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各课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背景介绍1.文学常识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写作背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这次会议召开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会议决定新中国命名、国旗、国歌、国庆节,通过临时宪法,选举了主席、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中国民主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三、重点字词华侨(huá)华山(huà)勉强(qiǎng)强迫(qiǎng)强人所难(qiǎng)强颜欢笑(qiǎng)、强词夺理(qiǎng)撕毁决议残酷妥协压迫拥护纲领国徽剥削(bōxuē)削铅笔(xiāo)侮辱(wǔrǔ)挣扎复辟(bì)辟谣(pì)松懈警惕挑剔(ti)保障艰苦奋斗不可磨灭:多指功业、言论、印象、事迹、精神等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困难十分顽强,或在恶势力面前坚决不屈服。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是开幕词的主旨。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段):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7-8段):立足当下——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第三部分(9-16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3.艺术特色(1)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本文作为开幕词,高度凝练、层层深入,按照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脉络线索,既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和意义,又指出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危机,强调需要继续坚持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主旨更为深刻和丰富。(2)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充沛。课文作为一篇讲话稿,语言通俗易懂且准确,如,“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取得了基本的胜利”等;文中还有很多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使讲话掷地有声、富有感染力,如,“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永垂不朽”等。2长征胜利万岁一、作者简介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杨成武军事文选》选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述。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回忆录》等著作。二、背景介绍1.关于长征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2.写作背景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战斗中,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东北军骑兵部队根本不是对手。东北骑兵3师和6师中的三个团,一个团被几乎全歼,两个团被重创。东北军伤亡600多人,被俘700多人,大量马匹丢失,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险些被红军活捉。战斗胜利后,在陕北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经验,部署下面的工作。重点字词巍巍(wēiwēi)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运筹帷幄(wéiwò)寒噤(jìn)长途跋涉(báshè)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阅读时要多加体会。文中多处引用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朗读这部分内容,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8)我们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镇。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3.艺术特色本文是回忆录,属于记叙类文体。艺术手法一: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段,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详细、具体,有点有面。2.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的气氛3.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注意安排好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由面到点的方式。例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大家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出欢乐、热烈、激动的场景。艺术手法二:动作描写第2段对同志们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红四团的同志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第24段“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艺术手法三:心理描写第2段对同志们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红四团的同志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第24段“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艺术手法四:侧面描写如开头部分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脸烘托和映射出同志们的笑脸此外本文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句。*大战中的插曲一、作者简介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二、背景介绍1.文体常识回忆录有以下两个释义:(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写法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2.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资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
,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名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需要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来说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三、重点字词井陉(xíng)殒命(yǔn)兵戎相见(róng)辗转(zhǎn)孤苦伶仃(língdīng)颠簸(diānbǒ)襁褓(qiǎngbǎo)幡然(fān)无辜(gū)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这篇回忆录,对中国人民军队指战员救助日本女孩的描写,没有浓墨重彩,似乎略显平淡,不过细细品来,就会体悟到这些文字平实而不平淡,平中见奇,小中见大,耐人寻味。文章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有层峦叠嶂,耸立着中国人民军队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峰;在种种艰难困苦与中国人民军队对待日本女孩态度的比照中,彰显出中国人民军队精神品格的峥嵘气象。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回忆的故事,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5)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第三部分(6-10)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第四部分(11-14)孤女谢恩。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话。3.艺术特色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作者简介《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二、背景介绍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到香港回归问题,首次提出“一国两制”设想。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两年多的时间和多达22轮的谈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达成协议1997年7月1日0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篇报道的就是中英交接仪式的重大历史时刻。三、重点字词紫荆花(jīng)掩映(yǎn)世人瞩目(zhǔ)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2.文章结构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写作技巧(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2)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善于烘托,抒情意味浓厚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作者简介穆青(1921年3月15日-2003年10月11日),男,1921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近代新闻记者。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二、背景介绍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发表并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三、重点字词盐碱(jiǎn) 鲜血(xuè)抡着(lūn)淤塞(yūsè)跋涉(báshè)部署(shǔ)颤抖(chàn)噙着(qín)巍然(wēi)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述一位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事迹,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了兰考县的“三害”,以及焦裕禄带来的希望。第二部分(第8—16段),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第17—27段),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第四部分(第28—36段),焦裕禄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病情加重离开了工作岗位。第五部分(第37—62段),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3.