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教育10余年,深感新世纪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跃居首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为大学生中许多个案的发生,如暴力事件、交往冲突、厌学逃课、越轨恋爱、甚至偷窃犯罪,究其原因,都与最初反常的心理因素有关系,或者说诱因是心理问题。当前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那时,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相对而言还对比保守,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多持慎重态度,真正涉足恋爱的并不多。而近几年来,随着青少年性早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年级大学生恋爱的比例直线攀升,笔者曾在2004级的1200名新生中进展问卷调查,结果56%的学生成认有恋爱对象,大局部是与过去高中同学保持的恋爱关系,还有到大学后新交的“恋人”。在这种环境中,那些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甚至会被当作“另类”而感到压力。正是由于不懂爱情时却涉足爱河,所以恋爱的成功率很低,而恋爱中的“当事人”应对“失恋”的承受力又极低,由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失恋心理的表现是情绪低落、精神恍惚、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对一切无所谓,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以死要挟、甚至由爱生恨,酿成血案。
(二)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郁闷”心理越来越普遍
“郁闷”,成为当代大学校的流行词。问卷调查中,76%的大学生成认自己心情“郁闷”。郁闷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更多的大学生成认,“郁闷”主要不是来自学习的压力,而是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在问卷调查中,有64%以上的大学生对此难题感到困惑或烦恼,位居心理困惑的第二位(10年前位居第二位的自卑心理退居第四)。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室友不够融洽,只喜欢背着书包上教室去学习,好象寝室不是我快乐的空间”、“对某些人的虚伪行为很反感,但又不愿说出来,因此心里有一种闷得慌的感觉”、“不能忍受别人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心理空虚,想交流,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不善与人交往,总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者每班都有。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当代大学生都把人际交往能力看做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特别重视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但人际交往问题却恰恰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难题之一。
(三)经济困难导致的自卑心理越来越突出
10年前,笔者在做心理问卷调查时,自卑心理位居第二,而且多是由学习成绩和自身能力的落后而产生。而今,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比例下降了(当代大学生现在也会由于学习成绩而产生心理焦虑,但不会由此而自卑),但问题更突出了。由于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导致社会收入的差距拉大,大学校园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形成鲜明的比照。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感觉心理压力比生活压力本身还要大,现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很强,过去是攀比学习、攀比能力;现在是攀比家里有钱、父母有权。来自贫困家庭的自卑者又往往极度自尊,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变态和心理扭曲,极度压抑之下,得不到宣泄,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极端事件,马加爵案件即有此因素的诱因。
目前,虽说从全社会到各个学校,都在设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但却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可能影响他们的整个大学时代甚至一生。
(四)适应困难成为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群众教育,大学生已经不是上世纪人人尊重的天之骄子,他们成了令人操心的问题青年。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校园的主体,他们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有相当一局部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不适应新生活而产生的(在高年级学生中,这个比例则较低),一般需要2个月至半年的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间,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比集中的是考试焦虑。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后,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学习根基参差不齐,又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考入大学,根本不会学习,在学习方式上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不会从教师大量的讲述中找出重点,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学会站在一门学科的高度分析统领材料,学会记笔记看参考书,仍然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困难产生考试焦虚。当代大学生不再像10年前追求高分数,相当多的学生追求的是及格,相当一局部学生是由于怕不及格而产生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惧学厌学等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在问卷里,有55%的学生表示自己存在学习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掌握不住学习重点,上课领会不到教师意图,使自己感到气愤,影响该科的学习兴趣,甚至有时想放弃努力”;许多大学生担忧“考试成绩很差”、“考试成绩不理想”,由此“对前途感到渺茫”、感觉“学习过于紧张,学起来很吃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做的事(如去图书馆看一些文学名著)”、“对于学习没有正确的方法”、“学习紧张,上课有时走神”等等。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中,心理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教师所能承当解决的,从学校党团组织到学生组织、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到基层学生工作办公室、从每位任课教师到各班班主任要上上下下形成合力,进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理”。
(一)发挥党、团组织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安康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环境中存在的种种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环境不良,人就不会有安康的心理,良好的环境培养安康的心理。校园文化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具体形式,而且是最易为大学生承受的、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要形式之一。安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起怡悦身心的客观环境,是大学生深为欢送的,也是对大学生身心安康极为有益的。党、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这种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开扩视野,从被动承受信息到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个人的“自我”和群体的标准、社会的准则融为一体,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就会增强,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发现大学生活的独特与美好,在心理上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如组织大学生心理安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办网上心理安康栏目,组织成立大学生心理安康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安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党、团组织应该更好地发挥这种导向作用,打破校园文化活动总是“特长”学生唱主角的局面,使所有大学生置身其中,体验主角的感受。
(二)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力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极佳概括。由任课教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往往比其它途径更佳。因为大学生对任课教师都很尊敬,由这种尊敬极易产生信任。另外,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害怕暴露自己真实思想、影响自己“名誉”或“进步”的顾虑。因此,师生之间容易产生沟通。许多平时不大与辅导员或主管领导接触的学生却往往与任课教师能够产生良好的师生感情。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掌握根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咨询技巧,随时为学生进展“心理咨询”。考核一个教师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应该把是否能够对学生进展心理指导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韩愈早就讲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对学生进展若何做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包括心理教育。
