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01(新高考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刺2024年高考语文直击考点培优模拟卷(一)(适合新高考卷地区)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最早给“法治”下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后人对法治的定义无非是对亚里士多德原初“法治”定义的不断修正。19世纪英国宪法学家戴雪结合英国法治的历史实践对法治(法律主治)的概念作过三个层面含义的概括:一是法律具有至尊性;二是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三是宪法保障个人权利。戴雪的法治定义强调了个人权利的宪法保障。20世纪英国法理学家约瑟夫·拉兹认为,“法治”一词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它由一些重要的原则构成,如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不溯及既往、相对稳定性、公正审判、司法审查、司法程序的简便性及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等。1955年6月,来自48个国家的法学家受国际法学家委员会邀请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上,对“法治”的概念作了三点阐述:国家必须遵从法律;政府应当根据法治原则尊重个人权利,并为实施个人权利提供有效的手段;法官应当受法治引导,公平地捍卫和实施法治。1959年1月5日至10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大会上再次肯定了雅典会议通过的法治原则,由于本次国际大会有来自53个国家的185名法官、律师和法律教师参加而使法治精神广为传播。(摘编自范进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四重维度”论》)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现代化与法治内在联结、相互依存、伴生发展。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问题的。现代化进程会带来巨大变革和利益调整,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协调现代化进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法治不彰,社会就可能因纷争冲突而失稳失序,最终导致现代化进程停滞或中断。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法治逻辑,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就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同步推进法治建设,确保各方面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的衔接转化,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___①___。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___②___。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被迟滞、中断。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首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依靠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法治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固根本的保障作用。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遵从。以法律形式确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并联式的发展进程,许多历时性问题需要共时性解决,其中涉及的思想变革之深、利益调整之大世所罕见。法治通过实施公开、稳定的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对各种利益关系予以保护、规范和调整,从而稳定社会成员预期、维护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秩序,为现代化提供牢固基础、持久动力和广阔空间。第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发展的战略谋划,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只有厉行法治,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必将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走向深层次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既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又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摘编自冯果《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雪对法治的定义是在结合英国法治历史实际后对亚里士多德所做定义的修正。B.法治精神在新德里国际大会后被广为传播,是因为有多国法律相关人士的参与。C.法治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对其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D.作为现代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如果不被彰显,现代化进程将较难推进。【答案】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其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错误,原文为“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故选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3分)A.材料一先后对“法治”的要旨、作用、内涵与原则等进行阐释,条理清晰。B.材料二通过比喻论证强调法治对现代化国家的影响,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C.材料二反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相较而言,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加客观理性。D.如果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厉行法治,走向二者深层次融合。【答案】D【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先后对‘法治’的要旨、作用、内涵与原则等进行阐释”错误,结合“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对法治(法律主治)的概念作过三个层面含义的概括”“……对‘法治’的概念作了三点阐述”可知,材料一是按“法治的意义、内涵、原则”的顺序进行阐释的;B.“过比喻论证强调法治对现代化国家的影响,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错误,原文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通过引用论证强调影响,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非增强说服力;C.“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加客观理性”错误,两则材料的态度都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故选D。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法律原则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3分)A.法律签署后,法律文本及发布的公告、法律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的报告等,应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B.只有当人民代表的法意志被清楚地规定于条文中,才能使得法官不可能做出主观擅断的判决,法之保留方能发挥效力。C.新的刑事法律生效以后,对此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必须依照新的刑事法律进行重新审判或判决。D.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订应当客观、公正,善意、适度,符合常规,合乎理性;裁量结果应当符合法律的原则和幅度。【答案】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符合公开性原则;B.符合明确性原则;C.所表述的内容违背了不溯及既往原则;D.符合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原则。故选C。4.请结合材料内容,在①②处填写合适的分论点。(4分)【答案】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核心目标)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环境(发展时期)看,必须加强涉外法治。【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结合前文内容,此处论点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的途径。①,从具体阐释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求日益广泛……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这是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和目标上阐述要以,人民为中心。故此处论点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核心目标)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结合后文阐释“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被迟滞、中断”,这是谈我国现代化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应对措施,故此处论点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环境(发展时期)看,必须加强涉外法治。5.请根据材料二,给“中国式现代化”下一个定义。(6分)【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鲜明法治逻辑,以法治建设为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以跨越式、并联式长期发展为目标,艰巨复杂的新型现代化模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给“中国式现代化”下定义,首先确定句子主干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模式。再结合材料内容筛选相关信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法治逻辑,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并联式的发展进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整合以上信息,按照其内在逻辑、要求和保障、价值追求、目标等相关属性筛选并排列以上信息,得出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鲜明法治逻辑,以法治建设为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以跨越式、并联式长期发展为目标,艰巨复杂的新型现代化模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蟋蟀声声蓝翎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①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粱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粱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粱,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②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⑪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⑫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⑬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⑭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③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⑮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⑯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④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答案】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与作者产生共鸣”分析错误,此处主要是为了写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它能激发人的联想,并引发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故选B。