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绪论主要内容:向初学者提供学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和方法论。财政的概念、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财政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日本)财政——“公共财政”(相对于原计划财政的一种新的财政分配模式,并不是对PublicFinance的再次的简单的直译)。财政是国家为主导的重要经济行为,各类社会行为(基建、技改、社会事业、国家机器…)、每个社会成员都于财政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不仅公共事务,而且私人事务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需要财政的介入(如失业、贫困,通涨)。积极财政政策的例子。总之,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财政学相关知识。(特别是大学生和国家各级管理人员。)一、财政的概念通过现象发现本质,为认识财政的本质,我们现来了解一些典型和比较著名的财政现象。(一)税收:最古老、最著名,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不可避免两件事:死亡和纳税。(二)国家预算:定义。(三)财政赤字:定义。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弥补赤字有两种手段:(四)国家债务:规模、品种、功能。“金边债券”(理由有二:一是债信好,二是不收税。)(五)财政透支:1996年以后不得透支。(六)财政补贴:定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贫困补助。(七)财政投资。传统体制——市场经济。还有很多财政现象。它们的共有特征:(1)主体:国家(2)客体:社会总产品价值。(3)根据:国家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4)目的:满足公共需要。(5)作用领域:分配过程。财政的定义: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利,对社会产品的价值进行分配、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财政是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的统一。(作为历史范畴,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财政学对财政产生的不同看法。)二、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直接条件是国家的产生,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二)财政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财政在资本主义社会,理论体系、制度构架都得到长足发展。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守夜人。1937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构建危机经济学——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19世纪70年代,“反凯恩斯”主义——供给理论、货币理论。三、财政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一)财政学的学科性质1、宏观经济学科2、应用经济学科3、基础理论学科(二)财政学研究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2、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3、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4、实证分析同规范分析相结合四、对本书理论体系的一点解释(一)本书的总体架构:基础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二)论述主题是中国现阶段的财政分配过程(三)在内容设计上力图做到继承和发展的PAGE1本章属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本章主要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国家财政如何通过发挥自身职能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我国如何实现由传统的计划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等方面的知识。明了财政运行的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是本章的重点。第一章市场经济与财政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市场经济是财政的运行基础和基本环境。第一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及市场缺陷一、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运行主导力量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是能够将人们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原动力源泉最大限度凝合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是使各种利益形成的合力最大化的最佳动力机制。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商品价格获得所需消费品二者之间通过市场完成交易向人们提供商品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或哲学基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生产者、消费者)主观上利己主义、客观上服务社会。(亚当·斯密的名言)经济人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推动市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定义。(卖鸡蛋的例子:采用新的饲养方法、新的饲料产量翻番价格下跌利润下降杀鸡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利润上升)广义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定义。价格形成和价格影响。广义。价格分配——价格机制的力量源泉。定义。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三大问题。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想基础是完全竞争市场。五个条件。条件不具备,结果不理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运行原理等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两个特点制度环境社会目标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二、市场缺陷也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条件性市场缺陷,定义原生性市场缺陷,定义(一)条件性市场缺陷1、竞争的不完全性。由于某些原因会产生垄断。2、外部效应。定义。外部收益产量过小,外部成本产量过大。3、信息不充分。A.消费者、B.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4、交易成本。影响资源的自由配置。5、偏好不合理。(二)原生性市场缺陷1、收入分配不公。2、经济波动。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实际上,在探讨市场缺陷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没有明确提出来,那就是,市场经济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第二节公共物品理论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和性质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P17倒数第九行表述有问题。)人类需要人类需要私人个别需要社会共同需要现阶段人们感受最直接、关注程度最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关注,是满足私人需要的前提。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特征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图示。对于私人物品:当一定数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以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购买一部分消费,换句话说,一种私人物品的总需求是每个消费者购买量的总和。对于公共物品:当一定数朗的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每个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消费全部公共产品,享受全部公共产品所带来的效用,不能只消费其中的一部分,或干脆不消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提供者难以将不付费者排除出去,或排除成本过高。(花园墙)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不能排除他人同时消费。(广场大屏幕)只能由国家独力垄断式提供,其他人一般不介入。一定区间内,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不需竞价消费。(桥)免费搭车现实中公共物品的最典型特征是免费提供。现实中,我们发现,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都严格具有以上特征,如义务教育。这就涉及到现实中公共物品的分类。根据产生原因不同对公共物品的分类根据产生原因不同对公共物品的分类制度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由国家直接规定,使其成为公共物品。其存在范围有一定弹性。天然性公共物品同时具有公共物品的所有特征,任何社会都要免费提供的物品。二、混合物品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形式上不再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适当收费拥挤性混合物品外部性混合物品本身是公共物品,由于拥挤性,具有了私人物品的性质。消费规模过大,出现拥挤性,会有竞争性。为抑制拥挤性,必须收费,会有排他性。如:桥。图不讲了。本身是私人物品,由于外部性性,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消费该物品有内部收益,因此要收费,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但消费该物品又有外部收益,该外部收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该物品又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高等教育。