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_第1页
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_第2页
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_第3页
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_第4页
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化学15个高频考点精讲

考点1常用化学计量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i.定义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单位为摩尔。1mol粒子集体所含

的粒子数与0.012kg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x10230以摩尔为单位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要指明粒

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一般写化学式)。在试题中如果涉及粒子数或粒子数目比时,

应考虑求该粒子的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有:〃=N/NA、n=m/M、n—V/Vm>n—cV,,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0.012kg中

所含的碳原子数,通常用近似值6.02x1023moL表示,NA=N/n.

二、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M=m/n,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g-mor1)»

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在试题中涉及求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时,

应该考虑求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应用摩尔质量时必须指明对象,MK=mK/nK.,对于同一物质规定的基本单元

不同,摩尔质量就不同»如。2中O的摩尔质量为16g/mol,而O2的摩尔质量为32g/mol«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常用单位L/mol。定义公式Vm=V/n.在标准

状况下(0℃、lOlkPa,简称标况)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

约为22.4L/mol。

2.对于%=22.4L/mol概念的理解

(1)决定1mol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

之间的距离。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相同,而粒子之间的距离很小,这就使得固态物

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的大小。对于气体来说,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所以,

当粒子数相同时,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

(2)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受温度、压强影响,与气体种类无关。温度升高,则%变大;压强增大,

则匕,变小。在标况下,%=22.4L/mol。但%=22.4L/mol的条件不一定是标况。

(3)对于Vm=22.4L/rnol:①使用条件是标准状况:②使用范围是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③数值22.4L/mol

是个近似数值;④%的单位是L/mol;⑤在标况下,"=W%="2.4mol。

四、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伽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同温、同压和同体积决定气体分子数

(物质的量)相同。

2.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V,/v2=ni/n2

(2)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8/尸2=%/〃2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M\IM2—p\lp2

(4)气体的相对密度:一种气体的密度与另外一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用D表示:D=6=,

aM

则M尸例如,相同状况下,02相对压的相对密度为:D==Mg=16。

Mm

五、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2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符号为CB,常用单位

为mol/L.表达式:CB=〃B/V。

注意对于cR=nB/V:①单位体积为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②溶质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并且要说明

粒子的种类B,因同一溶液中粒子的种类不同,c可能不同。如0.2mol/L的AgO/溶液中,c(Al3+)=0.2

mol/L,而C(SO42-)=0.3mol/LO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容量瓶(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规格),烧杯,量筒,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

(2)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固体溶质质量或液体的体积;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

体体积;③溶解:将溶质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蒸储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④移液: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容量瓶中;⑤洗涤:用蒸储水洗涤烧杯2、3次,并注入容量瓶中;⑥定容:加蒸储水至离刻度线下1~2cm时,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储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⑦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⑧装瓶:将容量瓶中溶

液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签。简记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

3.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常用公式

n—tnIMn—V/VmCB—n3/V机液="w0/o={mi^/m^)x100%c—lOOOpw/M

溶液稀释定律:加1XW|=»Z2XW2C|XVl=c2xV2

六、阿伏加德罗常数(NA)应用的常设陷阱

1.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

(1)在不知是否为标准状况时,误认为1mol气体的体积为22.4L,一定要特别注意,在不指明温度压强时,

气体摩尔体积没有任何意义。

考点2离子反应

一、离子共存司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有关离子的

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等。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含有的离子: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紫色)、

2

Cr2O7-(橙色)。

(2)在酸性溶液(pH<7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含有大量

AP+、Fe3+的溶液、c<OH-)=lxlO-i3mol/L的溶液等)中含有大量的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OH、CC^-、SO32

2

-、S2-、F-、CIO",SiO3-,A1O2-,CH3coO=C6H5。一、S2O32-等);弱酸的酸式根离子(HCO3-,HSO3

-5-

一等)。

(3)在碱性溶液(pH>13的溶液、c(H+)=1x10-13moi/L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或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

溶液、酚隙呈红色或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含有大量CO32-、A1O2-的溶液等)中含有大量的OH1不能共存的

离子有:Mg2+、Al升、Fe2+、Fe3+、H+、CMAg+、NH4+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HCO3->HSO3-,HS-等)。