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B.句子②将“坟场”喻为“课堂”,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C.句子③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D.句子④中“进入”的引号表“特殊含义”,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答案】B【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分析错误,将“坟场”喻为“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意在写出“被迫睡坟场”让“我”明白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可怕、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故选B。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4分)【答案】①表现对宁静、安稳生活的喜爱:喜欢秋夜虫声的种种理由。②表达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回忆童年躲避日军睡坟地的往事。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蟋蟀的声音是“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④表现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碉堡被毁。⑤表达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侵略者肯定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⑥表达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散文情感的能力。结合原文“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中作者所用的“我喜欢”可看出,作者对于秋叶虫声是非常喜爱的。而结合“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中作者对蟋蟀歌唱的评价,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宁静、安稳的生活的喜爱。结合作者在文本主体部分中叙述自己睡坟头的经历,以及作者“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的叙述和“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在文中表达了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根据原文“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根据原文作者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的原文“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可知,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根据原文“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可知,作者表达了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文中最后一句话“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⑫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结合文本围绕本段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答案】①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呈现本段关键词“自由”)②先写由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作者借此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结合文段内容分析)③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结合文本分析)【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围绕文段关键词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试题要求围绕本段关键词写文学短评,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找到本段关键词。结合段落中“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可知,段落的中心词是“自由”,也就是全段的中心思想都是围绕“自由”而展开。对此,写文学短评时,可以先表现自己评价的中心思想,然后概述段落的大意或行文思路,说明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比如,结合原文“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可看出,作者正是通过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从而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通过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表达了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的思想;而最后,“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的评价,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与向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舍于市A之主人B而归其屋C食之当焉D视时屋食之贵贱E而上下F其圬之佣以偿之【答案】BDE【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拿所得工钱抵付与之相当的房租和伙食费用,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于市之主人”是“舍”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焉”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即D处;“时屋食之贵贱”是“视”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E处。故在BDE三处断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所管辖的地区,本文为后者。B.人,唐人避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用法相同。C.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穑”字组合使用,如《诗经•伐檀》中的“不稼不穑”。D.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一词同义。【答案】B【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错误。民,百姓;他人。句意:抽调百姓当兵。/难道会肯为其他人操劳心智吗?C.正确。句意: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既不耕种又不收割。D.正确。句意: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故事说理的杂文。B.王承福之所以选择圬这个职业,有迫于形势的不得已的原因,也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考量和对这一职业的认知。C.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依靠他人、才不配位、尸位素餐者都将受到上天的惩罚。D.作者给王承福作传,既表达了对他本人行事方式的鲜明态度,也借此警醒自己并委婉表达对某些世人的批评。【答案】C【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依靠他人”错误,从原文“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中可以看出,王承福认为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协作来求得生存的。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

(2)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答案】(1)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通过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2)贡献(事业)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子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容易;“诚”,确实;“直”,通“值”,报酬。(2)“所以”,用来……的东西;“自奉”,供养(供给)自己;“养于我”,由自己供养。14.韩愈对王承福的评价具有辩证性,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批评他为自己打算多,为他人打算少,缺少担当。②赞扬他独善其身,自食其力,远胜奸邪无道者。③肯定他对生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不患得患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可知,批评他为自己打算多,为他人打算少,缺少担当。②由原文“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可知,赞扬他独善其身,自食其力,远胜奸邪无道者。③由原文“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可知,肯定他对生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不患得患失。参考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他放弃官勋回到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拿所得工钱抵付与之相当的房租和伙食费用,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他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一样(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是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的,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罢了!“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自己才能相称的事却要贸然去做力不能及的事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还要勉强去做的结果吗?