图在财政职能时讲。三、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不考虑混合物品。公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私人生产市场提供12341.国有单位生产,免费提供,如义务教育,国防。2.私人单位生产,政府部门报销,私立学校,学费报销。4.私人生产,市场提供,如私人购买私企产品。3.国有单位生产,市场提供,如私人购买国企产品。第一、二种情况提供的是公共物品,第三、四种情况提供的是私人物品。也就是说,判断一个物品是否为公共物品,不看他生产方式,而是看他的提供方式。国家应该从第三种情况中退出。第三节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他们由两层关系构成:公平与差别、稳定与效率。前者表达的是分配结构,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主要体现的是资源配置结构。(一)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满意的理想状态。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满意的理想状态。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公平。实物补贴:单位效益好坏;非中性税收:消费税。不可能实现“都满意”,只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状态。优秀班级体奖金分配。“比较满意”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优秀班级体奖金分配结果不同。进一步解释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的两个基本要义。必须由差别差别要有度广义公平概念广义公平概念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人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起点应该一致规则公平——人们参与经济生活时应该面对相同的竞争规则结果公平——收入分配差别应该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狭义公平概念贫困指数: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点缺陷。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中描述的收入分配状况的集中反映。比较科学。对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讲解:图1-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BA绝对平均曲线人口百分比收入百分比1006080402010080604020图1-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BA绝对平均曲线人口百分比收入百分比1006080402010080604020绝对不平等曲线绝对不平等曲线当可支配收入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移动时,A的面积越来越小,B的面积越来越大:当可支配收入曲线向绝对不平均曲线移动时,情况相反。所以,可以用基尼系数G=表示收入分配的平均状态。0<G>1,数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但并不是G=0就好,绝对平均并不是公平。国际认为G在0.3—0.4之间较适当。当然也要根据国情。(二)效率效率是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能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满足。效率是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能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满足。效率满足的三个条件消费意愿的表达是自愿的和理性的,不存在强制和非理性。所有经济资源均投入使用,无闲置资源。资源配置结构合理,满足最大消费需求。消费者角度生产者角度效率的实现过程:图1-4效率的实现过程E2E1OU2U1B1A图1-4效率的实现过程E2E1OU2U1B1A1A产品产量B产品产量1、假定第一个条件是满足的。2、A1-B1是生产可能性边界,该线上的所有点都满足第二个条件。3、E1点满足第三个条件。而E2点所在的U2等效用线低于U1,因此是缺乏效率的。二、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本质上是如何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效率的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总体是相互促进也有对立公平促进效率公平维护稳定,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某些公平政策同时也是效率机制合理公平政策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效率的提升也可以促进更高水平、更加稳定的公平公平程度过高,平均主义严重,必然影响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过高,必然破坏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用图表示:图1-5公平与效率的相关关系负相关区正相关区F0F1E1O公平(F)图1-5公平与效率的相关关系负相关区正相关区F0F1E1O公平(F)效率(E)效率(E)在不同区间,公平与效率的相关关系不同。第四节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功能或能力,也就是财政“该干什么”的问题。市场经济有效时,财政要“无为而治”,否则“越位”。市场机制无效时,财政要“尽力而为”,否则“缺位”。一、资源配置职能定义。该职能存在的主要根据是外部性,国家需要矫正。P27倒数第7行在逗号前加上“的责任”。外部性和国家矫正手段主要有如下类别:(和课本讲解稍有不同)(一)对于有外部成本的行为外部成本指厂商的生产行为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但它又不承担消除不利影响的相应费用,也就是说由社会为它支付了一部分生产成本。我们知道,供给曲线就是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对于一种具有外部成本的产品,它具有两条供给曲线(边际成本曲线),一条是私人供给曲线(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它由市场上所有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内部边际成本曲线横向加总得到;一条是社会供给曲线(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它由在私人供给曲线的基础上加上外部成本构成。因为加上外部成本后,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边际成本要高于其内部边际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要高于私人供给曲线,在私人供给曲线的左上方。SpSsPSpSsPBP2BP2AP1AP1P3P3DOOQQ1QQQ1Q2对具有外部成本的生产行为的矫正对具有外部成本的生产行为的矫正厂商只考虑内部成本,他将在私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A处生产,产量为Q1,均衡价格为P1;但社会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B,产量为Q2,价格为P2,也就是说实际上从社会总体成本的角度考虑,只应有Q2数量的该产品被生产和消费。而在Q2数量上,私人供给成本只有P3,阴影部分就是生产Q2数量产品的外部成本,我们要通过征税等手段使其承担这部分外部成本,使其私人供给曲线上移至与社会供给曲线重合,把它控制在B点处生产。这个过程叫做“外部成本内部化”。有外部成本的生产行为分类有外部成本的生产行为分类外部成本∞,对于这类生产,国家必须采取法律措施强行禁止。如毒品。它的社会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纵轴。有很大的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内部成本。“重税——高价”政策,寓禁于征。如:香烟。或罚款,如污染环境的工业。(二)对于有外部收益的行为外部收益,指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除了会给自己带来效用满足外,还会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但却得不到货币补偿,也就是说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却没能享受该物品的全部效用,有部分效用外溢出去了。我们知道,需求曲线就是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曲线,对于一种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它具有两条需求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一条是私人需求曲线(私人边际收益曲线),它由市场上所有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的内部边际收益曲线横向加总得到;一条是社会需求曲线(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由在私人需求曲线的基础上加上外部收益构成。因为加上外部收益后,消费一定数量产品的边际收益要高于其内部边际收益,所以社会需求曲线要高于私人需求曲线,在私人需求曲线的右上方。PPSSBP2BP2P1P1AP3DSAP3DSDDPOOQQ2QQQ2Q1对具有外部收益的生产行为的矫正对具有外部收益的生产行为的矫正消费者只考虑内部收益,他将在私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A处消费,产量为Q1,均衡价格为P1;但社会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是B,产量为Q2,价格为P2,也就是说实际上从社会总体收益的角度考虑,应该有Q2数量的该产品被生产和消费。而在Q2数量上,内部收益只有P3,而此时的社会收益和供给成本是P2,阴影部分就是消费Q2数量产品的外部收益,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消费Q2数量的商品,我们有两种办法可供选择,一是规定销售价格为P3,对于厂商所受的损失通过给予补贴等手段予以补偿;规定销售价格为P2,对于消费者所受的损失通过给予补贴等手段予以补偿。这个过程叫做“外部收益内部化”。根据厂商销售这种产品的获利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供给者的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但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如农业生产资料。这里要解释的是供给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本身已经包含的平均利润,所以当销售价格低于供给成本时厂商仍然有可能获得利润,但利润率会低于平均利润率。