加入铝粉后放出氢气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或c(OH-)<lxlO-7moi/L的溶液可能是酸性也可能是碱性。

⑷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S(V-与Ba2+、Pb2+、Ca2+;CCV-与Mg2+,Ba2+;Ag+与

SO42-XCO32-、PO43-、Cl-、Br-、I-;S2-与Fe2+、CR、Pb2+;H+与SiO32-;OH-与Mg2+、AN、Fe、"、CW+

等。

(5)相互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Fe3+与S2-(HS-)、SO.?-(HSO3-)>「;酸性条件下NO3

22

一、MnO「、CIO-与Fe2+、S->SO3->B-、L等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IO-、MnO4-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仍具有氧化性;NCh-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氧化性极弱,可与上述离子共存。

(6)因相互促进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AF+和Fe3+与Al。?-、CO32-,HCO3-、CIO'A10?-与NH4

+、Al»Fe3+Mg2+;N%+与SiO32-;但NH4+与CH3co0-、CO32-、HCO3-、HSO3-因水解程度不大仍能

大量共存。

(7)因发生络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Fe3+与SCN-、C6H5。一等。

二、常考的离子检验

1.阴离子的检验

0H-:能使无色酚儆变为红色、紫色石蕊变为蓝色、橙色的甲基橙变为黄色,证明有OHL

832-和HCO3-:加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CCV-或HCO3-O

2++

CO3-+2H==H2O+C021HCO3-+H==H20+C021CO2+Ca(OH)2==CaCO31+H20

SO42-:先加盐酸,如果没有沉淀,再加入几滴BaCk溶液,若有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

2

SO4»

22

SO3-:加盐酸或H2s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有SO3-,

22

SiO3-: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HNOj,若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SiO3-»

NO3-:向浓溶液中加入铜片和浓硫酸并加热,如果有红棕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02)产生,证明有

N03o

Cu+4HNCh(浓)==CU(NO3)2+2NO21+2H2O

(2)加入氯水,再加入苯,振荡,茶层显橙红色,证明有BL。2Br-+Cl2==2Cl-+Br2

I-:方法(1)加AgNO3溶液和稀HNO3,有不溶于稀HNO3的黄色沉淀生成,证明有L。L+Ag+==

AgU

方法(2)加入氯水,再加入苯,振荡,上层苯显紫红色,证明有I-o2I-+C12=2C1-+I2

2.阳离子的检验

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也能使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证明有H+。

Na+: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证明有Na+。

K+:焰色反应,透过蓝色的钻玻璃火焰呈紫色,证明有K+。

++

NH4:加入NaOH浓溶液并加热,如果能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有NH4»

A

+

NH4+OH-=H2O+NH3t

-6-

2+2+

Mg: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Mg2+。Mg+2OH-==Mg(OH)21

A伊: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如果该沉淀能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证明有AF+。

-

AF++3OH-==A1(OH)3J,A1(OH)3+OH-==A1O2+2H2O

Fe2+:方法(1)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先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则证明有

Fe2+。

Fe2++2OH-==Fe(OH)2](白色)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

2Fe2++Cb==2Fe3++2CLFe^+3SCN-==Fe(SCN)3(血红色)

3+3+

Fe3+:方法(1)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FeoFe+3OH-==Fe(OH)3J,(红褐色)

33+

方法(2)加入KSCN溶液,立即产生血红色溶液,证明有Fe+。Fe+3SCN-=Fe(SCN)3(血红色)

Cu2+:方法(1)如果观察到溶液显蓝色,证明有Cu2+o

2+

方法(2)加入NaOH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证明有C#+。Cu+2OH-==Cu(OH)2;(蓝色)

三'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⑴需要拆写成离子的物质:①强酸强碱类:HC1、H2so4、HNO3;NaOH、KOH>Ba(OH)2,Ca(0H)2等;

