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进展及对策(论文)10000字】_第1页
【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进展及对策(论文)10000字】_第2页
【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进展及对策(论文)10000字】_第3页
【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进展及对策(论文)10000字】_第4页
【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分析进展及对策(论文)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及对策目录1引言 4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1.1.1研究背景 41.1.2研究意义 41.2文献综述 41.2.1国外研究现状 41.2.2国内研究现状 51.3相关理论概述 51.3.1土地利用效率 51.3.2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52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概述 62.1我国农用土地利用现状 62.2新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2.3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72.3.1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情况 72.3.2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的产出情况 82.4我国部分省市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83影响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 103.1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103.2环境的恶化 103.3不合理的城镇化土地利用 103.4政策因素 113.5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114提高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124.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124.2保护生态环境 124.3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 124.4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 124.5培育新农民 13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1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3亿多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几乎都来自于农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向来以农业为主,且农村与农业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而农业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土地。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必须从土地问题入手。同时,还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外部环境联系越来越紧密,不仅与宏观经济关系更加密切,而且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其中60%以上都集中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极大地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尽管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但仍存在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问题。1.1.2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出项了一股“建房热”,村庄建设面积迅速增加,并且超过了国家规划的用地控制目标。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许多农户选择了新的宅基地建房,同时又占据着原有的老宅基地,导致村内少人或者无人居住。因此使耕地占用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系统的介绍有关土地利用的理论以及进行土地利用效率比较的方法、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超越对数函数的方法计算分析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引起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农村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早,初期的时候主要是历史形态学派的研究学者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态及演变过程的历史形态的直观描述和归纳。近年来,国外专家学者对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GIS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运用等方面,同时使用一些数理方法来评价土地利用效率。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对于土地利用评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土地评价纲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用地,对于农业用地之外的其他类型土地没有涉及。Daniel(2009)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进行研究。Yeh(2010)研究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问题。Abdullall(2012),Chafer(2010)等学者运用一些数学方法来研究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考虑地价因素、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情况,因素越多,系统可操作的方法就越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发强烈。如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保护农业用地,出台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建设用地肆意增加和侵占农业用地,提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1.2.2国内研究现状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露,国内研究学者积极展开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郭万锡(2012)引用了弹性的概念计算了浙江省耕地面积变动与GDP变动的敏感系数,认为如果随着经济增长,耕地面积变动与GDP变动的敏感系数变小,这说明每单位GDP增长所耗用的耕地下降,意味着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反之相反。方先知(2014)认为现有研究在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时,考虑的影响因素过于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且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其评价方法应有所区别。因此其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吴九兴(2012)等以湖北省为例,构建了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13个指标,采用特尔斐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法来测算项目绩效综合值。臧俊梅,王万茂(2014)研究了我国农业用地经济效益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情况,文章使用土地利用率、农用地均产值、建设用地均产值等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农业用地的经济利用效益存在较大差异,东高西低。综述,国外对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多数使用的指标都是单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但实际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时候是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一起投入到生产系统中去的,因此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评价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用单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指标都不充分。现有研究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概念并没有明确、一致的界定,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以及测算方法的时候随意性较强,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差异较大。因而本文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从而更合理、准确地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进行科学评价。