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讲义_第1页
环境管理讲义_第2页
环境管理讲义_第3页
环境管理讲义_第4页
环境管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的发展1.1.1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及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pH<5.6)自然资源耗竭海洋污染:赤潮,原油泄漏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减少,土地、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1.1.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1.人类进程古代文明:生产力低下,不足以改变自然,被动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根源:环境外部性产品成本中没有将环境成本包括在内,而是转嫁给政府和社会,使成本外在化。3.观念发展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科学观1.1.3环境管理学的发展把环境问题作为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50s〜70s,“谁污染,谁治理”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70s末期〜90s初期。自然价值。环境成本内在化;收费、税收、贷款、补贴。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问题,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1992年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1.2.1对象、目的、任务对象:人类的社会行为及行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目的: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1.2.2内容环境质量管理要素: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声区域:城市,农村,旅游区行业: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生态环境管理:对资源要素进行管理水:土地矿产生物1.2.3环境管理的手段行政手段:环境标准,环境政策法律手段:宪法,基本法,单行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减免税,补贴,贷款优惠科学技术:决策,管理水平,新技术宣传手段:意识,观念,知识环境管理学的理论1.3.1三种生产理论1.三种生产物质生产:效率,水平人口生产: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消纳污染,产生资源2.三种生产系统的演变古代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包含在环境生产中农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独立,人口生产规模扩大工业文明时代:三个独立的子系统三种生产理论的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生产是物质和人口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人口生产是原动力。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例如,草场养奶牛。环境管理的目标:使每一种生产的输入/输出平衡,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环境管理方法论:谁管理谁,如何管理。用社会行为管理社会行为。可持续发展。1.3.2冲突协调理论1.冲突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份额。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矛盾,即是冲突。国家:公海利用,co2排放区域:行政单元团体:行业,企业时间:当代人,后代人流域:上游,下游2.协同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由简单到复杂,有无序到有序,亦称为自组织规律。3.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是系统中个体之间产生的排斥、竞争,是个体之间固有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协同是个体之间保持合作的要求和趋势。只有协同没有冲突,系统无活力。只有冲突没有协同,系统将不复存在。冲突协同理论通过人类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例如,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1.4.1环境监测1.目的和任务污染源监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变化情况,为选择措施措施、制度法规和标准提供依据。2.标准化部点、采样、保存、分析方法、数据处理。3.分类常规监测: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监测特殊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1.4.2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性评价。1.程序现象分析阶段:工艺流程、计划规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目前环境状况,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评价分析阶段:建立数学模型,比如原理输入-产出模型,物料平衡,污染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模型。评议阶段:2.内容: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生产量,治理措施。1.4.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维持环境资源的价值,对某种物质或参数设置的最低或最高值。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等所制定的标准。1.功能法规性的技术指标和准则,是环境保护法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和准则,环保工作的核心和目标。2.分类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地面水,海水,土壤。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指标,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辐射,烟尘。基础和方法标准:原则,指南,导则,计算公式,名词,术语,符号。3.等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第二章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产生的背景2.1.1环境问题1.人与环境的关系2.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海洋污染;生态多样性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人类生存;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对策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环境日。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发大会。