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件_第1页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件_第2页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件_第3页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件_第4页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开展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认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开展过程。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开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开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开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历史地位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开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开展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第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点时代背景:16-17世纪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特点:①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还没明显暴露出来;②无产阶级意识还很薄弱;③空想社会主义采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意〕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德〕闵采尔。莫尔和他的《乌托邦》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那么,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荣耀的思想;太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二〕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再使用乌托邦的梦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那么,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开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代表人物和著作:摩莱里〔1720-1780〕《自然法典》1755马布利〔1709-1785〕《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756;《论法制和法律的原那么》1776巴贝夫〔1760-1797〕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和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平民宣言》、《在高等法院的终审辩护词》和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2、特点:他们以理性为思想武器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

①从理论上证明了从私有制过度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但不了解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是历史必然性。②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原那么。但把平等理解为平均。③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取消分工、消灭三大差异,但推崇禁欲,认为清心寡欲是最高道德。④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思想。〔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代表人物及著作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傅立叶〔1772-1837〕:《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欧文〔1771-1858〕:《致拉纳克郡报告》、《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革命》。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杰出奉献①规律性思想。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地向前开展的过程,一种新的社会和制度的出现是过去全部历史开展的必然结果。②力图从经济因素说明人类历史开展。猜测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生产状况相适应。③对资本主义锋利而深刻地批判,启发工人觉悟。④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圣西门的“实业制度〞:他认为,实业制度是使所有人享受最大自由和福利、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他认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生产和科学艺术充分开展的根底之上,是一个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城乡和工农没有差异的社会。欧文的“公社制度〞:他主张,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的理论。提出,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工、农、商、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实行按需分配原那么。⑤把未来社会建立在大工业根底上,实行协作化、方案化整体社会生产。⑥对未来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分配原那么提出精辟见解。⑦提出国家消亡思想。社会权利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⑧未来社会充分表达民主管理原那么。⑨消灭三大差异,妇女解放等。3、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不认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他们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来解释历史开展。〔2〕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未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空想社会主义综述:奉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缺点:带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条件: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2、阶级根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中叶的三大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1844〕。3、理论来源〔直接〕: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沦,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根底〔两块基石〕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2〕唯物史观正确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2、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2〕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开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开展,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1.对社会开展规律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开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开展是有规律的,但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开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开展的根底2.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问题上,认为理性是社会开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辉的照耀,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3.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空想社会主义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四〕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思想及其开放性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同形形色色时机主义斗争中创立的。他们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了正义者同盟。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要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完整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理。〔1〕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深刻地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3〕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4〕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5〕《宣言》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2.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革命实践中开展的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又经历了四个开展时期:〔1〕深刻总结1848年革命运动,着重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策略。〔2〕19世纪50-60年代,马、恩在批判各种科学社会主义流派中保卫和开展科学社会主义。〔3〕19世纪70年代,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中,丰富和开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4〕19世纪70-90年代,在第二国际〔1889年7月14日)马、恩深刻批判了一些消极思潮。马恩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0年来大工业已有了巨大开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开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248—249页“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三、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相对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兴旺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1.列宁分析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开展不平衡加剧。〔2〕经济落后国家社会矛盾锋利化。〔3〕落后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4〕无产阶级量少,但革命性最强。2.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扩展到多国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成为拥有世界1/3人口和1/4土地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世界性体系。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1918年芬兰巴伐利亚1919年匈牙利不来梅1924年蒙古1931年越南1949年中国〔二〕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俄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918年春-1920年底,苏俄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反对英、法、日等14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预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内外勾结他们占领苏俄3/4的土地。红色的新生政权陷入包围。这一时期,苏俄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同时,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国家对工业生产全面控制和监督。——对经济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制〕。1919年10月,党中央通过了劳动法令,规定: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随身携带“劳动簿〞上面详细记载他的劳动效率、得到的工资、病假证明以及受到的罚款与其它惩罚。如果没有“劳动簿〞,工人将不得迁移、就业或者领取配给的物品。1919年5月建立了劳动集中营,专门收纳那些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和破坏生产的人。——在分配中实行“阶级口粮制〞,居民分为四类,分配口粮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1〕1919年5月,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首先开创的。〔2〕列宁给予极高的评价:伟大的创举,这是比推翻资本主义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3〕1920年,党中央规定每个党支部、每个党员都有义务参加这一活动,逃避者按党规论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后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根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方案……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那么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1921年3月21日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了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先前施行的战时共产主义〔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②将小企业〔20人以下〕退复原厂主,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③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④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开展。新经济政策的成就:生产恢复和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义政权稳固。