此时,我们要通过减免税手段,冲抵实际利润与平均利润的差额。2、供给者的销售收入小于生产成本,利润为负。如高等教育。财政要给予补贴。3、供给者基本没有收入,如国防,义务教育。财政要全额拨款。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有两种作用方式:1、直接方式:由财政直接投资、拨款。如上述的第3种情况。2、间接方式:差别税收政策、价格补贴、财政贴息。如上述的第1、2种情况。二、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需求过旺通货膨胀供给缺口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缩减赤字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缺口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增加赤字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定义。总量调节职能。产生于市场经济的经济波动缺陷。财政政策的主要实施依据主要作用方式是逆对经济风向,熨平波动力量。主要作用手段是调整收支结余方向与数额。主要着力点是调节需求为主,也适当调节供给。稳定是与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相联系的稳定。(一)“自动稳定器”定义。国家防范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但整体作用也是有限的。——萨谬尔森。1、累进税制。定义。累进——比例,全额累进——超额累进。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但主要的作用点在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图1—8不讲了。累进税制的自动稳定功能举例:资料:假设税法规定,不足2000元的,税率10%,达到或超过2000元的,税率20%。税率形式为全额累进。假定在经济正常运行时平均收入1000元,目前处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收入水平达到2000元。分析:相对于正常时期,通货膨胀时期应实施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抑制过热需求。调节结果:正常时期税收收入为100元,通涨时期税收收入到达400元,在原始收入增长一倍的条件下,税收增加三倍。自动满足增收需要。累进税制调节效果的决定因素:——财政总收入集中率高低;——累进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高低;——累计税制本身设计情况。(1)收入级次: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10005%<10005%1000-400020%1001-200010%可支配收入从4000降至3000,税收从800降至600。2001-300015%3001-400020%可支配收入从4000降至3000,税收从800降至450。(作用大)(2)边际税率: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10005%<10005%1001-200020%1001-200010%2001-300040%2001-300015%3001-400080%3001-400020%可支配收入从4000降至3000,可支配收入降幅为25%,税收从3200降至1200,纳税额降幅达到62.5%。(作用大)可支配收入从4000降至3000,可支配收入降幅为25%,税收从800降至450,纳税额降幅为43.75%。2、转移支付制度:定义。主要是贫穷救济和失业保险。不谋而合不谋而合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货膨胀时期个人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支付额下降。财政总支出规模下降。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应为紧缩的——增收、减支。不谋而合通货紧缩时期个人收入减少,失业率增进爱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支付额增长。财政总支出规模增加。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应为扩张的——增支、减收。累进税制的自动稳定功能举例:资料:假定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300元,人均生活费收入低于此数,由财政全额补贴。正常时期低收入者平均收入100元,通货膨胀时期达到200元。分析:目前为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实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尽力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净需求。调节结果:正常时期财政贫穷救济支出200元。通货膨胀时期该项支出自动减少为100元。在财政制度不变前提下,自动满足减支需要。转移支付调节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转移支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高低;——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内部结构。(二)自觉调节功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调节功能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抵挡经济波动的一小部分,在我国这要的发展中国家,财政体制并不健全,自动调节功能更弱。要消除经济波动,还主要依靠自觉调节功能。定义。自觉调节功能可以使用的工具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补偿政策:逆对经济风向,适时调整收支。2、汲水政策:水泵里缺水不能吸进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其抽取地下水的能力。汲水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①诱导经济复苏,②载体是公共投资,③短期政策。例如:微观层面上,修桥,国家注一部分资,以吸引社会投资。我校的逸夫图书馆。3、国债政策:单纯考察国债本身,并不能判断财政政策的具体类型,必须与支出政策向配合。自觉调节功能讲的比较简单,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将在第17章专门学习财政政策理论,而自动稳定器功能将不会再专门讲解。三、收入分配职能财政具有的矫正收入分配结构,财政具有的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该职能产生的背景: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收入分配上的“马太效应”。作用点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在分配消费成本:通过税收、补贴、公共投资等改变价格结构,调节人们消费成本和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通过累进税、转移支付等方式改变不同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结构,实现收入结构的相对公平。该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基尼系数上。背景资料: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赢家通吃。反映在收入分配上,就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第五节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终极目标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终极目标公共财政目标的提出背景现实背景财政困难—赤字率攀高—集中率下降—支出刚性—需要重新划定财政活动范围—以公共性为边界—公共财政理论背景市场经济—经济人利己动机—只能解决私人物品问题—公共物品只能由国家解决—国家财政只能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的区别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的区别本质区别——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公共财政——市场经济;计划财政——计划经济服务对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法制程度不同公共财政以公共物品为服务对象;计划财政的服务对象是无所不包的公共财政以分级管理为主;计划财政以集中管理为主公共财政有高度法制性;计划财政以“人治“为主第二章政府失灵与公共选择本章属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之一。本章从克服政府失灵的角度提出关于公共选择理论和操作问题。在论述内容上,本章是对上一章关于市场失效理论的补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两种机制必须很好地配合起来,方能实现社会经济运转的高效率。第一节政府失灵一、政府失灵的概念(GovernmentFailure)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萨缪尔森认为:“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福利经济学揭示了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凯恩斯主义则提出了全面的政府干预理论,然而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存在诸多失灵之处。二、政府失灵的表现没有代表性的政府通过政治程序作出的公共选择,如立法、政策方案往往体现的是财力雄厚的极少数人的利益和偏好,并不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和愿望。2003年美国新当选的63名议员中有27人为百万富翁,比例高达近44%,而在普通美国民众中,这个比例仅为1%。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政治的经济周期(PoliticalBusinessCycle)政治家往往注重的是眼前的地位和未来的选票,回避那些现在花费而在未来获效益的政策方案。政府活动的效率值的怀疑时滞效应:认识——决策——执行——生效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现代民主制度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有效的决策结果三、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信息不完全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无论主观上如何,政府也不可能计算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优解政府官员动机偏差行政官员的效用函数与国民并不一致难以预期人们对政府决策、计划的反应微观经济主体并不一定按照市场机制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理性的无知”结合第一章有关市场失灵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既要认识到“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又要认清“看得见的手”的不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互相搭配、各尽其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的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特点。