《关于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英国颁布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目的是预防,而不是后处理。1993年欧盟公布生态管理与审核法规条案,要求成员国自愿建立生态管理和环境审核体制。2.1.3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由于各国法律法规的标准不统一,各自实行一套标准必然会对国际贸易造成技术壁垒。ISO1992年设立“环境与战略咨询组”,1993年成立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ISO中央秘书处为TC207预留了100个标准号,即ISO14001〜14100。2.2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过程TC207组织机构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标准号分配分会名称(标准)英文缩写标准号标准属性SC1环境管理体系EMS14001-14009基本标准SC2环境审核EA14010-14019支持技术标准SC3环境标志EL14020-14029SC4环境表现评价EPE14030-14039SC5生命周期评价LCA14040-14049SC6术语和定义T&D14050-14059基础标准WG1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14060WG2可持续森林备用14060-14100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过程第一阶段,商议建立新的工作项目(WI,workingitem)。国家委员会可提议建立新的WI。第二阶段,编写草案(WD,WorkingDraft)。SC中的WG负责起草。第三阶段,TC207批准WD。参加编写的成员国投票,2/3通过。委员会草案(CD,CommitteeDraft)。第四阶段,所有ISO成员国对CD进行投票,3/4通过。(DIS,DraftofInternationalStandard)第五阶段,所有ISO成员国对DIS进行投票。FDIS。第六阶段,ISO标准发布。(Eng.,French,Russ.)第七阶段,国家委员会翻译为本国语言,并将其发布为国家标准。已颁布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理、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的资格要求ISO14020环境标志和声明通用原则ISO14021环境标志和声明自行声明的环境申诉(II型环境标志)ISO14024环境标志和声明I型环境标志和声明原则与程序ISO14031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导纲要ISO14040生命周期分析原理和时间ISO14041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目标和范围的界定及清单分析ISO14050术语和定义术语使用原则指南黑字体标准已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ISO140**GB/T240**。2.3ISO14000的特点ISO14000的结构按标准的属性,ISO14000系列标准分为基础标准、基本标准和技术支持标准。见2节中表。按标准的功能,对组织的评价和对产品的评价。对组织评价:EMS,EPA,EA对产品评价:LCA,EL,EAPSISO14000的特点ISO14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不论环境好的地区还是环境差的地区,不应增加贸易壁垒;可用于对内、对外的认证、注册;必须规避对环境改善无帮助的任何行政干预。ISO14000系列标准的原则ISO14000标准应真实和非欺骗性;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评价方法和信息应有意义、准确和可检验;评价方法、实验方法不能采用非标准方法,而必须采用ISO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或技术上能保证再现性的实验方法;应具公开性和透明度,但不应损害机密的商业信息;非歧视性;能进行特殊的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培训;应不产生贸易壁垒,对国内、外应一致。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自愿原则。转化为国家标准时,为推荐性标准。广泛适用性。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可用于内部审核或对外的认证、注册。灵活性。要求遵守法规、坚持污染预防、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管理体系,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框架,不规定环境绩效指标。与ISO9000兼容。预防为主。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主动思想。持续改进原则。一个组织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表明建立了能够不断改进的机制。与ISO9000的关系1.相同:自愿采用的管理型国际标准;管理模式相同。把为实现目标所需的管理要素,组成一个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有机整体;运行模式相同。策划、实施、检验、改进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消除贸易壁垒。均可成为贸易的条件。2.不同适用对象不同。9000-产品;14000-组织;目的不同。ISO9000,向顾客承诺,不断为顾客提供满足其质量需求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ISO14000,向全社会及其相关方承诺,不断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坚持污染预防,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标准。3.兼容TC207和TC176的指导思想。组织需求。2.4环境认证过程2.4.1认证过程2.4.2审核目的,确定审核标准是否得到满足。方法,获取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要求,审核过程应具有系统性、独立性和文件化。审核类型: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标准审核,清洁生成审核,环境行为符合性审核,应负责任审核。\类型内容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认证审核)委托方、审核方、受审方无委托方,审核方和受审核方均属同一组织委托方为需方或顾客,审核方为需方自己或需方委托的一个审核机构,受审核方为供方委托方可以是其它机构和受审核方,审核方为体系认证机构,受审核方为某一组织审核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组织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重点是发现问题,采取纠正的预防措施主要目的是决定是否和供方签定合作或购销合同,重点是评价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合同要求主要目的是决定是否批准体系认证,重点是评价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审核依据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及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供需双方签定的合同要求及组织的管理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监督审核无此要求在合同期由供需双方商定监督审核的频次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审核审核人员由组织内部抽