新经济政策引起的争论

托洛茨基为首的反动派: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即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列宁对此进行反驳——迂回的主动退却国内外反动派:蜕化,变质人民内部的争论:普遍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了革命原那么,搞资本主义。尤其是对实行“租让制〞想不通。列宁说,“如果我们不把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就说明我们在经济上没有一点求实精神。〞“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抱梦想而正视现实,他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必须下决心同旧的习惯决裂,甚至要铲除顽症。〞对于有人认为,搞“租让制〞吃亏的思想,列宁指出,“((在考虑租让政策时相在合同中表达出共产主义原那么,这种人也快要进疯人院了。〞只要有党的领导和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能保卫,不必为资格所赚取的利润而惊惶失措。等等,列宁都对这些思想逐个进行反驳。

总结: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设想,是一个要在假设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方法〞。其解决的是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开展,创立了光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3〕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经验中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1921年,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有一篇重要讲话,题目是《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其中一个标题是“我们的错误〞。他说当国内战争向我们袭来,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经过一段不很长的试验我们终于相信,这种设想是错误的,是同我们以前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论述相抵触的。〞根据俄国的特点,向社会主义过渡非常艰巨,而且“资本主义愈不兴旺,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因此,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目标〔在农村更是重要〕,在现阶段是不适宜宜,提出来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第二,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根底。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唯一物质根底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这也是俄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根底。要开展大工业生产,要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国家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他在《论合作制》一文中说:“我们不得不成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当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列宁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解决经济任务不同于政治任务、军事任务,如果还是按照老方法,靠热情、靠英勇精神来解决经济任务,必然要犯错误。第三,社会主义必须关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就是用商品交易代替产品分配。在实践中,列宁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商品货币交易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小农经济的社会里,“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共产党人必然紧紧“抓住〞这个环节,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根底。〔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至于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商品经济的命运,列宁还是遵循马、恩的观点,有方案的产品经济将取代商品经济。

第四,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松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那么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防止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权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此,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列宁还写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第五,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处理与农民的关系,是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民小生产具有劳动者和私有者的两重性,对农民既不能驱逐,也不能镇压,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长期、缓慢、谨慎的组织工作来改造和教育他们,合作制是最好的选择。列宁还规定了合作化的原那么、方法和步骤。——新经济政策缓和了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第六,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强调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实行党的年会制。

以上也是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不再把农民仅仅视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合作社的开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开展〞;其次,不再把商品经济视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为社会主义的俄国〞;第三,个人利益、市场原那么是比国家强制更为有效的促进生产走向联合的力量。

2.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争论1924年列宁去世后俄共〔布〕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还是回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对这个重大问题,当时党内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同时又参杂了个人权力之争。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变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形成及其特征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第一,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特点:高速度、优先开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第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929年_1934年〕及特点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系效劳的农业经济体系。特点:时间短、行政命令开路、消灭富农。第三,大清洗运动〔1934——1938秋〕苏联国内30年代政治事件层出不穷。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1934年,党的十七大上,基洛夫的选票高于斯大林,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同年12月1日被暗杀。1930—1953年,因反革命罪被判刑的有3,378,234人,其中被处决786,098人。1937—1953年,苏联约有200万人被镇压。〔2〕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政治上①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