1.3相关理论概述1.3.1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指人们在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时,通过不断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合理配置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产出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在产出固定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投入,或者在投入要素固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则是要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比例,以达到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优组合。1.3.2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是指农地生产的产出既定时单个农户所能实现的最小投入,或是单个农户在土地、劳力及资本等投入不变条件下获得的最大化产出,反映农地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2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概述2.1我国农用土地利用现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日益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整个土地持续利用的挑战。我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从1987年开始,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不断完善、提高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水平,主要取得了以下4个方面的成就:第一,认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紧迫性。全国人民对土地利用工作都很重视,大家逐渐有了忧患意识,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稀缺,要实施科学发展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必须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第二,提高了编制土地利用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强化了土地利用计划调查研究,理清了计划管理思路;第四,控制了建设用地的总量。虽然我国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耕地总面积1.300392亿公顷,灌溉水田约2857.20万公顷,旱地约7391.98万公顷。全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4个区,占全国耕地的71.7%。2001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28亿公顷,到2008年减至1.22亿公顷,7年全国减少600万公顷。如下表所示,下表为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分布。安徽省土地总面积14012579.20公顷,人均土地0.23公顷,分别居全国第22位和第22位。其中农用地11053122.47公顷,占78.88%,建设用地2014504.33公顷,占14.38%。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如下。表1安徽省农用土地结构与分布类型面积(公顷)占土地总面积%主要分布耕地5971720.6442.62淮北平原区,约占43.40%;江淮丘陵区28.39%;沿江平原区16.13%;皖南山地丘陵区8.52%;皖西大别山区3.56%园地344875.622.46皖南山地丘陵区,约占45.63%;淮北平原占22.37%林地3378719.614.11皖西大别山区占16.63%;江淮丘陵区占8.77;沿江平原区6.60%牧草地43413.630.31皖南山地丘陵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分别占52.72%和26.55%水面1314379.679.38皖南山地丘陵区和江淮丘陵区,分别占50.16%和41.19%2.2新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快速城镇化地区,选取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五个区域2011~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探求新农村发展背景下我国典型地区乡村土地利用特征。如下表所示,收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广州市五大城市2011~2014年间村庄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用地的变化关系。表2五大城市2011~2014年村庄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单位:%区域2011201220132014北京市38.6538.733939.61大津市38.9639.3938.7737.81上海市30.1230.3430.5631.74南京市39.540.1240.9142.62广州市24.6724.5924.6724.69其中,村庄用地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单位用地,是以地域范围划分出的单独用地类。五个城市村庄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水平在24%-42%之间,其中,2014年北京市村庄用地比例最高,接近40%;广州市村庄用地比例只有24%。北京、上海和南京三个城市的村庄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是逐年提高的。尤其是南京市,村庄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在2014年时高达42.62%。可以看出,我国新农村的村庄建设用地大部分的土地利用效率并不高,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来说,说明村庄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较大。2.3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包括土地的投入、产出等指标。根据我国部分省市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程度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四川、山东等省市在2014年农村土地利用上的投入较多,因而利用效率也较高;而青海、甘肃等省区的新农村,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等因素,其利用效率比较低。2.3.1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情况家庭人口规模反映了家庭的劳力情况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劳力结构反映了家庭的劳动力状况和劳动能力。因此,家庭人口规模和劳力结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及土地经营决策。家庭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农户农业生产决策的灵活性就越高,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的选择也就较多,因此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与土地经营决策。通过相关数据得知,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他们的土地利用已经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下表为武汉市周边新农村的土地利用投入情况。表3武汉市周边新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的投入情况单位:元/公顷投入项目2011201220132014劳动力204.7203.9203.5202.3固定资本4689.924447.854346.454261.40流动资本7123.767114.47058.976956.76土地(公顷)1.100.910.920.87由上表可知,农户家庭劳力投入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节省了部分劳力投入。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未整治项目区农业机械程度也得以提高,劳力投入也有所下降。农户希望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固定资本投入来节省劳力投入,所以农户单位面积固定资本投入增加,然而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也使得农户单位面积固定资本投入有所增加。农户主导模式整治项目区农户单位面积灌溉资本投入降低幅度更大的原因是农户主导模式农地整治项目农户参与程度较高,农地整治实施效果较好,节省灌溉资本更多。当总体来说,从土地的投入数据可以看出,户均土地投入变化为0.02公顷;未整治项目区户均土地投入变化仅为0.01公顷。这反映目前农地整治对农户土地投入影响不大,可能的原因是调查地区耕地资源有限,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不强,因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影响。2.3.2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的产出情况农户农业总产值主要来自农产品销售收入,即农户各类农作物产量乘以其市场价格之和。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农地整治前,整治项目区与未整治项目区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相差不大,但农地整治后,整治项目区农户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明显大于未整治项目区,这说明农地整治提高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农户主导模式整治项目区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明显大于政府主导模式整治项目区,这说明农户主导模式农地整治比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更有效率,对土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大。