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历史第三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历史第三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历史第三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历史第三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第三册宋朝的建立—北宋的建立: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接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意义:宋建国以后,先后消灭了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主要内容: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宋初以“重文轻武”的思想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很多重要的管制大都由文人担当,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辽、西夏与北宋的合战: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仿照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北宋初年,为夺回燕云地区,宋太宗两次北上攻辽,都告失败。此后,宋朝只能采取守势,辽朝却一再派兵南下。直到105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的战事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摆脱对宋、辽的依附,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4年,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同年,西夏在重创入侵的辽军后,迫使辽朝与之议和。从此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金与南宋的对峙: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完颜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朝灭辽。靖康之变:1127年,攻入宋朝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南宋建立:1127年,宋钦宗之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榷场: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蒙古崛起: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南宋灭亡: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续南下进攻南宋。1276年,元朝占领临安。三年后(1280),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两宋时期德尔社会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全面的发展。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的活跃,更是超过唐代。至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中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争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地开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商业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由于宋朝的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时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路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获得成功。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四个世纪。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的火器名目繁多,其中南宋时创制“突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影响:火药的发明与使用,改变了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沈括与《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书中的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还创制了“十二节气”,最早使用了“石油”一词,并预言它在后市会发挥很大的功用。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元朝灭亡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全国大统一。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行政则创制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时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此外,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监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央与边疆的关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加入风起云涌的反元起义,势力逐渐壮大后,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同年,北上攻灭元朝。内阁制度:朱元璋即位后,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他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此后,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外交迫的晚明政局:内部:明代中朝以后的数朝皇帝多不亲理朝政,审阅批复奏章,与文武百官沟通等一应事宜,都叫亲信宦官办理,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与内阁,既彼此倾轧,又相互勾结,群臣则因门户之见形成激烈党争,为争取入阁和争当首辅而斗得不可开交,政治日益败坏。外部: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承皇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族兴起后多次大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的东北全境。--清的建立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率军经山西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京师,仅月余即攻入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驻守山海关的明军总兵吴三桂起兵与李自成对抗,并向关外的清军求援,清军入关。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王朝所取代。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军机处的设立: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雍正帝即位后,在宫内创立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执掌参赞事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政府的中央机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二清初,原居新疆伊犁一代的蒙古准葛尔部势力渐强,控制了控制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三。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事务。四、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统治维持了20余年。康熙中期,秦朝发兵攻占台湾,驻军手背,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事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积极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著名的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度过鼎革之际的萧条,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乾隆时,清政府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文字狱:与此同时,清朝为了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自清初以来,朝廷多次下令今之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当时还大兴文字狱,因触犯朝廷忌讳而惨遭诛杀者不计其数,从而制造了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低点开始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从海禁到闭关:清初,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当时,欧洲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却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康熙晚期已对外贸线路加以收缩,乾隆时更是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需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得更加紧密。西学的传入: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耶稣会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展开新的一页。利玛窦:明朝万历时,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广东肇庆,在当地建立天主教堂,以此作为据点,进行传教。此后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传教范围不多扩大。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