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1.投票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之一,是现有民主决策中的最佳方法。然而,采用多数投票规则可能产生“投票悖论”。循环投票困境的产生:当投票人中存在多峰形偏好时,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投票结果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有三个关于政府开支的被选方案A、B、C,三个人对这三个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甲:A>B>C乙:C>A>B乙为双峰形偏好丙:B>C>A在A、B两提案中选择,A以2:1获胜;在B、C两提案中选择,B以2:1获胜;在C、A两提案中选择,C以2:1获胜。结果形成循环。美国经济学家阿罗(Arrow)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能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2.利益集团理论(InterestGroup)有某种共同的利益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代表性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总要归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由于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各不相同,于是在这些利益集团之间产生竞争,而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活动就源于这种竞争的压力。3.寻租理论(Rents-seeking)是指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为了取得垄断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各种非生产性活动。政府及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一定要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必要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自身的功能。否则就可能大大增加权钱交易的机会和可能。第三节公共选择理论与财政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财政渊源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选择思想最初就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是公共选择的理论源泉。“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布坎南二、财政的公共选择问题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实质上是财政归集社会资金(主要是税收)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公共选择所做出的决策内容大都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关。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分析公共财政的发展过程就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发展过程。三、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公共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机关内部的约束机制本章也属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之一。本章主要提供关于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体系方面的知识。在浩繁的财政实践活动中,这些分配关系是财政分配工作的基本脉络。掌握处理各种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做好我国的财政分配工作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通过绪论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财政的活动领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分配领域。它会与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单位或非经济单位产生各种各样的分配关系,掌握处理各种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为做好我国的财政分配工作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财政分配关系的总体构成:财政分配关系的构成国家与国有经济单位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构成国家与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最重要的财政支出分配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国家与农民之间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国家与个人之间所有财政分配关系的本质关系第一节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最重要的参与者最难处理的分配关系财政收入最主要的缴纳者财政支出的重要接受者国家所有与企业本质属性的矛盾科技三项费用的解释见后,背景资料作为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国有属性国家参与企业经营的各方面背景资料:科技三项费用:国家预算拨给国有企业的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一、解决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矛盾的方式:理论上有三种:(一)放弃国有企业的国有属性1、整体放弃:“休克疗法”。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否决。2、个别放弃:从个别企业中退出。竞争性、规模小、不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3、部分放弃:从某行业或某地区退出。(二)放弃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纯属理论假设。1、职能不同;2、财政收支关系不同。(三)通过某种方式将国家所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结合起来折中、不失平稳、充满荆棘。我国的实践,分两个阶段进行:1、经营权下放给企业2、在维护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力的前提下,将部分所有权下放。二、国家和国有经济单位之间分配关系的处理方式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尚无定论,但通过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得到一些共识:1、国家必须通过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运行保持控制力。2、必须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股价必须以社会管理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国有经济单位的纯收入分配。4、国有经济单位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5、总体上讲,国有经济单位的财政负担会高于其他经济单位。第二节国家和非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非国有经济最为一个整体,其财政地位、社会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分配关系要相对简单、确定得多。国家不会向一个非国有经济单位无偿注入发展资金,也不会直接占有它们的利润,更不会承担它们的亏损。只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它们的收入分配。(政治权力)国家与非国有经济单位的关系尚需完善。1、国家要公平竞争条件——产业进入障碍(邮电通信、金融业、能源)、融资障碍、财税障碍等。2、非国有经济单位要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强化自觉纳税意识。(通过偷逃税致富)第三节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关系总体上是单向的。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各自生产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同,它们与国家财政的具体分配关系不尽相同。一、行政单位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全额保障。理由:行政机关的“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应免费提供。必须主意两个问题:1、行政机关除按规定收取少量规费外,不许擅自收取任何其他费用——权钱交易、寻租行为。寻租:实际上,寻租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人们为了凭借政府准许的特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取收益所作的一种努力。如为了获取进口许可配额、或者为了获得平价短缺商品而进行的“拉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活动。另一种:称为权力寻租,指少数拥有公共权力的意志薄弱者可能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实现权钱交易,用公共权力在市场中寻找租金。简而言之,一种是普通公民用金钱换取特殊的公共权力,而另一种是政府官员用特殊的公共权利换取金钱。之所以要禁止寻租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寻租行为会将大量的社会财富浪费在非生产领域,如请客、送礼等;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官员的腐败,影响公共权力的正常行使。2、国家财政必须保证行政机关合理的资金需求,否则会导致两个不良后果。(1)公共部门“按筹付劳”,导致“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效应”。