任课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应从设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入手。在此根基上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三)发挥班主任的感化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大学生接触的第一位教师是班主任,接触时间最长的也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大学生们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作用者和参与者,很容易与大学生建设起深厚的师生感情。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班主任最适合做自己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特别是对一年级大学生而言,刚刚开场大学生活,中学时代那种依赖教师,靠教师领着走的心理还没有消除。因此,当他们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渴望班主任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一年级大学生的班主任应该利用这种心理到达双方感情和心灵的沟通,当然这种感化的目的不是永远扶着学生走,而是通过这种感化作用更好地做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使他们更快的自立、自强。
大学生的班主任应该由自身素质高,擅长做心理转化工作的教师担任,能够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的影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转化工作的特点是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这不但需要班主任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更要有决心。
(四)发挥心理咨询的疏导作用,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5%左右的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正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局部,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有些高等学校将心理咨询室设在医院,使大学生误解为去心理咨询就是去“看病”;有的高等学校指定政工干部或行政管理人员或医生担任咨询员,把心理咨询变成了作思想政治工作和问诊看病,影响了咨询效果。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设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治理”办公室,应该由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员来承当这项工作,而且必须是专职的。实践已经证明,咨询员由教授思想品德修养课、心理学课、主抓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来做,只可以解决暂时的心理问题,但很难对咨询的学生进展跟踪负责,往往使咨询虎头蛇尾,事倍功半。
高等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有别于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它的对象对比单一,根本是大学生;它的咨询员必须有做学生工作的经历,善于与大学生沟通。它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强调心理咨询的疏导、化解作用,端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使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认识到,并不是只有有“病”的人才需要承受心理咨询,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任何问题,如果自己感到难以应付或不好解决,都可以承受心理咨询的指导;二是坚持正确的咨询原则,与求询大学生建设真诚的联系。能否与求询大学生建设真诚的联系是心理咨询工作成败的关键。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同情原则、坚持负责原则、坚持指导原则、坚持审慎原则。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安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剧烈、动乱的时期,他们思维活泼,社会认识敏锐但浅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问题深刻地困扰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社会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工作流动性和岗位选择性加强,不同职业与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显著拉大,社会不公平增多等现象,使得大学生本来就对比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由此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频繁发生。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安康状况的特征,并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这是确定实施心理安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出发点和依据。
1.生物学因素
主要指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生理缺陷或发育不良,继而诱发心理疾病。如因身材矮小而产生自卑,或因身体过于肥胖而产生烦恼、痛苦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都会引发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
2.心理学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多产生于外在原因,即文化及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但外因是条件,心理疾病同样要取决于自身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本人能否抑制各种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其身心安康程度、安康正常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个体性格、意志情感、认知、动机等心理机能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出现紊乱,都会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运转。如有些大学生性格孤僻或胆小拘谨、或多疑、冷漠、情绪多变等,有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抵抗挫折能力,容易发生脱离现实的虚梦想法,将生活过于完美化,因恋爱失败、人际关系恶化、家境困难等情况都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还有情绪过度紧张、动机冲突、认同冲突等,积压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3.文化因素
文化认同失调、文化不适感、多种文化在个体内心的冲突等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不适感,在人格上出现障碍。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及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失落、彷徨和不适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引起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文化因素有人生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文化的侵袭,受庸俗的价值观影响,产生拜金主义思想,崇尚及时行乐,追求感官刺激,或缺乏精神支柱,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都会导致身心疾病。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个性开展的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因素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专业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复杂,导致大学生彼此产生冷漠、敌意、孤独的心态。或课余生活单调、学习过于紧张、缺乏必要的倾诉对象等。在大学生出现心理苦恼、恐惧或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时,如果缺乏正常的渠道进展疏导,必然导致病情恶化。从家庭因素看,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疾病往往与家庭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态等依然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安康和日常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门,由于长期以来根基教育被应试任务所“垄断”,迫使本已进入青年阶段的他们在大学期间才面对若何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矫正各种不良性格产生的偏差行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从社会环境看,宏观的社会环境及社区气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开展。大学生的世界观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往往易将许多社会阴暗面及个人的不幸夸张化,造成消极的心理反响。特别是随着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上大局部单位都打破了过去“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而在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形成之前,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担忧,容易产生失落感。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途径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安康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一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开展性的心理安康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安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展必要的干预并施之以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1.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心理安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安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课程。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关心大学生的安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寓心理安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
