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突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突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突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突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题突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1793年,马戛尔尼带着大批“奇异之物”来到中国,要求“驻使”“通商”,自由往来等。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最终,中英双方最初的接触不欢而散。这体现了清王朝()A.海防意识的强化B.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C.朝贡外交的僵化D.统治阶层有先见之明2.[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观察下表,与“鸦片战争大事记”相比,“奏折中的鸦片战争”反映了清朝()时间奏折中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大事记1841年2月14日琦善:激战四时,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伊里布:不费一兵一卒,舟山收复。英军攻占沙角、大角,清军大败。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由于疾病严重,英军撤离舟山。1841年3月12日杨芳:民心大定,军民鼓舞,可期无虞。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军营十余座,受伤8人。1841年6月4日奕山:英夷指天指心,免冠作礼诚意求和,谅该夷性等犬羊,不值计较。奕山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英军退离广州。A.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B.君主乾纲独揽C.有较强的军事实力D.官员腐败无能3.[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1852年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撰写调查报告: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据此可知()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B.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C.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英国尚未打开中国大门4.[2023·浙江高三模拟预测]1863年,礼部左侍郎薛焕认为当时的条约“始不过侵我权利,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预”。李鸿章认为中国吃亏太大,其(条约)规定“有出地球公法之外者”。这说明两人()A.反对通过条约方式对外交往B.认清了中国不断丧失主权的根源C.感受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D.认为清政府已成洋人统治的工具5.[2023·河南开封高三联考模拟]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英国社会多有赞赏,“国中无论男女皆习文艺,能诗画,兼工刺绣。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诸父母,不用媒妁……父母产业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由此可知,魏源()A.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B.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风C.积极接受西方近代教育D.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6.[2023·四川内江高三模拟预测]清代汉族官僚对满清皇室绝对服从开始松动,源自于鸦片战争后汉官集团开始逐渐垄断了对外交往、洋务现代化运动和地方武装开始。满清皇族为了维护对全国名义上的统治,被迫通过让渡出在一些地方的绝对权力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是()A.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C.程朱理学思想统治松动D.湘淮军地方势力崛起7.[2023·辽宁大连高三模拟]1873年,李鸿章委任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局规”规定: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联名请求更换商局总办。这些举措表明()A.清政府强化了洋务企业管理B.洋务企业积极迎合时代需求C.官督商办不利于企业近代化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8.[2023·湖南郴州高三模拟预测]英国在华报刊《字林西报》评价中国洋务运动时说道:“开办同文馆、派遣一百名留学生、翻译科学著作、用外国方法训练士兵、建造军火库、开矿、架设电报等举措本该对中国有益,但是,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该评论意在说明洋务运动()A.呈现官僚化经营管理色彩B.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C.旨在维护落后的封建体制D.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9.[2023·海南高三模拟预测]1884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报:“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称“光绪九、十两年地丁因拨京协各饷为数甚巨,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余万两。材料可用于说明()A.洋务运动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困难B.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原因C.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了危机D.小农经济破产导致政府收入减少10.[2023·重庆巴南高三模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A.国际法在南洋广泛传播B.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C.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D.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11.[2023·江苏淮安高三模拟预测]1898年3月,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建议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8月,朝廷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将军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清廷自开商埠的目的是()A.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C.与外商竞争欲收回主权D.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12.[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A.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C.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13.[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下表是戊戌政变后部分报刊的反应。据此可知()报刊反应《国闻报》《中外日报》《昌言报》积极报道政变后的情况《万国公报》没有直接对政变进行评论,但继续宣传变革和启蒙《知新报》从维新派的立场出发指出政变的反动性质,对遭受迫害的维新分子表示同情A.中国进步潮流势不可挡B.舆论监督得到了完善C.清廷统治能力得到加强D.维新派力量依然强大14.[2023·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预测]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15.[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京师八旗各营中仅神机营和虎神营两营有战斗力,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仅能防守个别军事要地,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这反映出()A.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B.清军战斗力得到了提升C.京师防御能力得到加强D.晚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16.[2023·江苏盐城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的实施B.革命思想的传播C.民族危机的加深D.民族意识的萌发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3·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攘为内地,蹙我强威,夺我土地,孕怀迄今……(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材料二而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而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广州义民表达的观点。(9分)18.[2023·广东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的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二当中国被拖入现代化进程,无论接受,还是排斥,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康有为纵然学贯中西,天纵英才,始终无法扭转历史大势,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时代的少数派,既无力打破也无法逃脱。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软禁的光绪,要么是流亡的溥仪。另一方面,他的救国方案,即使遇到明君,也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他没有意识到,西方宪制自有它生长的道德根基和伦理机制。康有为始终相信只有文化与制度嫁接起来,汇通东西——西方的物质文明结合孔夫子的教诲——才能重建中国人衰微的价值世界。——摘编自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8分)19.[2023·安徽阜阳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中明确指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有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20世纪初。就影响而言,随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不遗余力地被引介,各种启蒙刊物的广泛印行,犹如时人所言:即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世界,“发明民族主义不为功矣。”究其内容而言,此时民族主义思潮业已超越了戊戌志士尚还恪守的“华夷之辨”,矢志以求的不仅仅是传统士大夫的社稷安危和宗庙覆亡,而是明确地揭示了这一思潮作为近代最具统摄力的意识形态本质特征:也就是欲戢列强鹰瞵鹗视之态,以纾华族豆剖瓜分之祸,唯有发挥本民族种种特性,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当以建民族国家为独一无二之义。”