调符合审核人员条件,经过专门机构培训、考试合格或由组织外部聘请有审核资格的人承担由需方组织或委托专门认证机构的审核人员承担由独立的认证机构组织国家注册审核员承担2.5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饱和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该体系可供组织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该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2・5・1管理运行模式一PDCA模式规划一实施一检验一改进(PLAN—DO—CHECK—ACTION)规划阶段: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方针,建立组织总体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实施阶段:明确职责,根据活动特点,制定相关的文件化管理程序和技术标准,对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检验阶段:在组织活动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过程进行监督、监测和审核,加强预防,以纠正所出现的偏离组织总体目标的现象。改进阶段: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对组织制定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定,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2・5・2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贯穿着三项管理活动:预防、控制、监督和监测。这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预防是核心,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中所有的管理要素。控制是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的手段。监督与监测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活动。2・5・3ISO14001的主要内容一17个管理要素环境方针:陈述组织的环境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预防污染,形成文件,全体职工了解,可被公众获取。规划环境因素: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所表现的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种状态:一般,异常,紧急;3个时态:过去,现在,未来;7种污染种类: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使用,对社区影响,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3法律与其它要求:确定应该遵守的法律和其它要求。目标和指标:为实现环境方针而确定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为实现环境方针而确定的步骤、措施、工作重点、时间等安排。实施与运行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全体人员的任务、责任、权限,并建立文件。培训、意识和能力: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程序。信息交流:对组织活动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进行内、外交流。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建立描述环境体系管理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文件。文件控制: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实施有效控制。运行控制:建立运行控制程序,使之与方针、目标始终一致。应急准备和响应:对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程序,阻止或缓和环境影响。检查和纠正措施监测: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过程,建立监控测量程序,进行信息跟踪。14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建立调查程序,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再发生。15记录:建立程序,记录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并对记录进行有效管理。1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建立体系审核程序,考核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17管理评审依据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以及承诺的改变环境状况的任务,提纯方针、目标、程序变动的要求,以求持续改进。(进入下一个循环)2.5.4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遵守本国法律法规;持续改进、预防污染。制定环境规划汇集相关法律法规及要遵守的其它要求。明确职责权限,建立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全员培训,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环境技能。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监督、监测机制。8.定期审核。2.6ISO14001标准的实施和认证IS014001标准是IS0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在目前已颁布的标准中唯一可供认证。2.6・1实施IS014001的意义取得国际贸易市场的通行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控制和预防污染节能降耗,降低成本2.6.2实施前准备了解公司环境现状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种类、浓度、排放量噪声源,厂界达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排污许可证,监测报告污水管网,排水管网工艺流程原材料使用情况,原料及能源消耗与同行业相比状况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种类、数量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什么应急措施有哪些环保设备,运行状况居民投诉2.投资预算投入多长时间、人力、资金,完成认证,通过认证会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制定预算。高层管理者决策选择咨询和认证机构咨询和认证机构的资质;国际认证,国内认证。建立环境管理组织任命环境管理代表(如已通过ISO9000认证,与质量管理代表为同一人),成立跨部门的组织机构,如环境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般是公司最高管理者,副主任委员为环境管理代表,各部门代表为委员。明确成员的责任。制定认证计划和目标:一般6〜12个月。环境管理体系策划确定环境方针环保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收集与识别类别:各级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排放标准;行业规定,上级规定,内部规定,相关方要求。获得渠道: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环保专业机构,媒体,上级,相关方。