②可溶性盐类:钾盐、钠盐、镀盐、硝酸盐、醋酸盐以及碳酸氢盐;大多数硫酸盐、氯化物等。

(2)不能拆写成离子的物质:①多元弱酸的酸式根阴离子:HCOj-,HSO3-、HPO42-、H2PO4-HS-等。②

难溶物:AgCl、CaCCh、BaCCh、BaSCh等。③难电离物质:H20;弱酸:H2co3、H2SiO3,H2sO3、

HC10sHF、CH3coOH、C6H50H等;弱碱:NH3H20>Mg(OH)2,A1(OH)3,Cu(OH)2.Fe(0H)3等。④单

质、氧化物:Na?。、Na2()2、Fez。.?、MgO等。注意:高温熔化时H2s。4等不拆写,MgO等拆写。

考点3氧化还原反应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定义: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是电子的转移,判断依据是化合价的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间的对应关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还原剂还原性—被氧化f氧化反应一氧化产物

伍■失还原剂被氧心

ft1k1,t

实质特征反应物性质变化结果反应过程生成物得氧化剂被还原

1IJI1II

得电子f化合价降低f氧化剂f氧化性f被还原f还原反应f还原产物

二、常考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氧化剂实例还原产物

(、(或)

活泼的非金属单卤素单质X2F2、Cl2,Brz、b)、。2X-02-OH-H2O

NO或NO?、SO?或S、CL、Mn2+、C/+、Fe3+

高价含氧酸及其HNO3>H£04(浓)、HC1O、KMnQi、K2G2O7、K2FeO4

Mn2+、PN+、OH-或H0

某些(过)氧化物MnO2>PbO2>CIO2、Na2O2.H2O22

高价金属阳离子Ag+、Fe3+、Cu2+Ag、出+或Fe、Cu

-7-

另外,一定条件下能产生O2的物质都具有强氧化性:如Na。、H2O2,KMnO4、KC1O3,HNQ3、HC10等。

2.还原剂

还原剂实例氧化产物

Mn+(K+Ca2+Na+Mg2+Al3+Zn2+Fe2+或

活泼的金属单质M(KCaNaMgAlZnFe)

Fe3+)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H2O、CO或CO2

H2>C

元素处于低价态时的化合物CO、SO2SO32-、NH3(N2H4)、H2S,HICO2、SO3或SO?-、N”S、b

非金属阴离子S2-、I-、BL、Cl-S、I2>Bro、Cb

低价金属阳离子Fe2+>Cu+Fe"、Cu2+

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的比较。即物质越易得到电子,其氧化

性越强;物质越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一般情况下,物质的氧化性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弱,反之亦然。

1.根据同一元素化合价的高低比较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是:元素的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

2.根据“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反应原理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失电子氧化反应____________

II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剂(还原产物)+弱氧化剂(氧化产物)

(强氧化性)(强还原性)(弱还原性)(弱氧化性)

If

得电子还原反应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2FeCl3+Cu==2FeCl2+CuCl2,氧化性:Fe>

Cu2+,还原性:Cu>Fe2+»

3.根据金属或非金属活动性比较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渐弱

、Ca2+Na+Mg2+AF+Zn2+Fe2+SM+Pb?+(H+)+Fe?+Ag+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FCbBr(Fe3+)IS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222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

F-Cl-Br-(Fe2+)I-SO2-S2-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3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增强

记忆口诀:易得者,不易失;易失者,不易得。或记忆为:单强离子弱。

4.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比较

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Na<Mg<Al<Si<P<S<Cl

-8-

同主族从上到下还原性增强:Li<Na<K<Rb<Cs

5.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比较2Fe+3ck逊=2FeCbFe+S-FeS则氧化性:Cb>S

总的来说,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根本依据是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即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不能以

得失电子的数目多少判断。

6.据电解池两极的放电顺序判断

电解池中: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还原性强的阴离子在阳极上先放电(失电子);氧化性强的阳离子在阴极

上先放电(得到电子)。

四、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1.“价性统一”规律

元素在物质中所处的价态高低,决定着该元素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一般说来,“同种元素多种价,高价氧化低

价还,中间价态两俱全"。即:

考点4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

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常考的可逆反应有:CO+H2O(g)CO2+H2>N2+3H2n2NH3、2HIUH2+I2、

2SO2+O212sO3、2NO2=^N2O4,还有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盐的水解等。

