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反映出当时(
)A.藩镇割据局面成为严重社会危害 B.对外扩张战争频繁C.“冗兵”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 D.国家军事实力强大2.如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的初步创设C.政事堂是中央集权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3.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遣三司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情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A.整顿官僚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对抗金兵南下 D.实现富国强兵4.据材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权贵利益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实现了富国强兵5.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武将地位 B.强化中央集权C.促进社会流动 D.加强思想控制6.问曰:“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赵普)曰:“镇节(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①确立行省制
②废丞相设内阁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
④设立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
)A.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 B.谏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C.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 D.监察权力完全独立运行8.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分权制衡保证了中央决策科学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维护皇权专制9.吕思勉指出,宋代士大夫“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党争最易使人陷于感情,失却理性”。他认为(
)A.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C.文官政治削弱宋朝凝聚力 D.士大夫治理国家弊端显现10.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B.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C.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D.两宋的妥协得到全体国民的支持11.近代学人梁启超论及青苗法时提到:宋神宗变法之时,反对党抵其有弊而无利,继位的宋哲宗欲废除该法的时候,讼其不可废者反甚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青苗法(
)A.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B.可有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产生严重扰民的不利影响 D.能彻底缓解贫苦农民的负担12.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评价出处今介甫(王安石字).....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遵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教其弊,其良法关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A.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B.《传家集》是一手材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D.《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材料价值13.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晚期,朝廷接受了招抚山东抗金民间武装的建议,在淮北组建了“忠义军”,不久,这支部队不但打退了十几万金军的进攻,还活捉了金军主帅,于是“金人不救窥淮东者六七年”。这表明当时(
)A.民间武装影响金宋对峙 B.阶级矛盾严重激化C.宋军实力得到提升 D.金朝具有统一中国企图14.北宋末年,“议者谓祖宗虽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然复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材料反映了(
)①北宋受辽国胁迫,被迫进行边境贸易②边境贸易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③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主要来源④北宋在与辽的交往中处于劣势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16.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至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这种状况(
)A.扭转了北宋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B.加重了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C.平息了王安石变法引起的争议 D.加剧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17.宋初,川蜀山区州县“豪民多‘旁户’”,有人认为这些地区经常动乱是“豪民啸聚旁户之由”。996年8月,宋太宗下诏进行治理。所派大臣复奏说:“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因生他变。”所下诏令也随之废止。据此可知,“旁户”的存在(
)A.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B.导致当地的社会动荡C.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 D.松弛了封建依附关系18.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
)A.地方事权分化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将地位弱化D.边境防守空虚19.《宋史》曰:“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摊派)。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材料意在批判王安石变法(
)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民众负担20.靖康之变以后,大臣宗泽任东京留守,招募遭到战乱冲击而破产的农民组成“义军”,破解了开封之围。此一年间,宗泽多次上书宋高宗,请其还都开封,并愿将“百万义军”交付高宗,但高宗屡次以无力供养“义军”为由拒绝宗泽。这反映出宋高宗主要在担忧(
)A.徽、钦二帝归来争夺皇位 B.宗泽手握重兵威胁到皇权C.宋朝兵制的弊病难以解决 D.“义军”战斗力存在虚夸成分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1
图2
图3图4材料二:
据材料一判定这一时期是?按照时序从政局、民族关系、区域经济等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任选其一分析其对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制度相比,北宋有何继承与变化?这样的权力分配会产生哪些问题?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材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北宋初期的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记闻》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材料三: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权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夺其权”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三,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4.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隆二年,(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材料二: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镇太重”指的是什么现象?