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有很多木板箍成,那么这个木桶盛水的最大容量不是有最长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决定的。如果有一块木板很短,即使其他木板很高,该木桶的容量也只能非常有限。所以,要增加木桶的容量,就要尽量提高短板的长度。也就是说,子系统的薄弱,会制约整个系统职能的发挥。(2)公共部门会积极开辟非正常经费来源渠道。二、事业单位事业产品属性不同,具体分配关系也不同事业产品属性不同,具体分配关系也不同全额保障型事业产品属纯公共物品,比如:义务教育,基础性科学研究部分保障型事业产品属混合物品,比如:高等教育不予保障型事业产品属私人物品,比如:一般性的图书、报刊三、改革方向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公平行政,强调其公共性。事业单位——强调其市场性。第四节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个人是财政分配的终极主体个人是财政分配的终极主体作为财政收入的缴纳者目前比重较低,但未来会不断升高个人收入水平个人收入差距自觉纳税意识征管水平税制结构个人也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接受者需要特别分析的是公务员工资问题:一、公务员工资的构成项目1、工资水平2、工资级差3、工资内容4、工资调整二、“高薪养廉”问题第五节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该分配关系的重要性之所在该分配关系的重要性之所在农民人口众多——61%,基本上决定事物的状态农民整体上比较贫穷——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差别农业和农产品的基础属性需求巨大,没有弹性一个生产周期内,供给缺乏弹性蛛网型市场基础产品,连锁反应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家庭收入之比。越大越穷。蛛网型市场:由于生产过程要花费时间,生产者为适应价格变化调整产量不能瞬时完成,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在市场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映具有滞后性。而消费者因价格变动的调整购买却是瞬时的。现期需求量取决于现期价格,而现期供给量则取决于上一期价格,适用于生产过程有显著时差的情况。农产品市场是典型的蛛网型市场。P0P0PP2P3P3PP1PQ2Q1Q3QOPQ2Q1Q3QO一期的供给量Q1是上期均衡价格P0的反映。但是Q1只能按一期价格P1出售。这样,在一期给定的价格P1下,第二期生产者供给量仅是Q2。然后,第二期单位产品的价格由第二期产量决定为P2。这种价格于产量的波动或连续过程一直到实现均衡价格P3和均衡产量Q3为止。(这部分在下一章还会讲到)国家与农民的财政分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农民为国家财政上缴收入:(一)直接方式主要是农业税。比重很低,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取消农业税。(二)间接方式主要是“剪刀差”。定义。有很多种解释。OO年份P/V1工业品价格/价值农产品价格/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1、农民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低生产资料成本、低活劳动成本——其他部门实现较多的纯收入和财政收入。2、农民按照较高的价格购买工业产品——工业企业高收入。影响:1、积极影响:工业体系的构建、人们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2、消极影响:削弱农产品再生产能力,降低生产积极性。二、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一)直接用于农民或农业生产的支出农业三项费用:即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费、中间产品试验费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二)间接用于农民或农业生产的财政支出第六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本章属财政支出基本理论。本章主要提供关于财政支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式和内容、总量和结构,以及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面的知识。本章是对随后四章内容的理论概括。掌握财政支出基本理论,熟悉支出效益的若干评价办法,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在前几章,我们学习了财政学基础理论,从本章开始,我们学习财政分配活动的具体过程。本章讲财政支出概述,为之后的四章(分别是两章购买性支出、两章转移性支出)作铺垫、打基础。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的支出范围、支出原则、分类、总量与结构等。第一节财政支出的范围与原则财政支出定义: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财政支出定义: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过程。从国家政权角度看:公共产品的财力保证。从财政运行角度看:财政分配的第二个阶段。从宏观角度看: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自动稳定器”中的转移支付。“自觉调节”中的调节总需求。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角度看:支撑和促进作用。支撑:国企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促进: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一、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国家职能市场失灵(让学生列举市场失灵)总的来说,就是不能提供形形色色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财财政支出范围行政单位提供纯公共产品事业单位全额保障型提供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工作、公共体育设施。部分保障型提供混合产品: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工程三峡、葛洲坝、大亚湾、公里、铁路公共设施电力、自来水等。社会公平体现财政第三项职能消费成本可支配收入:转移支付二、财政支出原则(一)财政支出原则的不同表述财政支出原则对于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出原则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计划经济时期:量入为出对于不同项目,统筹兼顾对于每个项目,厉行节约。市场经济时期:效率、公平、稳定。还有其他的提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二)产生分歧的原因市场经济下,财政支出的“效率、公平、稳定”三原则完全体现了财政的三项职能,实际上是从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作用的角度提出的,也可以说这三项原则是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计划经济下,之所以没有提出“效率、公平、稳定”三原则,是因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制约。但学者们在财政支出的管理方面作了很多研究,针对安排支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总量平衡、结构平衡、效益问题,提出了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这两套原则的出发点不同,但都能够指导财政支出的安排。本书将两者结合起来,都作为现阶段财政支出的原则。(三)对财政支出原则的基本看法财财政支出原则社会经济原则管理原则效率: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公平:有助于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量入为出:根据收入安排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正确安排支出的各种比例提高使用效益:对每项支出,少花钱多办事对“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的基本看法:1、量入为出:a)农业经济财政收入主要为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有显著时差必须将收入集中起来以后才能支出今年的收入明年才能支出量入为出。b)市场经济收入为货币经济的发展,可以随时取得收入,并可以发国债收入有了保障支出才大胆可能出现赤字,并可以得到弥补,不用特别担心量入为出。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2、量出为入:a)农业经济下基本没有落实。b)市场经济下30年代,凯恩斯学说的兴起政府职能被定位于弥补市场缺陷根据财政职能安排财政支出为保障财政支出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如果有赤字就发债量出为入体现财政的社会责任隐含在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中。总之,宏观调控量出为入;收支管理量入为出。两者辨正统一。第二节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一、理论分类法(一)按国家职能分1、分类内容: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2、结构分析:纵向比较可以揭示一国政府职能的演变情况,1978年至2003年,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逐步下降,而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职能的转变。横向比较,可以揭示各国政府职能的差异。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过程单位:%年份经济支出社会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197864.113.14.715.03.1198556.120.48.59.65.4199044.424.013.49.48.8199541.925.714.69.38.5200134.227.618.67.612.0200230.326.918.67.716.5(二)按经济性质分类这是在理论分析中最重要的分类方式,本书后面几章就是按照这种分类法进行讲解的。1、分类内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花钱后是否有直接的回报。转移性支出只能有间接的回报。2、结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两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购买性支出立即形成购买力,影响总需求影响资源配置转移性支出有时滞,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不能立即影响总需求直接影响收入分配。