2.可逆反应的特点

(1)存在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故用“一”表示可逆反应。

(2)存在两个反应速率y正和u逆,v正和v逆可以相等可以不相等,且哪个速率大向哪边进行。

(3)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混合物)同时共存。

(4)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存在限度一一化学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保持不变的状态。可逆反应在化学平衡状态时达到了反应的最大限度。

1.化学平衡的四特征

(1)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且丫正、丫逆70。

(2)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应

(3)定:条件一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4)变: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

(1)对同一物质B:当丫正=丫逆或v消耗=丫生成时,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而v正(A):u正(B):v正(C)=":b:c

可能未达到平衡。

-9-

(2)各组分浓度不变:各组分的浓度c(B)、物质的量、质量不变;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各气

体的体积分数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不变等都是平衡标志。但各组分的浓度相等或各组分的浓度比

等于计量系数比都不是平衡标志。

(3)反应混合物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在平衡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当该量不变(变量不变)时,可逆

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若某一个量随反应的进行始终不变,则该量就不能作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

据。①体系的颜色、温度不变或平衡常数K不变都是平衡标志;②对反应前后总体积改变的可逆反应,其总物

质的量、总压强(定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不变都是平衡标志;③对反应前后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总物质

的量、总体积、总压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都不是平衡标志;④对于气体总质量、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的判断一定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物质的状态以及定容、恒压等条件来确定是变量还是恒量。如果是变量,就

能作为平衡标志,如果是保持不变的恒量,就不能作为平衡标志。

⑦反应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⑧反应混合体系的密度不再变化

⑨单位时间内生成“molNz的同时,生成3〃mol的H2⑩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例]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2Hl(g)=H2(g)+b(g)已经达

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HI的物质的量浓度④气体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Key:②⑤⑦⑩;③⑤

三、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勒夏特列原理

I.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浓度:若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

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①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变化的可逆反应,若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

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②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

如l2(g)+H2(g)=2HI(g),增大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③对反应混合体系都是固体或液体的

物质,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3)温度:若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

移动。

(4)催化剂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增大幅度是等同的,因此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使用催化剂

可以缩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

以上平衡移动的方向与速率之间的关系可参看P28"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下同。

2.几种特殊情况下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1)根据速率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总是向正、逆反应速率相对大的方向移动。

(2)当温度一定时,减小(增大)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对气体增大(减小)压强,故改变容器的体积时平衡

移动的方向根据压强的改变判断。

(3)恒容时,同等倍数的增大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物质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增大压强判断;若不

同等倍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物质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用Qc(见P31“浓度商”)判断。

-10-

(4)在恒容的容器中,当改变其中一种气体物质B的浓度时,必然同时引起压强的变化,但平衡移动方向

决定于物质B的浓度的改变。如l2(g)+H2(g)=2HI(g)反应中,若增加出的量,平衡正向移动。

⑸恒容时,形如“A(g)+%B(g)=cC(g)的反应(反应式的一边是一种物质),如果增加(或减少)C的量,

平衡移动的方向根据浓度的影响判断,而转化率、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变化根据压强的变化判断。

(6)“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在已达到平衡的气体可逆反应中,若加入与任何气体不反应的“惰性气

体”,平衡是否移动有两种可能:①恒温恒容时,通入不参加反应的“惰性气体”,由于各组分的浓度未发生变化,

故平衡不发生移动;②恒温恒压时,通入“惰性气体”,因体积增大,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减小,相当于减

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考点5盐类的水解

一、盐类的水解及规律

1.盐的种类

盐可以看作是酸碱中和的产物,从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强弱角度分类,盐可以分为: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

(1)强酸强碱盐:如NaClNa2SO4KNO3等;

(2)强酸弱碱盐:如NH4C1FeCbCuSO4(NH,2SC)4等;

(3)强碱弱酸盐:如CHKOONaNa2cO3NaHCOaNa2s等;

(4)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等。

2.盐类水解的实质

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酸

或弱碱,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因溶液中c(H+)忿(0H-)而使得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

3.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要用,不用"=="。

(2)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也不发生分解,

所以离子方程式不标”和“t”,生成NH3H2O,H2cO3等物质不写分解产物的形式。

(3)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但以第一步水解为主,如C03?-的水解:

2

CO3-+H2O^=±HCOj-+0H-(主要),HCO3-+H20H2CO3+OH-(次要)。

(4)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方程式一步完成,如A13+的水解:A13++3H2。一A1(OH)3+3H+

