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文明的产生(规律·共通性)1.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2.农业畜牧业的影响:①农业手工业分工;②出现交换贸易;③专人管理和文化工作;④早期城市形成。3.国家的产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和部落战争→国家产生→记事与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4.文明产生的标志:阶级、城市、文字、国家。二、文明的多元(独立·多元性)1.早期文明特点:都属于奴隶制,但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2.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政治: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汉谟拉比法典》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文化:楔形文字;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60进制。3.古代埃及政治:法老专制,君权神授,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文化:象形文字;根据尼罗河泛滥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4.古代印度政治: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文化:婆罗门教;佛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发明09,按位计值。5.古代希腊(1)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2)代表:雅典(民主制)、斯巴达(寡头制)(3)文化:希罗多德首创“历史”,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4)雅典民主政治根源:奴隶制工商业繁荣。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平等直接民主城邦意识权力制约积极意义:对雅典: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文化广泛深入发展。对后世: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律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积累经验。局限性:①就民主范围而言,雅典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就民主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③就民主方式而言,雅典民主采取了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④就民主实质而言,雅典民主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民主。【重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文明的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向。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环境在文明发展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一、文明的扩展(扩展·联系性)(一)农耕文明扩展优势(略);扩展方式:武力扩张(二)商业文明扩展方式:对外移民、商业贸易。(注意:殖民城邦是独立自主的)(三)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基本途径:暴力冲突、和平交往。二、上古的帝国(一)波斯帝国1.时间:前6世纪伊朗高原,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帝国。2.政治: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中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制约。3.影响:巩固了波斯帝国对征服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波斯帝国内部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二)亚历山大帝国1.时间:前4世纪(前336年——前323年)2.统治:政治—继承波斯基本制度(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文化—推广希腊文化(希腊化)。3.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三)罗马帝国1.兴起:前753罗马王国(君主制)—前509罗马共和国(贵族制)—前27年罗马帝国(君主专制)2.衰亡:395年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3.状况:奴隶制、12世纪“罗马繁荣”、4世纪以基督教为国教。三大帝国共同特征:1.依靠军事征服建立;2.都是奴隶制国家;3.君主专制,君权神授;4.帝国维系很大程度取决于君主个人能力和制度运行的效率;5.帝国统治依靠官僚体系和军队维持;6.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三、文明的交流1.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展到埃及和希腊。埃及雕塑艺术影响希腊,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中亚和印度。2.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影响印度、中亚、西亚、西欧的各种字母。3.中国在公元前后,就与罗马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概述1.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2.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教会控制精神生活(教权王权并立)二、封君封臣制度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2.关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①以土地、契约为纽带,形成双向权利义务、契约关系。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不能越级管理。③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彼此割据。④王权有限4.评价:形成封建等级,利于稳定地方秩序,巩固统治;封建领主较强的独立性,导致分裂割据局面。三、庄园与农奴制1.庄园: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组织形式。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庄园法庭(拥有司法权)2.农奴制度农奴和自由农民:二者均为领主的佃农,但自由农民是独立小生产者,权利受法庭保护。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四、教权与王权并立(依存、斗争)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等级制度,教权高于王权。经济:最大的封建地主,征收什一税。思想:教会神学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原罪、禁欲苦行、繁琐的宗教仪式、因行称义)。五、中世纪的新变化(一)王权加强王权与各级封建领主、教权斗争进步意义:1.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渐走向统一。2.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控制,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3.王权加强推动了议会的出现。4.西葡两国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二)城市兴起(1)背景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②耕地面积增加,技术进步,农业剩余产品增加;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兴起了众多城市。(3)自治方式: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4)影响: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自由、平等、民主意识逐步觉醒,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总之,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重点总结】中古时期的西欧中古前期中古后期政治政治分裂,王权软弱;教权高于王权王权加强,议会兴起,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农奴制盛行工商业复兴,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教会神学控制精神生活,束缚人性兴办大学,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复兴。阶级封建等级分明市民阶层壮大,早期资产阶级出现六、拜占庭帝国(395—145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教合一,形成完善法律体系——《查士丁尼法典》;工商业发达;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七、俄罗斯,基辅罗斯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专制集权、政教合一、东正教、斯拉夫字母)。2.16世纪初,形成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3.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加强集权。4.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阿拉伯帝国(一)发展历程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适应了混战状况下,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的需要)。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政权,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二)统治特点1.专制集权、政教合一,商业贸易发达。2.融合东西,促进交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保留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二、奥斯曼帝国(一)兴起:1453年,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6世纪,地跨亚非欧。(二)统治:专制集权、政教合一、控制商路,阻碍交流。三、南亚世纪,笈多帝国征服北印度,但政令不统一,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世纪,德里苏丹国建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苏丹,专制集权,苏丹任命行省总督。四、日本年,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和武士集团兴起。3.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幕府将军掌握实权。4.17世纪,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五、朝鲜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世纪初,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学习唐朝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地方分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制,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军入朝作战,邓子龙、李舜臣牺牲,中朝民众取得胜利。第5课古代亚洲与美洲一、非洲1.