点。第三题看起来是鉴赏题,但实际上是要求阐述第四段的内容对表现“乡土情结”,表现主旨的“作用和好处”。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也多与这篇散文的内容密切相关。由此看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主要是着眼于文章内容的。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和高三复习中,许多人对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似不甚了解,因而在高考中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因而高考命题组一再提醒人们要在“理解”、“读懂”文章上下功夫。 二、怎样关注文章的内容 1.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这一点一般课堂上老师都会讲,这里不再多说。 2.要加强对重要文段的分析理解 所谓重要文段,是指表达作者独到感受、见解,体现作品主旨的文段。如《话说知音》的第三、四两段,是作者借“知音”故事着力发挥自己独到见解的段落。在这两段中,作者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这样的见解是“言前人之所未言”,因而是独到的,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自然应该尽力把它掌握住。如果把握不住,等于没有读懂这样的作品。换一个角度说,这样的重要文段也是命题的重点所在。近几年凡在重要文段上出的题目,多数考生都答得不太好,这也警示我们要关注重要文段。 怎样理解分析重要文段呢?一要把它放在全文中作比较分析,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作大致的层次分析,以把握作者的独到见解;三有时还得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求对该段的深入理解。请看2003年《乡土情结》的第四段: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多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当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损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这一段文字比较长,信息量比较丰富,要理解它,先可以大致分析其层次。前两句为承上的过渡句,叙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但”以下转入本段的重点。这“但”以下的文字先叙“百余年来”离乡别井的三种主要情况,再以“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这一句作小结。按着发表议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盛赞炎黄子孙不忘桑樟之情,以及与祖国大陆“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这便与原文首段所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相照应。再联系其他段来看,第二段叙乡土情结的形成,第三段叙乡土情结的发展,这第四段便是叙乡土情结的升华。这样看来,这一段文字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由“乡土”之情到爱祖国之情),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悠远和空间阻隔而褪色,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至此,可以说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比较深入了;也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回答相关的试题。 具体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有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要看具体的文章和试题的需要。 请看《话说知音》第三段。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附答案及简说:1.主要含意是指悲苦与困顿、沧桑与无奈、忍耐和坚韧、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的一种鲜 活状态。(末段是全文的总结,“不只是一种……它是生命……这是答题的依据)2.答题依据:①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器乐的生长;②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③……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浪浪便开始了。只要依据上列要点写出二胡与江南水乡、低层民众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便是正确的。3.二胡最能表达流浪者饱尝人间辛酸的心声,也造就了流浪者中众多的演奏高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