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确使用虚词1虚词的辩析
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繁。高考中做虚词题目,需要语感,但更需要理性的分析。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连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题型。分析应考虑这样几点:
一、对单句中的虚词,要分析前后词语的联系;
二、对复句中的虚词,要注意前后虚词的关联,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
三、要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
因例求法一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A、或者B、还是)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B、以至)
BB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总结一: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因例求法二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恰当。1、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2、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不抓革新,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3、本·拉登将潜入印度。及时把这个消息不通报印度政府,可能造成新一轮危机。()4、巴甫洛夫每天都忙着把青蛙用绳子绑起来做条件反射试验。
()×××ד不是”放到“产量”前“尽管”放到“已”前总结二;虚词的位置由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语法特点确定,必须摆正。
1、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2、把字句的动词前一般不能加否定词。3、表对象的介宾结构一般紧挨在谓语中心词前。因例求法三
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所谓综合,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本质联系。B、无论是王子和王孙,犯了法,都将与庶民一样接受法律的惩处。C、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停,而且越下越大。D、这同学本来就聪明,况且又上足了劲,明年的高考肯定差不了。E、无论条件非常艰苦,他都从不畏惧。D总结三:作为虚词重要分支的关联词语是成套使用的,一定要注意其习惯搭配;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习惯搭配,而要注意与语境的搭配。1、未尝不……构成双重否定,表委婉语气2、即使……也……既然……就……3、“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1、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只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是……就是……表选择关系
2、无论、不管……还是(表选择)……都……
无论、不管……多么(表任指)……都……尽管……非常、十分(表确指)……还是3、不但……而且……不但不、没……反而……表反向递进4、“何况、况且”用法比较:同:都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异:“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步的意思。因例求法四:从虚词使用角度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教育启蒙之路不通,历史遂将此重任寄托于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于是应运而生。3、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4、临近高考,你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ד并非”与“是”重复“于是”与“应运而生”重复句首加“对(于)”ד将”作介词,用法同“把”有对对象加以处置意“过”表动作曾发生,但未延续至今
从虚词使用角度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2、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3、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4、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应去掉"因为"
“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对”应改为“给”。第一句应在句首加上“从”。总结四:虚词表示特定句子的语法关系。辨析时一定要扣紧句子,防止多用(对句子来说是必须的,但与其它词语重复,也属多用)、少用、误用。●有些词的意思相互包含,不能同时使用,如“万一若”。●有些词本身即表程度深,不能再饰以程度副词,如“十分酷似”“非常奇缺”。●有些词不能和表相同意思的标点符号连用,如连词与顿号、“等等”与省略号。五、划线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钱塘江流域大部分为山区,降水丰沛,干支流水量大,上下游落差也不小,从而水力蕴藏丰富。B、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领会作者的精髓,任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原作的思想性。C、“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超越了“社稷和民族”。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C“进而、从而”的区分:同:都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异:“从而”还表示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例如: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结五:就词论词,有些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必需的、配对的,位置也是正确的,但它未能准确反映出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自然是不正确的。因而,正确使用虚词,一定要准确把握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选用切合的词语与之配对。
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虚词、实词、成语使用比较:虚词:1、了解用法2、摆正位置3、把握意义关系4、注意搭配5、防止多、少、误用实词:1、把握词义2、注意色彩3、适用对象4、习惯搭配5、词性和语法功能6、词义范围大小成语:1、掌握含义2、把握色彩3、注意对象4、注意搭配5、注意重复6、注意自相矛盾基础、前提、根本、关键:量的积累巩固提高一、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昨天没有回家的同学
补休两天。(A、一律B、一概)2、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A、再三B、一再)3、报效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
现在就拿枪上战场。(A、不必B、未必)4、我们
在星期天下午酣睡一场。(A、通常B、常常)ABAA1、一律、一概,用于通知、规定、概括事物时两者相通;概括人,常用“一律”。2、都表示动作的重复出现,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3、“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为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4、“通常”多指带有规律性的动作行为,“常常”多指在不长时间内不止一次出现某种动作行为。二、根据语境,续写句子。(1)、不但中药能治病。(2)、中药不但能治病,
,
。(3)、赵州桥不但形式优美,
。(4)、不但赵州桥形式优美,
。三、划线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超最后几轮的比赛,足协全部延聘外国裁判员,尽管这未尝是一个好办法,但为了杜绝假球,也只能出此下策。B、修建宁靖盐高速公路是振兴我地区经济的大事,我们不能反对;对于公路预经的自然保护区,完全可以统筹管理。C、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难免不遇上艰难险阻。D、我们强调组织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个性,反之,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C未必四、判断下列句中虚词使用是否恰当。1、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帅府太尉。2、尽管学习怎样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3、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4、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
5、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ד怎样”改“非常”或“尽管”改“无论”“土壤”前加“关于”“对于”应改为“关于”应在“轨道”后加“的时候”以与“当”呼应五、选择准确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么大的风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行业前台咨询工作总结
- 营销行业创新实践总结
- 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展望
- IT行业销售员工作总结
- 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发展顾问工作总结
- 书店美容院保安工作经验
- 金融行业中理财咨询顾问的工作要求
- 旅游行业导游培训总结
- 【八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专项04 时政地理
- 2024年税务师题库附参考答案【轻巧夺冠】
- 卫生化学期末考试习题2
- 瓣周漏护理查房
- 历代反腐完整
- 《现代控制理论》(刘豹-唐万生)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
- 重视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
-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英文作文范文
- 学术英语(理工类)
- 浅谈“五育并举”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论文
- 大树的故事 单元作业设计
-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