东非——阿克苏姆王国、桑给巴尔等(1)兴起——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开展、伊斯兰教的传入。(2)地方特色——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2.西非——加纳、马里、桑海(1)兴起——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2)统治——中央集权,官吏由国王直接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生产;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3.南非——津巴布韦二、美洲(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辣椒)1.玛雅以种植玉米为主,金字塔祭祀,精美陶器,发明文字,玛雅历法,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2.阿兹特克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部落首领管理,向阿兹特克纳贡。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都城特诺奇蒂特兰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城市交通运输。3.印加都城库斯科,国王世袭集权,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充任地方长官,为征税征兵有详细的人口调查;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第6/7课新航路开辟原因与条件1.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流传,欧洲出现寻金热;3.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商路,征收重税,造成商业危机。4.政治动力:欧洲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王权强化,积极对外扩张。(世俗国王的支持)5.精神动力:西欧人热衷于向海外传播基督教。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追求财富的精神。6.客观条件:航海、造船技术及地理知识的进步,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指南针)过程东探索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7年—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探索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9年—1522年,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影响1.对欧洲——推动欧洲社会转型(1)引起了商业革命。①贸易范围规模扩大;②商品种类增多;③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出现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新形式;④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⑤重商主义思想盛行。(2)引起了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靠收取固定货币地租营利的封建地主迅速衰落,新兴商业资产阶级获得较大发展,推动欧洲社会转型。(3)西欧殖民者开始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4)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澳(1)殖民扩张与掠夺给非洲、美洲、澳洲土著居民带来沉重的灾难,造成了非洲、美洲长期的贫穷落后;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进步。(2)新航路开辟早期,大量黄金白银流入亚洲,促进了亚洲商品经济发展。3.对世界(1)打破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地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文明交流,带动了世界范围的民族和文化交融,高产作物传播带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重点补充】1.黑奴贸易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美洲采矿、种植园经济的开展缺少劳动力。(2)影响:①对非洲:使非洲损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加剧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②对美洲:促进了美洲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推动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③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社会转型。④对世界:密切了欧非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2.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经济: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外交:西方来华贸易使统治者对海禁有所放松;殖民者侵扰我国,诱使中国加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西学东渐”出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文艺复兴(一)背景1.思想:天主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2.经济: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享乐,发展资本主义。3.文化: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4.外部推动力:中国的印刷术造纸术在西欧传播并广泛应用。5.直接原因:14世纪中期,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促使人们反省。(二)概况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欧洲其他地区2.特点: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3.领域:文学、艺术领域4.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内涵——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三)文艺复兴影响(评价)1.积极作用:(1)经济: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精神活力。(2)政治: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3)思想: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宗教改革起推动作用。(4)科技: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局限性:(1)过分强调个性和现世生活的幸福,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奢靡之风泛滥。(2)披着宗教外衣,没有摆脱宗教束缚,主张宗教和解,没有对社会合理的改造方案。(3)以城市精英的运动为主,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一一宗教改革(一)背景:1.经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天主教会。2.政治:天主教会腐败,引起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3.思想: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人文主义思潮活跃。(二)概况:1.时间:16世纪开始于德国,后席卷欧洲各国2.领域:宗教领域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实质:宗教外衣下早期资产阶级反对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改革和政治运动。(三)宗教改革的内容1.马丁·路德(1)背景:①德意志受罗马教会压榨严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教皇兜售赎罪券(导火线)(2)开始标志:1517年张贴__________________(《论赎罪券的功效》)(3)思想主张:①“因信称义”——核心思想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②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人有权读圣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④王权高于教权2.加尔文核心思想:先定论影响:①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②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③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合理性。④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四)其他改革、新教与天主教的宗教战争与成果1.德国宗教改革引发农民战争,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诸侯有权决定本国臣民信仰,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不愿服从者可以迁走。2.法国30年“胡格诺战争”,1598年,国王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民众有信仰新教自由。3.英国亨利八世1534年《至尊法案》,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建立起附属于国王和政府的民族教会——英国国教。伊丽莎白一世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作为信仰唯一标准(但英国国教以国王取代天主教会,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4.天主教会的应对——反宗教改革: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腐,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以宗教裁判所迫害新教;成立耶稣会,积极在海外传教。(五)宗教改革的影响1.政治:沉重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天主教会,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促进了欧洲各国__________的形成。2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4.科学: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近代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动力。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4.个人努力:科学家们重视试验,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也有利于科技的发明和发展。(二)发展概况1.哥白尼(波兰,1516世纪)(1)贡献: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2)意义: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开始形成)。2.伽利略(意大利,1617世纪)研究方法: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3.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英国,1718世纪)(1)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2)意义:①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②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③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启蒙运动(一)背景1.