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生版)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生版)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生版)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生版)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上期期末调研试卷九年级语文2023.01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旁wu(),是梁启超先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人生自是有诗意,诗意的人生不容xie()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1)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娉()婷旁wù()矗()立xiè()渎(2)选文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矫揉造作 B.附庸风雅 C.相得益彰2.古诗文填空。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描绘着相同的风景,却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同样是雪景“(1)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2)__________”,清冷的雪景村托出张岱遭世独立、卓然不群的情趣(张岱《湖心亭看雪》):“(3)__________,(4)__________,”苦寒之中的飞雪却幻化出温涧的春境,飞扬的是岑参壮逸的情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是赏月,苏轼眼前的月亮,带走的是对远方亲朋“(5)__________,(6)__________”的祝福(苏轼《水调歌头》);而杜甫眼前的月亮,却使他的思堵飞翔,愈加思念亲人,徒增“(7)__________,(8)__________”的感伤(杜甫《月夜忆舍弟》)。景,唯情而已。3.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4.九年级准备举行《水浒传》小故事创意新编展演,九一班选取的是《智取生辰纲》一节,同学们打算在杨志押送贵重货物前往东京时给他配备助手,若条件允许从下面的备选人物中挑选一位助手,你认为杨志会选谁?请结合原著内容和人物性格阐述你的理由。林冲史进武松李逵鲁智深5.“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你班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作为班级一员需完成以下任务。(1)班级组委会画有一张活动构思的框架简图,请你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2)班级将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班级教室举办一场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演讲比赛,需要你以班委的名义去邀请李老师来作评委,请完成你的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1)班班委2022年10月12日(3)王利是你的好朋友,也是人物访谈环节的负责人,他为访谈准备了一段材料,其中有些地方出现了语病,请你帮他修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甲]正是鼓励、引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和残疾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乙]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彰显榜样的力量,打造“自强不息共圆梦想”的良好氛围,更要以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德行善举为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生活托起一片天空。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曹铁匠的小尖刀①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说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木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②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木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③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④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工匠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⑤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⑥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⑦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⑧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⑨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⑩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⑪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⑫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砧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⑬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⑭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⑮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⑯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⑰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去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⑱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⑲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⑳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㉑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㉒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6.为下面的句子写批注。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7.体会句子内容,为下面的句子作一个重音、停连的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8.文章以“曹铁匠小尖刀”为题,有何作用。9.当今社会“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曹铁匠和孙教授围绕“非非遗”所做这些行动是否也是具有时代精神的?说说你的理解。(二)(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答复:“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但凡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④多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方,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终究,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沉着。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奔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比照,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1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1.文章开头两段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有怎样的作用呢?12.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13.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至若春和景明至若:(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6.选文前两段在句式、音韵方面有怎样的特点?17.“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范仲淹身上具有鲜明的“入世”态度,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白居易身上体现的是何种态度,为什么?【链接材料】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振除灾诊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颜采纳……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②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提捍钱塘湖,钟泄③其水,溉回千顷。复浚④六井,民赖其汲。(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注释】①诊:灾气:恶气。②丐:乞求。③钟泄:蓄水泄洪。④浚:疏通,挖深。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户飞快,弓如车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8.下面对词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既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时间,也渲染了作者出征前内心的悲伤。B.“八百里”对“五十弦”,“麾下炙”对“塞外声”,充分体现了诗词的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