(5)某些盐溶液混合时,一种盐的阳离子和另一种盐的阴离子会相互促进水解,使两种离子的水解趋于完全,

+

此时水解方程式用1"="、"t”和“I",如AP+3HCO3-==Al(OH)3;+3CO2t»见PQ“相互促进水解离子方

程式”。

4.盐类水解的规律

(1)谁弱谁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双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2)强酸弱碱盐阳离子

-11-

水解,溶液呈酸性,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水解程度FeCl3>NH4Cl»(3)强碱弱酸盐阴离

子水解,溶液呈碱性,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如水解程度Na2CO3>CH3COONa«(4)弱酸弱

碱盐由于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决定于两者水解的程度。如CH3coONH,溶液呈中性。

5.类似盐的水解反应

无论是盐的水解还是非盐的水解,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印0分别离解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成

新物质。反应模式如右图:

考点6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熔点底(97.81℃),能导电导热,是热和

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跟水的反应:2Na+2H2。==2Na0H+H2T2Na+2H2O==2Na++2OH-+H2T

Na与H20(有酚献)反应的现象: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浮、熔、游、嘶、红)。

2++3+

(2)钠跟盐的反应:Cu+2Na+2H2O==Cu(0H)2;+2Na+H2T2Fe+6Na+6H2O=

2Fe(OH)31+6Na++3H2?

钠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比其活泼性差的金属单质。

(3)钠跟氧气的反应:4Na+O2==2Na2O2Na+O2百.,蹴Na,O,

二、钠的重要化合物

1.Na?。和NazCh的性质比较

钠的氧化物颜色状态与此0反应与CO?反应与盐酸反应转化用途

氧化钠Na?0+HoONaO-FCOo==NaO+2HC1==用于制取少量

白色固体22

(Na〜2NaOHNaCO2NaCl+HONaO

2。)23222

2Na2O+O2-

过氯化钠2Na2O2+2H2O2Na2O2+2CO22Na2O2+4HCl=二强氧化剂、漂白

淡黄色固体2Na2()2

(Na2O2)==4NaOH+==2Na2cCh+4NaCl+2H2O+O2f剂、供氧剂

2.NazCh的强氧化性

试齐IJ氢硫酸FeCb溶液Na2so3(SO2)溶液酚酸溶液品红溶液

现象溶液变浑浊红褐色沉淀溶液仍为无色先变红后褪色红色褪去

NazCh+H2s——S]4Na2O2+4FeC12+6H2O==Na202+Na2sO3+H2O==与水反应生成NaOH,NaQz有强

反应原理

4Fe(OH)3i+8NaCl+O2T

+2NaOHNa2SO4+2NaOHNa?。?有强氧化性氧化性

说明Na26与还原性的盐反应时,可认为NazO?先与此0反应,生成的再与盐反应,将两反应合并得总反应

-12-

3.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

(1)NaOH与单质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K)2+3H2lSi+2NaOH+H2O==Na2SiO3+2H2t

Cl2+2NaOH==NaCl+NaClO+H2O

(2)NaOH与酸的反应:H++OH-==H?0CH3coOH+OH-==CH3coCT+H?。

(3)NaOH与氧化物的反应:2NaOH+CO2(少量)==Na2cO3+H2ONaOH+CO2(aft)==NaHCO3

2NaOH+SO2(少量)==Na2sO3+H2ONaOH+SO2(a>)==NaHSO3

考点7氯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和制法

1.氯气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的反应:Ck+2Na点燃2NaCl(剧烈燃烧,产生白烟)

3Cl2+2Fe==J^2FeCI3(剧烈燃烧,产生棕色烟,溶于水得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Cb+Cu点燃CuCb(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烟,溶于水形成绿色的氯化铜浓溶液)

(2)Cl?与非金属的反应:CI2+H2S?HC1(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Ck+比上学2HC1(光照氢气与氯气的混合气体,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瓶口有白雾)

(3)Cb和比0的反应:C12+H2O^=±HCH-HC1O(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通常为浅黄绿色溶液,有刺激