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______________日益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的封建制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做舆论准备。3.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启蒙运动起了推动作用。4.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二)概况1.时间:17、18世纪17世纪始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2.含义: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启迪和开启人们反封建意识的思想文化运动。3.领域:侧重于政治领域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4.指导思想:理性主义(理性是指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孟德斯鸠: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②“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③主张君主立宪制影响: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2.伏尔泰:①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君主专制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主张君主立宪制3.卢梭:①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君主专制②“天赋人权”③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④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财产私有制。⑤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是思想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革命理论。4.康德:①“人非工具”②宣扬“理性”,即人应该独立思考③自由、民主、平等5.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来源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四)启蒙运动的影响:1.思想: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政治: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4.科学: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5.世界:成为亚、非、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一)历史渊源:英国有限制王权,召开议会的历史传统(《1215大宪章》、议会君主制)(二)经济基础: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圈地运动、殖民扩张)(三)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壮大(四)社会背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五)政治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保障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①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英吉利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克伦威尔死后,农民运动高涨、矛盾激化→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赶走詹姆士二世,迎来玛丽威廉(革命完成)确立(一)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二)内容:主要内容是限制________,确立__________、法律至上的原则(三)意义:1、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2、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3、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注:《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了立法权,国王权利受到限制,但国王仍然握有行政权(1689——1721),此时绝不能说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发展(一)1.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标志: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成为英国首任首相,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二)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三)19世纪中期,形成两党政治,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特点(一)以__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为核心。(二)国王是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三)首相是___________,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四)内阁名义上对___________负责,实际上对______负责,与________在政治上共进退。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背景:1.经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形成统一市场,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思想文化: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英国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统治方式移植到北美,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议会有一定民主色彩)过程:1775年莱克星顿开始独立战争,1776年《独立宣言》,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独立。二、民主共和制确立(一)标志1787年5月,费城制宪会议召开(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制定了1787宪法。(二)内容及原则1、__________原则。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地方各州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力。(特点: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作用:既保证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2、_________原则。立法权属______、司法权属________、行政权属_____,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3、___________原则。总统、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________选举产生,众议员由选民_____选举产生,参议员由__________选举产生。(三)评价1、积极方面: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确立了联邦制的民主共和制,促进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有利于美国的长治久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度为后世多国所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等选举权被剥夺。注意:美国1787宪法是各方面利益妥协的结果。1、______与______妥协。国会实行两院制,有照顾大州利益的按比例代表制选举的众议院,又有照顾小州利益的每州固定两名代表组成的参议院。2、______与______妥协。地方各州服从联邦,联邦有最高主权;中央联邦政府允许地方各州保留一定自主权。3、______与______妥协。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南方同意组建联邦,并将关税权上交联邦政府三、发展——两党制、南北战争(1861——1865)1、背景:州权主义观念仍旧活跃;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双方对关税、奴隶制发生分歧。2、结果: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维护了联邦的权威,巩固了联邦的统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原因:1.经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壮大。3.政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4.思想: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5.国际: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加剧财政困难,北美独立抗争精神激励了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二、过程①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加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开始)。②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制、人民主权、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③1791年,君主立宪派(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普奥干涉。④1792年,路易十六勾结外敌,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吉伦特派(大资产阶级)控制立法议会,普选产生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但反法联盟干涉、物价飞涨,吉伦特派反对粮食限价,引不满。⑤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雅各宾派(中小资产阶级)平抑物价、按人口分配土地(获得了农民支持,但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制造了障碍)、镇压反革命(恐怖政策:收押、监管、处决嫌疑犯)。⑥1794年,反对派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1795年热月党人(大资产阶级)掌控督政府执政,软弱腐败。⑦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帝制,实行中央集权体制,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颁布《民法典》——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典范。进一步摧毁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⑧拿破仑扩张,战争性质由革命战争转变为对外侵略战争。侵犯了欧洲国家的主权,掠夺各国人民,但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革命思想,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激发了各国人民觉醒,民族主义萌发。