识别:从收集到法律法规中筛选出适用于自身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的条文,予以登记,并确定与ISO14001标准要素对应之处,以利于下一步编写程序文件,避免与环保法律法规相抵触。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的目标、指标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规模、严重性、发生频次、相关方关注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与法律法规的差距、改变的技术和经济难度。把重要环境因素分类,确定优先项。目标和指标指标量化,不宜过于宽松或严格;目标有具体时间限制。不得违背环境法律和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修订出现新的法律法规,相关方要求,原目标难以实现,审核要求。制定管理方案规定每个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实现目标、指标的方法时间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建立1.文件化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是文件化体系。建立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建立管理文件的过程。第一层次文件:环境管理手册,叙述组织环境管理的核心要素;第二层次文件:阐述每一核心要素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程序文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层次文件: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的支持文件,详细说明某一过程的具体方法;第四层次文件:环境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的信息记载。文件编写原则文件的系统性: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有逻辑性。文件的权威性:遵循IS014001、法律法规,必须执行的内部文件。文件的见证性:向内部管理者、相关方、第三方审核机构证实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文件的适宜性:反映组织特点,具有可操作性。3.针对ISO14001各要素所需的文件ISO14001要素所需文件ISO14001要素所需文件环境方针环境管理手册运行控制噪声控制程序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法律与其他要求法律及相关要求识别与获取程序臭氧层破坏物质控制程序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管理程序资源节约控制程序环境管理方案环境管理方案管理程序能源节约控制程序组织结构和职责环境管理手册环保设备设置维护程序培训、意识和能力培训程序油类物质控制程序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程序设备维护维修环境控制程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管理手册应急准备和响应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文件控制文件控制程序监测和测量环境监测程序运行控制新项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监控仪器设备维护校准程序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环境法律法规符合情况评审程序供应商、承包商环境管理程序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不符合,纠正及预防措施程序化学品控制程序记录环境记录管理程序大气污染物控制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程序污水排放控制程序管理评审环境管理评审程序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全员培训:标准,法律法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应急知识,污染控制技术。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落实:对合同方、供货方的工作:认证情况,排污许可,治理措施,监测数据,从业人员资质日常运行检查、监督、纠正: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的符合情况,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要有原始记录表。根据运行情况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MS审核客观地获得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EMS是否符合该组织自己制定的EMS审核标准,是一个系统化、文件化的验证过程。目的:确定组织的EMS符合情况;确定组织的EMS是否得到实施;发现组织的EMS中可改进领域;判断组织的管理评审是否能确保EMS持续适用和有效;评价与之相关组织的EMS。内部审核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审核目的,范围,准则,起止日期,审核员,审核日程。内审员培训:ISO14001,ISO14011,法律法规,审核程序,环保知识(3)审核方式、方法方式:按部门审核,按要素审核,以环境因素为主线审核方法:提问与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4)不符合报告受审核部门:不符合的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条款或文件名称:IS014001标准的***条款及***文件。不符合性质:严重不符合,一般不符合。受审核部门代表确认并签字。审核员姓名,开具日期。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不符合事实,不符合原因,纠正与预防措施。跟踪验证:按期完成,效果,相关记录,是否引起文件修改。内审报告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时间,审核组成员,受审核部门,审核综述,文件及现场运行情况,不符合情况,结果分析,审核结论。3.管理评审组织内部最高层次的审核,每年进行1〜2次,一般在内审结束后,或认证前后。EMS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方针是否适用,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实施情况、是否需要修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内审反映出的问题,是否形成自我发现、纠正、完善的机制,评审后的工作。EMS认证认证程序,参见2.4.1第一阶段审核组织EMS手册和程序等文件与ISO14001的符合性。确认组织已经实行了EMS;确认EMS的目的是持续改善组织的环境行为;确认组织是否全面识别和评价了重要环境因素;确认组织获得了适用于自身的法律法规;确认组织获得了政府的有关许可文件(环评报告、三同时报告、排污许可、生产许可等);确认组织的目标指标方案的有效性及执行情况;确认组织进行了内审及内审是否充分和有效;确认组织进行了管理评审;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第二阶段审核确认第一阶段审核发现的严重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的整改;第一阶段审核确定的审核重点;确认目标指标得到实现;确定组织规定的职责和机构是合理和充分的;确认组织的EMS是适用的;确认EMS文件及实施符合ISO114001标准的全部要求。