艺术特色①以小标题的形式将焦裕禄在兰考的典型事迹组合起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使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逻辑清晰。②每个小标题所代表的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都能彰显焦裕禄精神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作者简介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背景介绍文体知识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所以不同于学术论文,是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社论也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是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把社会生活现象和重大时政问题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从而把受众的认识水平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从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所以说,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社论也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最突出和重要的就是它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因此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才会把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2.写作背景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在过去8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三、重点字词庚子新冠肺炎(guān)荆楚蔓延众志成城阻击战(zǔ)狙击战(jū)慷慨歌未央悲壮雄浑揪心骤然暴发风暴眼惶(huáng)恐肆虐狂澜来势汹汹高瞻远瞩遏制(è)变幻莫测澎湃(pài)调遣(diào)拔地而起寒风凛冽(lǐnliè)脊梁(jǐ)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不可摧共克时艰携手淬(cuì)炼磨砺弥足珍贵(mí)披荆斩棘诠释熊熊燃烧狂风骤雨勒痕(lēi)悬崖勒马(lè)永诀罹难(lí)殉职创痛(chuāng)霍乱疟疾(nüèji)涂炭呐喊溯(sù)源对症吸附(fù)压舱石谆谆教诲(zhūnzhūn)暴露(bàolù)清晰犀牛(xī)严峻锻造涵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wù)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耽误煎熬给予(jǐyǔ)挑衅祈福(qífú)祈祷(qídǎo)秉持喧闹嘈杂(cáo)琅琅(láng)书声朗朗书声(lǎng)重焕生机焕然一新涣然冰释践踏苍凉沧桑愈挫愈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形容人的工作扎实,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留下自己业绩。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沉渣泛起:指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起来。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有迹可循:从某些方面可以看出来,也指有痕迹可以追寻。相濡以沫:指在困境中相互救助。坚如磐石(pán):多形容意志、信念、信仰等非常坚定。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沉疴积弊(kē):拖延长久的重病,积久相沿的弊病,多指长期遗留的问题。见叶知秋:能通过细微现象推出整体的发展局势。如履薄冰:指小心谨慎。九省通衢(qú):指交通便捷。衢,陆地。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荣辱相关。休,福。戚,祸。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2.文章结构导语 悲壮雄浑的篇章(一) 党的坚强领导(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 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四)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五) 科学防治,效果显著(六) 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验(七) 合作抗疫,国际援助(八)结语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3.艺术特色(1)多角度、分层次。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层次分明,角度丰富。(2)善用排比句及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3)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一、作品介绍《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二、文学文化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4.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三、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四、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作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作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2.宾语前置(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状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4.固定句式(1)如乐何如……何,对……怎么样五、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正确运用音乐呢?”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大学之道一、作品介绍《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8-14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二、重点字词(一)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课文理解1.课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中心思想《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课文结构4.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孟子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的重要思想: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二、作品介绍《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章。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1.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一词多义1.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2.是(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3.事(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四、课文理解1.课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2.论证结构首先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然后,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再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3.艺术特色(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深入品读,感悟赏析(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6《老子》四章一、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道德经》。二、作品介绍《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三、重点字词(一)字音字形车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自见者(xiàn)赘行(zhuì)不处(chǔ)强行者(qiǎng)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累土(léi)几成(j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伐功矜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高自大。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无为而治: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指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而使国家得到治理。(二)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三)一词多义1.用(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四、课文理解1.课文翻译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上面的行为用道德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所以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主题思想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五石之瓠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背景介绍1.作品简介《庄子》又称《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庄子》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才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2.背景简介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三、重点字词(一)读准字音。贻(yí):赠送。瓠(hù):葫芦。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为(wèi):因为。掊(pǒu):砸破。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絖(kuàng):丝絮。鬻(yù):卖,出售。说(shuì):劝说,游说。将(jiàng):统率部队。(二)重点词义一:同一,一样的。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三)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2.