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_第1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2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3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4页
为政以德(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第一页第二页,共22页。(一)政治主张及实践

一、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

三、待贾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二)修身

五、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六、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七、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

八、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

九、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目录所辑文章:第二页第三页,共22页。(三)学习与教育

十、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

十一、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

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十三、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

(四)哲学思想

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第三页第四页,共22页。为政以德第四页第五页,共22页。《为政以德》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4)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2.道之以政(导)3.道千乘之国(导)4.无乃尔是过与(欤)二、词类活用(10)1.足食,足兵(使动用法)2.富之(使动用法)3.于斯三者何先(形作动)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形作名)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作动)7.举善而教不能(形作名)第五页第六页,共22页。三、古今异义(4)1.民免而无耻(没有羞耻心)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战事,攻打)3.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把……当做)4.举善而教不能(能力差的人)四、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10):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富[于周公]哀公问[于有若]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临之[以庄]第六页第七页,共22页。2.宾语前置句(5):又何加焉于斯三者何先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3.主谓倒装句(2):君子哉若人善德哉若人(二)固定句式(2)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2.如之何:如……何~~~~~~~~~~第七页第八页,共22页。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相关成语第八页第九页,共22页。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患。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第九页第十页,共22页。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第十页第十一页,共22页。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22页。思考: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稳定、进步而繁荣。但取信于民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是立国的根本。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22页。思考: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口号,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主张“均无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对“均无贫”的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22页。思考: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采用什么样方法?正己、教民。(德政)【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成语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22页。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22页。(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22页。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2.1

以德为政2.3

教民(法治、礼治)13.9

富民、教民

12.7

富民、正己1.5、16.1

正己

11.17

举贤(去恶)12.9

富民

13.6

正己12.19

正己,教民

2.20

正己,教民,举贤14.5

正己(德治)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22页。为政以德意义做法对百姓:富之、教之、安之对自己:身正、德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22页。阅读1: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22页。阅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