然而,如武汉周边相同的新农村还有很多,大部分暂未实行土地利用效率的整改。表4武汉市周边新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的产出情况样本均值整治后(2014年)整治前(2011年)变化幅度农户主导模式整治区37608.4622994.7614613.70政府主导模式整治区35747.6823670.43I2077.25未整治项目区33392.4523555.659836.802.4我国部分省市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比较各个省份在2004-2014年这十年期间新农村的土地利用相对效率的变动趋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大部分省份的新农村的土地利用相对效率在2004-2011年期间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动趋势,转折点分别在2004年和2014年前后。例外的是陕西省全要素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在2004-2014年期间持续下降,黑龙江和青海两省全要素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在2004-2014年期间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为2008年,这三个省份全要素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与总体趋势略有不同。另外,在研究期间内,处于最优生产前沿的省份也在不断增加,2004年仅有新疆地区位于最优生产前沿面上,而到了2014年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上的省份数目增多至5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如下表所示,全要素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无效的省份可以分为九种类型,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农业用地高投入的三种类型。表52014年部分省份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类型高投入中投入低投入高效率四川、山东辽宁、福建、吉林、北京、天津中效率内蒙古、贵州河北、湖北、安徽、江西、云南、山东、河南、湖北、黑龙江、湖南、广西陕西低效率青海、甘肃、西藏山西宁夏第一种类型:高投入带来高效率。根据表中的归类,属于这类农地利用模式的省份有四川和山东。四川省和山东省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优良的农地质量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两省距最优生产前沿的距离较近,这也与两个省份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具有一致性,两省仅需在要素投入规模和生产技术上稍作改进即可提高其农业用地利用效率,位于最优生产前沿。第二种类型:高投入带来中等效率。根据表中的归类,属于这类农地利用模式的省份有内蒙古、贵州两省。这两个省份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水平一般,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其农业用地投入规模较大。在研究期间内,这两个省份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大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提高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必须要走集约型生产道路,两省的农业用地利用效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第三种类型:高投入带来低效率。根据表中的归类,属于这类农地利用模式的省份有青海、甘肃、西藏三省。这些省份的农业用地本身质量就相对较差,再加上所处地区的不良气候以及干旱缺水等因素阻碍了这些省份农业资本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水平落后。如果可以改善这些地区的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那么将会带来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该地区农民增收均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影响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3.1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用地需求、改进生产技术和影响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三种途径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首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该地区的用地需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对于住房、休闲以及环保用地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会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技术先进与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保证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息息相关。不同区位的土地资源会在市场规律的调解下逐步向最优用途转化,因此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会影响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土地市场发育越完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3.2环境的恶化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也与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间这三要素息息相关。在最初选取变量时,使用了各个省份主要城市的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间,但是后面的实证检验得出的结果却不理想,关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农作物适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种植,这意味着天气状况均值与农业生产没有特别的关联。但相反,变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乡村土地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不同层度的破坏。一是乡村对土壤培养重视不够,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土壤退化、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围湖造田、河流上游地区盲目开荒、因建设施工塌陷等行为造成土地破坏,造成乡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三是城市转移的污染源缺乏有效的监管,如乡村企业污染物随意排放、垃圾处理中心一般位于乡村地带等,导致乡村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影响正常的耕种。3.3不合理的城镇化土地利用城镇化进程推进对于全要素农业土地利用相对效率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因为城镇化进程推进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人口对于农村资源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农地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带来规模效益,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城镇化发展对于全要素农业土地利用相对效率的影响存在消极的一面,比如城镇化抽离了农业生产要素,因为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进而降低了全要素农业用地利用相对效率。同时,随着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和城市升级等,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大多数城市超标占地,超标占地面积达到现有城市建设面积的1/3以上,而且小城镇建设用地与大城镇相比有过以而无不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抢占耕地,出现了占用耕地多、未批先用和违法用地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3.4政策因素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切实加强农业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党与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的大政方针。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等很多与农业土地有关的政策法规,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制定这些法规政策才能使得这个农业大国的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制度化、现代化。尽管如此,农村的土地制度仍然不完善。例如,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村的土地承包权性质不清晰,土地的税收制度有一定的缺陷,还有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缺陷等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法律依据。