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同“纩”,丝绵絮)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四)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5.能不龟手一也(一样)(五)一词多义1.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4)君子固穷(安于)(5)蔺相如固止之(一再)(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1)以(之)盛水浆(2)请买其方(以)百金2.定语后置(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3.状语后置(1)请买其方(以)百金课文理解课文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2.主题思想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则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这启示我们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惠子的做法,“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第二部分:庄子的看法,“夫子固拙于用大”“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4.艺术特色①借用寓言说理。庄子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使含义更加丰富。②鲜明的感情色彩。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③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两个思想不同的人物。④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7*兼爱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二、背景介绍1.文学常识《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此外,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力学。《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火相传,经过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期至战国末期,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2.背景介绍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瓦解、王权衰弱、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表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揭露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三、重点字词譬(pì)弗(fú)恶施不孝(wù)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必知乱之所自起③焉能治之④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⑤当察乱何自起使受损失即使。慈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家。别人的家。使受损失即使。慈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家。别人的家。卿大夫的封地⑦虽父之不慈子⑧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⑨盗爱其室,不爱异室⑩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四、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3.故盗贼有亡(通“又”)(二)古今异义1.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三)词类活用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四)一词多义1.爱(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2)此所谓乱也。(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2.宾语前置(1)父自爱也(2)兄自爱也(3)君自爱也(4)当察乱何自起(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五、课文理解1.文章翻译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2.主题思想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第二部分(第2、3段):对比论证:第2段反面立论:乱“皆起不相爱”。第3段正面假设:“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艺术特色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第三单元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作品简介1.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关入债务人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担任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2.关于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二、背景介绍1.文体知识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2.写作背景不幸的童年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他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冷酷的社会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剥削和压迫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实。三、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咄咄(duō)污垢(gòu)颤抖(chàn)佣金(yònɡ)诨名(hùn)呜咽(yè)孤苦伶仃(língdīng)放肆(sì)纠葛(gé)干酪(lào)琢磨(zuómo)邋遢(lāta)慰藉(jiè)2.弄懂词义。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时来运转: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也有转机,情境有了很大变化。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孑然一身:指孤孤单单一个人。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2.文章结构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3.艺术特色①立足平凡,叙写生活。文章不以曲折生动的故事结构取胜,只是如实地去叙写生活,融合着浓厚的抒情气息。就在一些日常的平凡事件的絮谈中,读者逐渐结识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令读者牵肠挂肚。具体生动的世态风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描绘生活的天才。他特别擅长通过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某些怪癖,写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物。如作者写到米考伯“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表现了米考伯爱慕虚荣的特点。
②幽默风趣,温和讽刺。巧妙的漫画手法,夸张、诙谐,处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或性格的某个方面,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爱护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着一种凄楚的哀感,仿佛含着眼泪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同情和会心的微笑。幽默和温和的讽刺构成一种悲喜剧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债务而被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一他华丽的辞藻、浮夸的正式用语,他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俯就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喜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严的人。9复活(节选)一、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二、背景介绍1.文学常识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2.写作背景《复活》(1913年引入中国时,译名《心狱》,也是很有寓意的名字)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嫣然(yān)斜睨(nì)啰唆(luōsuo)褴褛(lánlǚ)哽住(gěng)饶恕(shù)害臊(sào)擤鼻涕(xǐng)鬈发(quán)窘态(jiǒng)踱步(duó)2.弄懂词义。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里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本文讲述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会审后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过程,写出了主人公迈出了“复活”的第一步,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2.文章结构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3.艺术特色真实的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1)独白法。“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沈阳理工大学《热工与流体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光电类导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管护经营合同更名理
- 合同标准安全条款自查报告范文
- 银行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6篇
- 2024系统开发合同2
- 2024消防工程合同范本(修改)
- 深圳大学《中美关系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应急管理条例解读
- 纸箱厂代加工合作协议书范文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练习卷
- GB/T 29168.4-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管道输送系统用弯管、管件和法兰第4部分:冷弯管
- 2024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第三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实验动物学完整版本
- 哈工大课件教学课件
- 知识点默写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科大讯飞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2024-秋季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