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_第1页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_第2页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_第3页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_第4页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26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第一部分公共交通噪声概述 2第二部分噪声源识别与分类 5第三部分噪声传播机制分析 7第四部分噪声测量与评估方法 9第五部分声学设计与优化策略 12第六部分隔音屏障技术应用 14第七部分振动控制技术探讨 16第八部分降噪材料与设备研发 17第九部分噪声管理政策与法规 20第十部分公众参与与社区影响 23

第一部分公共交通噪声概述公共交通噪声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逐渐完善。然而,公共交通运行产生的噪声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因此,了解公共交通噪声的特点、来源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共交通噪声特点

1.噪声水平高:由于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空气动力学噪声、机械噪声以及路面与轮胎摩擦噪声,使得公共交通噪声级别较高。据相关研究表明,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的噪声一般可达到70-90分贝(dB)。

2.持续时间长:公共交通系统每天运行时间较长,从早到晚都有车辆运营,导致噪声持续存在,给周围居民带来长期的影响。

3.影响范围广:由于公共交通线路覆盖面广泛,涉及多个社区和商业区域,其噪声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

二、公共交通噪声来源

1.空气动力学噪声: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在高速行驶时,空气与车身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压力波,产生空气动力学噪声。此类噪声主要由车身外形设计、车速等因素决定。

2.机械噪声:包括发动机运转噪声、传动装置噪声、制动系统噪声等。这些噪声源多源自机械设备的振动和冲击,且噪声级较高。

3.路面与轮胎摩擦噪声:公共交通车辆在不同路况下行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音大小不一,造成地面传来的噪声。

三、公共交通噪声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噪声环境中,会对人的听力、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噪声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公害之一。

2.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噪声污染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工作效率及社交活动。此外,噪声还可能引起居民的烦躁情绪,影响邻里关系和谐。

3.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过高的噪声干扰驾驶员的注意力,增加交通安全风险。同时,高噪声也会对行人及其他道路使用者构成干扰,降低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四、控制措施与对策

为了减轻公共交通噪声对人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优化:改进公共交通车辆的设计,采用低噪声材料和技术,如优化车身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使用低噪音轮胎等。

2.运行管理:合理规划公交线路,避免经过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制定限制夜间运行时间的规定,以减小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建筑隔音设施:在交通繁忙路段设置隔音屏障或种植绿化带,减少噪声传播距离。

4.法规政策: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严格执法监管,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公共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深入了解公共交通噪声的特点、来源及其影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第二部分噪声源识别与分类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噪声源识别与分类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交通系统在现代城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车辆数量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噪音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公共交通噪声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噪声源识别与分类。

二、噪声源识别

1.噪声源种类

公共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本身:包括发动机、轮胎、制动器、排气系统等产生的噪声。

(2)道路路面: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道路路面会对车辆产生不同的噪声水平。

(3)交通流量:车辆密度和速度等因素会影响噪声的产生。

(4)地形地貌:如桥梁、隧道等特殊地形地貌会对噪声传播产生影响。

(5)环境因素:气候条件、风向、建筑物分布等都会对噪声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噪声测量方法

为了准确识别公共交通噪声来源,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进行噪声测量。常用的噪声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定点测量法:在特定地点对噪声进行连续监测,获取噪声变化趋势及特点。

(2)移动测量法:通过车载或无人机携带噪声测量设备,对沿线区域进行移动监测。

(3)声像图法:利用声像图技术对噪声源进行定位和分析,获得噪声分布情况。

(4)噪声指纹法:通过对特定噪声源产生的声波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其类型和强度。

三、噪声源分类

1.按照噪声来源可分为:

(1)内部噪声:源于车辆内部各部件的运行,如发动机、传动轴、制动器等。

(2)外部噪声:源于车辆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道路状况、交通流量、气候条件等。

2.按照噪声性质可分为:

(1)声压级噪声:衡量噪声大小的标准,单位为分贝(dB)。

(2)基频噪声:噪声的主要成分,由某一声源发出的基本频率所决定。

(3)副频噪声:除基频外,其他较低频率的噪声成分。

四、结论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噪声源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对噪声源的深入研究,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噪声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第三部分噪声传播机制分析噪声传播机制分析

公共交通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其传播机理。

一、噪声源的类型与特性

在公共交通中,主要的噪声源包括车辆引擎、刹车系统、轮胎与路面摩擦以及风阻等。这些噪声源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和强度分布,使得噪声控制更具挑战性。例如,车辆引擎产生的噪声通常为低频成分为主,而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则以高频成分为主。因此,在制定噪声控制措施时,需要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二、噪声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这是最常见的噪声传播方式。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直达受体耳朵。对于地面公共交通而言,空气传播是主要的噪声传播途径。

2.结构传播:噪声还可以通过固体结构(如建筑物、桥梁)传播。当噪声能量传递到固体结构上时,会引起结构振动,从而导致室内环境的噪声污染。结构传播对于高架桥上的轨道交通尤其显著。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噪声的传播路径和衰减程度。例如,城市中的建筑物可以散射和吸收噪声,降低噪声水平;而开阔地带则缺乏障碍物,噪声容易扩散,增加噪声污染。

2.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也会影响噪声的传播效果。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程度。例如,在高温下,声速较快,噪声更容易传播;而湿度较高时,空气的吸声能力增强,有助于降低噪声。

四、噪声预测模型

为了评估和预测公共交通噪声的传播情况,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噪声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基于声学原理和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地模拟噪声的传播过程。其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是Loudness-basedTrafficNoiseModel(LTNM)。该模型根据声压级、频率特性和人耳听觉敏感度等因素计算出噪声的响度值,可为噪声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交通噪声的传播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噪声源类型、传播途径、环境因素以及噪声预测模型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减少噪声对公众生活和健康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噪声测量与评估方法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中的噪声测量与评估方法是关键步骤之一。该部分旨在通过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噪声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以便更有效地确定噪声源、评估噪声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策略。

一、噪声测量方法

1.声压级测量:声压级是一种常用的噪声测量指标,它反映了声音强度的大小。在公共交通系统中,通常使用声级计来测量环境噪声或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噪声水平。根据GB/T3785-2010《声级计》标准,声级计应具备类型I或II,并具有A计权网络功能,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声功率级测量:声功率级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噪声测量指标,它不仅考虑了声音强度,还考虑了声音的扩散特性。在公共交通系统中,通过特殊的测量装置(如消声室)可以测量车辆等设备的声功率级,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对噪声信号频率成分的详细研究。通过频谱分析,可以识别出噪声的主要来源和特征,为噪声控制提供依据。常见的频谱分析方法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时域波形分析等。

二、噪声评估方法

1.噪声暴露评价:噪声暴露评价是对个体或群体长期接触噪声情况的评估。根据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标准,对于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其噪声暴露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符合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2.环境噪声评价:环境噪声评价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噪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中国,根据GB3096-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将城市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噪声限值。通过对比实测噪声数据与标准限值,可以判断交通噪声是否超标,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噪声控制措施。

3.噪声敏感建筑物评价: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对噪声特别敏感的建筑。根据GB10070-20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和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于新建或改扩建的公共交通设施,需要对其对周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隔音降噪措施。

三、噪声模型及预测

除了实际测量和评估之外,噪声模型和预测也是噪声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声学软件(如FEM/SEM有限元/边界元法)和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可以根据已知的噪声数据建立噪声预测模型,对未来噪声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噪声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噪声测量与评估方法是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准确的噪声测量和合理的噪声评估,可以为后续的噪声控制策略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第五部分声学设计与优化策略声学设计与优化策略在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交通工具本身、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声学设计与优化策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提供参考。