——摘编自胡成《略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事务的构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乾隆皇帝和大臣,仍把英国看作是‘蛮夷之邦’,用‘驾御外藩之道’应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英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往来,清朝统治者仍停留在“天朝上国”的位置,用传统的“宗藩关系”去应对,反映了清朝朝贡外交的僵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防,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从历史发展来看,清朝统治者已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D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不但接连战败,而且谎报军情,这反映了清朝官员腐败无能,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腐败无能,“天朝上国”是盲目的自信,认为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权的情况,排除B项;据材料“清军大败”“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等信息,反映了军事实力弱,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2年(中国)。根据材料“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可知,多数农民自己纺织棉布,供自家使用和在市场上销售,体现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未体现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排除B项;1840~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始不过侵我权利,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预”“有出地球公法之外者”可知,薛焕和李鸿章都认识到了条约的危害,具有不平等性,并对中国主权造成损害,C项正确;材料说明两人感受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未体现两人反对通过条约方式对外交往,排除A项;两人只认识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并未认清中国不断丧失主权的根源,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的工具,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十分赞赏西方在技艺习得、家庭经济地位上的男女平等思想、婚姻自愿自主的进步社会思想,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中国的男尊女卑等伦理纲常已经不合时宜,说明其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社会伦理纲常的相关内容,并未涉及经世致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魏源对西方近代教育的赞赏态度,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家传统伦理纲常并非中国落后的根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汉官集团开始逐渐垄断了对外交往、洋务现代化运动和地方武装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政府为镇压起义,不得不重用汉族官僚,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但汉族官僚势力并未提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变动,排除C项;湘淮军地方势力崛起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等局规,体现了洋务企业积极迎合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体现的轮船招商局内部的民主管理,没有体现清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官督商办信息,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进行了洋务运动,因此题干中“这一改革的深层动机是坏的”表明当时仍然固守落后的封建上层建筑,C项正确;题干并非剖析洋务运动官僚化管理色彩,该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因此“洋务运动并未孕育出社会革新力量”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近代外交的主权意识缺失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时空是1884~1885年(中国)。据材料“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清政府的财政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军需”“兵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财力不济是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法战争的影响,并不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此时清朝,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时空是甲午战争期间的南洋地区。根据材料“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人积极利用媒体,揭露日本侵华事实,反映出当时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洋媒体广泛揭露日军侵华事实,与国际法是否广泛传播无关,排除A项;“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关于舆论宣传的态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开口岸以扩大财源,D项正确;腐朽的清王朝无力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也没有收回主权的勇气,排除A、C项;材料没有清政府鼓励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最终导致失败,故意在强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此学者并非在强调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排除B项;此学者意在表达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并非是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A解析:时空范围为戊戌政变后的中国。材料显示出尽管戊戌政变结束了戊戌维新运动,但是坚持变革与进步的思潮仍顽强地存在,A项正确;B项所述与当时中国新闻业发展情况不符,排除;这一时期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冲击,清廷统治能力加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进步势力的顽强,但是得不出维新派力量强大,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排除C项;“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十几万八旗军的主要驻地也在京师,各地的八旗军因为人数少,……驻守地方的重要任务便落在了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身上。”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满族构成的八旗军主要驻扎在京师地区,汉人构成的绿营兵驻守在地方,这体现了晚清地方汉族督抚势力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满清贵族为首的中央政治结构,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军队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清军战斗力得到提升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京师防御能力弱化的信息,况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战败告终,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借报刊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以及民族的觉醒,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是在19世纪末,且于1898年失败,排除A项;革命思想的传播并非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就逐渐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1)谬误:定海、舟山等处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英国明知中国严禁吸食鸦片,仍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攫取暴利,本身就有“引诱吸食”的意图;中国官员抄搜烟土,是执行中国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英国对中国的入侵始于1840年,而在战争爆发一年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2)主要观点: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军事上妄想短期内战胜英国。评析:这些心态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反映了近代民众面对外来入侵时朴素的爱国情感;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体现了盲目自大的心态。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属我国故地”,结合所学定海、舟山等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并非英国“故地”;“(至于鸦片一事)严禁尔国人民吸食犹可言也,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可知英国明知中国严禁鸦片,但仍然大量向中国出口、走私鸦片,攫取利益,就有“引诱吸食”的嫌疑;“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抄搜烟土,乘机逞掠,形同倭窃,诚何国体,不禁发指”可知中国官员抄搜烟土是执行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入侵中国始于1840年,而英国檄文发布时间为1841年,战争爆发一年之后才声明入侵理由,此举欲盖弥彰。(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可得出广州义民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若言水战,则尔等将船退出虎门,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与而海外对仗,果能胜我,方为利害”得出认为在军事上能短期内战胜英国。评析:可以从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盲目自大,对外界茫然无知,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但同时这种心态也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18.答案:(1)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做了思想准备。(2)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政治思想。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根据“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得出是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儒学的出现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做了思想准备。(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康有为思想的特征根据“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得出是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政治思想。19.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加深促使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阐述:在近代之前,中国作为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血缘亲和关系,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出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绵延不绝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迨至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