b)从管理角度看:购买性支出:更强调经济效益。具有硬约束。转移性支出:更强调社会效益。具有软约束。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两类支出的比重不同。经济发达:转移性支出比重较高经济欠发达:购买性支出比重较高。(三)按是否具有可控性分类。1、分类内容。分为可控性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这里要强调针对“不可抗力”的支出实际上是“可控支出”。2、结构分析。可控性支出较多,主动性较强,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不可控性支出较多,法制化程度较强,可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二、预算分类法补充内容:1、单式预算: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编在一个统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再区分各类预算收支的经济性质。单式预算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年度内政府预算收支状况,便于了解政府财政的全貌,完整性强,也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监督。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单一预算的组织形式。当时各国信奉的是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的,因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缩小政府的职能,压缩政府开支,即谋求所谓的“廉价政府”、“健全财政”,在财政领域提倡预算收支平衡,尽力避免赤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对监督和控制政府的预算收支,维持预算收支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自新中国成立至1991年,政府预算编制一直采取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2、复式预算: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收支,按照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挽救危机,复苏经济,资产阶级国家逐步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纷纷推行凯恩斯主义。随着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程度的加深,政府活动范围扩大,预算支出也随之增加,正常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政府只有通过举债来弥补。由于举债收入是要偿还的,并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效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经常预算经常预算收入:各项税收支出:各种公共服务不列赤字,平衡或略有结余资本预算资本预算收入:经常预算转来的结余、国债收入、国外借款支出:各项资本性支出:对公共工程、国有企业的投资等我国自1992年起试行,1994年正式实行复式预算。1、经常性预算:体现社会管理者身份。2、建设性预算:体现资本所有者身份。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规模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财政支出/GDP或者财政支出/GNP。补充知识: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利用国内资源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总和。或者说,一年内利用国内资源创造的新价值总额。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本国公民所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总和。或者说,一年内本国公民创造的新价值总额。两点需要解释:1、为什么有两个定义?实际上,最终产品价值总额等于新价值总额。产品名称中间成本销售价增值额(新价值)铁矿——88铁锭8113钢板11209汽车203010合计=SUM(ABOVE)302、GDP和GNP的区别。GDP=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非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GNP=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非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国外净要素收入二、财政支出增长状况(一)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状况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还有所区别。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守夜人”……的原因,财政支出的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财政职能的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急剧膨胀,迅速增长。当然,增长不是无止境的。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相对停滞,相对稳定。增长的原因增长的原因购买性支出:军事、行政、警察司法等支出增长。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支出增长。国债利息支出:急剧膨胀。(二)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状况绝对规模:不断增长。相对规模:高水平下降回升1、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提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且绝对规模较小。2、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实行了放权让利政策。相当多的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呈下降的趋势。但改革开放之初的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下降过快,从1978年的30.96%下降到1995年低谷的11.67%,短短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一个多百分点。在明确了公共财政职能后,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从1996年开始逐步回升,2002年已达到21.04%,今后可能还会继续上升,甚至达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但本质已完全不同: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着重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宏观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着重体现社会管理者身份。三、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理论解释(一)瓦格纳的公共支出增长法则Wagner’sLaw,瓦格纳定律:“由于工业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共需要的规模也随之增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且会高于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马斯格雷夫认为,该定律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1、政治因素:治安和法律实施。2、经济因素:社会管理工作。有意思的是:人民大学陈共老师编写的《财政学》的相关内容与本书一致;而厦门大学邓子基老师的《财政学》在说到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时,两者的内容与本书正好相反。3、对于教、文、卫、福利方面公共需要的收入弹性不断上升。收入I收入I对公共服务的需求DI0D1I1D0E=,E表示,当收入变动1%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变动的百分比。瓦格纳认为:(1)E>0,即D与I同方向变动。(2)E>1,即D的变动幅度大于I的变动幅度。(3)EI=m>EI=n,(m>n),即E随着I的增加不断上升,D的变动幅度越来越大。(二)梯度渐进增长论定义: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统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又称为“非均衡增长理论”。皮考克和卫斯曼于1961年出版《联合王国公共支出的增长》。该理论的假设前提:1、政府喜欢多支出2、公民不愿多缴税第二条制约了政府的支出冲动,只要居民能接受,政府就会尽量地多支出。理论内容: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推动财政支出的增长。(图)内在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在比例、累进税制下,税收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渐进的增长过程。外在因素:突发事件,公共支出上升,增税,“替代效应”。呈梯度增长态势。突发事件结束后,公共支出并没有退回到原有水平的原因:1、战后事务:典型的是还债。2、检查效应:突发事件暴露了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3、新的“容税”程度:政府发现居民可以承受更高的税收负担。(三)经济增长阶段论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的支出政策》、《拉丁美洲工业化与发展所需的财政政策》、《财政体制》,罗斯托《增长的政策与阶段》。(70年代)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1)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周期长、收益低。政府在这方面投资很大。(2)人们生活水平不高,追求基本生活需要,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的需求不大。2、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1)公共投资继续增加,但比重下降。(2)公众对教育、卫生、安全、公平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需求增加,这部分财政支出增加。3、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1)公共投资的比重继续下降。