首先,在公共交通工具的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噪声控制问题。车辆结构、材料选择以及发动机等设备的设计都会影响其噪声水平。例如,采用低噪音、高效率的电动机取代传统的内燃机,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噪声产生;同时,使用吸音、隔音性能良好的材料制造车体和内饰,能够有效地减小噪声传播。此外,合理布局车辆内部空间及配置吸音设施也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度并降低外部噪声排放。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声学设计也是降低噪声的关键环节。对于公路和铁路项目而言,可以通过设置声屏障来防止噪声向周边区域扩散。这些声屏障可以采用不同材质和形状以满足美观和实用需求,例如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可保证视觉通透性,波浪形或曲线形则能更好地分散噪声能量。同时,对于公路路口和交叉口,可以通过优化道路平面线型、设置减速带等措施减小车辆行驶速度,从而降低噪声排放。

除了针对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进行声学设计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运营策略来控制噪声。比如,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尽量避免穿越住宅区或者生态敏感区域,以减少噪声对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通过合理安排班次和调度方式,可以减小高峰期车辆密集造成的噪声污染。

最后,环境因素对公共交通噪声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如利用山丘、河流等自然障碍物阻隔噪声传播,可以进一步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另外,植被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吸收部分噪声,因此可以在交通沿线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总之,声学设计与优化策略是控制公共交通噪声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科技发展和政策支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交通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宁静的城市生活环境。第六部分隔音屏障技术应用隔音屏障技术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交通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噪声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公共交通产生的噪声,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隔音屏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音屏障是一种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通过在声源与接收点之间设置一道物理障碍物,来减少噪声传播的影响。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中,并取得了显著的降噪效果。

首先,在公路交通领域,隔音屏障被广泛用于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以及周边居住区、学校等敏感区域。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的规定,当公路两侧距离住宅或公共建筑的距离小于50米时,应考虑采用隔音屏障进行噪声控制。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超过4万千米的公路采用了隔音屏障技术,有效地降低了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铁路交通领域,隔音屏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不断扩展,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铁路噪声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在铁路两侧建设隔音屏障的要求。例如,欧盟规定,当铁路噪声水平超过65分贝时,必须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包括安装隔音屏障。据统计,欧洲已经建设了大量的铁路隔音屏障,覆盖了数千千米的铁路线。

此外,在机场噪音控制方面,隔音屏障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飞机起降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噪音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许多国际机场都在跑道两侧设置了隔音屏障,以降低飞机噪音对周围社区的影响。例如,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就在其跑道两侧设置了长达数公里的隔音屏障,成功地将噪音水平降低了约10分贝。

总的来说,隔音屏障作为一种成熟而有效的噪声控制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隔音屏障的设计和选型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隔音屏障技术也将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在未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公共交通系统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隔音屏障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噪声控制手段,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研究和推广隔音屏障技术,将其与其他噪声控制措施相结合,共同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做出贡献。第七部分振动控制技术探讨振动控制技术探讨

公共交通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其中,振动是引起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公共交通噪声,需要采取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

一、振动控制技术的分类

根据振动源的不同,振动控制技术可以分为机械振动控制技术和建筑振动控制技术。

1.机械振动控制技术

机械振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机械设备的设计和结构,减少或消除机械设备产生的振动,从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减振器设计:减振器是一种装置,能够吸收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小振动。可以通过改进减振器的设计,提高其吸振性能,降低机械设备的振动水平。

2)结构优化:通过对机械设备的结构进行优化,如采用轻量化材料、合理布局等方法,减轻设备重量,降低其振动水平。

3)阻尼技术:阻尼是指通过增加机械设备的阻力,使其振动减小或消失。可以通过添加阻尼剂、增加摩擦力等方式实现阻尼效果。

4.建筑振动控制技术

建筑振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减少或消除建筑物产生的振动,从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悬浮地板设计:悬浮地板是一种特殊的地板结构,可以在地面上悬挂一层隔震层,以减少地面振动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2)隔振墙设计:隔振墙是一种特殊第八部分降噪材料与设备研发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降噪材料与设备研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交通在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噪音污染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公共交通产生的噪音,降低其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降噪材料与设备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声学材料