⑨1814年,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彻底失败。三、法国革命曲折反复的原因。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义的扩展一、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1870年后,内阁权力扩大,选举权扩大至工人阶层。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三、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背景:1.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俄国经济军事落后,社会矛盾激化;2.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呼吁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内容:①“解放法令”: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半土地作为份地(农民背上沉重债务,且受村社束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缴纳,农民必须得到村社同意才能离开村社)。②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③地方自治选举:农村建立自治局,城市设城市杜马教育改革及义务兵役制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标志着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局限性:未触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农民待遇没有明显改善,暴动不断。四、美国:1861—1865内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维护联邦统一。五、意大利: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1870年实现国家统一。六、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德国的统一1871原因:(1)19世纪中期,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二)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_______________制。内容:1、帝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掌有主权,地方各邦有一些自治权。2、皇帝有权任命______和官员,有权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签署法律,统帅军队,任命军官。3、__________主持帝国政府,只对_______负责,不对________负责。4、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普选(直接选举)产生,共同掌有立法权,但帝国国会立法必须经过联邦议会的同意,帝国国会有预算审查权,但皇帝对财政问题有否决权。特点:专制为实、立宪为虚,行政机关(皇帝、首相)控制立法机关(议会)。(三)评价: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2、进步性:巩固了德国统一,为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和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德国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3、局限性:专制为实,立宪为虚,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四)德国专制成因。1.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新兴资产阶级软弱。2.封建容克贵族地主、军阀势力强大。3.德意志统一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鲁士国王通过王朝战争形式实现,国王权势较大。七、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八、明治维新——1868年1.背景:内部,幕府危机——等级制度森严、重农抑商、西学传播、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武士不满、锁国政策。外部,1853年,黑船来航,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2.内容: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四民平等③殖产兴业文明开化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天皇统揽一切,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3.评价: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摆脱了被西方殖民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走上了富强道路;向西方学习,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阻碍了工业化发展;藩阀仍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扩张。九、政府和议会的关系1.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2.美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与议会分权制衡3.法国:政府由议会产生,总统和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4.德国:政府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不受议会监督,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十、全面认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各国进行革命或改革。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作用:1.政治: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也有利于工人阶级利用选举和议会进行合法斗争,促进世界民主政治、法制发展。2.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局限性:资产阶级操控垄断政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工具。两次工业革命给世界造成的不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生产力进步,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进步,迎来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机器工厂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中小企业为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出现垄断组织,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结构农业比重降低,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重工业超越轻工业,成为主导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贫富差距加大,工人运动兴起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管理方式工厂主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管理者高级人才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城乡结构★加速近代城市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活方式交通便利,社会流动性加强;农业机械化、大农场普及、农业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休闲娱乐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美德实力上升,冲击英国经济霸权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垄断一定程度破坏了自由竞争殖民方式掠夺原料、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政治制度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国际格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建立国际关系英国霸权巩固,但列强竞争加剧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社会问题城市病、环境破坏、贫富差距、资源枯竭、阶级剥削沉重、民族压迫殖民思想文化思想: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新型民族解放运动、列宁主义诞生对中国欧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一股向西方学习思潮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9课补充一、四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点1、都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特征),代议制机构掌握立法权。3、都体现或部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4、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二、1875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一票共和三、1871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制度名称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政府首脑产生方式负责对象行政权立法司法权力中心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终身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议会首相及其内阁议会下院议会上院议会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选民选举任期总统选民间接选举宪法总统及其内阁国会联邦法院总统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议会选举任期总统议会选举议会总统和内阁议会法院议会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世袭终身首相1皇帝任命1皇帝皇帝和首相议会联邦法院皇帝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早期殖民扩张1500年(新航路开辟)——1765年(工业革命前)殖民方式:因为本时期欧洲制造业还很落后,所以殖民获利主要是通过野蛮掠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16世纪)1.新航路开辟之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始了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活动。世纪,因为葡萄牙武力并不够强盛,所以多是占据点的方式,主要据点集中在西非海岸、东非海岸,印度沿岸、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沿海以及中国的澳门。3.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帝国,任命总督实行专制殖民统治。为了掠夺金银,先是大肆屠杀(种族灭绝),后采用奴隶开采金矿,建立种植园。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使殖民地在经济上对宗主国产生极强依赖性。西、葡从亚非拉获得的大量金银,并没有用于发展本国手工业,而是用于向欧洲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从亚洲购买商品,反而促进了英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渐衰落,被称为“黄金漏斗”。