(2)公共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大幅上升。四、财政支出增长的具体原因。(一)政府职能的扩张(二)人口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三)物价上涨(四)科技进步:新要求(铁路)、新成本(电脑)(五)突发事件第四节财政支出形式一、财政支出形式的概念和意义定义。决定财政支出形式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内容、目的。二、财政支出形式的分类财政支出形式的分类财政支出形式的分类是否偿还无偿拨款有偿贷款支出形态实物支出货币支出支付方式集中支付分散支付满足程度全额支出差额支出约束程度包干支出敞口支出附加条件有条件支出无条件支出三、政府采购(一)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府活动的需要,或者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大为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府活动的需要,或者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大为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主体:各级政府和有关公共部门财政监督、法定方式目的:开展政务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客体:商品、劳务、公共工程资金来源: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2、产生与发展我国1996年开始政府采购试点工作,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第28次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3、政府采购的特点(1)采购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者说最终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货物:办公用电脑设备:服务器、工作站工程:网络设备的铺设、安装和调试服务:设备的日常维护、人员的培训(4)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5)采购的政策性强。(6)采购活动的公开性。(7)采购数量的规模性。两层含义:一是采购金额占GDP的比重很高;二是每次采购的数量也是很大的。(二)政府采购的意义1、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分散采购的弊端:分配与使用脱节、超支、腐败、成本高。政府采购可以克服这些弊端。2、政府采购是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表现在总量调节、结构调节和保护民族工业(北京采购WPS,放弃OFFICE)三方面。3、有助于促进廉政建设。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1、目标(换了个角度又把政府采购的意义说了一遍)(1)基本目标:经济性、有效性(2)宏观调控目标:总量与结构(3)其他社会目标:环保、就业、保护民族产业。2、政府采购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竞争3、政府采购方法政府采购的方法政府采购的方法招标性采购非招标性采购公开招标:完全竞争性招标两阶段招标:先招技术标,再招最终标。限制性招标:非竞争性招标。基本条件。选择性招标:不完全竞争性招标自营工程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国内外询价采购:发询价单政府采购的主要方法。(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1、加强政府采购立法,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制度体系。2、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供应商准入制度、评委库制度、采购与付款相分离制度3、建立置疑和申诉制度。4、建立相应配套的措施。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国家金库制度。第五节财政支出效益所谓“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直接对比关系。财政支出要考察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一、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相比,财政支出效益有其特殊性: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直接、有形——间接、无形、长期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前两点的派生)货币形式——多种形式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确定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合理的配置资源在财政资金既定的情况下,优化支出结构,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合理配置资金。对于每个项目,少花钱,多办事。机会成本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一)机会成本分析法(二)“成本—效益”分析法将私人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适用于支出效果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投资性支出项目。1、实施步骤:1、设计备选方案1、设计备选方案2、计算各方案的成本—效益率3、根据净收益率进行排序4、选择标准1)净社会收益非负2)根据成本—收益率有高到低选择3)根据可利用的资源数量确定中选项目2、举例:书P102表4-33、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归纳成本和效益实际的和金融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中间的和最终的、内部的和外部的。(2)如何计算成本和效益货币形式、影子价格、间接估算(3)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今天的一块钱和明天的一块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一块钱要比明天的一块钱更值钱。将P0数量的货币存入银行,利率为r,一年后的本息P1=P0×(1+r),两年后的本息为P2=P0×(1+r)2,n年后的本息为Pn=P0×(1+r)n。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一年后的收益P1的现值为P0,n年后的收益Pn的现值为P0,也就是说,一年后的收益P1的价值只相当于今年的P0,一年后的收益Pn的价值只相当于今年的P0。那么,我们如果希望知道n年后的一笔钱Pn的现值是多少,可以使用如下公式:PV=PV为现值,r为贴现率r一般取私人投资收益率或政府借债利率。4、对实施步骤进行修正。分为五步。(三)最低费用选择法。1、定义2、使用范围: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非经济性支出项目。其效益不能用货币度量。3、实施步骤:(1)确定支出目标值——应该是唯一的确定值(2)设计备选方案(3)计算各方案的有形成本(4)在可以实现既定目标值的前提下,费用最少的方案中选。4、举例:目标培养10000名农学专业大学生方案成本选择顺序新建农学院征地、建校舍、聘教师和管理人员4扩建现有农学院扩建校舍、增聘教师3举办电大农学专业增添电教设备、聘教师2举办自考农学专业组织辅导、考试等1如果上述备选方案能误差别地实现同一目标,我们就选择成本最低的,即第四种方案。(四)公共定价法政府提供的纯公共物品是免费的,但政府还要提供一些特殊的“市场性物品”,对于这些产品,我们也要规定其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包括两种情况: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纯公共定价和对竞争性管制行业的定价——管制定价。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P2P2MCACEACEPP3DDP1P1MRARMRARCBAQOCBAQO在没有公共定价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在C点处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产量过小。如果在A点处生产,产量最大,但有亏损,国家需要补贴,财政的负担较重,但对于一些社会需求很大的行业,我们还是可以考虑这种定价法。在B点处生产是我们比较理想的选择。除了平均成本定价法,我们还可以选择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但与上图无关)2、管制行业:定价水平依据正常成本家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3、对蛛网市场的公共定价。发散型、收敛型、封闭型。农产品是发散型。4、对竞争市场的公共定价。本章对政府投资进行规范性和实证性分析。本章提供关于政府投资的概念和作用原理、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和筹资方式、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和使用重点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政府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和实践价值,熟悉政府投资的操作过程,是本章的主要目的所在。第五章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支出社会消费支出政府对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和贷款,其结果是形成各类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政府为各部门进行政务活动和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拨付的日常经费支出。第一节政府投资概述一、投资的一般原理(一)投资的概念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了获得预期收益预先投入投资要素以形成资产的活动。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了获得预期收益预先投入投资要素以形成资产的活动。投资主体:从事投资活动的自然人和法人。投资结果:投资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金融资产。预期收益:投资主体在预定的期限内可以取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投资载体:投资主体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设备、房地产、专利等。(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供给方面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供给方面投资的结果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为经济规模的扩张提供物质基础。