2.建设大学生心理安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
在校大学生正值人格开展和成熟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设学生心理安康档案,进展心理安康筛查,尽早发现有困扰的学生,及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
3.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安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开设心理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使心理教育课发挥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主渠道的作用。
4.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安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局部学生缺乏主动跨入心理咨询室的勇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知道寻求心理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矫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5.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这是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必要补充。一是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安康讲座,应大学生关心的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进展专题讲座。如大学生人际心理、就业心理开展讲座,提出对策。二是开展心理安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版报,观看心理安康教育教学片,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安康的良好气氛。
6.组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既是心理安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安康教育的主体,组建学生社团,是促进广阔学生参与心理安康活动,实施心理安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矛盾也必将越来越多,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状态,切实有效地进展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人际关系压力1、人际关系广阔,心理却相对闭锁。大学人际交往的对象扩大了,交往也社会化了。由于一些学生的心理还滞留在中小学人际交往期,面对大学的交往广度心理不适。遇到问题单独苦思冥想,不愿和同学交流。由于相互间缺乏沟通,时常感到心中有结,孤独寂寞。2、心理防御意识过强。怕别人嘲笑自己,因而尽量封闭自己,相互不沟通,缺少交流,怕真诚换不来真诚,不敢与人坦诚相待,处处提防上当受骗。3、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由于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就认为现代人太虚伪,口是心非。朋友就是酒肉关系,就是相互利用,真挚友谊就是梦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由于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产生的认知障碍,使得大学生一方面违背客观事实,以主观臆想判断他人,不能正确评价他人,扭曲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质;另一方面,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成为他们确定好坏的标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相互间隔膜加剧,同学间难找知心朋友,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性心理异常大学生处于各种机能旺盛开展的青春期,性生理成熟驱动他们产生探究异性的欲望,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性欲望的开展,主客观矛盾使他们极易产生异常的性心理:1、沉溺于性梦想。变对异性渴望为画饼充饥心理,从各种带有较强性意识的甚至色情的读物、影视、录相等中间寻找间接的性刺激,继而幻化发泄,如在无人的地方书写带有色情的语言、画异性图画等,有的还伴以性自慰。2、恋爱心理异常。不少人把恋爱作为填补空虚的手段,结交异性寻求刺激。他们形容自己的恋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不能感受一片空白的寂寞,即使错了也要走下去。3、失恋后的异常反响。大学生恋爱,开展快、变化快,谈恋爱的多,失恋的人也多。失恋后许多人学习能力降低,交往兴趣顿减,生活失去头绪,自卑、焦虑成为失恋后极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消费心理压力据某大学对石家庄38名大学生花钱问题的调查:扣除学费支出,一个学生9个多月在学校的花费超过该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以上,这些消费用于伙食费的47.6%,用于学习的仅仅4%,个别学生在学校讲吃、讲穿、贪玩,就是不讲学习。高消费在大学生中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1、高消费使局部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农村学生,由于潜在的消费攀比心理,形成巨大压力。经常徘徊在想买高档用品,但又无钱的矛盾心境里。2、生活节省型的学生产生自卑感。由于不愿用父母的钱随便玩,被一些人瞧不起,被孤立而产生自卑感。3、高消费后而产生负罪感。由于消费问题上的从众和攀比心理、动机的炫耀和虚荣心理,消费欲求的超前性,使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凑钱下馆子,自己也强烈意识到自己用父母的钱高消费的行为不荣耀,吃喝过后甚至吃喝时就产生负罪感。就业焦虑1、思想状况还停留在以往分配工作的模式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自主择业方式还缺乏理解,由此产生对就业问题的不安、担忧、害怕的焦虑感。2、在校生十分关注毕业生的分配情况,个别不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会给他们带来强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对未来的失望和无助感常成为高年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3、认为未来工作好坏和自身素质无关,关键是要有关系,因此+不努力学习而努力找关系则成为他们就业前的最普遍现象。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和干扰着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安康问题的成因探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安康问题,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安康成长和成才,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重视大学生安康心理的培养。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康的因素可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两大类。(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康的客观因素1、早期经历早期经历指大学生活以前的经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长期研究,在精神病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心理障碍与早期经历有关。他指出,心理变态并非都由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人成长中的早期不良经历也会导致心理异常。不良的早期经历留在个体心里的痛苦记忆,将对个体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2、父母的教育态度和培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早,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安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充满偏见,产生不安、焦虑、紧张的心理,从而潜伏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会使孩子被动依赖;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严厉甚至打骂恫吓,孩子就会产生自责、忧虑和负罪心理,就会缺乏自信;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认可和关爱,孩子就会产生孤独无助甚至反社会心理。父母的教育态度和培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康的重要因素。