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2)白银盘里一青螺。(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楚江”指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潋滟,空蒙”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3)《望洞庭》的作者有“诗豪”之称。诗中用了很多比喻,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把(山的名称)比作青螺。二、诗歌鉴赏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望天门山唐________天门________江开,碧水东________。两岸青山________,________一片日边来。(1)把古诗作者及内容补充完整。望天门山唐天门江开,碧水东。两岸青山,一片日边来。(2)这首诗中,诗人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A.断开 B.流回 C.出来(3)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4)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前两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试着画出天门山的奇景。(提示:回忆一下诗中都有哪些具体的景物)(6)根据李白写山水的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古诗题目。A.《独坐敬亭山》B.《早发白帝城》C.《望庐山瀑布》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9.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A.湖;山;春天;夏天 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10.课内阅读。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首句中的“和”,在诗中意思是()A.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B.和气的意思。 C.感觉很舒服。(2)诗中对洞庭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它是_______。()A.青螺 B.白银盘 C.白银(3)这首诗中第一句表现湖面的_________,第二句表现夜晚湖面的________,第三句写远望湖中_______的君山,第四句再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A.平静、开阔、翠绿 B.开阔寥远、平静、翠绿 C.开阔寥远、翠绿、平静(4)对这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两相和”的“和”字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诗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诗人只用了一个视角,即遥望,就将洞庭山水的美景图描摹得很是生动、美丽了。三、拓展题11.附加题。指点迷津——猜谜语。(1)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2)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打一动物)(3)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打一生活用品)(4)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打一字)(5)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生活用具)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望洞庭》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及选项判断。A、B正确。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认为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朝花夕月,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4.【答案】C【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镜:洞庭湖的湖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5.【答案】A;A;B;B【解析】【分析】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①碧水东流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②山色空蒙雨亦奇: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奇:奇妙。

故答案为:①A;②A;③B;④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6.【答案】(1)C(2)A(3)B【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1)用了夸张,形容庐山瀑布的落差气势的。

(2)比喻:把洞庭湖比做白云盘,把山比做青螺。

(3)拟人,把春雨拟写成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及时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1)C;(2)A;(3)B

【点评】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7.【答案】(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

(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

(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意思。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8.【答案】(1)李白;中断楚;流至此回;相对出;孤帆(2)A;B;C(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天门山从中间断裂,像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掉转方向向北流去。(5)略(6)B;A;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此诗朗读节奏可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6)对诗句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李白、中断楚、流至此回、相对出、孤帆

(2)ABC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天门山从中间断裂,像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掉转方向向北流去。

(5)略

(6)B、A、C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5)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描写的景物的掌握能力。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及出处。9.【答案】(1)B(2)A(3)C【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A;(3)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10.【答案】(1)A(2)B(3)B(4)C【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A;(2)B;(3)B;(4)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