三、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上半叶)1.崛起条件:(1)经济条件:荷兰素有经商传统,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之一。(2)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大西洋沿岸(3)政治条件:16世纪末摆脱西班牙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发达的行业:造船业、运输业重要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荷兰重要殖民地和据点:亚洲:夺取了马六甲、一度占领中国台湾。非洲:夺取好望角。美洲:建立了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四、英国的殖民扩张。1.英国殖民的条件:(1)经济:政府实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2)地理: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3)政治: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4)军事: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为武力保障英国崛起过程(注意顺序)①16世纪末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②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荷战争直接原因——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船载运。③18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后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附:列强对外侵略方式的变化过程(1)工场手工业阶段——新航路开辟后,1500年——1765年左右主要侵略方式是野蛮掠夺(武力征服、海盗劫掠、欺诈贸易、奴隶贩卖)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金银从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及之后,1765年——1880s末左右主要侵略方式是商品输出(武力打开市场,接着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主要目的是争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满足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890年以来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侵略方式是相互之间争夺殖民地,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投资建厂、建银行、建基础设施等,加紧掠夺),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输出,从而瓜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一、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社会)政治前提:英国在17世纪末率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社会较为稳定。可能性条件: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给英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料;同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1624年《垄断法》)。必要性条件:圈地运动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英国必须进行一场技术革命,来满足广大市场的需要。二、过程1765年开始于棉纺织业;1771年,近代工厂诞生;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三、特点①最先在英国发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②以轻纺工业为主。③发明者多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或技师。④机器工厂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四、影响(略)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1914年左右)一、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二、主要成就及发明(略)三、特点1.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发展迅速(以美德为中心)2.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3.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发明迅速地转变为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4.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比如: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四、影响(略)工业革命的影响1——资本主义制度扩展与完善(详见第9课)工业革命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人运动诞生条件社会基础: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基本前提★)阶级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欧洲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捣毁机器→争取政治权利)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3.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发展:1867《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1864年伦敦成立第一国际。意义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巴黎公社(1871年)原因(背景)——爆发具有偶然性:1.外因(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德国签订屈辱条约;2.内因(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阶级矛盾激化。(爆发的偶然性:法国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只是因为普法战争的特殊情况下,才爆发了这场革命。)特点:自发性(工人自发组织,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偶然性(特殊条件下发生)★措施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2.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没有全面公有制改造),维护劳动者利益,实行八小时工作制。3.教育:义务教育,世俗教育全面替代宗教教育。(注:工人选工人,是真正的民主,反映出人民当家做主的特点。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没有特殊待遇,体现了公仆意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不是社会主义政权;巴黎公社运动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但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原因:失败的必然性1.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2.主观原因:(1)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2)没乘胜追击,导致资产阶级反扑;(3)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4)没接管法兰西银行(5)孤军奋战,缺少同盟军,没同外省革命者联系,没同农民结成联盟。3.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普鲁士干涉)五、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修正主义的泛滥背景:①垄断资产阶级为破坏工人运动,收买工人中的上层分子,形成工人贵族阶层;②资产阶级政府暴力镇压的同时,采取扩大选举权、立法、改善待遇等措施缓和阶级矛盾,麻痹工人阶级;③议会选举权扩大,工人党利用议会展开合法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代表:德国伯恩施坦主张: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合法斗争也能取得政权;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已过时。列宁主义(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与马克思不同的观点);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坚决抵制修正主义)。工业革命的影响3——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独立运动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过程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先后踏上殖民扩张道路,殖民体系的雏形开始形成。2.工业革命后,更多的地区被殖民者征服,掠夺原料,商品输出,列强势力向内陆拓展,殖民体系初步形成。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二)表现1.拉丁美洲:工业革命前就已处于殖民统治下(总督专制统治、农奴制、种植园经济),独立后沦为半殖民地。:英国控制印度、缅甸、马来半岛;荷兰控制印度尼西亚;法国占领印度支那;美国夺取菲律宾;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斯曼土耳其、伊朗、中国半殖民地化。3.非洲: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1869年);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向苏丹扩张;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殆尽。二、亚非拉独立运动(一)拉美独立运动与独立后的抗争1.背景: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②拉丁美洲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③启蒙思想传播激发民族民主意识;④法国大革命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对殖民地的控制;⑤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1826年,美洲大部分地区取得独立。3.独立后的发展状况:①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西葡专制封建的殖民方式导致拉美问题重重)②英美等加紧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与政治渗透(1823年门罗宣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半殖民地化)③民族民主抗争: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二)亚洲的觉醒: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各国民族危机;各国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启蒙思想传播,民族忧患意识、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印度: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1905年,提拉克号召联合群众,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工人大罢工(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伊朗:1905—1911年立宪革命,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宣布君主立宪;最终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中国:辛亥革命(略)(三)非洲的抗争:祖国党,“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2年,阿拉比抗击英国侵略,最终失败。