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社会阶级阶层差异、传统习俗、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这些因素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人的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是一种内在的、本质上的协调关系。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和特定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当社会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人不能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出现社会文化关系失调,这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发生。诸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失恋等人际关系丧失,父母下岗、权力更换、企业破产等利益关系丧失,个人名誉、能力丧失等,这些重大丧失可能突然改变大学生的处境。如果不能尽快调适适应,长久停留在丧失之苦中,就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病症。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病态的形成原因,必须注意研究社会环境因素。(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康的主观因素1、道德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把道德纳入安康范畴,把道德作为安康的一局部。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品德端正、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胸怀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安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态有损安康。马丁斯的结论同样适合于大学生。一个道德水准低下,处处伤害他人的人,他自己最先受到伤害。因为这样的人很难有一个平静愉快的心境,他总是生活在紧张易激怒之中,很难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安康状态。2、价值取向人生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追求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另一类是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活着为了追求一个目标,在追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奋斗中,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奉献。如果一个大学生只以个人为中心,以私欲为目的必然表现为狭隘闭塞,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愿望不满足的痛苦经常困扰着他,焦虑不安会经常与其相伴,难以到达安康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具有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的人,心胸开阔,积极进取而充满活力,以工作事业为乐趣。这种优秀的人格品质决定他处处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获得安康的心理。
3、思维认知方式辩证地还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辩证的思维认识方式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开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和两重性。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增强个体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人平静地对待成败,超越挫折和坎坷的袭击,使人可以持久地保持安康的心理状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孤立地不变地僵死地看问题的方法,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结果,把不愉快的经历、不预期的结果、暂时抑制不了的困难凝固化。这种片面僵死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人产生偏见,形成偏执,从而陷入心理疾病的误区。譬如有的学生在大学以前曾有过被人挖苦和嘲笑的不愉快经历,他片面地把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凝固化,并把这种凝固化的认识泛化到人际交往的认识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条件联系,一遇社交场合就怕被人嘲笑,就会出现紧张不安。社交恐惧和人际关系障碍常常由此而形成。什么是心理安康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安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响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构造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标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从开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安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开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开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开展可能是安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安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安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开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参加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开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安康开展的道路。心理安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安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安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安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安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安康和心理不安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安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安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安康的和不安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安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安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安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若何解决心理矛盾问题心理挫折一经产生,或轻或重地都会对人的情绪有消极影响,特别是当主体不能正确对待时,甚至能引起严重后果。因此,要善于从学生受挫后的反响征兆中,找出其产生挫折心理的真实原因,以使学生迅速走出逆境,恢复积极安康的心态。
1.正确对待挫折。处于心理挫折状态的学生首先要能正确的分析、认识自己。受挫后的某些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响,往往是在理智程度很低甚至是理智失控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我们对之应给予必要的谅解,不能将这时的某些行为与常态下的不良行为等同对待。要为他们提供情绪宣泄的时机,这样,才能恢复正常状态,有助于学生消除挫折感。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开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心理安康的标志,也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宅基地房屋转让合同
- 2025年度农机设备委托管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全新教育机构兼职教师教学资料保密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级月嫂服务协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场馆安保服务合同范本3篇
- 公墓墓位买卖及后期维护服务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洗衣机租赁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本5篇
- 2024年沈阳市安宁医院皇姑分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中国水泥去除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水电安装劳务分包合同范本(含合同解除条件)3篇
-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前沿
- 朝鲜户籍制度
- 汽车电器DFMEA-空调冷暖装置
-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之中考考点研究《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综合问题》教学
- 2023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 (正式版)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
- 2024年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评价方向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医院与药企合作开展临床研究
- -如何上好一堂课
- 采购管理实务(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