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欢富贵为贫贱而悲伤,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他这个人大概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为其他人操劳心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欲望,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答案】D【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朴素无华的语言”“活泼灵动的意境”错误。诗歌用典“虞讼”“凿井汉机”,语言含蓄蕴藉,“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写“径草”稀疏、“岩枝”凋落、“南涧泉”清冽、“东篱菊”盛开,意境安适恬静、清新素雅。故选D。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相同:都表现了对田家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和本诗中的“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是指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表达了诗人对永恒美好的追求。“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用陶渊明的典故,写想北窗下面躺卧,凉风阵阵吹过,便自认为像伏羲氏以前的古人那样悠然自适,心境闲逸,据此分析出,借陶渊明之事表达对高洁志趣的向往。(2)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误落尘网”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写农耕生活平和安乐,没有世俗纷争,人们安居乐业无机巧之心,可看出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只要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2)千岩老人认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有“黍离之悲”;据说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顿生故国悲思;这首《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现了这一典故。(3)张老师在一节公开课上讲到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他举出了一个例子:“看,红领巾来了。”这里的“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大家都知道借代在古诗词中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示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中华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独树一帜的文体,②更有着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气象万千尽是诗,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里有大漠孤烟、刀光剑影的江湖侠气,诗词里有杏花烟雨、杨柳枝头的红袖柔情,是讲述悲喜人生、探秘幽微人性的有效载体。A,中华诗词包蕴万千,是一座可资不断开掘的富矿。③近年来,中华诗词的跨媒介再生产、再传播如火如荼。如果说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是诗词传播的显在力量,那么B则是一股巨大的潜流。④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⑤网络文艺正以灵活开放的创意机制、多元的叙事载体,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让中华诗词的斑斓与风姿在网络空间充分绽放。网络文艺作为新兴媒介,拥抱中华诗词,是对中华诗词文化传播的助力;融合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⑥在网络文艺的助力下,中华诗词“曲高”“和寡”,正一步步走进大众生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案】(示例)A简而言之B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每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是第一段的总结句,由前文的“‘气象万千尽是诗,人生百态皆作词’,诗词里有……诗词里有……”,根据后面的“中华诗词包蕴万千”,可知,此处可填“简而言之”之类的内容。B处,此处所在的句子形式上参照前文的“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再结合后文的“网络文艺作为新兴媒介”,可知,此处可填“网络文艺这一新兴媒介”之类的内容。19.文中画横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案】语句②可修改为:更以其灵动的诗韵、雅致的诗意等美学特征享誉世界文苑。(2分)语句⑤可修改为:网络文艺正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开放的创意机制,与中华诗词不断碰撞交融。(2分)语句⑥可修改为:在网络文艺的助力下,中华诗词“曲高”而不“和寡”,正一步步走进大众生活。(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语病为结构混乱,参照第①句“以其高度的画面性、音乐性和意蕴性,成为独树一帜的文体”,可修改为“以其……享誉世界文苑”。⑤句语病为语序不当,与前文“无论是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化,还是网络影像的转译呈现”相对应,应该“叙事载体”在前,“创意机制”在后,从语言逻辑上看也是如此。⑥句语病为不合逻辑,根据后文“正一步步走进大众生活”,可知前面的“和寡”应予以否定,“曲高”“和寡”分开了,“曲高”与第一段呼应,不必否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①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②现在,孙少平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③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④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写了封信。在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⑤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⑥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⑦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注】选段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选段主人公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先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当教师,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揽工,之后成为了煤矿工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矿工组长。田晓霞的意外死亡给了他沉重一击,他又因矿难而毁容。孙少平出院后,选择面对了现实,他拒绝了脱离艰难的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号在标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时,往往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答案】第③段“新”形象中的引号在强调孙少平“打扮”加“疤”的男子汉新形象特征的同时,(1分)更赋予了孙少平对自身外在形象焕然一新之后(1分)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的内涵。(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引号标示文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其表现力需结合画横线语句具体展开分析。第③段画横线句中有对孙少平“新”的直接解释如“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男子汉的魅力”,同时结合整个语境,此时孙少平的心境已经能坦然如常地面对伤痛,甚至内心亢奋,就能解读出他对重新开启“新”的人生旅途的兴奋与期盼之意,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的内涵。本题语段节选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考查名家作品中引号的表现力。是对引号在特定情境中的作用的考查。在不同的情境中,小小的标点符号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力,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21.文中加点词语“泪水”和“微笑”出现在同一段落中是否矛盾?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分析。(3分)【答案】不矛盾。“泪水”是孙少平回到久别的大牙湾煤矿时,由眼前熟悉的场景所触发的久别归来时无比激动的心情的写照,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1分)“微笑”则借由明丽温暖的太阳,表达了孙少平选择重返故地,一辈子扎根煤矿后,内心的乐观与坚定,是对人物心情的侧面烘托。(1分)二者并不矛盾,共同体现了孙少平战胜伤痛后,正视自己,回归属于自己的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的美好心情,都是对青春和生命的美好赞歌。(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泪水”和“微笑”看似矛盾,但结合文本语境,结合孙少平心境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他面对伤痛的打击后,从“严重”的崩溃,到坦然如常,到内心亢奋,最终平静而充满信心的过程。“泪水”是人物望见“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等熟悉场景后的神态描写,“微笑”是感受到“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温暖之后的景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的都是他回归自我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期许的体现,都是对青春和生命的美好赞歌。22.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例句,分别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示例)【拟人】“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微笑”一词将太阳人格化,(1分)既体现了太阳的明媚灿烂,又移情于物,展现了孙少平重返煤矿时的兴奋与喜悦,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1分)【拟物】“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扫射”一词将目光当作子弹来写,(1分)写出了人们在注视孙少平脸上疤痕时目光里的复杂与无情,伤害性极大,引发读者对孙少平心情的真实体验感。(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和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比拟是将物当作人(拟人),将人当作物或者将甲物当作乙物(拟物)来写,回答此题先得就此解释清楚。再从“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以及“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两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皆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是一条质朴哲理;“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是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我们常说,巧干胜于蛮干,智慧胜于力量;可也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人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