每年在农村都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土地利用的效率。3.5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张艳华和刘力(2014)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与农村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获取和理解市场信息的能力越强,更愿意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并对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创新,从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越高。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越高,吸收和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可以将其他类型农业生产要素更有效的结合起来,获得更高的农业用地的利用效率。4提高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4.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对乡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开发利用土地的经济过程进行调控,促使乡村土地利用结构逐步优化,乡村用地经济产出不断提高,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农业引入工业化轨道,把农民带入工业文明,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化,实现土地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因地制宜,增加基础生产力和人力的投入,追求土地生产力和土地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布局,有条件借鉴城市用地标准来控制,促进乡村建设用地由效率低下、布局分散向逐渐向用地效率提高、布局集中转变。三是资源合理分配。要充分保障土地利用利益主体和相关权利者的权益,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得到足够的积累,按照市场原则去利用配置资产,促使土地资源分配到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领域。4.2保护生态环境乡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应以乡村土地生态良性化发展为前提,优化乡村自然环境子系统,可以对乡村土地利用的生物过程进行调控,达到乡村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目的,使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度提高。一是保证乡村土地的自然覆盖率,把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规划和用途,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景观格局。二是保护和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保证乡村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下降,防止土地退化现象,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三是在乡村土地利用时保证一定的森林、耕地、人工绿地面积,调节水资源分布。四是加强对乡村农业环境的保护,促使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4.3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农村用地整理主要包括零散农地资源的归并和调整、改良原有其他用地为农业用地、农村基础建设设施如道路、沟渠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新农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具备较大的整理空间,农民居住占用地的数量和规模取决于农村居民数量,农民住宅的建设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散落在山间、地头、小河旁,非常的零散,这样的结构必然会使占用农地资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农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加强农民居住用地整理非常重要。4.4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三农问题一直国家领导关注的,也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农民的问题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农村土地的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农业土地问题波及面积非常广泛,因此必须有国家制定政策与制度法规等的支持与指导。解决现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必须摆脱过去过分依靠消耗土地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坚持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为主抓手,从根本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制定的政策,严格实施,帮助和指导广大的农民改变旧的观念,保护好现有耕地的使用,严格监督城市建设与公用设施建设乱用耕地的现象,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重视起现有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的方式。在中国政府的强制作用是和明显的,合理的政策安排与管理模式的制定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4.5培育新农民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培育乡村价值,加强就业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村组织,促使农民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通过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在乡村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还权于民,使农民有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才能发挥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尊重村民意愿,村民接受乡村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法定程序经本集体成员决定,尊重村民的决策意愿,并通过合法合理的程序保障村民的参与权。二是赋予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权,所有涉及乡村土地利用方案及土地权利流转方案均需经过村民大会表决方可生效。5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农村家庭土地利用效率、我国部分省市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通过利用效率中的投入、产出等指标来具体论证,得出了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环境恶化的影响、城镇化进程过快及不合理用地、政策影响、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影响因素,我国新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而言还有待提高。因而,只有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技术运用,发展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理念,加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管理模式,培育新农民,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参考文献[1]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M].科学出版社:2014.[2]刘芳,桂琳,郭爱云.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M].金盾出版社:2013.[3]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4]陈刚,王燕飞.农村教育、制度与农业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18-27[5]方先知.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2014,22(12):22-26[6]陈梦华.基于过程的农地整理项目效率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7]陈志刚,曲福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14(5):14-18[8]梁流涛,曲福田,王春华.基于DEA方法的耕地利;效率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7(2):242-246.[9]李明艳.劳动力转移对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62-69.[10]潘倩红.兰州市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11]杨瑜嘉.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2012[12]杨朔,李世平,罗列.陕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2):47-54.[13]张霞,刘秀华,刘勇.基于DEA的高家镇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72-7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