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08月06日02时33分59秒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东经116.34度,北纬37.16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A.C圈层 B.D圈层 C.M界面以下 D.N界面以下2.图中字母D和N分别为()A.地幔和莫霍界面 B.岩石圈和莫霍界面 C.地幔和古登堡界面 D.岩石圈和古登堡界面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为横波,B为纵波②A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B只能通过液体传播③A和B传到N时,波速突然下降④岩石圈包括C层与D层顶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从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且位于陆地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地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km),故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从图中来看,C为地壳,D为地幔,M界面至N界面之间为地幔,N界面以下为地核,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D位于莫霍界面M以下和N处(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BD错误;N处横波消失,N为古登堡界面,A错误,C正确。故选C。【3题详解】从图中来看,A传播速度慢,为横波,B传播速度快,为纵波,①正确;横波A只可通过固体传播,纵波B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②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A横波传到N古登堡界面时消失,③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C和上地幔顶部(D层顶部),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B。【点睛】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023年10月31日,在约400千米高度运行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在我国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图中A层叙述正确的()①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③以对流运动主④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下降着陆过程中()A.气温越来越高 B.从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和对流层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6.不同大气层演绎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A.A层--晴天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B.B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C.C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C层--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答案】4.C5.C6.D【解析】【4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大气层A层位于最底层,是对流层,水汽、杂质几乎都位于该层,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正确;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②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层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③正确;因为A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气温高,距离地面越高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大气层A层是对流层,B层是平流层,C层是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B平流层,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升温,B错误;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先处于对流层,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再飞至平流层,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然后再飞到高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C正确AD错误。故选C。【6题详解】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C错误;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1、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平流层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3、高层大气是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到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接近,这个高度可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天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四川盆地8.“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A.增加本地区的太阳辐射 B.抑制水中植物的生长C.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率 D.提高水面温度【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所以有大面积水域的地区以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在四个选项中最适合,C正确;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降水少,缺少大面积水域,A、B错误;四川盆地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D错误;故选C。【8题详解】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阻挡了太阳光直接照射到水体,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而不会提升水面温度,D错误;“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发展了多种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A、C错误;到达水面的光照减弱,影响光合作用,抑制水中植物的生长,B正确;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2)地势: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3)天气:晴天多的地区,大气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左图为2016年在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右图为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A.冥古宙 B.太古宙 C.寒武纪 D.二叠纪10.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 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11.研究化石,可以()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9.B10.D11.D【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叠层石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蓝细菌生活的“足迹"。结合图中距今时间单位为百万年,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太古宙(距今4000-2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由材料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信息无法获知,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由于生命是地球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因此研究化石不能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命演化的过程,进而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历史,②正确;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般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关,研究化石不能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③错误;由于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岩层中,可以通过研究化石来推测古地理环境,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13.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14.该地貌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是()A.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青藏高原【答案】12.A13.D14.A【解析】【12题详解】由图可知,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A正确;冰川广布,河流众多,指是高山地区冰川发源地的地貌特点,B错误;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C错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大河冲积平原的地貌特点,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代表)和具有溶蚀力的地表水,D正确;光照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无关,A错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岩石的侵蚀溶蚀作用,不是土壤,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代表)和具有溶蚀力的地表水。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图中所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C.丙海区—盐度最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大16.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深度 D.海水运动【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据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南极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故A错误;乙海区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故B正确;丙海区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但温度高,蒸发量大,盐度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C错误;丁海区位于高纬度地区,温度低蒸发弱,降水较少,受地表径流影响大,盐度低,故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增大,如图可知,表层海水温度高,密度小,温度低,密度大,所以温度是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A正确;由图中可知海水盐度与海水密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B错误;由图中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海水深度、运动与海水密度,没有相关性,CD错误。故选A。【点睛】表层海水平均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7-20题,共计52分)17.读下图并结合已有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a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填行星名称)公转轨道,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位于第____(填数字)公转轨道,图示反映其存在生命的条件是____(从外部条件来看)。(2)若a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其中甲为太阳内部,那么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为____(填圈层),曲线②③之间的太阳大气层中发生的太阳活动有____和____。受太阳活动影响,极地地区常看到壮观的____现象,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____现象。(3)从b图中可看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为____,影响其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为____。【答案】17.①.土星②.④③.安全的宇宙环境18.①.日冕层②.耀斑③.日珥④.极光⑤.磁暴19.①.从低纬(赤道)向高纬(极地)递减;②.纬度(太阳辐射)【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圈层结构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大气层结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若图a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在从里到外的方向上,④为地球公转轨道,③为火星公转轨道,②为木星公转轨道,①为土星公转轨道;④地球上存在有高级智慧生命;根据该图可知,太阳系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具有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利于生命的存在。【小问2详解】若a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其中甲为太阳内部,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位于最外层,应为日冕层;曲线②③之间为色球层,该层会发生的太阳活动为耀斑和日珥;太阳活动会抛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冲击两极大气,使极地地区形成壮观的极光现象;太阳活动抛射出的高能粒子会冲击和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小问3详解】根据b图可以看出,北半球大气上界的太阳年总辐射量体现为从低纬(赤道)向高纬(极地)递减;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大,而纬度越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则越小,所以影响其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差异。18.下图是南半球某地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2)A、B两地之间近地面的风向是____,A、B两地之间对应高空的风向是____。(3)用箭头(→)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4)若图中所示A、B位于南半球夏季中纬度滨海地区,A为____,B为____。(填海洋或陆地)(5)若图中所示A、B两地位于南充市的市区和郊区,则位于市区的是____。【答案】18.①.④②.⑤19.①.西南风②.北风20.21.①.海洋②.陆地22.B【解析】【分析】本题以南半球某地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图示①、②、③位于同一个等压面上,故气压相等,④位于该等压面下方,故气压较③高,⑤位于该等压面上方,故气压比①低,故气压值大小为④>①=②=③>⑤。气压最高的是④,气压最低的是⑤。【小问2详解】由上一题可知,④是高压⑤是低压,④⑤对应3000米高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此可知A为高压,B为低压,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从A流向B。结合当地是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斜穿等压线形成西南风;高空的风从B吹向A,受水平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最终形成北风。【小问3详解】由第一题可知,⑤地是低压,④处是高压,因此相对应A地近地面为高压,B地近地面为低压,故近地面大气由A往B运动,高空由④往⑤运动。绘图如下:【小问4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海陆风为热力环流,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温呈负相关。由结合题意,A是高压则温度更低,B为低压则温度更高。海洋的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温度更低,为A;陆地的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更高为B。【小问5详解】市区人口较多,热量排放多,气温更高气压更低气流上升;而郊区人口较少,热量排放少,气温更低气压更高气流下沉;由上一题可知B处低压高温气流上升,该处应是市区。19.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拉萨本地蔬菜夏季供应量达到市场的80%,冬季供应量在48%左右。为了促进西藏大棚发展,山东寿光派出技术员到拉萨指导蔬菜种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画出b、c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2)寿光技术员到拉萨后感觉该地昼夜温差比较大,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原因。(3)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技术员教农民向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气体来促进蔬菜生长,试说明原因。【答案】(1)(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3)二氧化碳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然后转换成大气逆辐射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促进蔬菜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物质,促进蔬菜的生长。【解析】【分析】本题以拉萨的大棚蔬菜种植为背景,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的考查,考查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调用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b位于室内,近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c位于室外,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在上空,气压高的b地向气压低的c地流动,在近地面,气压高的c地向气压低的b地流动,形成热力环流。如图所示:【小问2详解】寿光技术员到拉萨后感觉昼夜温差比较大,其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由于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