2.苏丹:1881年,苏丹马赫迪起义,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最终失败。3.埃塞俄比亚:1894年,孟尼利克二世率领人民打败意大利侵略者,保持了独立。补充:“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的觉醒”的区别亚洲革命风暴亚洲的觉醒时间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领导力量农民、封建王公、宗教领袖民族资产阶级性质旧式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方式武装起义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结果失败大多失败,但取得一定成果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工业革命的影响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扩军备战。(3)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各国统治者对民众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情绪(5)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逻辑: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霸权斗争更加激烈→矛盾重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注意:①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改变;②意大利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集团)(二)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施里芬计划”进攻重点—西线马恩河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转入阵地相持,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5年,进攻重点—东线,未能击垮俄国1916年,重点转到西线凡尔登战役(转折点)、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日德兰海战(未打破英国封锁)第三阶段:1917年美、中等国参战;1918年3月,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魏玛共和国成立,德国宣布投降。注意:美国前期孤立主义的中立政策,发战争财。后来,为何加入战争?①与英法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②与协约国经济利益联系密切,提供了大量贷款;③俄国二月革命,使协约国有战败的风险;④为了战后分享胜利果实,夺取世界霸权。(三)性质:一场非正义的、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四)影响:(1)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催生了新世界: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国际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②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展,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③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开展:a.东欧民族国家的独立;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殖民体系开始瓦解;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3)对人类社会:①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战、和平、理性、危机感)。二、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凡尔赛宫召开处置战败国和巩固胜利成果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1.操纵国: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尔.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2.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为了压制法国,不希望过度削弱德国。(3)法国想重建欧洲霸权,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4.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二)凡尔赛体系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内容: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地区国际联盟代管);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波兰复国,承认东欧国家独立;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裁减军备;赔款问题。:协约国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后、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和国际联盟盟约一起,构成了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家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3.影响:①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和平的国际环境,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但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4.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国际体系三、国际联盟(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2)时间:1920年1月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4)局限:全体一致原则、委任统治制度(5)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计划落空,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拒绝加入。(6)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7)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8)评价:①性质: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没能阻止新的世界大战三、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1.背景:一战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争夺在中国权益),列强矛盾加剧,军备竞赛,局势紧张。2.建立:1921年美国倡导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远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3.主要矛盾:美日矛盾,中国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4.内容:①《四国条约》:终结英日同盟,减少美国争霸障碍;遏制日本扩张;但承认日本既得权益。②《五国海军条约》:现代第一个裁军协议;美海军军备与英相同地位,英国海上霸权的终结;日本主力舰吨位劣于英美。③《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打破日本独霸局面;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为美在华扩张、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便利条件。④《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基本解决山东问题。5.影响:与凡尔赛体系,共同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但和平不能长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双重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个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各种矛盾与隐患,为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四、维护和平的尝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经济:1924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2)政治:1925《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3)外交:1928《非战公约》的签订,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争端。评价: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内:俄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沙皇专制统治,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外: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是催化剂,不是根源)二、过程1.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二月革命以暴力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的任务,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没有改变俄国的土地制度,所以未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工人、士兵是主力,但是这次起义没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流亡在外也没有参加。本次革命的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当时合法政府,在国际上代表俄国。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对于“土地、面包、和平”的要求,矛盾依然尖锐。)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年4月《关于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列宁回到俄国,提出革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现在要把革命推进到第二阶段,进行一场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要求所有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但列宁此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抱有幻想,希望和平方式夺权。)3.七月流血抛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群众运动,取缔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平夺权的希望破灭。)