需求方面购买投资品,形成对投资品的主要需求,促进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转化为劳务费用的投资部分又会促进消费资料的增长1、投资乘数定义。文字表述。数学求导:( 0<MPC<1)(0<MPC<1)乘数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当投资增加时,它引起的收入(需求)增加数倍于所注入的投资。当投资减少时,它引起的收入(需求)减少也会数倍于减少的投资。乘数的扩张作用只有在社会存在闲置资源时才能表现出来。因为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才能通过投资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收入。2、加速原理该理论认为:人们收入增减必定会引起消费量的增减,而消费量增减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减,消费品生产的增减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减。一句话,收入增减会引起投资的增减,不仅如此,而且收入的增减必定会引起投资更大规模的增减或者说加速度增减。有两个指标可以表示加速原理,一个是投资额(本身就是资本总量的增加额),二是投资增加额。举例:某企业的资本总额经常为其产销额的10倍,这10与1的比率称为资本-产量比,也就是说,生产1美元产量要用10美元资本。假设该企业现有资本存量为6000万美元,近几年来的产销量、资本量、投资量、投资增长量如下表:加速原理单位:万美元时期年产销量(1)年产销额变化(2)资本存量(3)=(1)*10净投资(4)=(2)*10投资增长量(5)第一年6000600000第二年6000600000第三年900300900030003000第四年12003001200030000第五年18006001800060003000第一种看法:加速数=本例中加速数为10。第二种看法:加速数=根据第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加速数为10,但根据第四年的数据,我们却得到加速数为0,根据第五年的数据,我们得到加速数为5。这是因为产销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投资额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引起投资增长量的变化。我们一般使用第一种看法。(三)适度投资规模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二、政府投资(一)政府投资的概念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高公共物品。投资主体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高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经济性质 资产属性 资金来源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生产性投资非生产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预算内投资预算外投资(二)政府投资的特点1、投资目的2、资金来源3、投资领域(三)政府投资的具体范围竞争性建设项目:市场投资为主基础性建设项目:主要指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农业。政府投资,引进社会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四)政府投资的作用1、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协调社会投资结构。2、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量、结构、导向。(五)对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政府投资地位的分析1、一般的,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低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国家低于计划经济国家2、具体我国,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投资管理体制: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国有经济中国家投资的比重下降。改革前后政府投资地位的变化:1969年-90%;1978年-78%;1980年—57%;1990年—15.8%;2001年-14%;2002年—9.5%三、当前我国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与形式(一)投资的主要方向基础设施、自然垄断、基础工业、高科技和弱质产业这种分类有重复(二)投资的形式基本建设拨款、基本建设贷款、基本建设贴息、基本建设基金制、政策性银行贷款。第二节基础产业投资一、基础产业的概念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农业(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准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投资。(二)基础工业和农业上游产业,具有外部性的私人物品。主要可以由私人来提供,但政府也要投资。二、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一)基础设施的生产组织形式1、国有国营效益不好2、国有私营租赁经营、特许经营(借鸡下蛋)3、私有私营4、社会和受益者提供:局部地区的小型基础设施(二)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1、财政资金2、引进外资3、股市筹资4、建立长期信用银行5、个人投资三、财政投融资制度定义。性质。它与商业银行、一般性财政投资支出、公债的区别。作用。政策性银行。四、政府对基础产业投资的重要意义1、弥补市场投资的不足2、减缓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度3、提升自然垄断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发展农业投资一、对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在第三章《财政分配关系》的第五节《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中讲到了。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提供粮食、农业提供工业原材料、农业消耗工业品(二)农业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三)农产品在供给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四)农业自身积累能力较低二、农业财政政策(一)直接的财政政策1、财政投资政策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和国家为投资主体市场经济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为投资主体。财政投资比重逐步下降,今后的重点将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项目、农村教育、生态农业和扶贫。2、税收政策3、财政补贴政策(二)间接的财政政策1、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2、农业信贷政策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4、农业保险政策三、发展农业的资金来源(一)农业内部积累1、农民个人2、农业集体单位和国有单位(国有农场)(二)政府投入(三)信贷支援(四)外资投入四、我国公共财政支农重点与方式(一)公共财政支农重点1、基础设施2、农业科研与推广3、农村教育4、生态农业(二)公共财政的支农方式1、直接与间接2、财政与信贷3、财政与价格4、税收与补贴本章对社会消费支出进行实证性分析。本章提供关于文教卫生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这些消费支出的概念和内容,明了各项支出的变动趋向,找出控制办法,是本章的目的。第六章购买性支出:社会消费第一节文教科学卫生支出一、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和地位购买性支出的定义在P111定义。性质:1、属于非生产性支出;2、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际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既有公共物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混合物品。教育部门提供的产品就是混合产品(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自然科学研究部门提供的产品一般是私人产品(如可口可乐的配方,新的建筑材料等),社会科学研究部门提供的产品一般为公共产品(如财政研究所的科研活动);文化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的私人属性较强(如电影院);而卫生单位中的公共卫生单位提供的产品的公共属性(外部效益)较强,医疗机构的私人属性较强。所以,对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财政的三种保障形式都存在。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内容(一)按支出的部门划分1、文体广播事业费细分内容看书2、教育支出3、科学支出细分内容看书4、医疗卫生支出(二)按支出的用途划分1、人员支出2、公用支出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管理(一)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管理的基础定员定额管理是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管理的基础工作。定义。1、定员管理:管人2、定额管理:管物加强定员定额管理的意义。(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原有三种管理形式,存在弊端,主要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租赁合同范例
- 珠宝项链租赁合同范例
- 沙-石子出卖合同模板
- 甜品合伙开店合同范例
- 04版员工培训与development合同
- 2024年度山塘多功能利用承包合同
- 电影拍摄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清表工程合同模板
- 店租出租合同范例
- 飞机租赁合同自行检修流程
-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10+Office 2019)(第4版)课件 单元3 2019的应用
- 2024年商业地产行业展望:强基固本 向新而生-德勤
- 2024年版《安全生产法》
- 最完整的数据结构1800题含答案
- 家庭成员我照顾(第一课时) 劳动技术七年级下册
- 消防工程消防器材供应方案
- 就业指导课件(全)-就业形势
- 配电线路巡视培训课件
- 遇事如何不推诿培训课件
- 大学英语(西安石油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T-CRHA 028-2023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