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朝采取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材料反映的宋代因冗兵而带来的财政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C项正确;宋朝藩镇隐患基本消除,排除A项;当时宋朝先后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和议,边境较为稳定,排除B项;宋代军事实力较弱,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及监察制度的描述,反映的是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宋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AB项;政事堂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整顿官僚机构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经济层面,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时期处于北宋中期,而金兵南下主要在北宋末期和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根据材料“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可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损害权贵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农民的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减轻了百姓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法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依据材料“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举措,并未提高武将地位,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非为了促进社会流动,也不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排除C项、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想要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通判分知州权,设立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都是宋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时期设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废丞相设内阁是明朝的政策,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可知,从唐朝到朝宋,谏官由宰相属官变为皇帝任命,职责由劝谏皇帝到劝谏官员与皇帝,且出现了谏官进行奏论后,宰相就需要带罪在家然后任凭皇上处置的现象,谏官变成了皇帝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工具,反映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谏官职责变化,没有体现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监察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监察权力受到限制,不会完全独立运行,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北宋中央的台谏机构独立,对官员进行监察,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是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机构,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D项;台谏具有独立性,不能体现分权制衡,排除B项;台谏是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不能得出行政效率高,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宋朝。根据材料“持论过高,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可知吕思勉认为宋朝政治由于士大夫的性格容易理想化和陷入党政,D项正确;材料是吕思勉对宋代士大夫进行评价,不能够看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官的地位,不能反映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排除B项;文官政治容易陷入党争,削弱宋朝凝聚力是其一个方面,还有士大夫的理想化,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宋代采取钱财换和平的方法处理边防问题,就经济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北宋的经济负担,对国家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就整体上来说,用和平的手段处理边防问题有助于减轻边防危机,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C项正确;岁币、岁赐、岁贡等加重了两宋的财政负担,但没有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排除A项;虽然岁币、岁赐、岁贡有利于缓解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但没有“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对于岁币、岁赐、岁贡,当时有部分人认为这是屈辱,没有得到全体国民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哲宗欲废除该法的时候,讼其不可废者反甚多”可知,宋神宗变法之时,反对党诋毁其“有弊而无利”,宋哲宗即位后想要废除青苗法,却遭到大臣的拒绝,结合所学,青苗法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可有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的角度并未体现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打击,排除A项;C项说法不会影响官员反对废除青苗法,排除C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从司马光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而评价的;南宋罗大经认为王安石变法不利于国家统一,这与当时南宋偏安有关;晚清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其变法而服务的。三人的评价都与当时的时代有关,A项正确;司马光的立场带有客观,最权威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以时间的远近来判断其历史价值,排除C项;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材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忠义军”打退了十几万金军的进攻,使得“金人不救窥淮东者六七年”,这说明民间武装影响了金宋对峙,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宋廷与民间武装的合作而不是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得不出“宋军实力得到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金朝具有统一中国企图”,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民间武装对宋金对峙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徇(依从)契丹,岁输五十万之数”可知材料本意是北宋被迫给辽国岁币,宋朝在与辽国的边境贸易中获益,说“被迫进行边境贸易”不恰当,①正确。据材料““置榷场与之为市,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可知宋朝在与辽国的边境贸易中获益,很大程度上补偿了给辽岁币的损失,缓解了政府财政的负担,②正确。材料仅能看出宋朝在与辽的榷场贸易中获得收益,仅凭此无法断定外贸税收是宋代国库的主要来源,③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朝在与辽的战争中多次败北,被迫给辽国岁币,体现北宋在与辽国的交往中处于劣势,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在不断增加,军队数量的增加必然要增加军费的支出,从而家中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军队人数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没有改变北宋时期重文抑武的观念,排除AC项;军队数量的变化和对外贸易范围的拓展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肆养兵,造成“冗兵”现象,并带来“冗费”,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项正确;政府把精兵收到中央,守内虚外,造成边防空虚,军事力量弱小,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开始于1069年,发生于宋仁宗之后,排除C项;宋朝分化事权,通过枢密院与“三衙”共同执掌兵权,相互牵制,同时派文官做地方官,并设通判监督,解决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旁户素役属豪民,皆相承数世,一旦更以他帅领之,恐人心遂扰,因生他变”可知,大臣认为旁户素来归属地方豪强管理,如果更换管理的机构或人物,容易造成民心混乱,引发变乱,因此不能随意变换当地的管理措施。