持续改进改进的方向文件体系的改进:方针,环境因素及评价方法,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实施程序实施过程的改进:培训,能力培养,运行及控制技术,监测和测量外部条件变化:企业改扩建,法律法规变化,相关方要求2.7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一种评价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养护、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系统有关的环境负荷的过程。LCA突出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早期曾被形象地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价。它通过对整个生命周期内能量和物质的使用及释放的辨识和定量,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寻求改善环境的机会。LCA注重研究系统对资源能源消耗、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不考虑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LCA作为一种评价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的有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目前已被政府和企业广泛地接受和采用。许多公司将其作为开发新产品或制定产品计划的一种参考工具同时通过LCA向消费者展示其友好的环境行为。此外,LCA也用于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决策,如优先项目确定、购买活动等。目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产品带来的全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整体的评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生产前-分供方的选择-零部件的选择(产品开发)-包装和防护材料的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应对分供方提出与本组织相同的环境要求。生产中-生产阶段包括:原材料生产;半成品生产;产成品的生产;内部运输和贮存。-环境影响包括:泄漏;三废处理;能耗;噪音;热扩散;内/外部再生利用。在消费者手中应考虑以下方面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运输;交易;工业应用;私人;非设计使用。生命周期的结束产品的处置带来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带来的环境影响包括:能源和材料消耗的数量和类型;对工作环境造成的化学的、物理的或潜在的影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对外部(地区、区域、全球)的影响;发生事故、泄漏、爆炸、火灾等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纠正措施根据上述因素的确定结果,组织对其进行评价,并采取纠正措施来限制环境影响,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纠正措施有以下5个步骤:确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选择其它原材料、过程,减少能耗;-推理论证;-不同方案所需投资。对建议进行评估-技术评估;-环境评估;-经济性评估。决策根据上述评估的结果,决定实施/否决建议。对实施的措施制定计划:目标;如何达到;责任人员时间安排;记录。实施落实计划,对结果进行跟踪,确保其持续有效。2.7.5LCA实例第三章清洁生产末端治理投资大,浪费资源,二次污染,工作环境。2003年1月1日《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清洁生产的定义和内容3.1.1清洁生产定义1.定义UNEP定义: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中国21世纪议程》定义: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也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和毒性。对产品,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概念。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是和现有的生产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推行清洁生产是的渐进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清洁生产的水平和标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2.内容清洁能源: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洁净煤,煤气化,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清洁原料: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及稀贵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使用先进技术,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放;采用无毒无害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物料实行内部循环利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清洁的产品:产品使用中和最终处置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品包装合理;产品易于回收再利用。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3.2.1物质平衡理论生产过程中物质遵循平衡定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原料和能源的消耗越大。废物是由原料转化来的,废物量最小化,即是原料得到了最大利用。3.2.2最优化理论清洁生产实际上是如何满足特定条件下使用物料最少,而产品产出率最高的问题,即是数学上的最优化问题。废物量最小化是目标函数,求它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3.2.3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是推行清洁生产的有利条件。同时,技术的进步,使原来生产条件下不能使用的物质,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废物的有用性。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步骤3.3.1主要途径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计,即通过审计发现排污单位、排污原因,筛选出消除或减少污染的措施,以及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企业出发点不同:有的希望在科学管理下降低成本;有的考虑将来有法律制约,要走在法律前面;有些企业做技术改造、革新时,希望寻找到投资回报率高的技术,考虑使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用清洁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有的企业则有意识地朝高标准靠拢。资源综合利用:每种原料进行物料平衡;废物回收(经过适当处理),返回生产流程。改进工艺和设备:自动控制,改变工艺条件,改变配方调整产品结构:原料选择,产品设计,去除多余功能加强管理:制定环境目标,责任制,统计审核,合理库存,奖惩制度3.3.2实行清洁生产的步骤准备阶段:领导决策,成立工作小组,制度工作计划,宣传动员,物质准备2.