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第1页
第七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第2页
第七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第3页
第七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第4页
第七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能提升课Ⅱ知能提升课Ⅰ目录ONTENTSC高考研究课4课时作业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拓展·历史认知]

主干整合夯基固本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

地区。(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

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

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东南沿海“纺”“织”“织”“耕”(2)掠夺原料——农产品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化3.特点(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4.影响(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

、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

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

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4.特点(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5.结果:

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6.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发展。(2)对外国的

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

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封建经济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背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起了诱导作用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在沿海地区生产技术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继昌隆缫丝厂资本主义(二)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1.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

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③“

”思潮兴起。民间办厂实业救国(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民族资产阶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聚焦·主题线索]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主题(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联系2.“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全面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含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2)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3)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解体的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②客观上加强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④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变化。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①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长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思考]根据史料,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注意变化的时间“鸦片战争后”。①处画线部分说明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②处画线部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③处画线部分说明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提示]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思考]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依照这一思路,应如何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西方近代工业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解读史料时注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④处画线部分说明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⑤处画线部分说明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提示]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主题(二)

洋务运动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影响洋务企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③军事工业是官办的,由国家出经费,民用工业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经费上有一定的保障。(2)不利因素:①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②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用管军队的办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教你读史]

第一段史料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第二段史料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提示]

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史料二]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教你读史]

史料中“‘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说明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说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提示]

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预测·命题方向]

模拟专练高效达标1.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1872年1881年棉纱5万担17.2万担棉布1224.1万匹1493.1万匹——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国华制表)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解析:材料只反映出进口状况,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答案:D2.1877年,清政府派遣学生赴格林威治大学留学的考试科目为:“……四曰铁甲穿弹;五曰炮垒;六曰汽机;七曰船身浮率定力;八曰风候海流;九曰海岛测绘。”据此判断其目的是(

)A.学习航海技术 B.增强海防力量C.发展军事工业 D.创办民用工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并不仅仅学习技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对海洋知识和机械动力的学习,其目的是增强我国的海防,故B项正确;C项军事工业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学习海洋事业,不是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B3.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解析:材料意思是,中国工业近代化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开展的,使其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保障,这与西方工业近代化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故C项正确。答案:C4.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解析:材料中讲述了19世纪60年代,华商富民兴办船厂,而且使用机器大生产,因此体现了私人投资近代企业,故A项正确。答案:A[拓展·历史认知]

主干整合夯基固本一、第一阶段——“短暂春天”(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1.原因(1)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

。(3)群众性

的推动。(4)欧洲列强忙于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发展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2.表现(1)面粉业和

发展最快。(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纺织业3.特点快发展速度快短时间短暂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4.结局: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二、第二阶段——“白银时代”(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①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②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③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2)评价: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2.民营工业的发展(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1.走向衰落的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打击沉重。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

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官僚资本(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

。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通货膨胀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聚焦·主题线索]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主题(一)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地位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夹缝中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春天(1912~1919年)→陷入萧条(1919~1927年)→短暂发展(1927~1936年)→日益萎缩(1937~1945年)→陷入困境(1946~1949年)→重获新生(1949~1952年)→接受改造(1953~1956年)2.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及作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②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③见下表。行业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火柴业水电业机器业矿冶业数量(家)82705328602073资本额(万元)1332.1556.9786.81303813.8352.12272.9——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①处画线部分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②处画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处表格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提示]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④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④处画线部分说明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是在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提示]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主题(二)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促进因素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因素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改变社会性质。(2)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3)要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4)要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5)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

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①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年《捷报》卷12[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时注意按句号逐层归纳信息。①处画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与传统观念相悖。[提示]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②封建观念和旧习俗的制约。③动荡不安的时局,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史料二]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②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③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百年巨商》[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反映了民族工业“东亚”公司曲折发展的历程,它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史料时注意随着时间的变迁,“东亚”公司的境况也随之变化。②处画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处画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④处画线部分则反映了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提示]

发展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技术设备先进。衰败原因:长期的战乱与政局的动荡。[预测·命题方向]

模拟专练高效达标1.《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A.清末新政的推进 B.变法政策的实施C.商品输出的加强 D.清政府政策鼓励解析:A项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的经济政策基本没有得到执行,故B项错误;“在1895~1901年间”,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主要为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2.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解析:根据时间19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答案:C3.据统计,从被日本侵占的各大城市中迁出的民族企业约455家,按行业分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工业等,内迁技术工人达12182人。民族企业内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在于(

)A.为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膨胀奠定了基础B.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C.打击了日本经济侵略,加剧日本经济危机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材料问的是民族企业内迁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故A项错误;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陷入了困境,故D项错误。答案:B4.下图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机制品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图中的信息可说明(

)A.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于平衡B.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C.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D.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解析:1936年比1921年机制品产量大幅增加,反映出使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考纲卷别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全国卷Ⅰ2017·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洋务运动;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2014·自然经济顽强抵抗;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全国卷Ⅱ2018·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困境;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5·日本经济侵略2016·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全国卷Ⅲ2017·晚清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0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如洋务运动与时空观念的养成,晚清经济格局的变动与史料实证的形成,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本讲内容,尤其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年年必考且时考时新,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研析·高考命题]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2017·高考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知识定位]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开平煤矿正式投产”隐含着时间是洋务运动时期历史解释本题涉及到开平煤矿税负问题,需要结合历史史实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开平煤矿的减税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创办企业的信心[尝试解答]

________[解析]根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答案]

A[演练·命题视角]

找准考向领悟题点(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2017·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题干中“邮政、银行、铁路、小轮”反映的是近代实业的兴办,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897年”,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A项错误;官督商办企业一般都是洋务企业,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答案:D2.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2016·高考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衰落的,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