性气味,溶解的氯气中只有少部分与H2O反应,所以新制的氯水可以代替Cb使用)。

氯水中存在三个平衡:CL+H2O=HC1+HC1OHC10=iH++C10-H20=H++0H-

氯水中有三种分子:C12、H2o、HC1O;四种离子:H+、Cl-、CIO-,0H-。氯水的主要性质有:

①不稳定性:2HCI0光照或△2HC1+02t因氯水不稳定,所以氯水久置后就变为盐酸。

②酸性:HC1和HC10电离产生大量的H+,所以氯水显酸性。如加Na2co3固体有气泡产生。

③强氧化性:因HC1O和Cb都具有强氧化性,氯水能将SO32->Fe?+、「等氧化为SO?-,Fe3+、I2„

④漂白性:HC10的强氧化性能使有机色剂氧化而褪色。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加入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⑤C1-的性质:氯水中加入AgNC)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cl-+Ag+==AgCl;

(4)Cb和碱的反应:Cl2+2NaOH===NaC10+NaCl+H202C12+2Ca(OH)2===CaCl2+Ca(ClO)2+2H2O

2+3+

(5)CI2的强氧化性:2Br-+C12===2C「+Br22「+02===12+20-2Fe+Cl2===2Fe+2Cl-

SO2+CI2+2H2O===2HC1+H2s04Na2sO3+CI2+H2O===Na2so4+2HC1

6FeBr2+3Cb(少量)===4FeBr3+2FeCl32FeBr2+3Ck(过量)===2FeCl3+2Br2

2NH3+3CM过量)===6HC1+N28NH3+3CM少量)===6NH4C1+N2

3.氯气的制法

气体的制取流程:原理一、装置一除杂一'干燥一验纯一》收集尾气处理

-13-

(1)反应原理:MnO2+4HCl(^)=4nCl2+C12t+2H2O

2KM11O4+16HC1(浓)===2MnCl2+2KC1+5C121+8H2O

⑵发生装置:见P110“气体发生装置图9”。

考点8氮及其化合物

一、N2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1)结构:电子式:NN,结构式:N三N。

(2)化学性质:氮气(N三N)的结构特点使得用化学性质很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下列反应:

N,+3H,一同温同生2NH3(人工固氮)N2+O2放电2NO(自然固氮)N2+3MgA=*Mg3N2

催化剂——

2.氮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

(1)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有毒的不溶于水的气体;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N02:2NO+C»2==2NO2

(2)二氧化氮:NO?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能溶于水并跟水反应:

3NO2+H2O==2HNO3+NO(NO2不是硝酸的酸酎);NCh与N2O4可以相互转化:2NCh(红棕色)=^2。4

(无色)

(3)NO、N0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NO+N02+2NaOH==2NaNO2+H20

(4)NO>NO?的实验室制法

3Cu+8HNC)3(稀)==3CU(NO3)2+2NOt+4H2OCu+4HNC)3(浓)==Cu(NO3)2+2NO21+2H2O

(5)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可能用到的化学方程式有①2NO+O2==2NC)2②3NO2+H2O==2HNC)3+

NO

@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不同情况下剩余的气体为:

类型NO2+H2ONO2+NO+H2ONO2+O2+H2ONO+3O2+2H2O

反应②②②©@

剩余气体NONONO或Ch或无NO或Ch或无

二、NHJ

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形成氢键)且能形成喷泉。

2.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烧瓶内外压强差。)•氨气

(2)能发生喷泉实验的物质:①NH3、HC1和H20;②NO2+O2和HzO;4水

③CO?、SO2>CI2和NaOH溶液。P

(3)喷泉实验的延伸:易溶于水的尾气处理时要防倒吸。[

3.NH3的化学性质图易水

(1)N%与比0反应: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A

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液态的氨气,为纯净物。一水合氨(NH3-H2。)是弱碱,不稳定:NH3H2ONH3t+H2O

+

①NH3与水反应生成NH3H2O,电离出OH1显弱碱性:NH3+H2ONH3H2ONH4+OH-

②氨水中的成分有三分子:N4、比0、NHrHiO,三离子:OH-、NH4+、H+,故氨水是混合物,其溶质是

-14-

NH3,而不是NH3H2O。N%是非电解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