所以旁户的存在是迎合当地的发展水平的,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有人推断当地的动乱是因为豪强带领旁户造成的,所以导致当地动荡的原因并非旁户且这是部分人的推断,排除B项;材料中说所派大臣复奏的担忧导致诏令废止,从而制约了国家政令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中说豪强地主势力范围内有大量依附的“旁户”,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宋朝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造成地方事权分化,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提及行政效率情况,排除B项;知州和通判都是文官,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地方官制,而非边境防务,排除D项。故选A项。19.【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材料批评在推行青苗法过程中,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并且让农民集体担保,利息偏高,穷人无力偿还而逃亡,为他担保的富人就要偿付贷款,加重了民众负担,D项正确;民众背离故土是无力承担贷款利息导致的,A项未能说出本质,排除A项;青苗法初衷是为农民提供粮食和种子,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措施没有按照原本意图执行,“呆板教条”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无力供养‘义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兵制是募兵制,依靠民族情感可以取得战争的一时胜利,但长久之计是必须解决“百万义军”的生计,以当时的状况而言,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募兵体制,且宋高宗返回开封可能会使自己置于危险境地,C项正确;徽、钦二帝早已被金兵掳走,高宗是因为无力供养‘义军’拒绝宗泽的,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武将备受制约,且宗泽愿将“百万义军”交付高宗,排除B项;“义军”战斗力的高低只是当时兵制的表层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1.【答案】(1)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趋势一政治局面由分裂走向统一。趋势二民族交流、隔阂到民族交融。趋势三北方经济残破到恢复,南方经济开发,缩小与北方的差距。积极影响: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继承: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变化:分化中央地方事权(如文臣做知州、通判副署、设立路一级管理监督结构)、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问题: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时期:据材料地图中的“魏蜀吴”“东晋”“北齐北周”“唐”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历史发展趋势和积极影响:按照题干要求从政局、民族关系、区域经济等角度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任选其一分析其积极影响。政局方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随后出现隋唐统一王朝,可得出政治局面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关系方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民族往来活跃,可得出民族交流、隔阂到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区域经济方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残破,北方人口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开发,缩小与北方的差距。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可得出经济残破到恢复,南方经济开发。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北宋时期中国。继承:对比秦朝和北宋政治制度可知,北宋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借鉴秦朝的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变化:据北宋中央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北宋为分散机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结合所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地方和边疆防卫力量相对较弱。问题:结合所学,分化事权造成机构重叠,官员数量过多;重文轻武影响军队战斗力,强干弱枝影响边境防卫,导致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作战中频吃败仗;官员人数众多,军队不断扩编,导致财政危机。使得北宋面临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问题。22.(1)特点,分化地方事权;削弱地方财权;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官、职与差遣分离;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2)影响,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行政上,文臣任知州”、“节度使为虚职”可知,分化地方事权;根据材料“财政上,制钱谷和设立转运使,使地方的税收等按时按量运到中央”可知,削弱地方财权;根据材料“更戍法(军队轮流驻防的办法)”、“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强干弱枝”可知,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根据材料“节度使为虚职”、“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可知,官、职与差遣分离;根据材料“通判监督牵制”可知,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
影响,根据“分化地方事权”的特点可知,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军事上,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军权”可知,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都起了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可知,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根据特点“官、职与差遣的分离”可知,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根据特点“兵将分离,削弱地方和将领的兵权”可知,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23.【答案】(1)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武将专权,战乱不断;君弱臣强,威胁君权。(2)地方:文官出任知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采购农产品2024年度合同
- 2024年版专利许可使用合同
- 蓄水池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舞蹈编排合同
- 2024年度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
- 2024版电梯项目融资贷款合同
- 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合同书
- 2024年度销售合同产品详细描述
- 参考物业承包管理合同格式范文3篇
- 2024年度企业品牌宣传合同
- 燃气管道保护方案
-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条件
-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专项练习(有答案)-ok
-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
- 收款收据格式1页
- 机电工程预留预埋质量检查表
- 体育守门员站立式下手接地滚球教学设计
- 监理取费标准670号文
- YS-T282-2000_铝中间合金锭
-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热压机的PLC控制设计
-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及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