4.十月革命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起义阿芙乐尔号攻打冬宫)(性质:社会主义革命。和二月革命不同,这次起义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三、结果:11月8日,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全体会议政治 通过《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经济 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分配给农民使用外交 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组织 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府——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享有行政权、立法权。特点:行政权和立法权统一。1922年,苏联成立。四、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与竞争。PS: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都以大规模战争为背景(普法战争、一战)都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在中心城市里发起的武装起义(与中国不同)不同点: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十月革命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巴黎公社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十月革命工人与农民结成了同盟军;巴黎公社没有乘胜追击,十月革命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巴黎公社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一)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并扶植国内反动势力。②苏俄国内战争爆发(1918——1920),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③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二)口号:一切为了前线(三)目的:①为了集中力量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②布尔什维克党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内容:农业:__________________,留足口粮,其余低价出售给国家。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集中分配、平均分配。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四)影响: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②许多措施超出了展战时需要限度,不符合当时苏俄生产力水平,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损害农民利益,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危机。③直接过渡被证明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②_____________弊端显露,引发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农民频发暴动。(主要)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二)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三)内容:①农业:用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工业: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企业仍然国有,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以________形式引入外国资本。③商业:________________取代产品交换④分配:按___________分配实质:在国家掌握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_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场)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①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苏俄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③是俄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1927·····1936—1991)背景:苏联被帝国主义所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俄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传统影响。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判断。(一)工业化(1925—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业集体化提供物资支持。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二)农业集体化(1927—1937)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_______________建设。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资金、原料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实际上牺牲了农民利益,来保障工业发展。)(三)斯大林体制确立标志(也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标志)——1936年______________颁布(四)主要表现(特点):①单一的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___________的指令性________经济④主要以_________手段管理经济(五)评价:积极: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_,导致苏联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__________________提高缓慢.③国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_____________不高。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_______积极性。⑤斯大林模式逐渐僵化,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____________________。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914—1945)一、原因①一战使帝国主义殖民力量受到削弱,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觉醒;②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④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激起强烈反抗。二、特点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2.持续性(持续时间长)3.多样性:①领导力量多样②指导思想多样③斗争方式多样4.某些国家反侵略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三、表现1、亚洲:①1924—1927,中国国民大革命;②1926—1927,印尼共产党——民族大起义;1927,苏加诺印尼民族党(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不合作政策);③1920—194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阿姆利则惨案,放弃职位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与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抗税;1930—1934:食盐进军、抗税斗争;1940—1942:退出印度行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评价非合作不结盟运动动员民众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极大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的独立进程。非暴力原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具有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叫停斗争,挫伤了群众斗争积极性;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2、非洲①埃及:扎格鲁尔华夫脱党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英国保留驻军、领事裁判权、控制苏伊士运河等特权。②摩洛哥:克里姆反抗法国、西班牙侵略;1923成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被扼杀。③埃塞俄比亚:1935年,塞拉西一世领导反抗意大利侵略;1941年恢复独立。3、拉丁美洲①马克思主义传播,拉美共产党兴起。②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反独裁、反侵略,1933年美军退出尼加拉瓜。③墨西哥:1934—1940年,卡德纳斯改革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地产制);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石油行业国有化。四、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1929——1933)(一)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②具体原因:经济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的__________矛盾,生产相对过剩;③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人事管理篇十篇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24年公务员考试尤溪县临考冲刺试卷含解析
- 八下期末考拔高测试卷(5)(解析版)
- 寒假自习课 25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五课 第2课时 基本政治制度
- 《皮外骨伤科病证》课件
- 铁路线路设计合同三篇
- 服装店卫生消毒指南
- 幼儿园工作总结携手陪伴成长无忧
- 餐饮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感恩父母演讲稿锦集八篇
- 《诊断教学胸腔积液》课件
- DB32T 3292-2017 大跨径桥梁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养护技术规程
- 2023-2024学年新疆吐鲁番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 GB/T 44819-2024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确定方法
- 《MATLAB编程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 《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配电箱巡检表
- 网页设计与制作案例实战教程课件 第13章 综合实战案例
- 子长市长征文化运动公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形容词副词(专项训练)-2023年中考英语二轮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