审计阶段确定审计对象和目标:企业限制分析,确定审计对象,提出清洁生产目标,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审计实施:审计工艺流程图,审计物料、能源平衡图,分析排污原因制度方案:征集方案,筛选方案,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技术,经济,环境)实施方案:选定方案,制度实施计划并实施,评估清洁生产实施效果持续清洁生产:制度计划,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6.编写报告3.3.3行业清洁生产技术1.钢铁工业原料:选矿技术,尾矿利用炼铁:烧结,焦化,高炉炼钢:铁水预处理,废钢净化,转炉、电炉,连铸轧钢:节能,余热利用,三废:2.化学工业绿色原料:使用无毒无害化工原料和生物原料。替代光气,HCN,NaCN;用葡萄糖代替苯合成己二酸。绿色反应:原子经济反应(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产物,零排放)绿色介质:催化剂(分子筛,酶),溶剂(替代芳烃),萃取剂(超临界)。绿色产品:无磷洗衣粉,可降解塑料,生物农药,新型制冷剂3.3.4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清洁生产是指以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技术进步为手段,目的是提高污染防治效果,降低污染防治费用,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清洁生产可以理解为工业发展的一种目标模式,即利用清洁能源、原材料,采用清洁的生产的工艺技术,生产出清洁的产品。同时,实现清洁生产,不是单纯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来改进生产活动,而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一个原则,考察工业产品从研究、设计、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以期协调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IS014000系列标准是集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于一体的先进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审计(EA)、生命周期评估(LCM)和环境标志(EL〕等方面的系列国际标准,与其他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完全不同,它是自愿性的管理标准,为各类的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方法。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旨在指导并规范企业(及其它所有组织、建立先进的体系,引导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的行为标准。它适用于任何规模与组织,也可以与其它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清洁生产与1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从经济一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的新思想,新措施,是九十年代环境保护发展的新特点。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侧重点不同,清洁生产着眼于生产本身,以改进生产、减少污染产出为直接目标。而IS014000标准侧重于管理,强调标准化的集国内外环境管理经验于一体的、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模式。实施目标不同,清洁生产是直接采用技术改造,辅以加强管理。而IS014000标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采用优良的管理,促进技术改造。审核方法不同,清洁生产重视以工艺流程分析、物料和能量平衡等方法人手,确定最大污染源和最佳改进方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侧重于检查企业自我管理状况,审核对象有企业文件、现场状况及记录等具体内容。产生的作用不同,清洁生产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环保思想,使企业环保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中来。ISO14000标准为管理层提供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环境管理纳入其它的管理之中,让所有的职工意识到环境问题并明确自己的职责。由此可知,清洁生产虽然已强调管理,但技术含量较高;环境管理体系强调污染预防技术的采用,但管理色彩较高;两者共同体现了治理污染预防为主的思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ISO14000标准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机制、组织保证:清洁生产为IS014000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使两者更好结合,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一些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清洁主产的工作,包括制定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政策导向、技术导向、编制工业清洁生产指南,提供先进技术与管理信息,加强培训、宣传、教育等,同时要参照IS014000标准,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际准体系,它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第四章可持续发展4.1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和模式。4.1.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参见1.1.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然属性: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含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属性: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科技属性: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清洁生产,文明消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谋求社会的全面的进步: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1.UN:1992年环境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美国:1993年6月成立“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用3年时间制定“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10个方面问题(宏观经济,消费与废物,能源,空气质量,交通运输,粮食和农业,森林,野生动物,海洋和渔业,水)。欧盟:1993年2月通过了5个环境规划。中国: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中国的现状及压力人口、社会和经济人口:人口数量,生活资料非需求,就业压力,人口素质,年龄结构,行不结构,人口分布。经济:市场经济不健全,设备和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资源分布不一致,重复建设,乡镇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