声学材料是降噪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公共交通领域,常用的声学材料包括吸声材料、隔声材料和阻尼材料等。

(1)吸声材料吸声材料主要用于吸收室内的声音,减少回声和混响时间,从而降低室内噪音水平。常见的吸声材料有纤维吸音板、矿棉吸音板、聚酯纤维吸音板等。研究发现,使用合适的吸声材料可使公交车内部噪音下降3-5dB(A)。

(2)隔声材料隔声材料主要用于隔离不同空间之间的声音传播,减少噪音传递到其他区域。常见的隔声材料有隔音板、隔音窗、隔音门等。例如,在地铁车站内采用高密度混凝土隔声墙,可以有效地阻挡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3)阻尼材料阻尼材料是一种通过增加振动系统的阻尼来减少结构振动噪声的材料。在车辆上广泛应用阻尼材料,如粘弹阻尼片、硅橡胶阻尼板等,以减小车体振动引起的噪声。

2.降噪设备

降噪设备主要包括消声器、隔振器、吸声屏等。

(1)消声器消声器主要用于抑制空气动力性噪声,如发动机排气噪声、风扇噪声等。典型的公共交通工具消声器包括汽车消声器、火车消声器等。研究表明,安装适当的消声器可使车辆排放噪声下降10-15dB(A)。

(2)隔振器隔振器是一种用于减轻振动并减少由此产生的噪声的装置。隔振器通常应用于轨道交通系统中,如减震轨道、隔振垫等。数据显示,应用隔振器后,地铁隧道口处的地面振动及噪音分别降低了70%和40%。

(3)吸声屏吸声屏是一种安装在公路或铁路沿线的屏障,用于吸收由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吸声屏的设计应考虑到声学性能、结构稳定性、防腐蚀能力等因素。研究表明,设置合理的吸声屏可以使道路交通噪声降低6-10dB(A)。

3.研发趋势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降噪材料与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1)开发新型高效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提高降噪效果;

(2)设计和优化降噪设备,使之更轻便、耐用且环保;

(3)利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降噪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化管理。

总结:

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降噪材料与设备的研发不仅是解决当前噪声污染问题的关键手段,也是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降噪材料与设备的技术进步,将是未来交通噪声控制领域的重要任务。第九部分噪声管理政策与法规噪声管理政策与法规是城市公共交通噪声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手段对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收者进行规范,实现有效的噪声控制。本文将从噪声标准、环保部门职责、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噪声污染治理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噪声管理政策与法规。

1.噪声标准

中国在制定噪声管理政策时,首先确定了各类区域的噪声限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了不同功能区的昼间和夜间噪声排放限值(表1)。此外,《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详细规定了各类功能区的噪声标准,并明确了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

表1:不同功能区的噪声限值(单位:dB(A))

|功能区|昼间|夜间|

|::|::|::|

|一类区(居住、文教区等)|55|45|

|二类区(商业混合区等)|60|50|

|三类区(工业集中区等)|65|55|

|四类区(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70|55|

2.环保部门职责

环保部门在中国的噪声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制定、发布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2)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噪声污染的内容进行审批;

(3)监督检查噪声污染控制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4)组织开展环境噪声监测,定期发布环境噪声状况报告;

(5)查处环境噪声污染违法行为。

3.环境影响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明确规定了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类型。对于涉及公共交通噪声的建设项目,应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并预测项目建成后的噪声水平,为噪声控制提供依据。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环评批准的要求落实噪声污染控制措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施工噪声管理的规定,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同时,建设单位应当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保证噪声污染控制设施的有效运行。

5.噪声污染治理

对于已经存在的噪声污染问题,相关部门会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同时,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噪声控制技术,提高噪声污染防治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噪声管理政策与法规体系涵盖了噪声标准制定、环保部门职责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噪声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为有效控制公共交通噪声提供了法律保障。第十部分公众参与与社区影响公众参与与社区影响

在公共交通噪声控制技术中,公众参与和社区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实现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